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卿,朕記得,你前兩天還教育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朕還一直想向謝卿討教討教。”禦書房裏,萬兆皇帝明重謀,筆直地坐著,看似謙恭地說。
謝臨亦恭敬快速地迴答:“迴陛下,曾有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隻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意指隻給別人魚吃,他一頓餓不死,教他打漁的方法,那他就有了謀生之道,則終生受益。所以教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的方法來得重要。此話與陛下之師,或許有用,與陛下則一點用處也沒有,陛下所言向臣討教,則大可不必。”
說完這一段話後,謝丞相就眼觀鼻,鼻觀心,嘴如上了鎖,緊緊地抿著,好似話已說完,無話可說了。
明重謀嘴角一抽,心忖這句話是什麽意思,還用你來解釋?朕等你羅裏吧嗦了那麽半天,就是要等你下麵的話,結果你倒是閉口不言了!
當今陛下忍著氣,秉著虛心好學地心理,又問道:“朕對此句自覺已十分了解,然而朕記得,當日謝卿問朕,朕想要謝卿幫朕何事,朕當日親臨丞相府,便表示朕已有所決斷,必不辜負謝卿待朕厚意。”
陛下前麵的話,謝臨似在聽,似又不在聽,表麵恭敬,私下,這權臣隻怕早就魂遊不知歸處了吧?但當陛下忍不住心神激蕩,表決心似地說出“必不辜負謝卿待朕厚意”的時候,謝臨不禁眼皮微微一抬。
“什麽決斷?”
陛下似對這有些曖昧的話毫無所覺,站起身,負手走到窗外,看窗外萬裏層雲,情緒激昂起來,堅定道:“朕心有所願,望我朝老有所養,幼有所依,衣食不缺,男耕女織,外無外患,內無內憂,朕唯願我朝天下太平,朕能當這盛世江山的一代明君,名留青史,成就我大楚朝千秋萬載,盛世不衰!萬裏江山,垂拱而治,!”
大楚萬兆皇帝,指點江山,笑談霸業,好不快意。
就連謝臨也忍不住了,差點就脫口而出:“哪個朝代竟能千秋萬載,盛世不衰?臣研究史書上下五千年,怎地居然不知道?”
話方要出口,終於還是怕觸怒陛下,謝臨硬生生改口道:“陛下,此言差矣。”
一聽此話,陛下猛地轉過頭,臉色一變,“謝臨,你說朕錯了?”
謝臨方才乖覺,麵前這是皇帝,是天子,大楚的主宰,無論他錯了,錯得有多離譜,都不能說他錯了。就算是錯的,也必須嚼成對的。陛下聽了這句話,比聽上句話,也好不了多少。
指著自己鼻子說自己錯了卻忍氣吞聲的皇帝,隻怕大楚朝,也隻有僅僅兩個人。
——真不巧,明重謀正是這兩個皇帝的其中之一,另一個,剛滿兩歲就死了,話還說不清楚,就算他想反駁,也有心無力。
萬兆皇帝的兩條劍眉高高地聳起來,又低低地落下去。
他大踏步走到謝臨麵前,抄起桌上,番邦進貢的雨山玉竹硯,就要往謝臨臉上扔。
謝臨趕緊大聲道:“陛下小心,此硯可折銀共計三千六百五十七兩,可買酒席三千四百五十桌,保想上私塾的莘莘學子兩千三百六十人,救助災民上萬人,使其不顛沛流離,陛下不是要當明君,要名留青史嗎?那就不能摔啊,陛下!”
