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章
女配沉迷事業(快穿) 作者:漫漫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顧晗踏進勤政殿的時候,宣德帝正在批閱奏書,顧晗放慢腳步,輕聲走到宣德帝的身邊,為宣德帝換了一杯熱茶。
直到宣德帝伸手拿茶杯時,發現茶水變熱了,才迴過神來,看著身後的顧晗道:“來了多長時間了?怎麽也不叫父皇一聲?”
“剛來一會兒,看父皇正在批折子,所以便沒打擾父皇。”顧晗對著宣德帝行了一禮笑道。
“可是站累了?趕緊坐下吧。”宣德帝關切地問道,隨後便朝著宮人吩咐道:“還不趕緊給公主上茶?”
宮人趕緊應是。果然,無論發生什麽事,昭陽公主都是陛下的心尖尖兒,怠慢不得。
顧晗也沒有推辭,直接笑著坐在宣德帝的下首,說道:“還未恭喜父皇找到遺落民間的皇弟,這可是大好事。”
“好事?”宣德帝聽後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道:“朕不成為這天下的笑話就不錯了。”
“父皇為何如此說?”顧晗笑意不變,繼續道:“皇弟年紀輕輕就過了會試,這放在京中也時難得的青年才俊,若是在尋常百姓家,誰家能出這麽一個兒子,還不得樂兒翻了天。”
“你也說了那是在尋常百姓家。”宣德帝一想到今日趙建寫得文章就忍不住失望,“你來得晚沒有看到趙建殿試的那篇文章,空洞無物,立意膚淺,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於國於百姓無用。”
他現在有些後悔將蕭建寫得那篇文章讓胡順當著大臣的麵讀出來,現在大家都知道寫出這樣一片爛文的人是他的皇子,可是將他的臉麵都丟盡了,想遮擋都遮擋不過來了。
“皇弟年紀還小,父皇以後再慢慢教就是。”顧晗勸道。
“還小?他和你一般大,你能分析農桑利弊,為大齊立功?他呢?隻會阿諛奉承,行小人之道。”宣德帝一想起蕭建那篇將自己歌頌成功過三皇五帝的文章,就一陣作嘔,特別是蕭建還是他的皇子,朝中大臣難免不會猜測他是要給自己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大臣都效仿這不正之風,那朝堂的風氣還不得亂了套。
他現在又有些慶幸自己當場斥責了蕭建,不然當真會有人以為蕭建的那篇文章是他授意的?甚至會猜測今日的事情他早就知道,是他和蕭建合夥做戲,為的是讓蕭建有了才名後好坐穩皇子之位。
“父皇息怒。”顧晗趕緊勸道:“不管怎麽說,父皇膝下有了皇子總歸是好事,那些大臣也不會拿此事再來煩父皇。”
“你說得對。”宣德帝收斂了怒氣,點頭道:“那些人應該能消停一段時間了。”
“父皇,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此事,父皇春秋鼎盛,皇子總會有的,儲君父皇以後也可以慢慢培養。”顧晗分析道:“現在最重要的是毅勇侯手中的軍權。”
提到毅勇侯,宣德帝目光立時變得銳利起來道:“殿試已過,朝中也沒有大事要忙,是時候解決此事了。”比起新得的皇子什麽的,宣德帝更關注的還是兵權。
說到這,宣德帝看向顧晗的目光變得更加欣慰,阿晗是他一手教出來的,聰慧果敢,遇事不慌,能把握住大局,謀慮深遠,這些都隨了他。就算不是親生的又如何?他親手帶大的孩子,就是他的女兒,是他捧在手心的公主。
這麽一想,宣德帝心裏就更加舒坦了,看向顧晗的目光中還帶著驕傲,問道:“此事阿晗可有什麽主意?”
“毅勇侯確實於國有功,想要奪了毅勇侯的兵權,又不被史書詬病,也不能讓武將寒心,此事不好辦。”顧晗一句話就說中了宣德帝發愁的心思。
奪毅勇侯兵權其實並不難,毅勇侯本人手中就不幹淨,在京中也不知收斂,幾乎每逢佳節,毅勇侯都能收到軍中的各種孝敬,違製的地方很多。
這麽多的把柄,宣德帝卻沒有動手,毅勇侯也有恃無恐地收著禮,還敢在宴會上不給她麵子,就是因為毅勇侯知道宣德帝沒有正當的理由是不會動他的。不然,會寒了朝中武將的心。
“這些年,毅勇侯手下的將領,父皇已經換了五成,毅勇侯還沒有發覺,可見毅勇侯並無識人之能。”這五年,宣德帝一直都在對毅勇侯手下的將領出手,五年來循序漸進,換掉了毅勇侯近一半的心腹,但毅勇侯並無察覺,隻衝這點,顧晗對毅勇侯的評價就降了不少。
現在讓宣德帝顧慮的就是史官的筆和朝中武將的心。
“兒臣覺得若是想要解除毅勇侯的兵權,還是要通過戰事來解決。”顧晗想了想道:“若是我記得不錯,前兩日我大齊在北狄的暗探就傳來消息,北狄想要進軍我大齊邊境,兒臣以為這就是一個好機會。”
宣德帝立時聽出了顧晗的話外之音,感興趣地問道:“具體說說。”
“父皇可在初時造出北狄來勢兇猛之勢,命毅勇侯出兵。”顧晗說道:“若是毅勇侯不願出兵,父皇可借此機會正大光明地解了毅勇侯的兵權,交給領兵的將軍。”不願意領兵打仗的將軍還要兵權幹什麽,留著好看嗎?
