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
琅琊諸葛氏,在三國時代也算是一個傳奇,一門三精英,各在三國得享高位。可惜,由於《三國演義》的存在,使得三人的評價與知名度天差地別。
諸葛亮不必多言,說是步步封神,也不為過;而諸葛瑾溫厚君子,文武兼備,最後官拜吳國大將軍,雖說在《演義》裏多是為襯托諸葛亮,而打醬油的角色,好歹算是個正麵人物。
但是諸葛誕,這個三國後期才嶄露頭角的“功狗”,不僅出場戲份極少,而且還是反叛司馬氏,兵敗被殺的負麵消息,與前兩者一對比,立刻就掉了無數個檔次。
這從他在係統中,僅僅品評【上品州士】就能看出一二。
當然,從客觀的角度而言,諸葛誕確實缺少前兩位的人格魅力;或者可以說,三國後期的人物,相比與前期英豪,整體而言,在精神層麵的閃光和堅定程度,會略為遜色。
時勢造英雄。
諸葛誕在青年時期就努力鋪墊好了自己的評譽和盛名:最著名的一件事,莫過於在一次大風浪中翻船落水,卻堅持讓士兵先救援同船的杜畿,自己卻是飄到河岸,才僥幸得生。
從這個側麵來說,諸葛誕的品性和節操,似乎不像作偽。畢竟再怎麽為了名聲而作秀,真把性命都做丟了,就毫無意義了。
但是,在他事業接近巔峰的時候,他的選擇,卻似乎又完全出發於自身的權位利益:
司馬氏誅殺曹爽,一攬曹魏大權,引起了一些忠心於曹魏的大臣和地方軍閥的警惕和不滿。著名的淮南三叛,便是以此為基,衍生而出的。
淮南第一叛,王淩與令狐愚之叛,造成的實際損失並不大,兩人誌大才疏,又行事不密,還未真正起事,便束手就擒。
淮南第二叛,母丘儉與文欽之叛,這兩位是當時淮南的實權領軍大將,聲勢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兩人叛變之時,還派遣使者,聯絡諸葛誕,希望得到支持;但諸葛誕斬殺使者,並且親帥軍隊,賣力平叛,並因此坐上了征東大將軍的職位,鎮守壽春。
而諷刺的是,作為第二叛的有力平叛者,淮南第三叛,卻恰恰就是諸葛誕自己發動的。
從淮南第三叛的動機而言,說是諸葛誕忠心曹魏,似乎不通,彼時司馬氏弄權朝堂,廢立魏帝,已是明顯至極的事情,如果忠心曹魏,跟著母丘儉與文欽一起發動,豈不是更好?
從時機而言,就更難以理解了:諸葛誕平叛不到一年,便開始籌劃自己叛變,然後籌劃剛滿一年,就正式起兵。不論是硬性的實力,還是起兵的軟性宣傳,都毫無優勢可言。爭取吳國援軍,就更是讓自己陷於不義的境地。
既然史料上的記載,無法用道理來串通,那麽唯一的解釋就是,曆史又做了一次任人裝扮的小姑娘,隱藏了太多的真實內容。
“一個深藏於迷霧中的三國英傑……我應該相信嗎?”