明重謀被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話說得怔了一怔,才緩緩地把硯台放下來,硯台挨到桌上,發出“咯”地一聲,在寂靜的禦書房裏,這聲音顯得格外的響。
明重謀放好硯台後,還用手指輕輕撫了它一下,似乎是在安撫,隻是眼睛直直地看向謝臨,忽然笑了笑,“謝臨,你不在戶部,當真浪費了。”
明重謀這話,意思好猜,又不好猜。
似在讚揚,又似乎……在批評謝臨,幹自己不應該幹的事,似乎逾越了本分。
人明明不在戶部為官,卻對戶部的事情,如此了如指掌。
謝臨彎了彎嘴唇,“臣曾在幾年前,在戶部為官,時長隻有兩個月而已,自不為陛下所知。這些折換銀兩之事,也不過是那時候恰好有所涉獵,略微知曉而已,況且,丞相本就是雜活,雜事甚多,往往不想了解的事,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懂了。陛下親政之後,隻怕比臣了解得還透徹。”
三兩句話就撇清了自己的嫌疑,這隻“老”狐狸。
明重謀盯著謝臨白皙如玉一般的臉,恍惚間,想起前日裏,丞相大人衣衫半解,敞了個半懷,露出鮮豔的紅色圖案,是什麽圖來著?好像是兩隻鳥?
皇帝陛下自然不知道,當日謝臨為了助興,在那房間裏點了迷香,陛下雖然忍住了情/欲,當了一把柳下惠,但也吸入了不少迷香,那時已然被迷香所惑,有些情境已然記不清楚。
當日謝臨的表情,又是什麽樣的?
記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現在這樣一本正經!
“陛下並非有錯,”謝臨垂眸道,“錯的是這句話。”
皇帝陛下挑了挑眉,“哦?”說朕的話錯了,難道就不是在說朕錯了?
謝臨又接著道:“陛下有此願,可謂天下幸甚,百姓幸甚,然而陛下又希望成為一代明君,又希望萬裏江山,垂拱而治,陛下又想要天下太平,又想要隨天下‘道’自發,順其自然,須知二者不可兼得。陛下必是為漢時文景帝之事所誤,古時的例子,不可照搬,古時所用之計,在現下未必可用,陛下當知此一時,彼一時,切不可為古時之事所誤導。”
明重謀一聽,便知道這當年的太子太傅,如今又要教導自己了。雖然謝臨被眾人大聲臭罵嘲諷,譏其為奸相,然而此人真知灼見,卻也與眾人不同。明重謀不得不承認,他曾從這人身上,學到了許多從別的夫子身上學不到的東西。
“那依謝卿所見,如何成就一代明君?”
“請陛下準臣迴府,臣願效仿諸葛孔明,為陛下書寫錦囊一枚,陛下可依此行事,萬事可成。”
等到明重謀拿到宮人從丞相府送來的錦囊的時候,已經是兩天以後了。
而當日的謝臨,正在為卓青入獄一事發愁。
xxx
說發愁,也不算對。
因為謝臨也沒怕過什麽事,卓青這等小人物,又與他一不沾親,二不帶故,他犯不著為他發愁。
他隻是發愁在,這案子究竟要怎麽審。
寫出“紅顏白骨,江山枯,地田千畝,萬坯黃土”這樣詞句的人,也許隻是感懷自己已逝的結發之妻,也許隻是慨歎一下雖良田百畝,卻農耕難而已,那個紅顏白骨什麽的,可能隻是無奈旱時,總會有餓死的,無論你是紅顏還是醜婦。
又或者他當真是在嘲諷今世今時,功臣大將軍之女遠嫁邊塞,成為和親的犧牲品,萬裏江山,全是埋葬犧牲或不幸的百姓冤魂。
一個人作詩常常是有感而發,不會胡亂而作。誰會無緣無故寫這些傷春悲秋的事?畢竟大楚今年尚無旱情,亦無水災,若說死人,也隻有戰爭如此殘忍了。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個卓青,總歸是在憂國憂民,若是他在詠悼他的妻子,也無過錯。
入獄的話,除了給自己臉上抹黑,再為自己“奸佞”的名頭再添一筆之外,對自己也沒什麽益處。
但是不處置他,又顯示不出皇家的威嚴,更顯示不出自己權傾天下的手段。
謝臨也不知如何是好。看向一旁諂媚地看著自己的吏部郎中,謝臨忍不住笑了笑,“這卓青,你檢舉的?”
