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騎在高頭大馬上,姿勢略顯怪異,隱約有些坐立不安。
走在他身側後一步的,是同樣騎在馬上的皇長子胤禔,以及裕親王及恭親王兩位親王,這兩位分別為撫遠大將軍和安北大將軍。
於理,兩位親王是長輩;於禮,胤礽是現在的儲君,未來的帝王,也是君。更何況,此番胤礽是代天子出行,是以,壓根沒有人敢騎到他前麵。
於是,幾乎這幾位權貴都注意到了胤礽的怪異。裕親王微微皺了皺眉,誤以為這位儲君不適應馬背上的生活,心中有些不豫。他們是滿人,生來就是在馬背上的民族,如今堂堂儲君,卻如此弱不禁風,實在非好事啊!哪怕他再聰慧,再能處理國事,若是不能征戰沙場,這人便不是最佳的帝王之選。
隻是,他想歸想,卻不曾說出來。即便要說,也必定是要迴了京城,再同皇上點明,無論如何,現在並不是時候。
他心中不豫,自然不會多去細想,更不願去主動關心胤礽,隻依舊騎著馬,假裝不知。
而騎在另一側的恭親王與裕親王的想法卻有幾分不同,他聽到的比裕親王更多一些,聽說過這位皇儲的很多事,諸如文武皆通。既是文武雙全,又如何會不適應騎馬呢?
除非……身子不爽利。
隻是,他想歸想,卻並不曾親自驅馬前去問候。他畢竟是長輩,長輩有長輩的矜持。況且,他胤礽既然能主動提出要代天子出征,那麽必定是做好了心理準備,若是連這些小小的苦頭都吃不了,那他也不用繼續行軍了。
這位親王的心中充滿的都是對這位儲君能耐的觀察之心,同樣的,他也不會主動去問候胤礽。
他們不做聲,他們周身有眼色的下屬自然也不會特意去巴結。唯有胤禔,倒是驅馬上前一步,前去詢問了。說是詢問,語氣卻很不好,倒頗有幾分不懷好意:“皇太子不是代天子出征麽?怎麽瞧著好像身子不爽利?”
他跟胤礽從小比到大,事事要爭,加上他額涅及叔公總是在他背後說著種種,他對胤礽的不滿與日俱增。本來這次出征應該是他跟著兩位皇伯、皇叔的,他也打算的好好的,出了征,怎麽著他也比胤礽多了一項功勳,這件事便足以讓他得意萬分了。哪怕一紙詔書,竟將胤礽也派上了戰場,甚至還頂著代天子出征的名頭。
還說什麽至純至孝……哼,胤礽真是太狡猾了!
既然如此,那他也不會客氣,戰場之上,就各憑本事了!
隻是,此刻卻瞧著胤礽有些不對勁?明明騎射的本事並不差他多少,這會兒怎麽就……胤禔的心裏不知為何有些不舒坦,他也不知為何會這麽不舒坦,總之,就是不舒坦!
明明應該很高興才對。
胤礽不舒服才好呢,胤礽不舒服了,就表示他的勝算大了不少,可是……可是!
為何他有種莫名其妙在占胤礽便宜的錯覺?!好像他贏了也是勝之不武一樣,這種感覺真心不爽!不爽!
他終於驅馬前進,終於問出了口。語氣讓自己很滿意,雖然後麵那句話有些讓自己不滿意,搞得好像自己對他很關心一樣?錯覺!都是錯覺!他怎麽可能會關心他?哼……
他想了想,臉上又做出一個挑釁的神情。
可惜,他視為對手挑釁的胤礽卻完全沒注意他,連眼神都不給他一個:“多謝大哥關心。”
他心下有些苦笑,早知道做了那事兒再騎馬會如此不適,打死他都不會這麽沉不住氣……明明已經休息了一日了,怎麽坐著還是覺得咯得慌呢?
他努力將注意力移到別處,但架不住身下的馬匹一動,他□就一陣牽動,雖不是特別疼痛,卻還是很不舒服。於是,他總是不自覺地分神,就連此刻與胤禔說話,也不覺走神幾分,奈何他此刻自顧不暇,又如何還有心思去想胤禔的想法?
胤禔見狀,麵色冷了幾分,也不再多問,徑自拉了韁繩,放緩了馬速。
什麽態度!真是!太可惡了!
