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曉夏在楊總管來前,快速地整理了儀表。
她確認衣著完好,幸而沒有做實‘勾引’皇帝的行徑,這才稍稍對自己放下了心。
她是怎麽就睡到皇帝的龍床上了呢?
絕不會是皇帝允許的,若說是她死皮賴臉地爬上去,倒更令人相信些。
喻曉夏望了望身後床榻,欲哭無淚地往前邁了幾步。
再迴頭時,才發現龍榻上方的匾額,隸書提筆的三個大字——隨安閣。
字跡遒勁有力,龍走筆墨,她一個外行,竟看出了書寫之人堅毅果敢下,那顆澄澈如水的心。
直到看見落款的‘千水’二字,她噎了一噎,又將適才走眼的讚美之詞,收了迴去。
牆邊有座仙樓,原為供佛處,這裏應是皇帝齋戒時的寢宮。
喻曉夏見了越發無語凝噎,這昭示著皇帝對又往他身上撲去的她,別無他法,便隻好隨意打發她,宿到了這間平日不會涉足的暖閣?
沒有將她無情扔出殿,這點來看,皇帝確實有風度,倒是有些符合鍾大哥所言,是個謙和豁達的明君。
隻是,前些日子僅僅碰了他,便毫不留情摔人,如今這樣和藹,倒教人惶惶不安。
君心不可測呐!指不定有什麽後招等著她。
喻曉夏正想轉身,卻見著榻角有張樣子平平的麵皮,眼熟得很。
她撫了撫臉頰,腦中嗡地一聲響,慌忙走過去,將之覆與麵上,使勁摁了摁。
她竟然睡著睡著將麵具給摘了!
實在太疏忽,若是在浣衣局大通鋪裏,指不定又要鬧上一出。
昨夜睡得這樣安穩,許是托了沒帶麵具的福。
好在沒讓皇帝見著,不然在皇帝的龍榻上,睡狀這樣差,又要被訓有礙聖瞻了罷!
喻曉夏正拍著兩頰,將麵皮貼得自然些,便有一人衝進來叫道:
“無顏!你怎麽在這裏?你沒事吧?魏阿嬤怎樣了?”
厚實的身子撲過來時,喻曉夏本能地想往後退,待聞到來人身上的果香後,又停住了腳步。
喻曉夏正要開口,晴衣一頭猛紮向她懷裏,卻是哭了起來,
“嗚嗚,無顏對不起,我昨夜去請禦醫的路上,不知怎麽迷了路,有位好心公公正要為我引路,我卻不知怎的睡了過去,嗚嗚都是我貪睡……嗚嗚你等久了吧……嗚嗚阿嬤的身體都怪我……”
晴衣這樣大的塊頭,卻在她懷裏哭得這樣柔弱。
喻曉夏雖大感違和,但晴衣的喋喋不休中,她似乎嗅到了絲異樣。
直到抬眼,看見站在殿門處的楊總管,後者立刻笑著行了個不該她受的禮,喻曉夏心中陡然冒出一個想法,相當荒唐的想法。
這個想法令她生出一股寒意,她輕輕拍打著在她懷裏哭嚎的晴衣,對著楊喜來道:
“我要見皇上。”
楊喜來麵上現出些難色,似是拿不準該如何稱唿她,好半天才道:
“喻……喻姑娘,你們不用擔心,魏阿嬤已由席禦醫診治,往後慢慢調理,按時吃藥。你身子還未康複,聖上吩咐下來,說讓你在這兒先歇息,待聖上……”
“身體?我得什麽病了?”
不及楊總管說完,喻曉夏便打斷問道。
原本她聽見阿嬤性命無虞,心中稍慰,陡然聽見自己患病,她又不安了起來。
這個時代醫術這樣不發達,她害怕染了什麽屙疾,小命便要難保。
晴衣聽到這兒也不再繼續嚎了,不及抹掉滿臉的淚水,便拖著嘶啞的嗓子,轉頭急急道:
“無顏她怎麽了?”
