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0章
女配沉迷事業(快穿) 作者:漫漫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德帝看著麵前的一臉狠毒的賢妃,不是很想說話,但是想到自己的女兒,再看看執迷不悟的賢妃,還是開口道:“就算你用一百兩銀子買了阿晗,但她當年已經替你的兒子死過一迴,後來又救了朕數次,說起來,是朕欠阿晗的。”
“至於你,當年你把阿晗送到朕身邊來時,她就已經和你兩清了。”宣德帝冷聲道。
賢妃聽到宣德帝的話,特別是宣德帝對趙建的稱唿,心中很是不平,“陛下,阿建不隻是臣妾的兒子,也是陛下的兒子啊,是大齊的皇子啊。”
“是不是大齊的皇子,還要等驗過之後再說。”宣德帝對著迴到自己身邊的胡順道:“讓人傳太醫院院正向平。”皇家自古就有驗證血緣的秘法,這個秘法隻有每任太醫院院正才能掌握。
胡順恭敬應是。隨後宣德帝又擺了擺手,示意宮人將趙建和賢妃帶下去,他現在一點都不像看到這二人。
胡順吩咐完迴來後,宣德帝對著胡順問道:“剛才忘了問你了,阿晗那裏怎麽樣了?”
“公主那您還能不放心?”胡順笑著道:“公主曆來都懂事地很,還讓奴婢轉告您她一定會替陛下主持好殿試,讓您放心就是。”
“阿晗總是最懂事的。”宣德帝聽後,原本震怒的臉色都緩和不少。他能看出,賢妃說的話十有八九是真的,阿晗可能真的不是他的親女,但那又如何,在他心中,和他有父女情份的隻有阿晗一人。
至於趙建?若是在他剛登基的時候,告訴他,他有一個兒子,興許他還會高興高興。有個兒子,他的皇位會更穩,儲君之位早定,也能安撫天下人心。
但是如今他江山穩固,沒有兒子又如何,他還有處處體貼他,懂事聰慧的阿晗,至於儲君他也想好了。他會從宗室中挑選合適聰慧,善待尊敬阿晗的宗室子弟過繼,繼承大統。
而如今這冒出來的趙建,雖有些才學,但卻無治國之才,還愛走小道,想要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來討好他,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物,這樣的人別說是做儲君,做帝王了,就是做一縣之令都是對當地百姓的禍害。
“陛下,太醫院院正向平向大人到了。”胡順稟報道。
“讓向平進來。”宣德帝道。
向平進來行禮後,宣德帝叫了起,直接問道:“向平,可有方法在秘術下讓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顯現出血緣關係來?”
“啟稟陛下,自然是可以的。”向平拱手道。來之前他也聽說了今日朝堂上的事情,陛下問這樣的問題,他立時明白想要宣德帝想要他做什麽。
“驗朕和趙建的血緣時,你要準備仔細,不能出半點差錯。”宣德帝冷聲道:“到昭陽公主時,……,你可明白了?”
“臣明白,謹遵陛下聖旨。”他隻忠於宣德帝一人,宣德帝讓他怎麽做他便怎麽做,至於昭陽公主是不是皇家血脈和他有什麽關係,隻要陛下說她是她就是,一個公主又不能成為帝王,他也做不成大齊的罪人。
宣德帝聽後點頭,對著門外的胡順喊道:“將皇後,彭卿楊卿請進來,再將賢妃二人帶進來。”
皇後被人請到勤政殿後,心中就一直擔憂顧晗,見到宣德帝後剛想要開口,便見宣德帝朝她安撫地拍了拍手,懸著的心瞬間就落了地,她相信宣德帝是不會委屈了阿晗的。
“給皇後賜座。”宣德帝看著皇後道:“你身子不好,就別站著了。”
“臣妾謝過陛下。”皇後笑著應道。
比起彭閣老和楊閣老看著帝後和睦心中寬慰的心態,賢妃卻是嫉妒極了,這麽多年宣德帝從未待她如此和顏悅色過,直到看到身旁的趙建臉色才緩和一些,隻要今天過後,她就是大齊唯一的皇子之母,是儲君之母,皇後也不敢與她爭鋒。
人都到齊後,宣德帝對著兩位閣老道:“今日之事事起突然,但到底涉及皇家血脈,不可不察,朕請兩位愛卿來是想讓兩位做個見證,日後在朝堂上也好有個分說。”
“臣等謝陛下信任。”彭閣老和楊閣老對視一眼,趕緊拱手道。
“向卿,準備好了,就開始吧。”宣德帝道。
“是,臣遵旨。”隻見向平從隨身攜帶的藥箱中拿出一個瓷瓶,將裏麵的藥丸倒出碾碎放入盛滿清水的碗中,隨後向宣德帝告罪,在宣德帝同意後從宣德帝的指尖取了一滴血,滴入碗中,隨後又取了趙建的血,兩滴血液慢慢相融。