胤禔將頭一扭,再也不想搭理胤礽。
而騎馬一直跟著他們的兩位親王,也都不動聲色的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底,但出於各自的考量,均沒有出聲。
大軍依舊不疾不徐行進著,不曾特意趕路,也不曾刻意放緩速度。
畢竟征途還很遙遠,他們還有更大的事要做,還有更硬的仗要打,沒必要太過刻意地趕路,而浪費體力。
而此時,在宮中流傳著兩件不大不小、又看似毫無關聯的事——
皇貴妃的一名貼身大宮女死了。
據說理由是在宮門口衝撞了皇上,被皇上責令杖刑,結果人沒挺住,一口氣上不來,直接咽了氣。
之後,聽人傳言,那大宮女老家的人,也陸陸續續死了,據聞是屋子失了火,無一人逃出。
這兩件事在宮中如同長了翅膀的一樣,沒多久,該知道的就都知道了,不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
一時間,眾人都在默默揣測,究竟那名大宮女犯了什麽事兒,又或者是皇貴妃犯了什麽事兒,才讓皇上如此不顧皇貴妃的顏麵,如此杖責她宮中的大宮女,將她打死了還不算,甚至牽連了九族?
眾說紛紜,卻都沒有一個人真正猜出來。
就連皇貴妃本人,也是渾然不知情的模樣。
唯有胤礽宮中的人諱莫高深,也完全不參與此事的討論。
於是,一時間又有人將目光聚到了毓慶宮,猜測莫不是與皇太子胤礽有關?
隻是,皇太子與皇貴妃……之間能有什麽關係?再者,皇太子都出征了,而皇貴妃人還病著,再怎麽想,也想不到這兩件事有什麽必然性。許是,皇太子出征前,曾吩咐他宮中的宮人不得亂嚼舌根?
唯有這種猜測比較有可能吧?
遍猜不著的眾人終於將目光從毓慶宮上移開,又繼續暗自揣測去了。
隻是,這一迴,還真的沒有人能夠猜出來。
除了知曉真相的康熙帝、何玉柱,以及隱約知曉真相的索額圖、梁九功。
康熙帝會知曉真相是必然的事。而何玉柱會知道真相,是由於胤礽出征前,將查探真相一事交給了他,並授予了他一定的權利,同時令他將真相探出後,書信於他。身為胤礽宮中的大太監之一,何玉柱自然要將此事辦的妥妥的。
是的,這件事源於香料的延生。於是,順著之前的追查,他們查到了香料的來源,追著來源,也終於找到了妄圖謀害皇嗣的幕後之人。
索額圖也參與了調查,自然能隱約猜出真相,而梁九功始終跟在康熙身側,有些事,康熙並不曾隱瞞他,於是他也能隱約猜出一二。
一切都指向了皇貴妃宮中的大宮女,就連毓慶宮中後來增設的侍衛,都有一人參與其中。
胤礽並不在宮中,何玉柱雖修書去了,但此事畢竟事關重大,於是他將之報給了皇上。
皇上得知後,卻隻笑了笑,說了一句:“終於是時候了。”
之後便雷厲風行地處置了大宮女,甚至連審問都不曾。看他的樣子,分明是早已知道了,卻似乎一直在等著什麽,直到此刻才終於出手。
大宮女是皇貴妃宮中的人,她為何這麽做,是純粹自己所為,還是出自她人授意,他們都不得而知。而那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他們也無人敢去猜測。
至此,香料一事徹底結束。
數日之後,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貴妃病情越發重了,似乎已經有了某種苗頭,康熙為其衝喜,冊皇貴妃為皇後。
隻是,皇後的身體已經油盡燈枯,冊封後的次日,皇後便去了。康熙傷心不已,按照皇後的規格,為其置辦喪事,皇四子胤禛為其皇額涅守靈。
此事傳到胤礽那邊的時候,離大軍出發已經一個月。
按照規矩,國喪期間,臣民縞素,停止宴樂婚嫁。隻是礙於此刻他們正在行軍,於是康熙特意在書信上說明,行軍之人,需禁酒肉。
至於縞素一說,大軍穿得都是統一的服飾,小兵有小兵的服飾,將軍有將軍的官服,若是全著素色衣裳,反而有些不倫不類,便特令允了他們不著素色衣。
此舉不由引發朝中小部分人的不滿,尤其是其族人,隻是他們也隻是在心中略微不滿,全然不敢對帝王提出任何疑義。而隨軍一同出發,擔任參讚軍務的佟國綱不曾表露過任何異議。
且不提他們心中是如何作想,隨著時間推移,戰事終於打響。
出征前,康熙便安排好了一切,任命裕親王為撫遠大將軍,胤礽、胤禔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劄副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俱參讚軍務。
當月月底,噶爾丹率勁騎2萬,屯兵於烏蘭布通,並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謂之為“駝城”。其士兵可依托箱垛,發射弓矢。
次月初,胤礽所在的大軍終於抵達烏蘭布通。
戰事一觸即發。
走在他身側後一步的,是同樣騎在馬上的皇長子胤禔,以及裕親王及恭親王兩位親王,這兩位分別為撫遠大將軍和安北大將軍。
於理,兩位親王是長輩;於禮,胤礽是現在的儲君,未來的帝王,也是君。更何況,此番胤礽是代天子出行,是以,壓根沒有人敢騎到他前麵。
於是,幾乎這幾位權貴都注意到了胤礽的怪異。裕親王微微皺了皺眉,誤以為這位儲君不適應馬背上的生活,心中有些不豫。他們是滿人,生來就是在馬背上的民族,如今堂堂儲君,卻如此弱不禁風,實在非好事啊!哪怕他再聰慧,再能處理國事,若是不能征戰沙場,這人便不是最佳的帝王之選。
隻是,他想歸想,卻不曾說出來。即便要說,也必定是要迴了京城,再同皇上點明,無論如何,現在並不是時候。
他心中不豫,自然不會多去細想,更不願去主動關心胤礽,隻依舊騎著馬,假裝不知。
而騎在另一側的恭親王與裕親王的想法卻有幾分不同,他聽到的比裕親王更多一些,聽說過這位皇儲的很多事,諸如文武皆通。既是文武雙全,又如何會不適應騎馬呢?