李誠猶豫良久,最終狠了狠心,還是點下了確定的按鈕。
一方麵,是因為小喬和董卓,真的沒有半點召喚的理由和用處;另一方麵,是因為諸葛誕的存在,正是李誠當下小團體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拚圖,這種誘惑,讓他無從拒絕:
於禁進可為帥,退可為將,又長於練兵,最是全能;夏侯霸能觀朝局變化、通宵大人物心理,貼身護衛,領兵作戰也都是一把好手;黃月英擅長內政與後勤,精通器械,心細如發;關平武藝最高,可用作衝鋒陷陣,攻城拔寨。
但是這個團體中,始終是缺了一個能夠總覽大局,從高層麵來規劃李家軍的大方向、大走向的掌舵者,能夠製定一個總體目標,捏合調配每個人的優勢與精力,更好的去完成目標。
當然,相比於三國時代的那些頂尖謀臣,諸葛誕自然是有所不如。就算史料上有所隱瞞,讓諸葛誕的形象大跌,但從實力角度而言,他的失敗,便是毫無爭議的證明了他的能力不足。
但是當下,李誠的第一階段目標,僅僅是幽州這一州之地。諸葛誕作為一個實際上的割據軍閥,又有著【上品州士】的品評,謀劃一州,應該是恰得其當。
…………
“諸葛公休?沒想到竟然是你。”
李誠睜眼時,夏侯霸已然詫異開口。不過與此同時,夏侯霸緊繃的身軀,卻不由自主的鬆弛了一些。
諸葛誕的武藝稀疏平常,【上品州士】乃是文官品評,倒是不懼他會對李誠有什麽不利。
“夏侯仲權……”
諸葛誕淡漠的看了夏侯霸一眼,又看了李誠一眼,忽的一扯嘴角,自嘲笑道:“唯我獨活,雖生猶死……這位恩人的活命大德,我諸葛誕自然感激。但在下不過是敗軍之將,倉皇如喪家犬,被斬於庸人刀下,恐難對恩人有所助益。”
夏侯霸眉頭一皺,踏前一步就要開口,卻被李誠抬手攔住:“當今世道,公休你也應當有了解一二,不知你有何打算。”
諸葛誕沉默片刻,語帶悵然的開口道:“前世謀清譽,掌大權,自以為天下俊傑必有諸葛公休的一席之位。今生看來,隻想沉下心神,安穩的治理一縣,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
“就算一縣大治,又能如何?兵鋒過處,無不崩壞,難道這樣簡單的道理,諸葛公休你身居高位多年,還看不透嗎?”
夏侯霸終是忍不住低聲嗬斥道。
對於諸葛誕的才能,夏侯霸作為曾經的同僚,很是清楚。雖然淮南三叛,已是他逃往投蜀後的事情,他也無法得知諸葛誕之後的變化究竟為何;但他的能力,恰恰是李誠當下所最需要的,這一點,夏侯霸比李誠還要心急。
諸葛誕冷漠的瞥了一眼夏侯霸,冷聲道:“那又如何,以我這點微末之能,若真有席卷天下的兵鋒過境,治縣也好,治郡也好,治州也好,不都是同樣的結果?困守孤城,坐而待斃,看著城中糧草日日斷絕,軍民夜夜心驚,最終繁華淮南,化作一片死地,就有意義了麽?”
“似你這般的夏侯子弟,大多無需多少能耐便能青雲直上,坐居高位,空談忠義。臨到頭來,哪個為家為國出過死命?除了夏侯太初昂然受死之外,其他人,有什麽資格來說我!你麽?倉皇出逃的蜀漢車騎將軍?”
“你!”夏侯霸腰刀一按,就要發作。
“公休,我們不談忠義,也不談天下,這些都太虛。”
李誠及時出口,夏侯霸這才醒悟,自己畢竟是偷偷潛入,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鬧出動靜,讓外人察覺。於是怒哼一聲,還是退了迴去,站在李誠身側。
李誠對著諸葛誕那意興闌珊中,又帶著強烈自我保護的冷漠姿態,肅然開口:“我們隻談,在壽春淪陷後,你麾下數百士卒被俘,皆道‘為諸葛公死,不恨’!司馬氏將數百人拱手為列,每斬一人,問降一人,及至斬盡,始終無一人乞降!”
諸葛誕的雙目,猛然圓睜!
“也許公休你,確實做不到如同皓日當空般,照耀整個九州大地;但是起碼,你也能像一團火焰,在黑暗中努力散發著自己的光與熱,吸引著這數百飛蛾,無怨無悔的撲入其中,隻為讓你多燃燒哪怕一刹那,也心滿意足!”
“不是為了家國,也不是為了大義,隻為了這些人的信重,為了尋迴你自己的價值。這一片幽州之地,我願放手讓你全權籌謀。”
“在我看來,你與那些死士,都不偉大,但也都絕不卑微。公休,給我一個機會,也給你自己一個機會,在這力所能及的一州之地!”
