第二天早上我先起來收拾好了東西,自己也整理一番,平時披在肩膀上的頭發我已經紮了一個馬尾辮。精神麵貌看起來好了很多。我打算要開始一個嶄新的人生,就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狀態。三明治看見我這樣反而鬆了一口氣,我知道她心裏一定也非常害怕我逃避。這種事情逃避必然是一個好方法,但是該來的總會自己來,所以逃避隻是一個縮頭抱腳的笨辦法。不如找出對方給他迎頭痛擊。我們坐巴士到了一個農村裏麵,空氣清新自然,路兩邊都是黃燦燦的油菜花,樹葉隨風擺動。陽光照在臉上暖暖和和的。上次和李浩也是去農村,這次和三明治出行的地方也是農村。感覺完全不一樣。這種好風景一掃我心中陰霾。吹著風、看著花,暫時可以忘記這些煩心事。和三明治呆在一起一段時間果然有些被她傳染這種腦部欠缺溝壑的疾病。不過這樣也挺好的。可以暫時緩解一下疲勞的神經。三明治一路上沒有打攪我。大巴到了終點,我們下了車,是一個小村口。“這裏了麽?”我指著村子裏麵問三明治。“不是,我們還有一段路,沒有車需要走上去。”三明治眼神有點飄忽。我以為隻是一段路,但明顯我忽視了三明治當時飄忽的眼神。我們繞過了整個村子,然後翻過了一座大山之後已經夜深了。一路上我沒有說話,隻想著快點到,三明治也累得有些虛脫。走著走著就由她帶領我變成了我帶領她。當我們看見一片建好的臨時賬房的時候,我才擺擺手讓三明治跑快兩步。三明治朝我點點頭。我們終於到了。“你們上次來的時候也這麽辛苦?”我忍不住的問了一句。“不是……上次……來的時候,我們有車繞進來,我出去的時候也是單位有車開出去的。”三明治上氣不接下氣的說。“你怎麽不早說。”我如果有力氣,就氣憤的跳起來了。“在車上,我一路上都在睡覺,我看地圖沒感覺多遠。”三明治遲疑了很久,有點不好意思。碰見了這個姑娘,我還能有什麽脾氣。三明治簡單和其他人介紹了一下我,就說我是她新來的助手。大家不認識我,但也都表示歡迎。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單位和地點,之前誰也不認識誰。三明治在這裏也屬於一個小頭頭,所以有個助手也很平常。稍事休息之後,她就帶我到了她的辦公區域。我沒有見過三明治正兒八經的樣子,每次都是二貨一樣的神態。所以一到這個辦公室還有點不適應。房間裏麵兩個文件櫃,裏麵都是大宗的文件簿,桌麵上有一台待機的筆記本旁邊攤了很多照片和圖紙,大部分東西,三明治已經給我看過了,就是一個項目大的框架,這裏很多東西都在挖掘中,所以不會有太多的信息。唯一隻有一件東西我覺得可能是三明治的,就是她桌上的咖啡杯。那是一個哆啦a夢造型的杯子。三明治給我拿了一個凳子,讓我坐下。然後打開筆記本,快速的找到一個文件夾,點擊開之後裏麵有個隱藏文件。她一打開,我就知道我來對了地方。照片是一個土堆被挖開的樣子,然後旁邊聚攏了很多人。一看就是那個找到玉的土堆,這個照片應該是他們的工作手記一類的東西。但是當她把照片尺寸調整大之後。我發現了人群中有一雙手和別人都不一樣,那個人一隻手纏了一大塊紗布,我想著應該就是那個找到玉的小工,但另一隻手布滿紅疙瘩。我看見這種景象不由得吃驚。“那個小工呢?”我指著照片問三明治。“當我看見照片再去找人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他們組長說那個人是個臨時工,當天因為流血過多就迴去了,周圍也沒有人知道那個人是誰?”這裏一般都是村裏招的小臨時工,大家應該都互相認識,但是也不排除有外鄉人會來賺個外快。都是毛頭小夥,借個煙說個話就混熟了,而且農村人本來就不太講究,所以皮膚都不太好,紅疙瘩這種人混在人群中,不是很容易被人當成異類。但是紅疙瘩是個中年男人,這個小工是個年輕人。這就怪了。“我正是看見了這張照片,所以給連公子打了電話,我覺得關於這個玉,可能他可以給我一些信息。我覺得不管那個人是誰,都和老跟蹤你的那個紅疙瘩有點關係,所以為了不讓你想太多,我本來是不打算告訴你的。沒想到連公子通知了你。”三明治看著我。“明天帶我去窯口看看吧。”我說完就迴去睡覺了。今天走了一天,累的要死。又碰見了這個紅疙瘩,可能我是當之無愧的皮膚病之友了。第二天如約而至,開始看圖我沒覺得這個窯口有什麽特別之處。到了實地我算是驚歎了。