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遲到的老舍緣
多年前,我讀到初中,姨送了一本談創作的書給我,至今其他全忘了,不能忘懷的就是讀到老舍先生的短文《著者略曆》,感覺真是美極了、風趣極了,雖三言兩語,卻精簡至極、盎然之至,仿佛在逗戲、調侃著被介紹的一方,說的是別一人,活到四十,“博大家一笑”,不過爾爾,留在世界的痕跡,有兒女、文字,就夠了。是那種看得開、襟懷坦蕩的人的心態。它頓使我悟到,世間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活法和經營文字的方式。
先生是這樣寫的: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麵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誌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示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麽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發表於1938年2月《宇宙風》第60期)這段文字經得住一讀再讀,是那種半文半白而又流暢靈動的“獨白”,不太像他在其他文章中寫出的那類同樣很出味道的純粹“大白話”。
據資料介紹,20世紀30年代中期,北大、清華、燕京等數所大學的文人在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家裏舉行“讀詩會”,結果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老舍的文字最經得住讀”,沈從文還加上“環轉如珠,流暢如水”的評語。這就是說,老舍的同時代人,就已認識到其作品的價值來了(吳福輝:《今日老舍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在英國最著名的牛津大學做客座研究員時,那裏的東方研究所所長告訴他,他教牛津的學生學中國語文時,選的教材就是老舍的《我這一輩子》(另一個學習的是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它是一本分門類、以史為線,概要介紹中國文化的小書,包括文學、曆史、哲學等經史子集的內容、來龍去脈。)。而作為中國人的我,也是上到大學之時,才得以見著的,自己誤打誤撞買了來,看過後愛不釋手,從沒有哪位老師鄭重推薦。這確實是個很大的遺憾。
同時,我又不得不佩服牛津大學的“牛氣”、眼光:人家確有那樣的資本,一下子找著了“中國語文”裏最精華、最出彩的“脈”,學到了正宗、自如、圓熟的白話語言,了解到精確的中國人的生活、情味與風俗細節等,真是無有第二人可以代替。
在我看來,老舍先生應該是20世紀中國作家中最為傑出的長篇小說大師。
他的作品中,有著濃鬱的文化意味,最經得住時間考驗,各種文體也都會,一生發表過長篇、中篇、短篇小說,還寫了散文、話劇、論文、京劇、曲劇、大鼓、相聲、單弦、歌劇、創作談、太平書、新舊體詩、河南墜子、太平歌詞、電影劇本……搞過翻譯,把英文譯為中文,中文譯為英文,合計近一千萬字。
一身集聚了如此多的光華,對我們來說,一個個都構成了難以想象又極願了解的謎,且讓我們來具體見識見識。
有了這兩樣,我覺得英國學生對中國文化,就能有初步了解了。
魯迅等作家是南方人,文字半文半白,或者是歐式化的語言,不是正宗北京大白話。真正白話了的,把它變成活潑的、可以對付一切的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但即使在他,也有一個摸索的過程,開始在英國寫的幾個長篇,就有點拗口,到《小坡的生日》以後,才走出來了。
多年前,我讀到初中,姨送了一本談創作的書給我,至今其他全忘了,不能忘懷的就是讀到老舍先生的短文《著者略曆》,感覺真是美極了、風趣極了,雖三言兩語,卻精簡至極、盎然之至,仿佛在逗戲、調侃著被介紹的一方,說的是別一人,活到四十,“博大家一笑”,不過爾爾,留在世界的痕跡,有兒女、文字,就夠了。是那種看得開、襟懷坦蕩的人的心態。它頓使我悟到,世間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活法和經營文字的方式。
先生是這樣寫的: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麵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誌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示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麽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發表於1938年2月《宇宙風》第60期)這段文字經得住一讀再讀,是那種半文半白而又流暢靈動的“獨白”,不太像他在其他文章中寫出的那類同樣很出味道的純粹“大白話”。
據資料介紹,20世紀30年代中期,北大、清華、燕京等數所大學的文人在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家裏舉行“讀詩會”,結果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老舍的文字最經得住讀”,沈從文還加上“環轉如珠,流暢如水”的評語。這就是說,老舍的同時代人,就已認識到其作品的價值來了(吳福輝:《今日老舍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在英國最著名的牛津大學做客座研究員時,那裏的東方研究所所長告訴他,他教牛津的學生學中國語文時,選的教材就是老舍的《我這一輩子》(另一個學習的是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它是一本分門類、以史為線,概要介紹中國文化的小書,包括文學、曆史、哲學等經史子集的內容、來龍去脈。)。而作為中國人的我,也是上到大學之時,才得以見著的,自己誤打誤撞買了來,看過後愛不釋手,從沒有哪位老師鄭重推薦。這確實是個很大的遺憾。
同時,我又不得不佩服牛津大學的“牛氣”、眼光:人家確有那樣的資本,一下子找著了“中國語文”裏最精華、最出彩的“脈”,學到了正宗、自如、圓熟的白話語言,了解到精確的中國人的生活、情味與風俗細節等,真是無有第二人可以代替。
在我看來,老舍先生應該是20世紀中國作家中最為傑出的長篇小說大師。
他的作品中,有著濃鬱的文化意味,最經得住時間考驗,各種文體也都會,一生發表過長篇、中篇、短篇小說,還寫了散文、話劇、論文、京劇、曲劇、大鼓、相聲、單弦、歌劇、創作談、太平書、新舊體詩、河南墜子、太平歌詞、電影劇本……搞過翻譯,把英文譯為中文,中文譯為英文,合計近一千萬字。
一身集聚了如此多的光華,對我們來說,一個個都構成了難以想象又極願了解的謎,且讓我們來具體見識見識。
有了這兩樣,我覺得英國學生對中國文化,就能有初步了解了。
魯迅等作家是南方人,文字半文半白,或者是歐式化的語言,不是正宗北京大白話。真正白話了的,把它變成活潑的、可以對付一切的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但即使在他,也有一個摸索的過程,開始在英國寫的幾個長篇,就有點拗口,到《小坡的生日》以後,才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