“若是毅勇侯願意出征呢?”宣德帝問道。
“若是毅勇侯願意出征就更簡單了,若這場戰役贏了,但戰場上刀劍無眼,受點傷也是正常,迴來後正好可以安心在家頤養天年,若是敗了,父皇也能以毅勇侯兵敗為由解了毅勇侯的兵權。”顧晗道:“當然還有更簡單的,就看父皇對毅勇侯是什麽態度了。”
“說說看。”宣德帝轉了轉手中的扳指,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五年的時間,毅勇侯對他沒有半點恭敬,非臣子之道,那他也沒有必要顧及君臣之義了。
“父皇可以用毅勇侯的性命換取邊關將士的同仇敵愾。”顧晗仿佛半點沒有要人性命的冷厲,依舊溫和如初。
“這個主意好,毅勇侯是他們殺的,朕再厚葬毅勇侯,賞賜毅勇侯府,還能收攏軍心。”宣德帝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
“這個主意雖好,但是兒臣覺得毅勇侯應該不會願意出征的。”顧晗搖了搖頭道:“自父皇登基以來,雖說四海升平,但是戰事還是有的,而毅勇侯從不主動請纓出戰,這次應該也不會例外。”
毅勇侯為何不願意出征,一是因為出征的話風險難料,很有可能戰死沙場,二是因為若是毅勇侯不想讓自己手下的十萬精兵犧牲在戰場上,他需要這十萬精兵撐腰,才能在京中橫行無忌。
“毅勇侯其實根本沒有多少謀略和膽魄,這點他自己清楚,朕清楚,很多朝臣也清楚。”宣德帝道:“也就是先帝那個時候識人不清,朝中無武將可用,才讓毅勇侯有了機會。”
“當年他跟北狄的那場戰役,耗損了江南七省兩年的賦稅,國庫八成的銀子,和三十萬將士的性命才勉強勝了北狄十萬軍隊。”顧晗點頭,認同宣德帝的評價,微嘲道:“這樣的戰績,也隻有在先帝時期才能被成為武安君,換到現在恐怕是要羞死的。”
“所以,兒臣覺得為了大齊的戰士和國庫著想,還是不要讓毅勇侯帶兵出征的好。”顧晗拱手建議道。她和宣德帝雖然想得到兵權,但是卻也沒有想拿邊關將士的性命和國庫的百萬兩賦稅做籌碼的想法。
“你說得對,朕不能將邊關眾將士和百姓的性命交到這樣的人手上。”宣德帝點頭道:“那就從明日起邊關告急,北狄意圖大舉進犯,讓朝臣推舉能出戰的主帥。”
“父皇英明,兒臣覺得毅勇侯就是首選呢。”說完後,顧晗和宣德帝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
此事商議完後,宣德帝又道:“今日之事,你可受了委屈?”
“有父皇在,誰敢給兒臣委屈受?”顧晗笑道。
之後,宣德帝又向顧晗說起了她生母是莊妃,玉牒要改到皇後名下的事情。
“我說我怎麽和賢妃娘娘沒有母女緣,原來是這麽一迴事。”顧晗隨後又朝著宣德帝撒嬌道:“果然我還是和父皇有父女緣。”
宣德帝聽到這話心中高興,他和阿晗雖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有父女緣,這天下多少親生父女都沒有這父女緣呢。
在這件事上顧晗和宣德帝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多說什麽,見時間不早了,顧晗便告退了。
迴到寢宮後,2333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問顧晗:“阿晗,阿晗,你和宣德帝明明不是父女啊!”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麽長時間的相處,在宣德帝心中我就是他的女兒。”顧晗答道。
第二日,宣德帝就收到了關於對蕭建的調查。
看著上麵寫得“和毅勇侯嫡長女交往過密”幾個字時,宣德帝左手敲了敲桌子,眼中閃過一絲厭惡。
不過此事倒也可以圖謀一二。
和宣德帝的想法一樣,毅勇侯也覺得此事可圖,第二日便拜訪了保齡侯府,緊接著保齡侯便帶著毅勇侯去見了蕭建。
直到宣德帝伸手拿茶杯時,發現茶水變熱了,才迴過神來,看著身後的顧晗道:“來了多長時間了?怎麽也不叫父皇一聲?”