剛被左遷了的刑部主事甄牧,一邊擦了擦鬢角的汗,一邊諂媚地說:“大人,正是下官。這卓青好大的膽子,竟敢作詩譏諷當今時事,譏諷……”他本意想說譏諷丞相大人,但見到謝臨鋒利的眼神,話到嘴邊,便硬生生變成了“譏諷鎮遠威武大將軍,大將軍為國效力,鞠躬盡瘁,雖未見用兵如神,但這卓青竟諷刺大將軍犧牲過甚,不僅犧牲了許多參軍的將士,也導致犧牲了自己的女兒。”
他臉色一變,恨恨地,就像這卓青殺了他父母似的,痛心疾首地說,“這卓青,該死,下官見了,實在不好為這渣滓掩飾,就算他與下官在一處為朝廷工作,下官也得大義滅親,將其上報朝廷,由陛下定奪。”說著,甄牧又“嘿嘿”一笑,小聲湊過去對謝臨耳語,“也請丞相大人,定奪,嘿嘿,定奪……”
謝臨饒有興致地聽著。果然這詩,真是一個見解,一個樣,明明一個人做的,就這麽幾個字,也能掰出三個意思來。謝臨還記得,這甄牧大人前日彈劾卓青的折子,寫的明明是痛批卓青嘲諷和親計策,嘲諷當朝丞相。
結果丞相坐在這,他的話倒硬生生改了。
謝臨心忖,這“真木”肯定不知道,皇帝雖然親政,但這折子,可是一個一個自己都看過眼的。
“大將軍忠心為國,卓青譏諷此事,確實不對,”謝臨對甄牧笑了笑,又斜眼睨向尉遲正,“倒不知尉遲大人,對此事有何看法?”
甄牧頓時臉上一變,腦袋低了下去。他自說自話,倒把一旁的尉遲大人給忘了。
他可記得,這尉遲大人可是皇帝欽點的兵部尚書,以前,可是在那威武大將軍手下,做副將的。
這卓青,聽聞在中舉前,可是在大將軍手下當參謀的,這尉遲大人和卓青兩個人的關係,隻怕……一想起他方才一直在痛罵胡謅卓青寫詩一事,甄牧不由汗涔涔而落。
為今之計,隻能寄望於這丞相大人了,隻是不知,明明是刑部審的案子,尉遲大人和丞相大人,是怎麽管到這件事上來的?
謝臨亦恭敬快速地迴答:“迴陛下,曾有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隻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意指隻給別人魚吃,他一頓餓不死,教他打漁的方法,那他就有了謀生之道,則終生受益。所以教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的方法來得重要。此話與陛下之師,或許有用,與陛下則一點用處也沒有,陛下所言向臣討教,則大可不必。”
說完這一段話後,謝丞相就眼觀鼻,鼻觀心,嘴如上了鎖,緊緊地抿著,好似話已說完,無話可說了。
明重謀嘴角一抽,心忖這句話是什麽意思,還用你來解釋?朕等你羅裏吧嗦了那麽半天,就是要等你下麵的話,結果你倒是閉口不言了!
當今陛下忍著氣,秉著虛心好學地心理,又問道:“朕對此句自覺已十分了解,然而朕記得,當日謝卿問朕,朕想要謝卿幫朕何事,朕當日親臨丞相府,便表示朕已有所決斷,必不辜負謝卿待朕厚意。”
陛下前麵的話,謝臨似在聽,似又不在聽,表麵恭敬,私下,這權臣隻怕早就魂遊不知歸處了吧?但當陛下忍不住心神激蕩,表決心似地說出“必不辜負謝卿待朕厚意”的時候,謝臨不禁眼皮微微一抬。
“什麽決斷?”
陛下似對這有些曖昧的話毫無所覺,站起身,負手走到窗外,看窗外萬裏層雲,情緒激昂起來,堅定道:“朕心有所願,望我朝老有所養,幼有所依,衣食不缺,男耕女織,外無外患,內無內憂,朕唯願我朝天下太平,朕能當這盛世江山的一代明君,名留青史,成就我大楚朝千秋萬載,盛世不衰!萬裏江山,垂拱而治,!”
大楚萬兆皇帝,指點江山,笑談霸業,好不快意。
就連謝臨也忍不住了,差點就脫口而出:“哪個朝代竟能千秋萬載,盛世不衰?臣研究史書上下五千年,怎地居然不知道?”