除非……身子不爽利。
隻是,他想歸想,卻並不曾親自驅馬前去問候。他畢竟是長輩,長輩有長輩的矜持。況且,他胤礽既然能主動提出要代天子出征,那麽必定是做好了心理準備,若是連這些小小的苦頭都吃不了,那他也不用繼續行軍了。
這位親王的心中充滿的都是對這位儲君能耐的觀察之心,同樣的,他也不會主動去問候胤礽。
他們不做聲,他們周身有眼色的下屬自然也不會特意去巴結。唯有胤禔,倒是驅馬上前一步,前去詢問了。說是詢問,語氣卻很不好,倒頗有幾分不懷好意:“皇太子不是代天子出征麽?怎麽瞧著好像身子不爽利?”
他跟胤礽從小比到大,事事要爭,加上他額涅及叔公總是在他背後說著種種,他對胤礽的不滿與日俱增。本來這次出征應該是他跟著兩位皇伯、皇叔的,他也打算的好好的,出了征,怎麽著他也比胤礽多了一項功勳,這件事便足以讓他得意萬分了。哪怕一紙詔書,竟將胤礽也派上了戰場,甚至還頂著代天子出征的名頭。
還說什麽至純至孝……哼,胤礽真是太狡猾了!
既然如此,那他也不會客氣,戰場之上,就各憑本事了!
隻是,此刻卻瞧著胤礽有些不對勁?明明騎射的本事並不差他多少,這會兒怎麽就……胤禔的心裏不知為何有些不舒坦,他也不知為何會這麽不舒坦,總之,就是不舒坦!
明明應該很高興才對。
胤礽不舒服才好呢,胤礽不舒服了,就表示他的勝算大了不少,可是……可是!
為何他有種莫名其妙在占胤礽便宜的錯覺?!好像他贏了也是勝之不武一樣,這種感覺真心不爽!不爽!
他終於驅馬前進,終於問出了口。語氣讓自己很滿意,雖然後麵那句話有些讓自己不滿意,搞得好像自己對他很關心一樣?錯覺!都是錯覺!他怎麽可能會關心他?哼……
他想了想,臉上又做出一個挑釁的神情。
可惜,他視為對手挑釁的胤礽卻完全沒注意他,連眼神都不給他一個:“多謝大哥關心。”
他心下有些苦笑,早知道做了那事兒再騎馬會如此不適,打死他都不會這麽沉不住氣……明明已經休息了一日了,怎麽坐著還是覺得咯得慌呢?
他努力將注意力移到別處,但架不住身下的馬匹一動,他□就一陣牽動,雖不是特別疼痛,卻還是很不舒服。於是,他總是不自覺地分神,就連此刻與胤禔說話,也不覺走神幾分,奈何他此刻自顧不暇,又如何還有心思去想胤禔的想法?
胤禔見狀,麵色冷了幾分,也不再多問,徑自拉了韁繩,放緩了馬速。
什麽態度!真是!太可惡了!