“剛來一會兒,看父皇正在批折子,所以便沒打擾父皇。”顧晗對著宣德帝行了一禮笑道。
“可是站累了?趕緊坐下吧。”宣德帝關切地問道,隨後便朝著宮人吩咐道:“還不趕緊給公主上茶?”
宮人趕緊應是。果然,無論發生什麽事,昭陽公主都是陛下的心尖尖兒,怠慢不得。
顧晗也沒有推辭,直接笑著坐在宣德帝的下首,說道:“還未恭喜父皇找到遺落民間的皇弟,這可是大好事。”
“好事?”宣德帝聽後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道:“朕不成為這天下的笑話就不錯了。”
“父皇為何如此說?”顧晗笑意不變,繼續道:“皇弟年紀輕輕就過了會試,這放在京中也時難得的青年才俊,若是在尋常百姓家,誰家能出這麽一個兒子,還不得樂兒翻了天。”
“你也說了那是在尋常百姓家。”宣德帝一想到今日趙建寫得文章就忍不住失望,“你來得晚沒有看到趙建殿試的那篇文章,空洞無物,立意膚淺,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於國於百姓無用。”
他現在有些後悔將蕭建寫得那篇文章讓胡順當著大臣的麵讀出來,現在大家都知道寫出這樣一片爛文的人是他的皇子,可是將他的臉麵都丟盡了,想遮擋都遮擋不過來了。
“皇弟年紀還小,父皇以後再慢慢教就是。”顧晗勸道。
“還小?他和你一般大,你能分析農桑利弊,為大齊立功?他呢?隻會阿諛奉承,行小人之道。”宣德帝一想起蕭建那篇將自己歌頌成功過三皇五帝的文章,就一陣作嘔,特別是蕭建還是他的皇子,朝中大臣難免不會猜測他是要給自己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大臣都效仿這不正之風,那朝堂的風氣還不得亂了套。
他現在又有些慶幸自己當場斥責了蕭建,不然當真會有人以為蕭建的那篇文章是他授意的?甚至會猜測今日的事情他早就知道,是他和蕭建合夥做戲,為的是讓蕭建有了才名後好坐穩皇子之位。
“父皇息怒。”顧晗趕緊勸道:“不管怎麽說,父皇膝下有了皇子總歸是好事,那些大臣也不會拿此事再來煩父皇。”
“你說得對。”宣德帝收斂了怒氣,點頭道:“那些人應該能消停一段時間了。”
“父皇,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此事,父皇春秋鼎盛,皇子總會有的,儲君父皇以後也可以慢慢培養。”顧晗分析道:“現在最重要的是毅勇侯手中的軍權。”
提到毅勇侯,宣德帝目光立時變得銳利起來道:“殿試已過,朝中也沒有大事要忙,是時候解決此事了。”比起新得的皇子什麽的,宣德帝更關注的還是兵權。
說到這,宣德帝看向顧晗的目光變得更加欣慰,阿晗是他一手教出來的,聰慧果敢,遇事不慌,能把握住大局,謀慮深遠,這些都隨了他。就算不是親生的又如何?他親手帶大的孩子,就是他的女兒,是他捧在手心的公主。
這麽一想,宣德帝心裏就更加舒坦了,看向顧晗的目光中還帶著驕傲,問道:“此事阿晗可有什麽主意?”
“毅勇侯確實於國有功,想要奪了毅勇侯的兵權,又不被史書詬病,也不能讓武將寒心,此事不好辦。”顧晗一句話就說中了宣德帝發愁的心思。
奪毅勇侯兵權其實並不難,毅勇侯本人手中就不幹淨,在京中也不知收斂,幾乎每逢佳節,毅勇侯都能收到軍中的各種孝敬,違製的地方很多。
這麽多的把柄,宣德帝卻沒有動手,毅勇侯也有恃無恐地收著禮,還敢在宴會上不給她麵子,就是因為毅勇侯知道宣德帝沒有正當的理由是不會動他的。不然,會寒了朝中武將的心。
“這些年,毅勇侯手下的將領,父皇已經換了五成,毅勇侯還沒有發覺,可見毅勇侯並無識人之能。”這五年,宣德帝一直都在對毅勇侯手下的將領出手,五年來循序漸進,換掉了毅勇侯近一半的心腹,但毅勇侯並無察覺,隻衝這點,顧晗對毅勇侯的評價就降了不少。
現在讓宣德帝顧慮的就是史官的筆和朝中武將的心。
“兒臣覺得若是想要解除毅勇侯的兵權,還是要通過戰事來解決。”顧晗想了想道:“若是我記得不錯,前兩日我大齊在北狄的暗探就傳來消息,北狄想要進軍我大齊邊境,兒臣以為這就是一個好機會。”
宣德帝立時聽出了顧晗的話外之音,感興趣地問道:“具體說說。”
“父皇可在初時造出北狄來勢兇猛之勢,命毅勇侯出兵。”顧晗說道:“若是毅勇侯不願出兵,父皇可借此機會正大光明地解了毅勇侯的兵權,交給領兵的將軍。”不願意領兵打仗的將軍還要兵權幹什麽,留著好看嗎?