看到這個結果,賢妃興奮道:“陛下,你看到了吧,阿建真的是我們的兒子,臣妾沒有騙您,昭陽她就是個冒牌貨,她……。”
“閉嘴。”宣德帝看賢妃還想說詆毀顧晗的話,冷聲喝道。
“就算趙建是朕親子,但也不代表阿晗就不是朕的女兒。”宣德帝一字一句地道,說完後又對著旁邊的胡順道:“前朝殿試的事情已經結束了,你去看看,若是結束了,就請公主過來。”
“是,奴婢這就去。”胡順趕緊應道。
果然如宣德帝所料,雖然有趙建的那場風波,但是顧晗在朝堂也有一定的威望,再加上宣德帝走之前殿試已經進行了大半,又在臨走時給顧晗撐足了麵子,朝臣和貢士也都不敢放肆,殿試進行地很是順利。
顧晗剛結束殿試,便看到胡順走了過來,問清楚事由後,顧晗沒有猶豫直奔勤政殿而去。
“給父皇請安,給母後請安。”顧晗對著上首的宣德帝和皇後行禮道。
“起來吧。”宣德帝叫起後,對著顧晗招了招手道:“阿晗,到朕身邊來。”
“是。”走到宣德帝身邊後,顧晗才不失禮節地對著下方的賢妃福了福身道:“請母妃安。”說完後對著一旁的彭閣老和楊閣老點頭致意道:“兩位閣老好。”
、
彭閣老和楊閣老看著昭陽公主處事不驚,還依禮和賢妃問安,暗自點頭,趕緊迴禮道:“公主好。”
隻有賢妃一人不領情,哼了一聲道:“本宮可沒有你這麽一個女兒。”
“住嘴。”宣德帝叱責了賢妃一聲,隨後對著女兒道:“阿晗,讓向院正取一滴血。”隨後安撫地拍了拍女兒的手道:“相信父皇,一切都會沒事的。”
顧晗聽後明媚一笑,道:“兒臣最是相信父皇,向院正隨意就是。”
宣德帝看著女兒眼中不帶半點陰霾,對他信賴的樣子,心中微暖,果然,他的女兒是最信任他這個父親的。
向平趕緊又準備了一碗水,又重新拿出一個和剛才看起來一樣的瓷瓶倒了藥水,重新取了宣德帝的血液,又取了顧晗的血液,兩者再次融合在一起。
看到這個結果,宣德帝大笑道:“朕就說阿晗肖朕,怎會不是朕之女?”
這樣的結果,使得旁邊的皇後也放下心來,彭閣老和楊閣老也對著宣德帝祝賀起來,隻有賢妃一人不相信,嚷嚷道:“這不可能,不可能,她怎麽可能是陛下的女兒,這根本不可能。”沒有人比她更清楚昭陽的身世,昭陽根本不可能是皇室女。
“怎麽不可能?”宣德帝冷聲道:“驗血的結果就擺在這裏,昭陽就是朕的女兒,你是懷疑這驗血不準嗎?”
這話賢妃可不敢應是,若是她質疑驗血不準,豈不是同時也在質疑自己兒子也不是陛下親子嗎?她更想說的是有人動手腳,但是她能指責誰?向平嗎?可是向平若真的想幫昭陽,就會在一開始給阿建驗血時就動手腳。
所以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賢妃怎麽都想不出來。
“好了,事已清楚,就煩勞彭卿楊卿和前朝的諸位愛卿說清楚了,再讓禮部挑個日子給皇子上玉牒。”宣德帝道。
“臣請旨:禮部可要按皇子輩分重新給皇子擬名?”彭閣老問道。
“不用了,這名字是他養父母和養祖母起的,就用這個建字,也讓他牢記養恩。”宣德帝道。
彭閣老一看宣德帝連名字都不給趙建改,不,現在應該稱唿蕭建了,可見對這位新認迴的皇子並不滿意。
“臣再請旨:昭陽公主的玉牒又該怎麽改?”顯然從賢妃的言語看,昭陽公主並不是她的孩子,但血液又和宣德帝相融,說明確實是公主,這昭陽公主生母定然另有旁人,這玉牒上也要重新改動。
“此事朕心中已經有數,等朕確認後,明日就在朝堂宣布。”宣德帝擺了擺手,示意兩人下去。
兩位閣臣告退後,宣德帝又對胡順道:“帶公主和皇子去東暖閣,讓他們姐弟說說話。”隻一句話,就把長次名分定了。
顧晗知道,宣德帝這是有意支開她和蕭建,裝作不知地和宣德帝與皇後告退。至於蕭建從一開始就被宣德帝的天威所震,一句話都不敢說,這短短幾個時辰經曆了大起大落,早已被怔住了,一句話都說不出,最後還是被宮人攙扶著下去的。
待顧晗和蕭建下去後,屋內隻剩下了宣德帝,皇後和賢妃三人。
“至於你,當年你把阿晗送到朕身邊來時,她就已經和你兩清了。”宣德帝冷聲道。
賢妃聽到宣德帝的話,特別是宣德帝對趙建的稱唿,心中很是不平,“陛下,阿建不隻是臣妾的兒子,也是陛下的兒子啊,是大齊的皇子啊。”
“是不是大齊的皇子,還要等驗過之後再說。”宣德帝對著迴到自己身邊的胡順道:“讓人傳太醫院院正向平。”皇家自古就有驗證血緣的秘法,這個秘法隻有每任太醫院院正才能掌握。
胡順恭敬應是。隨後宣德帝又擺了擺手,示意宮人將趙建和賢妃帶下去,他現在一點都不像看到這二人。
胡順吩咐完迴來後,宣德帝對著胡順問道:“剛才忘了問你了,阿晗那裏怎麽樣了?”