胤禔將頭一扭,再也不想搭理胤礽。
而騎馬一直跟著他們的兩位親王,也都不動聲色的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底,但出於各自的考量,均沒有出聲。
大軍依舊不疾不徐行進著,不曾特意趕路,也不曾刻意放緩速度。
畢竟征途還很遙遠,他們還有更大的事要做,還有更硬的仗要打,沒必要太過刻意地趕路,而浪費體力。
而此時,在宮中流傳著兩件不大不小、又看似毫無關聯的事——
皇貴妃的一名貼身大宮女死了。
據說理由是在宮門口衝撞了皇上,被皇上責令杖刑,結果人沒挺住,一口氣上不來,直接咽了氣。
之後,聽人傳言,那大宮女老家的人,也陸陸續續死了,據聞是屋子失了火,無一人逃出。
這兩件事在宮中如同長了翅膀的一樣,沒多久,該知道的就都知道了,不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
一時間,眾人都在默默揣測,究竟那名大宮女犯了什麽事兒,又或者是皇貴妃犯了什麽事兒,才讓皇上如此不顧皇貴妃的顏麵,如此杖責她宮中的大宮女,將她打死了還不算,甚至牽連了九族?
眾說紛紜,卻都沒有一個人真正猜出來。
就連皇貴妃本人,也是渾然不知情的模樣。
唯有胤礽宮中的人諱莫高深,也完全不參與此事的討論。
於是,一時間又有人將目光聚到了毓慶宮,猜測莫不是與皇太子胤礽有關?
隻是,皇太子與皇貴妃……之間能有什麽關係?再者,皇太子都出征了,而皇貴妃人還病著,再怎麽想,也想不到這兩件事有什麽必然性。許是,皇太子出征前,曾吩咐他宮中的宮人不得亂嚼舌根?
唯有這種猜測比較有可能吧?
遍猜不著的眾人終於將目光從毓慶宮上移開,又繼續暗自揣測去了。
隻是,這一迴,還真的沒有人能夠猜出來。
除了知曉真相的康熙帝、何玉柱,以及隱約知曉真相的索額圖、梁九功。
康熙帝會知曉真相是必然的事。而何玉柱會知道真相,是由於胤礽出征前,將查探真相一事交給了他,並授予了他一定的權利,同時令他將真相探出後,書信於他。身為胤礽宮中的大太監之一,何玉柱自然要將此事辦的妥妥的。
是的,這件事源於香料的延生。於是,順著之前的追查,他們查到了香料的來源,追著來源,也終於找到了妄圖謀害皇嗣的幕後之人。
索額圖也參與了調查,自然能隱約猜出真相,而梁九功始終跟在康熙身側,有些事,康熙並不曾隱瞞他,於是他也能隱約猜出一二。
一切都指向了皇貴妃宮中的大宮女,就連毓慶宮中後來增設的侍衛,都有一人參與其中。
胤礽並不在宮中,何玉柱雖修書去了,但此事畢竟事關重大,於是他將之報給了皇上。
皇上得知後,卻隻笑了笑,說了一句:“終於是時候了。”
之後便雷厲風行地處置了大宮女,甚至連審問都不曾。看他的樣子,分明是早已知道了,卻似乎一直在等著什麽,直到此刻才終於出手。
大宮女是皇貴妃宮中的人,她為何這麽做,是純粹自己所為,還是出自她人授意,他們都不得而知。而那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他們也無人敢去猜測。
至此,香料一事徹底結束。
數日之後,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貴妃病情越發重了,似乎已經有了某種苗頭,康熙為其衝喜,冊皇貴妃為皇後。
隻是,皇後的身體已經油盡燈枯,冊封後的次日,皇後便去了。康熙傷心不已,按照皇後的規格,為其置辦喪事,皇四子胤禛為其皇額涅守靈。
此事傳到胤礽那邊的時候,離大軍出發已經一個月。
按照規矩,國喪期間,臣民縞素,停止宴樂婚嫁。隻是礙於此刻他們正在行軍,於是康熙特意在書信上說明,行軍之人,需禁酒肉。
至於縞素一說,大軍穿得都是統一的服飾,小兵有小兵的服飾,將軍有將軍的官服,若是全著素色衣裳,反而有些不倫不類,便特令允了他們不著素色衣。
此舉不由引發朝中小部分人的不滿,尤其是其族人,隻是他們也隻是在心中略微不滿,全然不敢對帝王提出任何疑義。而隨軍一同出發,擔任參讚軍務的佟國綱不曾表露過任何異議。
且不提他們心中是如何作想,隨著時間推移,戰事終於打響。
出征前,康熙便安排好了一切,任命裕親王為撫遠大將軍,胤礽、胤禔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劄副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俱參讚軍務。
當月月底,噶爾丹率勁騎2萬,屯兵於烏蘭布通,並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謂之為“駝城”。其士兵可依托箱垛,發射弓矢。
次月初,胤礽所在的大軍終於抵達烏蘭布通。
戰事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