琅琊諸葛氏,在三國時代也算是一個傳奇,一門三精英,各在三國得享高位。可惜,由於《三國演義》的存在,使得三人的評價與知名度天差地別。
諸葛亮不必多言,說是步步封神,也不為過;而諸葛瑾溫厚君子,文武兼備,最後官拜吳國大將軍,雖說在《演義》裏多是為襯托諸葛亮,而打醬油的角色,好歹算是個正麵人物。
但是諸葛誕,這個三國後期才嶄露頭角的“功狗”,不僅出場戲份極少,而且還是反叛司馬氏,兵敗被殺的負麵消息,與前兩者一對比,立刻就掉了無數個檔次。
這從他在係統中,僅僅品評【上品州士】就能看出一二。
當然,從客觀的角度而言,諸葛誕確實缺少前兩位的人格魅力;或者可以說,三國後期的人物,相比與前期英豪,整體而言,在精神層麵的閃光和堅定程度,會略為遜色。
時勢造英雄。
諸葛誕在青年時期就努力鋪墊好了自己的評譽和盛名:最著名的一件事,莫過於在一次大風浪中翻船落水,卻堅持讓士兵先救援同船的杜畿,自己卻是飄到河岸,才僥幸得生。
從這個側麵來說,諸葛誕的品性和節操,似乎不像作偽。畢竟再怎麽為了名聲而作秀,真把性命都做丟了,就毫無意義了。
但是,在他事業接近巔峰的時候,他的選擇,卻似乎又完全出發於自身的權位利益:
司馬氏誅殺曹爽,一攬曹魏大權,引起了一些忠心於曹魏的大臣和地方軍閥的警惕和不滿。著名的淮南三叛,便是以此為基,衍生而出的。
淮南第一叛,王淩與令狐愚之叛,造成的實際損失並不大,兩人誌大才疏,又行事不密,還未真正起事,便束手就擒。
淮南第二叛,母丘儉與文欽之叛,這兩位是當時淮南的實權領軍大將,聲勢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兩人叛變之時,還派遣使者,聯絡諸葛誕,希望得到支持;但諸葛誕斬殺使者,並且親帥軍隊,賣力平叛,並因此坐上了征東大將軍的職位,鎮守壽春。
而諷刺的是,作為第二叛的有力平叛者,淮南第三叛,卻恰恰就是諸葛誕自己發動的。
從淮南第三叛的動機而言,說是諸葛誕忠心曹魏,似乎不通,彼時司馬氏弄權朝堂,廢立魏帝,已是明顯至極的事情,如果忠心曹魏,跟著母丘儉與文欽一起發動,豈不是更好?
從時機而言,就更難以理解了:諸葛誕平叛不到一年,便開始籌劃自己叛變,然後籌劃剛滿一年,就正式起兵。不論是硬性的實力,還是起兵的軟性宣傳,都毫無優勢可言。爭取吳國援軍,就更是讓自己陷於不義的境地。
既然史料上的記載,無法用道理來串通,那麽唯一的解釋就是,曆史又做了一次任人裝扮的小姑娘,隱藏了太多的真實內容。
“一個深藏於迷霧中的三國英傑……我應該相信嗎?”