“公主那您還能不放心?”胡順笑著道:“公主曆來都懂事地很,還讓奴婢轉告您她一定會替陛下主持好殿試,讓您放心就是。”
“阿晗總是最懂事的。”宣德帝聽後,原本震怒的臉色都緩和不少。他能看出,賢妃說的話十有八九是真的,阿晗可能真的不是他的親女,但那又如何,在他心中,和他有父女情份的隻有阿晗一人。
至於趙建?若是在他剛登基的時候,告訴他,他有一個兒子,興許他還會高興高興。有個兒子,他的皇位會更穩,儲君之位早定,也能安撫天下人心。
但是如今他江山穩固,沒有兒子又如何,他還有處處體貼他,懂事聰慧的阿晗,至於儲君他也想好了。他會從宗室中挑選合適聰慧,善待尊敬阿晗的宗室子弟過繼,繼承大統。
而如今這冒出來的趙建,雖有些才學,但卻無治國之才,還愛走小道,想要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來討好他,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物,這樣的人別說是做儲君,做帝王了,就是做一縣之令都是對當地百姓的禍害。
“陛下,太醫院院正向平向大人到了。”胡順稟報道。
“讓向平進來。”宣德帝道。
向平進來行禮後,宣德帝叫了起,直接問道:“向平,可有方法在秘術下讓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顯現出血緣關係來?”
“啟稟陛下,自然是可以的。”向平拱手道。來之前他也聽說了今日朝堂上的事情,陛下問這樣的問題,他立時明白想要宣德帝想要他做什麽。
“驗朕和趙建的血緣時,你要準備仔細,不能出半點差錯。”宣德帝冷聲道:“到昭陽公主時,……,你可明白了?”
“臣明白,謹遵陛下聖旨。”他隻忠於宣德帝一人,宣德帝讓他怎麽做他便怎麽做,至於昭陽公主是不是皇家血脈和他有什麽關係,隻要陛下說她是她就是,一個公主又不能成為帝王,他也做不成大齊的罪人。
宣德帝聽後點頭,對著門外的胡順喊道:“將皇後,彭卿楊卿請進來,再將賢妃二人帶進來。”
皇後被人請到勤政殿後,心中就一直擔憂顧晗,見到宣德帝後剛想要開口,便見宣德帝朝她安撫地拍了拍手,懸著的心瞬間就落了地,她相信宣德帝是不會委屈了阿晗的。
“給皇後賜座。”宣德帝看著皇後道:“你身子不好,就別站著了。”
“臣妾謝過陛下。”皇後笑著應道。
比起彭閣老和楊閣老看著帝後和睦心中寬慰的心態,賢妃卻是嫉妒極了,這麽多年宣德帝從未待她如此和顏悅色過,直到看到身旁的趙建臉色才緩和一些,隻要今天過後,她就是大齊唯一的皇子之母,是儲君之母,皇後也不敢與她爭鋒。
人都到齊後,宣德帝對著兩位閣老道:“今日之事事起突然,但到底涉及皇家血脈,不可不察,朕請兩位愛卿來是想讓兩位做個見證,日後在朝堂上也好有個分說。”
“臣等謝陛下信任。”彭閣老和楊閣老對視一眼,趕緊拱手道。
“向卿,準備好了,就開始吧。”宣德帝道。
“是,臣遵旨。”隻見向平從隨身攜帶的藥箱中拿出一個瓷瓶,將裏麵的藥丸倒出碾碎放入盛滿清水的碗中,隨後向宣德帝告罪,在宣德帝同意後從宣德帝的指尖取了一滴血,滴入碗中,隨後又取了趙建的血,兩滴血液慢慢相融。
看到這個結果,賢妃興奮道:“陛下,你看到了吧,阿建真的是我們的兒子,臣妾沒有騙您,昭陽她就是個冒牌貨,她……。”
“閉嘴。”宣德帝看賢妃還想說詆毀顧晗的話,冷聲喝道。
“就算趙建是朕親子,但也不代表阿晗就不是朕的女兒。”宣德帝一字一句地道,說完後又對著旁邊的胡順道:“前朝殿試的事情已經結束了,你去看看,若是結束了,就請公主過來。”
