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是大明王朝開國老祖對其後代的祖訓,也是一直貫穿整個大明王朝兩千多年曆史,其後世子孫牢記,並且遵照執行的祖訓。


    為了這一道祖訓,大明王朝所付出的代價,遠超一般的王朝,即使如今我聖唐一族所留戀的聖唐王朝,新興公主、寧國公主、鹹安公主、永安公主、太和公主和安化公主等二十位遠公主遠嫁和親,而更遠的神漢王朝,十六位公主遠嫁和親,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昭君出塞,哪一個王朝,能與那大明王朝比肩而立?”


    再一次將聖唐一族的未來,以另一中方式說出,重點強調朱棣五次北征,土木堡之變,bj保衛戰,及末帝崇禎煤山殉國。


    “雲少城主,如極端的王朝,竟然能存續兩將近兩千多年之久,也是一個奇跡,但與之前的大宋王朝相比,還是弱了一些,那可是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王朝。”一位大祭司親衛認為雲啟之言,不可信,其目的隻有一個,為自己的武力征服而服務。


    “你們,也是這一個意思,大明王朝不如大宋王朝?”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一位親衛並非雲啟所引導的對象,沒有必要特意關注,抓住自己談話的重點便可。


    “雲少城主,暴力解決問題,是最對不起自己的方法,若是小子為上位者,不希望成為大明王朝那般上位者。”趙九重對於雲啟他們的意思,已經有了想法,明白雲啟他們的目的,是讓他們這些人接受武力征服一切,從而解決一切麻煩的思想。


    雲啟沒有迴答,微笑的表情,依然看向趙九重等人,等待石武烈等人的迴答。


    “雲少城主,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然後勒石記功,凱旋還朝,這可是你們聖唐一族封狼居胥,你所言的大明王朝,難道是在這聖唐大陸?


    但是,為何本宮未曾聽聞,在這聖唐大陸之中,有一個名為大明王朝的王朝,並且那大明王朝還與我蠻族接壤?”


    大祭司臉上笑容依舊,雖然未曾真正意義上的麵對麵,但雲啟還是從其眼神之中,感受到了殺意波動。


    “大祭司大人,封狼居胥之詞,非那神界道友所在世界的榮譽,但大明王朝那一位帝王所擁有的成就,與封狼居胥相似,因此,本少采用了他們更加通俗易懂的詞匯,封狼居胥來形容。


    同樣的道理,故事中的其它一些事情,也都使用了他們所能理解的詞匯,否則,將如當初本少一般,為了聽得懂大明王朝的曆史,請教了對方不短的時間。。。”


    “哼!笑話,敢言不敢承認,雲少城主,這是你們風都領地的做事風格?”大明王朝的曆史,明顯是以神遼帝國為反例,並且還故意貶低狼居胥山,雲啟卻隨意尋了一個借口,以掩蓋自己的無恥行徑。


    “解放朱日和,活捉滿廣誌。”


    “雲少城主,這是何意?本宮不解,請道友解釋一二。”


    “妖孽!我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人,哼!雕蟲小技,竟敢班門弄斧,大威天龍。大威天龍!世尊地藏,般耶叭嘛哄!”


    “雲少城主,請注意自己的言詞。。。”


    “耗子尾汁。”


    “。。。”看你不是人這一個詞語,大祭司聽懂了,但其它的言詞,卻完全聽不明白,似乎與佛家有關,但似乎有無關。


    “大祭司大人,才三句話,便已經無法溝通了?


    如果是剛才本少所言的那些故事,均以這些詞匯來進行講述,大人這等聰慧者都無法理解,他們,又能聽懂幾個詞?”


    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態度,大祭司等人未曾反駁,而明朝強勢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卻引來了諸多的質疑聲,雲啟可沒有慣著一群雙重標準人員的脾氣。


    “趙九重,你們可聽明白了耗子尾汁等之意?”大祭司被雲啟一句話,懟得無話可說,雲啟直接將目標,放在了趙九重等人身上。


    “雲少城主,我等愚鈍,大祭司大人無法理解,隻是更無法理解了,雲裏霧裏,完全不知。”


    石武烈出聲,他確實不知道何為耗子尾汁,其他人員也都一臉茫然,紛紛搖頭,表示自己對此詞匯無法理解。


    “現在,對於本少所講述的兩大王朝曆史之事,相信你們已經理解了,那麽,若兩大王朝讓你們選擇效忠,你們,又將選擇哪一個王朝,並且說出你們的理由?”