李誠猶豫良久,最終狠了狠心,還是點下了確定的按鈕。
一方麵,是因為小喬和董卓,真的沒有半點召喚的理由和用處;另一方麵,是因為諸葛誕的存在,正是李誠當下小團體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拚圖,這種誘惑,讓他無從拒絕:
於禁進可為帥,退可為將,又長於練兵,最是全能;夏侯霸能觀朝局變化、通宵大人物心理,貼身護衛,領兵作戰也都是一把好手;黃月英擅長內政與後勤,精通器械,心細如發;關平武藝最高,可用作衝鋒陷陣,攻城拔寨。
但是這個團體中,始終是缺了一個能夠總覽大局,從高層麵來規劃李家軍的大方向、大走向的掌舵者,能夠製定一個總體目標,捏合調配每個人的優勢與精力,更好的去完成目標。
當然,相比於三國時代的那些頂尖謀臣,諸葛誕自然是有所不如。就算史料上有所隱瞞,讓諸葛誕的形象大跌,但從實力角度而言,他的失敗,便是毫無爭議的證明了他的能力不足。
但是當下,李誠的第一階段目標,僅僅是幽州這一州之地。諸葛誕作為一個實際上的割據軍閥,又有著【上品州士】的品評,謀劃一州,應該是恰得其當。
…………
“諸葛公休?沒想到竟然是你。”
李誠睜眼時,夏侯霸已然詫異開口。不過與此同時,夏侯霸緊繃的身軀,卻不由自主的鬆弛了一些。
諸葛誕的武藝稀疏平常,【上品州士】乃是文官品評,倒是不懼他會對李誠有什麽不利。
“夏侯仲權……”
諸葛誕淡漠的看了夏侯霸一眼,又看了李誠一眼,忽的一扯嘴角,自嘲笑道:“唯我獨活,雖生猶死……這位恩人的活命大德,我諸葛誕自然感激。但在下不過是敗軍之將,倉皇如喪家犬,被斬於庸人刀下,恐難對恩人有所助益。”
夏侯霸眉頭一皺,踏前一步就要開口,卻被李誠抬手攔住:“當今世道,公休你也應當有了解一二,不知你有何打算。”
諸葛誕沉默片刻,語帶悵然的開口道:“前世謀清譽,掌大權,自以為天下俊傑必有諸葛公休的一席之位。今生看來,隻想沉下心神,安穩的治理一縣,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
“就算一縣大治,又能如何?兵鋒過處,無不崩壞,難道這樣簡單的道理,諸葛公休你身居高位多年,還看不透嗎?”
夏侯霸終是忍不住低聲嗬斥道。
對於諸葛誕的才能,夏侯霸作為曾經的同僚,很是清楚。雖然淮南三叛,已是他逃往投蜀後的事情,他也無法得知諸葛誕之後的變化究竟為何;但他的能力,恰恰是李誠當下所最需要的,這一點,夏侯霸比李誠還要心急。
諸葛誕冷漠的瞥了一眼夏侯霸,冷聲道:“那又如何,以我這點微末之能,若真有席卷天下的兵鋒過境,治縣也好,治郡也好,治州也好,不都是同樣的結果?困守孤城,坐而待斃,看著城中糧草日日斷絕,軍民夜夜心驚,最終繁華淮南,化作一片死地,就有意義了麽?”
“似你這般的夏侯子弟,大多無需多少能耐便能青雲直上,坐居高位,空談忠義。臨到頭來,哪個為家為國出過死命?除了夏侯太初昂然受死之外,其他人,有什麽資格來說我!你麽?倉皇出逃的蜀漢車騎將軍?”
“你!”夏侯霸腰刀一按,就要發作。
“公休,我們不談忠義,也不談天下,這些都太虛。”
李誠及時出口,夏侯霸這才醒悟,自己畢竟是偷偷潛入,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鬧出動靜,讓外人察覺。於是怒哼一聲,還是退了迴去,站在李誠身側。
李誠對著諸葛誕那意興闌珊中,又帶著強烈自我保護的冷漠姿態,肅然開口:“我們隻談,在壽春淪陷後,你麾下數百士卒被俘,皆道‘為諸葛公死,不恨’!司馬氏將數百人拱手為列,每斬一人,問降一人,及至斬盡,始終無一人乞降!”
諸葛誕的雙目,猛然圓睜!
“也許公休你,確實做不到如同皓日當空般,照耀整個九州大地;但是起碼,你也能像一團火焰,在黑暗中努力散發著自己的光與熱,吸引著這數百飛蛾,無怨無悔的撲入其中,隻為讓你多燃燒哪怕一刹那,也心滿意足!”
“不是為了家國,也不是為了大義,隻為了這些人的信重,為了尋迴你自己的價值。這一片幽州之地,我願放手讓你全權籌謀。”
“在我看來,你與那些死士,都不偉大,但也都絕不卑微。公休,給我一個機會,也給你自己一個機會,在這力所能及的一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