“是,奴婢這就去。”胡順趕緊應道。
果然如宣德帝所料,雖然有趙建的那場風波,但是顧晗在朝堂也有一定的威望,再加上宣德帝走之前殿試已經進行了大半,又在臨走時給顧晗撐足了麵子,朝臣和貢士也都不敢放肆,殿試進行地很是順利。
顧晗剛結束殿試,便看到胡順走了過來,問清楚事由後,顧晗沒有猶豫直奔勤政殿而去。
“給父皇請安,給母後請安。”顧晗對著上首的宣德帝和皇後行禮道。
“起來吧。”宣德帝叫起後,對著顧晗招了招手道:“阿晗,到朕身邊來。”
“是。”走到宣德帝身邊後,顧晗才不失禮節地對著下方的賢妃福了福身道:“請母妃安。”說完後對著一旁的彭閣老和楊閣老點頭致意道:“兩位閣老好。”
、
彭閣老和楊閣老看著昭陽公主處事不驚,還依禮和賢妃問安,暗自點頭,趕緊迴禮道:“公主好。”
隻有賢妃一人不領情,哼了一聲道:“本宮可沒有你這麽一個女兒。”
“住嘴。”宣德帝叱責了賢妃一聲,隨後對著女兒道:“阿晗,讓向院正取一滴血。”隨後安撫地拍了拍女兒的手道:“相信父皇,一切都會沒事的。”
顧晗聽後明媚一笑,道:“兒臣最是相信父皇,向院正隨意就是。”
宣德帝看著女兒眼中不帶半點陰霾,對他信賴的樣子,心中微暖,果然,他的女兒是最信任他這個父親的。
向平趕緊又準備了一碗水,又重新拿出一個和剛才看起來一樣的瓷瓶倒了藥水,重新取了宣德帝的血液,又取了顧晗的血液,兩者再次融合在一起。
看到這個結果,宣德帝大笑道:“朕就說阿晗肖朕,怎會不是朕之女?”
這樣的結果,使得旁邊的皇後也放下心來,彭閣老和楊閣老也對著宣德帝祝賀起來,隻有賢妃一人不相信,嚷嚷道:“這不可能,不可能,她怎麽可能是陛下的女兒,這根本不可能。”沒有人比她更清楚昭陽的身世,昭陽根本不可能是皇室女。
“怎麽不可能?”宣德帝冷聲道:“驗血的結果就擺在這裏,昭陽就是朕的女兒,你是懷疑這驗血不準嗎?”
這話賢妃可不敢應是,若是她質疑驗血不準,豈不是同時也在質疑自己兒子也不是陛下親子嗎?她更想說的是有人動手腳,但是她能指責誰?向平嗎?可是向平若真的想幫昭陽,就會在一開始給阿建驗血時就動手腳。
所以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賢妃怎麽都想不出來。
“好了,事已清楚,就煩勞彭卿楊卿和前朝的諸位愛卿說清楚了,再讓禮部挑個日子給皇子上玉牒。”宣德帝道。
“臣請旨:禮部可要按皇子輩分重新給皇子擬名?”彭閣老問道。
“不用了,這名字是他養父母和養祖母起的,就用這個建字,也讓他牢記養恩。”宣德帝道。
彭閣老一看宣德帝連名字都不給趙建改,不,現在應該稱唿蕭建了,可見對這位新認迴的皇子並不滿意。
“臣再請旨:昭陽公主的玉牒又該怎麽改?”顯然從賢妃的言語看,昭陽公主並不是她的孩子,但血液又和宣德帝相融,說明確實是公主,這昭陽公主生母定然另有旁人,這玉牒上也要重新改動。
“此事朕心中已經有數,等朕確認後,明日就在朝堂宣布。”宣德帝擺了擺手,示意兩人下去。
兩位閣臣告退後,宣德帝又對胡順道:“帶公主和皇子去東暖閣,讓他們姐弟說說話。”隻一句話,就把長次名分定了。
顧晗知道,宣德帝這是有意支開她和蕭建,裝作不知地和宣德帝與皇後告退。至於蕭建從一開始就被宣德帝的天威所震,一句話都不敢說,這短短幾個時辰經曆了大起大落,早已被怔住了,一句話都說不出,最後還是被宮人攙扶著下去的。
待顧晗和蕭建下去後,屋內隻剩下了宣德帝,皇後和賢妃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