話方要出口,終於還是怕觸怒陛下,謝臨硬生生改口道:“陛下,此言差矣。”
一聽此話,陛下猛地轉過頭,臉色一變,“謝臨,你說朕錯了?”
謝臨方才乖覺,麵前這是皇帝,是天子,大楚的主宰,無論他錯了,錯得有多離譜,都不能說他錯了。就算是錯的,也必須嚼成對的。陛下聽了這句話,比聽上句話,也好不了多少。
指著自己鼻子說自己錯了卻忍氣吞聲的皇帝,隻怕大楚朝,也隻有僅僅兩個人。
——真不巧,明重謀正是這兩個皇帝的其中之一,另一個,剛滿兩歲就死了,話還說不清楚,就算他想反駁,也有心無力。
萬兆皇帝的兩條劍眉高高地聳起來,又低低地落下去。
他大踏步走到謝臨麵前,抄起桌上,番邦進貢的雨山玉竹硯,就要往謝臨臉上扔。
謝臨趕緊大聲道:“陛下小心,此硯可折銀共計三千六百五十七兩,可買酒席三千四百五十桌,保想上私塾的莘莘學子兩千三百六十人,救助災民上萬人,使其不顛沛流離,陛下不是要當明君,要名留青史嗎?那就不能摔啊,陛下!”
明重謀被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話說得怔了一怔,才緩緩地把硯台放下來,硯台挨到桌上,發出“咯”地一聲,在寂靜的禦書房裏,這聲音顯得格外的響。
明重謀放好硯台後,還用手指輕輕撫了它一下,似乎是在安撫,隻是眼睛直直地看向謝臨,忽然笑了笑,“謝臨,你不在戶部,當真浪費了。”
明重謀這話,意思好猜,又不好猜。
似在讚揚,又似乎……在批評謝臨,幹自己不應該幹的事,似乎逾越了本分。
人明明不在戶部為官,卻對戶部的事情,如此了如指掌。
謝臨彎了彎嘴唇,“臣曾在幾年前,在戶部為官,時長隻有兩個月而已,自不為陛下所知。這些折換銀兩之事,也不過是那時候恰好有所涉獵,略微知曉而已,況且,丞相本就是雜活,雜事甚多,往往不想了解的事,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懂了。陛下親政之後,隻怕比臣了解得還透徹。”
三兩句話就撇清了自己的嫌疑,這隻“老”狐狸。
明重謀盯著謝臨白皙如玉一般的臉,恍惚間,想起前日裏,丞相大人衣衫半解,敞了個半懷,露出鮮豔的紅色圖案,是什麽圖來著?好像是兩隻鳥?
皇帝陛下自然不知道,當日謝臨為了助興,在那房間裏點了迷香,陛下雖然忍住了情/欲,當了一把柳下惠,但也吸入了不少迷香,那時已然被迷香所惑,有些情境已然記不清楚。
當日謝臨的表情,又是什麽樣的?
記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現在這樣一本正經!
“陛下並非有錯,”謝臨垂眸道,“錯的是這句話。”
皇帝陛下挑了挑眉,“哦?”說朕的話錯了,難道就不是在說朕錯了?
謝臨又接著道:“陛下有此願,可謂天下幸甚,百姓幸甚,然而陛下又希望成為一代明君,又希望萬裏江山,垂拱而治,陛下又想要天下太平,又想要隨天下‘道’自發,順其自然,須知二者不可兼得。陛下必是為漢時文景帝之事所誤,古時的例子,不可照搬,古時所用之計,在現下未必可用,陛下當知此一時,彼一時,切不可為古時之事所誤導。”
明重謀一聽,便知道這當年的太子太傅,如今又要教導自己了。雖然謝臨被眾人大聲臭罵嘲諷,譏其為奸相,然而此人真知灼見,卻也與眾人不同。明重謀不得不承認,他曾從這人身上,學到了許多從別的夫子身上學不到的東西。
“那依謝卿所見,如何成就一代明君?”