“若是毅勇侯願意出征呢?”宣德帝問道。
“若是毅勇侯願意出征就更簡單了,若這場戰役贏了,但戰場上刀劍無眼,受點傷也是正常,迴來後正好可以安心在家頤養天年,若是敗了,父皇也能以毅勇侯兵敗為由解了毅勇侯的兵權。”顧晗道:“當然還有更簡單的,就看父皇對毅勇侯是什麽態度了。”
“說說看。”宣德帝轉了轉手中的扳指,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五年的時間,毅勇侯對他沒有半點恭敬,非臣子之道,那他也沒有必要顧及君臣之義了。
“父皇可以用毅勇侯的性命換取邊關將士的同仇敵愾。”顧晗仿佛半點沒有要人性命的冷厲,依舊溫和如初。
“這個主意好,毅勇侯是他們殺的,朕再厚葬毅勇侯,賞賜毅勇侯府,還能收攏軍心。”宣德帝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
“這個主意雖好,但是兒臣覺得毅勇侯應該不會願意出征的。”顧晗搖了搖頭道:“自父皇登基以來,雖說四海升平,但是戰事還是有的,而毅勇侯從不主動請纓出戰,這次應該也不會例外。”
毅勇侯為何不願意出征,一是因為出征的話風險難料,很有可能戰死沙場,二是因為若是毅勇侯不想讓自己手下的十萬精兵犧牲在戰場上,他需要這十萬精兵撐腰,才能在京中橫行無忌。
“毅勇侯其實根本沒有多少謀略和膽魄,這點他自己清楚,朕清楚,很多朝臣也清楚。”宣德帝道:“也就是先帝那個時候識人不清,朝中無武將可用,才讓毅勇侯有了機會。”
“當年他跟北狄的那場戰役,耗損了江南七省兩年的賦稅,國庫八成的銀子,和三十萬將士的性命才勉強勝了北狄十萬軍隊。”顧晗點頭,認同宣德帝的評價,微嘲道:“這樣的戰績,也隻有在先帝時期才能被成為武安君,換到現在恐怕是要羞死的。”
“所以,兒臣覺得為了大齊的戰士和國庫著想,還是不要讓毅勇侯帶兵出征的好。”顧晗拱手建議道。她和宣德帝雖然想得到兵權,但是卻也沒有想拿邊關將士的性命和國庫的百萬兩賦稅做籌碼的想法。
“你說得對,朕不能將邊關眾將士和百姓的性命交到這樣的人手上。”宣德帝點頭道:“那就從明日起邊關告急,北狄意圖大舉進犯,讓朝臣推舉能出戰的主帥。”
“父皇英明,兒臣覺得毅勇侯就是首選呢。”說完後,顧晗和宣德帝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
此事商議完後,宣德帝又道:“今日之事,你可受了委屈?”
“有父皇在,誰敢給兒臣委屈受?”顧晗笑道。
之後,宣德帝又向顧晗說起了她生母是莊妃,玉牒要改到皇後名下的事情。
“我說我怎麽和賢妃娘娘沒有母女緣,原來是這麽一迴事。”顧晗隨後又朝著宣德帝撒嬌道:“果然我還是和父皇有父女緣。”
宣德帝聽到這話心中高興,他和阿晗雖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有父女緣,這天下多少親生父女都沒有這父女緣呢。
在這件事上顧晗和宣德帝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多說什麽,見時間不早了,顧晗便告退了。
迴到寢宮後,2333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問顧晗:“阿晗,阿晗,你和宣德帝明明不是父女啊!”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麽長時間的相處,在宣德帝心中我就是他的女兒。”顧晗答道。
第二日,宣德帝就收到了關於對蕭建的調查。
看著上麵寫得“和毅勇侯嫡長女交往過密”幾個字時,宣德帝左手敲了敲桌子,眼中閃過一絲厭惡。
不過此事倒也可以圖謀一二。
和宣德帝的想法一樣,毅勇侯也覺得此事可圖,第二日便拜訪了保齡侯府,緊接著保齡侯便帶著毅勇侯去見了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