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田地裏,玉米、高粱。大豆等都被辛苦一季的農民們收迴家。高山上也碩果累累,微涼的秋風徐徐吹過,能聞到一股清淡的果香味。蘋果、山楂、柿子、栗子等爭相掛在枝頭,等著人們去采摘。
葉大偉忙完了地裏的活,就帶著幾個孩子上山摘果子吃。山上有很多無主的果樹,誰先摘到就是誰家的。每年秋天這個時候,山上好像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個個拿著袋子興高采烈出發,準備滿載而歸。
踩著坎坷的山路前行,方圓盡心欣賞秋天的美景。雖然青草已經枯黃,落葉已經飄落在地上,也擋不住方圓發現美的眼光。金黃色的秋菊正燦爛地盛開,彩色的蝴蝶依舊翩翩起舞,一群小孩子笑鬧著經過時,驚起麻雀無數,誘人的香甜果子綴掛在枝頭,構成了獨特美麗的秋景。
葉東和葉南跟小猴子似的,靈活地在樹上爬來爬去,一邊摘著自己喜歡吃的果子,一邊往嘴裏塞個不停,也不怕吃壞肚子。
等到太陽漸漸落下西山,他們這次出行結束,稍微整理一下後,結果發現收獲頗豐。他們采摘了很多栗子、山楂、柿子……
方圓摘了一兜子酸溜溜的野酸棗,準備當零嘴吃。二舅還笑她,當心酸掉她的小乳牙。方圓不以為然,依舊吃個不停,結果吃過頭,真得倒牙了。吃飯的時候連饅頭都咬不動,樂得一家人直笑她。
隔天,方圓就吵著讓姥姥給她做軟軟甜甜的柿餅。她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姥姥就會做好多柿餅,留著給孩子在冬天當零食吃。
柿餅的製作方法不太難,就是需要晾曬的時間長一些,不能當天吃上。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做點柿餅給小孩子解饞,或者是留著招待客人。
製作柿餅時,先將個大的柿子挑出來,那些已經發軟的柿子也不要,隻選色澤橙黃,肉質堅硬,彎尖發黃的果子。
先將沒有軟掉的果子去皮後,逐個掛在繩子上晾曬。曬個幾天後,看到果麵發白,結皮,果肉發軟時,輕輕捏一下,主要是將裏麵的果肉捏碎。隨後每隔幾天就將柿餅捏一次,一般捏三次就行,曬好的柿餅,兩兩相對,萼蒂部分向外,分別鋪放在缸中,密封好後,放在陰涼處生白霜。幾天後,再放到陰涼處晾曬,就會有一層白白的霜生成。反複藏捂、晾曬幾次,白霜越多越好,柿餅就能吃了。放在陰涼幹燥的地方儲存就行了。
姥姥還順便洗幹淨兩個小壇子,泡了兩壇酒棗,這是準備過年時吃的。酒棗風味獨特,醇香甜脆,是當地一種傳統獨特的美食。方圓記得,等長大以後,家裏的棗樹都給砍掉了,就再也沒有做過酒棗。雖然那時候有更多好吃的水果,可是這獨特的酒棗,卻一直讓方圓迴味,從來沒有忘記過。現在姥姥泡了酒棗,等泡製好後,就能好好品嚐了。
姥姥家院子後的那條路就通往麥場。每當麥季一過完,大家都會在麥場裏種上豆子或者是白菜、蘿卜等,等到秋天的時候,忙完了地裏的活,就開始處理這些菜。
現在還沒有興起大棚蔬菜,冬天還是靠吃醃製的鹹菜為主。若是菜種多了,就地挖個深坑,將蘿卜、白菜埋起來,用玉米秸蓋好,等吃的時候挖出來就行,這樣儲存維持時間長一些,能一直吃到明年開春。那時候地裏撒的菠菜種子都長出來了,地裏的野菜也冒出來,又接上了茬。
姥姥做的蘿卜幹鹹菜很好吃,方圓一直都吃不膩,恨不能把蘿卜幹當牛肉幹,當做零嘴吃。五香蘿卜幹真得很好吃,香味濃鬱,很有嚼頭,方圓覺得比牛肉幹還好吃。
方圓去了沿海大都市上班後,最饞的就是自家做的各種吃食,比如又大又白的饅頭、各式餡料的水餃、甚至是鹹菜,做夢她都想吃。無奈離家千裏,她隻好每次去做家鄉菜的飯館買點吃解饞,可還是吃不出家的味道。
姥姥家還有窨子(類似地窖),冬暖夏涼,能存放一些地瓜之類的。地瓜不能凍,一凍就不好吃了。冬天燒火做飯時,在鍋底放上兩塊地瓜,等飯做好了,地瓜也烤熟了,剝開皮以後,地瓜焦黃,咬一口又甜又糯,極為好吃。