見兩人如此緊張,楊喜來連忙解釋道:
“喻姑娘且寬心,你隻是內力損耗過多,加之心情大起大伏,精神便有些難以為繼。昨兒個聖上已傳禦醫為你查看,說休息一晚便能轉醒,禦醫還說你體虛怯寒,讓你這幾日也好生休養。”
說完,見兩人齊齊鬆了口氣,楊喜來不由微感好笑。
但突然記起昨夜皇上抱著這位喻姑娘的畫麵,他心神頓時一凜,忙收了打趣的神色,換上了比往常更為親和的笑麵。
這笑容卻令喻曉夏心驀地一沉,重複道:
“帶我去見皇上。”
這位常年笑麵的禦前總管,此時麵容卻僵了僵。
他念起昨夜皇帝的舉止,半響後,對著喻曉夏比手,引她出殿。
憶起昨夜,楊喜來心中著實還有些飄忽。
他與席禦醫剛從浣衣局出來,便被飛行而來的暗衛,帶迴了乾吟宮。
楊喜來踏進殿內時,隻覺得那氣氛太過肅繆,直到看見懷抱女子的皇上時,才感到大事不妙。
而皇上察覺他們進殿,抬眼望過來那眼,更是看得人驚慌萬狀,他和席禦醫竟連安都未請,便軟了膝蓋,直直跪了下去。
還是皇上那句沉聲的——還不過來?讓席禦醫撿迴了神思,忙上前為皇上懷中女子查看。
楊喜來候在一旁,卻兀自驚魂未定。
他最是了解皇上不過,雖皇上這些年越發沉穩,有時深沉得讓他也無法窺知一二。
縱然皇上表現如常,連聲音都控製得十分冷靜,但適才皇上眼裏流露出的擔憂,他看得分明。
皇上何時這樣沉不住氣,緊張過一位女子?
便是四年前,逐月公主高熱不退,危及性命,太後急得險些一並暈厥。
皇上也隻皺了皺眉,陪著太後守了一夜,第二日便繼續處理朝政。
其時政局根盤交錯,朝堂波濤湧動,多方勢力角逐。
甚而有人散發流言,令人錯覺皇權岌岌可危,整個皇城上方都布了層陰霾。
皇上卻未受到後宮絲毫影響,在這不明朗的局勢裏,不疾不徐,不見焦灼,沉著冷靜地步步謀劃。
宮廷內,起先還人心惶惶,直至太後隨皇上而振作,病臥錦榻的公主見好。
各宮迴首,才恍覺,坐鎮前朝的皇帝,翻手雲覆手雨間,已不隻是一位少年皇帝那樣簡單。
他宛如九天神邸,震懾天下;又如十裏佛像,俯瞰眾生。即便不言不語,高坐在那個遙不可及的位置,便能令人心神撼動,徹底安神靜心。
數月後,大將軍黨與首輔黨兩敗俱傷。
大將軍一黨惜敗,名存實亡,首輔黨雖險勝,但元氣大傷,隱現衰退之勢,隻寧王為首的皇權黨,安然無恙。
經此一役,皇權黨青雲直上,大權在握。
朝廷內外,再無人敢小覬,這個平日裏一派泰然自若,甚而與權臣閑適談笑,卻不動聲色扭轉乾坤的少年皇帝。
直至出了奉天門,楊總管打量著身旁人,微感心神不寧。
他本不該帶她過來,可見他為難,喻姑娘卻愈發執拗。
他隱約覺得她應是對他有些誤會,或者說,是對皇上有誤會。
經過昨夜,喻曉夏的地位在他眼裏,儼然非同一般。
思忖一番,他隻得攜她去見皇上。
廊腰縵迴,簷牙高啄。
喻曉夏目不斜視,麵容平靜,隻緊握晴衣的手,用力得近乎發白。
饒是晴衣身板厚實,也被捏有些不大舒適,便問道:“無顏,我們去見皇上,是去謝恩嗎?”