    此時此刻的趙九重等人,還未經曆真正朝堂之爭,也沒有成為掌權者的機會,還未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立思想,因此,無法決定他們日後的行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已經成人了,已經有了自己判斷力。


    “大宋王朝,因為百姓富裕了,他們手中有錢了,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不是如現在的聖唐一族族人一般,食不果腹,甚至易子食肉之事發生。”


    石武烈第一個出聲,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選擇了大宋王朝,而他所考慮的因素,是錢方麵的問題。


    “大宋王朝,我聖唐一族經曆了太多的戰爭之苦,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而大宋王朝雖然非小子理想的選擇,但是,非要在兩個王朝之中進行選擇,小子寧願選擇大宋王朝。


    大明王朝在建立之前,應該未經曆過如我們聖唐一族一般,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因此,才敢於武力解決問題,大明王朝的當權者們,他們未曾經曆,自然無法體會如今我盛唐一族所麵臨的苦難。”


    趙九重同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大宋王朝,對兵災之禍,是其選擇大宋王朝的理由。


    “大明王朝,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大宋王朝雖然富有,但需年年向其它領地納貢,即使明明打了勝仗,同樣在雙方議和之事,選擇了對對方納貢,如此行為,這不是我聖唐一族該有的氣節,寧願站著死,也不坐著生,如此,才能在百年之後,敢麵對先祖的質問。”


    一位老兵選擇了大明王朝,對於兵禍,他的經曆,遠高於趙九重等人,明白苟且偷生對一個種族的危害。


    “嗬嗬嗬!雲少城主,若是在大宋王朝與大明王朝之中進行選擇,少城主又將做出何種。選擇?”


    風都領地方麵,有人選擇了大宋王朝,有人選擇了大明王朝,而耳邊聽神遼帝國方麵人員的意思,同樣有人選擇了大宋王朝,有人選擇了大明王朝,大祭司雖然未對此做出相應的說詞,但麵上的表情,有了一些變化,隻是變化不明顯,在暗夜之下,又無人敢正視,並未發現。


    “他們。普通的士兵及百姓,需要做出選擇,而本少,風都領地苦城少城主,何須做出選擇?


    我風都領地進可攻,退可守,不是大宋王朝,也不是大明王朝,本少來自於風都領地,自然效忠於風都領地了。。。”


    “哼!雲少城主,既然是一道假設題,做出選擇,有何不可?風都領地隻是幾座城池,而王朝,是幾十上百座城池,疆域之廣,不是風都領地所能擔當。”


    “道友,我風都領地背後,是死域,無邊無際的死域,聖唐一族的廣闊,可能與之相提並論?”


    “雲將軍,我們如今所討論之事,為神界王朝,神界之廣,同樣也非我聖唐大陸所能比擬,將軍又何必舍棄了一個王朝,選擇了領地。”


    “大祭司大人,若讓大祭司進行選擇,神界兩大王朝,又將選擇哪一王朝?”反將一軍,以大祭司之言,迴擊大祭司。


    “嗬嗬嗬!先來後到,雲將軍還未迴答本宮之問。”大祭司與雲啟等人的對話,讓趙九重等人對選擇的解答,終止了,他們也想要知曉雲啟、大祭司等人對兩大王朝的選擇。


    “大祭司大人,我風都領地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一點也不弱於兩大王朝,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麵對他們所遇到的同樣問題,如對抗外族方麵,大宋王朝所做出的選擇,是戰是和,這隻是明麵上對百姓的說法。


    而對於這一道題,他們並未做出選擇,也不需要做出選擇,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答案,如他們所言,不管大宋王朝對外的戰事如何,勝,還是敗了,最終的結果,依然是納供,對異族納供。