“請陛下準臣迴府,臣願效仿諸葛孔明,為陛下書寫錦囊一枚,陛下可依此行事,萬事可成。”
等到明重謀拿到宮人從丞相府送來的錦囊的時候,已經是兩天以後了。
而當日的謝臨,正在為卓青入獄一事發愁。
xxx
說發愁,也不算對。
因為謝臨也沒怕過什麽事,卓青這等小人物,又與他一不沾親,二不帶故,他犯不著為他發愁。
他隻是發愁在,這案子究竟要怎麽審。
寫出“紅顏白骨,江山枯,地田千畝,萬坯黃土”這樣詞句的人,也許隻是感懷自己已逝的結發之妻,也許隻是慨歎一下雖良田百畝,卻農耕難而已,那個紅顏白骨什麽的,可能隻是無奈旱時,總會有餓死的,無論你是紅顏還是醜婦。
又或者他當真是在嘲諷今世今時,功臣大將軍之女遠嫁邊塞,成為和親的犧牲品,萬裏江山,全是埋葬犧牲或不幸的百姓冤魂。
一個人作詩常常是有感而發,不會胡亂而作。誰會無緣無故寫這些傷春悲秋的事?畢竟大楚今年尚無旱情,亦無水災,若說死人,也隻有戰爭如此殘忍了。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個卓青,總歸是在憂國憂民,若是他在詠悼他的妻子,也無過錯。
入獄的話,除了給自己臉上抹黑,再為自己“奸佞”的名頭再添一筆之外,對自己也沒什麽益處。
但是不處置他,又顯示不出皇家的威嚴,更顯示不出自己權傾天下的手段。
謝臨也不知如何是好。看向一旁諂媚地看著自己的吏部郎中,謝臨忍不住笑了笑,“這卓青,你檢舉的?”
剛被左遷了的刑部主事甄牧,一邊擦了擦鬢角的汗,一邊諂媚地說:“大人,正是下官。這卓青好大的膽子,竟敢作詩譏諷當今時事,譏諷……”他本意想說譏諷丞相大人,但見到謝臨鋒利的眼神,話到嘴邊,便硬生生變成了“譏諷鎮遠威武大將軍,大將軍為國效力,鞠躬盡瘁,雖未見用兵如神,但這卓青竟諷刺大將軍犧牲過甚,不僅犧牲了許多參軍的將士,也導致犧牲了自己的女兒。”
他臉色一變,恨恨地,就像這卓青殺了他父母似的,痛心疾首地說,“這卓青,該死,下官見了,實在不好為這渣滓掩飾,就算他與下官在一處為朝廷工作,下官也得大義滅親,將其上報朝廷,由陛下定奪。”說著,甄牧又“嘿嘿”一笑,小聲湊過去對謝臨耳語,“也請丞相大人,定奪,嘿嘿,定奪……”
謝臨饒有興致地聽著。果然這詩,真是一個見解,一個樣,明明一個人做的,就這麽幾個字,也能掰出三個意思來。謝臨還記得,這甄牧大人前日彈劾卓青的折子,寫的明明是痛批卓青嘲諷和親計策,嘲諷當朝丞相。
結果丞相坐在這,他的話倒硬生生改了。
謝臨心忖,這“真木”肯定不知道,皇帝雖然親政,但這折子,可是一個一個自己都看過眼的。
“大將軍忠心為國,卓青譏諷此事,確實不對,”謝臨對甄牧笑了笑,又斜眼睨向尉遲正,“倒不知尉遲大人,對此事有何看法?”
甄牧頓時臉上一變,腦袋低了下去。他自說自話,倒把一旁的尉遲大人給忘了。
他可記得,這尉遲大人可是皇帝欽點的兵部尚書,以前,可是在那威武大將軍手下,做副將的。
這卓青,聽聞在中舉前,可是在大將軍手下當參謀的,這尉遲大人和卓青兩個人的關係,隻怕……一想起他方才一直在痛罵胡謅卓青寫詩一事,甄牧不由汗涔涔而落。
為今之計,隻能寄望於這丞相大人了,隻是不知,明明是刑部審的案子,尉遲大人和丞相大人,是怎麽管到這件事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