喻曉夏默了默,方迴,“不是,等會你不用說話。”
晴衣不明所以,正待細問,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
那時正轉過廊腰,望仙門內,萬頃廣場上,站著數百名王公大臣。
千階丹墀而上,坐落著一巨型天壇圓丘,雲霧繚繞,似毗鄰天際。
祭台之上,男人著明黃色緞繡金龍朝袍,長身鶴立,閑適的一轉身,微不可見點了點頭。
此次司儀是個新手,這樣大的場麵還未震撼完,哪裏顧得上,皇帝那近乎未動作的應首。
直到被監禮官踩了一腳,才忙“通”唱禮,抑揚頓挫的唱聲,合著鑼鳴擊鼓,奏出鏗鏘君臨曲。
唱功是司儀太監的看家本領,適才的嗓音中氣十足,語調大氣壯闊,綿長的餘音雖僅自己可聽,但到底將他的功底發揮了出來。
今日的地祭算是有了個好開端,這位新司儀相當滿意。
他擦了擦額頭薄汗,暗自笑了笑,誰知他還未喘上一氣,心又猛然提了起來。
原是場中生了事端。
丹墀兩旁的王公大臣,寧王站在左側首位,無人敢置喙,杜尚書緊隨寧王,也無人異議。
可是堂堂首輔,竟隻排在了右側次位。
右側首位,端立的青色冕服男子,卻是今科狀元郎韓明軒。
按製來講,朝堂大禮的排位,都是有講究的,便是出巡視察,也得按官階排列。
哪怕祭地不比尋常,拔擢狀元郎,光亮今屆考生門麵,福耀心誠致地神,前朝也不是沒有過。
隻是排在紀首輔前麵,對於這位金科狀元,皇帝委實太過抬舉。
兩相對比,昔年權傾朝野的紀首輔,則是昔非今比。
有老臣此時才隱約感知,式微式微,胡不歸。這天下,終歸屬於年輕人。
倒是前些日子,紀首輔與這位韓狀元,走得頗近,許多官員已將韓狀元,自動歸為首輔黨羽。
如今再一看,這次祭祀排位的確詭異。
場內大臣愈發摸不著頭緒,不知他們年紀輕輕城府卻極深的皇帝,又是作何打算。
眾人想歸想,卻是都心照不宣,避而不提。
隻有位官員,蠢而無畏的表示,韓狀元站錯了位,與漸低的鑼鼓,十分不和諧。
鑼鼓唱罷,廣闊的祭場,霎時萬籟無聲。
新司儀環顧方圓百裏,心都要提到嗓子眼,這可是他自未央宮調離後,當的第一份大型差使,若出了差池,那可是他皇職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大敗筆啊!
司儀太監心裏急得直想哭,不由朝皇帝瞥去。
卻見皇帝立在天幕彼端,聽得台下那名官員的話後,麵上非但沒有一絲惱怒,反而哂笑道:
“韓卿,你出列。”
她確認衣著完好,幸而沒有做實‘勾引’皇帝的行徑,這才稍稍對自己放下了心。
她是怎麽就睡到皇帝的龍床上了呢?
絕不會是皇帝允許的,若說是她死皮賴臉地爬上去,倒更令人相信些。
喻曉夏望了望身後床榻,欲哭無淚地往前邁了幾步。
再迴頭時,才發現龍榻上方的匾額,隸書提筆的三個大字——隨安閣。
字跡遒勁有力,龍走筆墨,她一個外行,竟看出了書寫之人堅毅果敢下,那顆澄澈如水的心。
直到看見落款的‘千水’二字,她噎了一噎,又將適才走眼的讚美之詞,收了迴去。
牆邊有座仙樓,原為供佛處,這裏應是皇帝齋戒時的寢宮。
喻曉夏見了越發無語凝噎,這昭示著皇帝對又往他身上撲去的她,別無他法,便隻好隨意打發她,宿到了這間平日不會涉足的暖閣?
沒有將她無情扔出殿,這點來看,皇帝確實有風度,倒是有些符合鍾大哥所言,是個謙和豁達的明君。
隻是,前些日子僅僅碰了他,便毫不留情摔人,如今這樣和藹,倒教人惶惶不安。
君心不可測呐!指不定有什麽後招等著她。
喻曉夏正想轉身,卻見著榻角有張樣子平平的麵皮,眼熟得很。
她撫了撫臉頰,腦中嗡地一聲響,慌忙走過去,將之覆與麵上,使勁摁了摁。
她竟然睡著睡著將麵具給摘了!
實在太疏忽,若是在浣衣局大通鋪裏,指不定又要鬧上一出。
昨夜睡得這樣安穩,許是托了沒帶麵具的福。
好在沒讓皇帝見著,不然在皇帝的龍榻上,睡狀這樣差,又要被訓有礙聖瞻了罷!
喻曉夏正拍著兩頰,將麵皮貼得自然些,便有一人衝進來叫道:
“無顏!你怎麽在這裏?你沒事吧?魏阿嬤怎樣了?”