    如此懦弱無能的王朝,本少如當初那一位告知本少此王朝曆史的道友一般,對大宋王朝的態度,不屑一顧,若大宋王朝麵對異族的無恥行徑,勇敢拿出自己的武器,傾全國之力,與之一戰,戰而敗之,本少將對其豎起大拇指,道一聲王朝之名,天下人之幸。


    但可惜了,他們未戰而先怯,戰而言敗,一道奴才之相,他們的財富,王朝百姓所創造之金銀,百姓所供養之士兵,全部成為了異族的嫁衣裳,王朝的百姓,不過是人家所圈養的一茬韭菜,需要之時,割一割,不需要之時,毀之。”


    “大明王朝,那確實是一個令人敬佩的王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聖唐子民應當如是。”


    給大明王朝的言詞不多,但對大明王朝的讚美,遠勝於大宋王朝,簡簡單單的對比,便可看出雲啟對大明王朝的敬佩。


    “同樣是對功臣進行殺戮,忘了本,忘了患難之時的同生共苦,雲少城主,為何兩大王朝相同的方式,會讓你有如此大的差異?”


    再出難題,提醒趙九重等人,這兩個王朝屬於一丘之貉,沒有區別,但因為雲啟等人的偏見,讓兩大王朝有了區別。


    “大祭司大人,兩者之間,區別之大,超過了認知,而對於此等差異,也隻有我文明的禮儀之邦,聖唐一族,才知曉其中的道理。


    大宋王朝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學其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大宋王朝太祖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級軍官們交出兵權,此次事件,被那一位道友所在世界的曆史學家們,稱之為杯酒釋兵權。


    而這一次交權之事,發生於其建立大宋王朝初期,其所在一族族內的分裂勢力還未曾統一,便因為剛剛奪得了一點權力,擁有了一定的領地權之時發生。


    那一時期,異族的威脅還未曾結束,如如今被你們所占據的幽雲十六州這一道對於我聖唐一族來說,至關重要的屏障,還在異族手中,並且那異族虎視眈眈,對大宋王朝窺伺之心未死,對於對一族擁有重要意義的武將,解除了兵權,相信對於那異族來說,拍手稱快,樂見其成。


    而觀那大明王朝,對於大祭司所言那斬功臣之事,之前本少講述大明王朝之時,曾經說過一句話,明初四大案,除一案被稱之為冤案之外,有吞盜官糧,貪贓枉法者,有自恃功高,獨斷專行者,有遍植朋黨,打擊異己者,皆是不顧法紀,違法亂紀者,他們對王朝的危害,遠甚於對王朝的貢獻,若不懲治,又如何麵對千千萬萬的百姓?


    大明王朝在本少看來,非大祭司大人所言說之斬殺功臣,而是依法行事,執行國法之舉。”


    “趙九重,你們需要記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旦違反了,必須受到嚴懲,否則,如何能治理國家?


    而那大宋王朝卻在最需要用人之時,直接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導致後來幾千年的對異族納貢。。。”


    “雲少城主,小子不解,為何明知有如此危害,那大宋王朝依然選擇了納貢,而非加強自身的實力?”趙九重聽過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前人無法知曉問題的危害性,但作為後來者,了解了事態的嚴重性,不可能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趙九重,這便是掌權者的治國之道以及祖訓了,大宋王朝開創者擔心那些將軍們,如他自己一般,直接推翻了其創下的偉業,斷了後世子孫。


    因此,自斷羽翼,同時執行以文立國之政策,文臣的地位,遠勝於武將的地位,甚至功勳卓越忠心耿耿的武官,還不如一位普普通通,阿諛奉承的文官,其後世子孫又爭相效仿,導致了習武不如學文,又如何能擁有對抗異族的實力?


    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不同,雖然同樣對功勳者猜忌,也借那四大案子,對一些掌權者進行了清洗,但其所製定的祖訓,直接對後世子孫,奠定王朝基調,試問若手中無武器,如何做到對大明王朝心懷不軌的異族,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雲少城主,本宮一事不解,既然風都領地對王朝無意,為何言說這等叛逆之事,並且還特意對他們這一些普通百姓而言?雲少城主,他們,有何特別之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將之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媱與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媱與雅並收藏靈將之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