天亮了,我可以看清楚周圍,周圍都是樹木鬱鬱蔥蔥,窯址應該規模很大,因為很多地方的樹都是現砍的堆在一邊,看起來完整的窯址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且從樹的年輪上麵可以看出來,這個地方建這個窯口時間已經不短了。有幾個窯爐已經被挖出來了,從布局上看應該是龍窯。龍窯也稱蛇窯、蜈蚣窯,根據形狀來命名的,遠看像一個長長的土包,彎彎曲曲像一排龍骨。龍窯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江西、福建這一代。根據地形依山而建,屬於中華民族最早的窯口形狀,始於商代。最長的龍窯可以達到八十多米。在早期的瓷器燒製上龍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現在熟悉的青瓷、黑釉盞最開始都是用這種窯爐燒製的。這個窯體是傾斜的所以窯口自己就是煙囪,窯頭入火,燒製品按順序擺放推入,溫度逐漸後移,這種窯口升溫慢降溫慢,可以有效防止漏氣、吸氣的現象。而且建築成本低,頭尾窄,中間寬,不需要嚴格的尺寸。使用鬆木等柴薪料燒製,在木柴量大南方,曆史上是很受歡迎。唯一的缺點就是入窯出窯是很麻煩,費時費力,並且因為體型所限製,無法燒製大型的器具。但是鑒於這種窯體的產量巨大,就一直流傳下來了。如果硬要分的話這個應該屬於南派的窯體結構,根據地域、環境、能源的不同北方的窯口多是饅頭窯,和龍窯區別很大。饅頭窯一般是用煤炭等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來燒製的,但因為北方煤多,而且饅頭窯可以改善龍窯的升溫慢、降溫慢的缺點、還可以燒製大型器具,所以很受北方人民喜愛。個人認為也許是北方人民普遍食量都比較大,盆盆碗碗的也都相對需求大一點,所以饅頭窯在北方顛覆了龍窯的地位,隻是個人隨意猜測一下。當然這些都有點扯遠了,這次我看見的隻有龍窯。我看了半天,很快發現了一個讓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三明治,三明治說這個問題她們也沒有想明白,隻是暫時記錄在案,希望跟隨挖掘的深入,可以找到答案。一般來說,建設一個窯口必須滿足三大條件。第一是依山而建,方便取材,一個是器具的材料,高嶺土燒製的東西最好,易成型、耐使用;而是第二個原因就是第二大條件,能源充足,可以保證燒窯的材料不會間斷,當時建一個窯也算是一項人民福利改善措施,花的錢也不是一點點,三兩天斷燒了,吃飯沒碗,裝水沒缸,人民一定要投訴的。第三點,最重要,是方便運輸。燒好的瓷器在當時是很金貴的。可以不誇張的說一百個成品裏麵能挑出一個完美的都是一件幸運之事了。清朝乾隆有個段子,自己喝茶的蓋碗打了個蓋子。於是命宮裏掌管茶事的頭去燒製一個。乾隆深知燒製一個東西不容易,所以就隻發個折子隻要一個蓋子就可以了。這個小官即使看著這樣的折子也是頭疼。萬歲爺要的東西那不得千挑萬選啊。時間又緊,找了幾個窯口連夜趕製了幾百件也沒有一個合適的,最後時間到了沒辦法隻能找一個他覺得是最好的交差。可是乾隆拿過來一看,還是把他給革了職,為什麽呢?蓋子有些不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上級的要求總是無法滿足。另一個就說明了瓷器的精貴了。三明治帶我來的這個窯口,三個條件裏麵,前兩個條件都百分之百滿足,唯獨最關鍵的一點交通上,太難辦到。按照當時的情況,與其說太難辦到,不如說無法達到。這裏四周根本沒有路。幾座山把這裏全部擋住。這裏就是想窪地一樣的地方。這個窯口這麽大,燒的瓷器運不出去?難道全部埋了起來。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個窯口的作用了。


    發個百度圖龍窯外觀就是這樣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霧裏尋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lu子小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lu子小姐並收藏霧裏尋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