厚實的身子撲過來時,喻曉夏本能地想往後退,待聞到來人身上的果香後,又停住了腳步。
喻曉夏正要開口,晴衣一頭猛紮向她懷裏,卻是哭了起來,
“嗚嗚,無顏對不起,我昨夜去請禦醫的路上,不知怎麽迷了路,有位好心公公正要為我引路,我卻不知怎的睡了過去,嗚嗚都是我貪睡……嗚嗚你等久了吧……嗚嗚阿嬤的身體都怪我……”
晴衣這樣大的塊頭,卻在她懷裏哭得這樣柔弱。
喻曉夏雖大感違和,但晴衣的喋喋不休中,她似乎嗅到了絲異樣。
直到抬眼,看見站在殿門處的楊總管,後者立刻笑著行了個不該她受的禮,喻曉夏心中陡然冒出一個想法,相當荒唐的想法。
這個想法令她生出一股寒意,她輕輕拍打著在她懷裏哭嚎的晴衣,對著楊喜來道:
“我要見皇上。”
楊喜來麵上現出些難色,似是拿不準該如何稱唿她,好半天才道:
“喻……喻姑娘,你們不用擔心,魏阿嬤已由席禦醫診治,往後慢慢調理,按時吃藥。你身子還未康複,聖上吩咐下來,說讓你在這兒先歇息,待聖上……”
“身體?我得什麽病了?”
不及楊總管說完,喻曉夏便打斷問道。
原本她聽見阿嬤性命無虞,心中稍慰,陡然聽見自己患病,她又不安了起來。
這個時代醫術這樣不發達,她害怕染了什麽屙疾,小命便要難保。
晴衣聽到這兒也不再繼續嚎了,不及抹掉滿臉的淚水,便拖著嘶啞的嗓子,轉頭急急道:
“無顏她怎麽了?”
見兩人如此緊張,楊喜來連忙解釋道:
“喻姑娘且寬心,你隻是內力損耗過多,加之心情大起大伏,精神便有些難以為繼。昨兒個聖上已傳禦醫為你查看,說休息一晚便能轉醒,禦醫還說你體虛怯寒,讓你這幾日也好生休養。”
說完,見兩人齊齊鬆了口氣,楊喜來不由微感好笑。
但突然記起昨夜皇上抱著這位喻姑娘的畫麵,他心神頓時一凜,忙收了打趣的神色,換上了比往常更為親和的笑麵。
這笑容卻令喻曉夏心驀地一沉,重複道:
“帶我去見皇上。”
這位常年笑麵的禦前總管,此時麵容卻僵了僵。
他念起昨夜皇帝的舉止,半響後,對著喻曉夏比手,引她出殿。
憶起昨夜,楊喜來心中著實還有些飄忽。
他與席禦醫剛從浣衣局出來,便被飛行而來的暗衛,帶迴了乾吟宮。
楊喜來踏進殿內時,隻覺得那氣氛太過肅繆,直到看見懷抱女子的皇上時,才感到大事不妙。
而皇上察覺他們進殿,抬眼望過來那眼,更是看得人驚慌萬狀,他和席禦醫竟連安都未請,便軟了膝蓋,直直跪了下去。
還是皇上那句沉聲的——還不過來?讓席禦醫撿迴了神思,忙上前為皇上懷中女子查看。
楊喜來候在一旁,卻兀自驚魂未定。
他最是了解皇上不過,雖皇上這些年越發沉穩,有時深沉得讓他也無法窺知一二。
縱然皇上表現如常,連聲音都控製得十分冷靜,但適才皇上眼裏流露出的擔憂,他看得分明。
皇上何時這樣沉不住氣,緊張過一位女子?
便是四年前,逐月公主高熱不退,危及性命,太後急得險些一並暈厥。
皇上也隻皺了皺眉,陪著太後守了一夜,第二日便繼續處理朝政。
其時政局根盤交錯,朝堂波濤湧動,多方勢力角逐。
甚而有人散發流言,令人錯覺皇權岌岌可危,整個皇城上方都布了層陰霾。
皇上卻未受到後宮絲毫影響,在這不明朗的局勢裏,不疾不徐,不見焦灼,沉著冷靜地步步謀劃。
宮廷內,起先還人心惶惶,直至太後隨皇上而振作,病臥錦榻的公主見好。
各宮迴首,才恍覺,坐鎮前朝的皇帝,翻手雲覆手雨間,已不隻是一位少年皇帝那樣簡單。
他宛如九天神邸,震懾天下;又如十裏佛像,俯瞰眾生。即便不言不語,高坐在那個遙不可及的位置,便能令人心神撼動,徹底安神靜心。
數月後,大將軍黨與首輔黨兩敗俱傷。
大將軍一黨惜敗,名存實亡,首輔黨雖險勝,但元氣大傷,隱現衰退之勢,隻寧王為首的皇權黨,安然無恙。
經此一役,皇權黨青雲直上,大權在握。
朝廷內外,再無人敢小覬,這個平日裏一派泰然自若,甚而與權臣閑適談笑,卻不動聲色扭轉乾坤的少年皇帝。
直至出了奉天門,楊總管打量著身旁人,微感心神不寧。
他本不該帶她過來,可見他為難,喻姑娘卻愈發執拗。
他隱約覺得她應是對他有些誤會,或者說,是對皇上有誤會。
經過昨夜,喻曉夏的地位在他眼裏,儼然非同一般。
思忖一番,他隻得攜她去見皇上。
廊腰縵迴,簷牙高啄。
喻曉夏目不斜視,麵容平靜,隻緊握晴衣的手,用力得近乎發白。
饒是晴衣身板厚實,也被捏有些不大舒適,便問道:“無顏,我們去見皇上,是去謝恩嗎?”
喻曉夏默了默,方迴,“不是,等會你不用說話。”
晴衣不明所以,正待細問,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
那時正轉過廊腰,望仙門內,萬頃廣場上,站著數百名王公大臣。
千階丹墀而上,坐落著一巨型天壇圓丘,雲霧繚繞,似毗鄰天際。
祭台之上,男人著明黃色緞繡金龍朝袍,長身鶴立,閑適的一轉身,微不可見點了點頭。
此次司儀是個新手,這樣大的場麵還未震撼完,哪裏顧得上,皇帝那近乎未動作的應首。
直到被監禮官踩了一腳,才忙“通”唱禮,抑揚頓挫的唱聲,合著鑼鳴擊鼓,奏出鏗鏘君臨曲。
唱功是司儀太監的看家本領,適才的嗓音中氣十足,語調大氣壯闊,綿長的餘音雖僅自己可聽,但到底將他的功底發揮了出來。
今日的地祭算是有了個好開端,這位新司儀相當滿意。
他擦了擦額頭薄汗,暗自笑了笑,誰知他還未喘上一氣,心又猛然提了起來。
原是場中生了事端。
丹墀兩旁的王公大臣,寧王站在左側首位,無人敢置喙,杜尚書緊隨寧王,也無人異議。
可是堂堂首輔,竟隻排在了右側次位。
右側首位,端立的青色冕服男子,卻是今科狀元郎韓明軒。
按製來講,朝堂大禮的排位,都是有講究的,便是出巡視察,也得按官階排列。
哪怕祭地不比尋常,拔擢狀元郎,光亮今屆考生門麵,福耀心誠致地神,前朝也不是沒有過。
隻是排在紀首輔前麵,對於這位金科狀元,皇帝委實太過抬舉。
兩相對比,昔年權傾朝野的紀首輔,則是昔非今比。
有老臣此時才隱約感知,式微式微,胡不歸。這天下,終歸屬於年輕人。
倒是前些日子,紀首輔與這位韓狀元,走得頗近,許多官員已將韓狀元,自動歸為首輔黨羽。
如今再一看,這次祭祀排位的確詭異。
場內大臣愈發摸不著頭緒,不知他們年紀輕輕城府卻極深的皇帝,又是作何打算。
眾人想歸想,卻是都心照不宣,避而不提。
隻有位官員,蠢而無畏的表示,韓狀元站錯了位,與漸低的鑼鼓,十分不和諧。
鑼鼓唱罷,廣闊的祭場,霎時萬籟無聲。
新司儀環顧方圓百裏,心都要提到嗓子眼,這可是他自未央宮調離後,當的第一份大型差使,若出了差池,那可是他皇職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大敗筆啊!
司儀太監心裏急得直想哭,不由朝皇帝瞥去。
卻見皇帝立在天幕彼端,聽得台下那名官員的話後,麵上非但沒有一絲惱怒,反而哂笑道:
“韓卿,你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