姥姥是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女人,一輩子都依靠丈夫和兒子。她也非常勤勞能幹,很平常的東西她做出來也相當美味,讓一幫孩子都喜歡吃。比如說晚春用榆錢蒸的榆錢窩窩、酸辣味的榆錢飯、清淡鮮香的榆錢粥,讓他們吃個肚皮溜圓兒。
槐花成熟後,可以煎槐花雞蛋餅、包槐花豬肉餡的水餃;薺菜成熟後,可以烙薺菜盒子、薺菜餅,也可以包薺菜豆腐餡的水餃……
方圓越想越想吃,摸摸自己的嘴角,好歹沒有丟人流出口水來。
農村哪有什麽稀罕東西吃,肉是不能指望天天吃。可這些野味下來隨便吃,隻是大家都不咋稀罕。哪像後來網上傳的:農村人剛吃飽穿暖,城裏人開始減肥瘦身了;農村人剛吃上肉,城裏人改吃青菜了;農村人剛住上樓房,城裏人開始到鄉下買四合院了……
眼下,雖然國家政策已經開放,改革的春風已經吹到了祖國各地。可農村的人思想根深蒂固,受j□j時的影響,很多人都處於觀望的階段,隻有膽子大的人開始下海經商。就是這一部分膽子大的人,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成了萬元戶、百萬元戶……
像姥姥家這樣的平常人家還是很多,或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或幹著工作領著工資,沒人想出頭先折騰,都在等待。
方圓沒有別的去處,一直住姥姥家。況且她是個小孩子吃得少,大人不會計較什麽。葉梅怕嫂子和弟媳不樂意,當著她倆的麵說過,每月上交給姥姥十塊錢,就當是孩子的飯錢。
姥姥開始不收,葉梅硬是給塞下了,還跟姥姥解釋:“媽,我看圓圓暫時還得住家裏。別人還好說,就怕大嫂不高興。這點錢不頂用,就當是堵她的嘴。迴頭我賺錢多了,再多給你點。”
姥姥看閨女堅持,就收下了。她還得給三個兒子操持蓋房,小兒子還讀書,家裏生活確實緊張。
方圓住在姥姥家,就現階段而言,是必然的事情。不然葉梅剛離婚,除了投奔娘家,還能去哪裏?
大舅媽雖然頗有微詞,心裏不大樂意,大麵上卻不敢多說什麽,還有大舅在那裏壓著她。至於二舅媽,麵子上的事情從來都做得很好,根本讓人看不出什麽。
方圓就算知道,也當自己什麽都不懂,依舊該吃吃,該喝喝,暫時當個小糊塗蟲,隻想著以後大大能多賺點錢孝敬他們。
每天一大早,方圓都會被公雞的打鳴聲叫醒。有時候迷迷瞪瞪,還以為是一場夢。想到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的確存在,真得迴到了小時候。黎明前的曙光透過窗戶照到屋裏,方圓瞪著一根根漆黑的房梁發呆,慢慢迴味這段日子,用來確定它的真實性。
很快,姥姥起床做飯了。院子裏開始叮叮當當一直響個不停。鍋盆相碰聲、洗漱聲、潑水聲……奏成了一段獨特的晨起交響樂。
方圓發揮小孩子的正常懶性,依舊躺在被窩裏不動彈。葉東和葉南已經醒了,兩人皮的不行,在被窩裏你踹我一腳,我踢你一下,你來我往,鬧個不停。
等兩人鬧累了,就消停了。葉南又來逗引方圓:“圓圓,起床了,太陽都曬著屁股啦!”
方圓翻了個白眼說:“小哥,那你先起,你起來我就起。”
葉東樂得在一旁直笑葉南,說話還說不過妹妹。三兄妹就這麽在兩張床上“遙遙相對”,你逗逗我,我笑笑你,鬧作一團。
等早飯差不多快熟了,姥姥在屋外大喊一聲:“飯熟了,快點起來吃飯!”
方圓這就開始自個穿衣服,然後起來上廁所、洗臉。自打她重生後,衣服都是自個穿的,自己打洗臉水,根本不用人伺候了。為這姥姥還誇獎她一迴,讓方圓在心裏大汗。
葉南才比方圓大一歲,平時都是讓奶奶給他穿衣服。聽奶奶一誇獎妹妹,小孩子的攀比性一上來,他就不樂意了,搶過衣服來就自己穿,也不管是反是正。好在,大人多教給他幾迴,他就整明白了,現在也是自己穿衣服了。
葉東最大,早就不用大人管了。這個愣小子,穿衣吃飯跟囫圇吐棗似地,一點都不講究,扣子扣不好就往外跑,也不怕吹風著涼。
大舅可說了,等明年送他們一起去上小學。
小孩子一般都是八歲去讀一年級。有育紅班,很多大人都不樂意讓孩子去上,他們覺得上不上都無所謂,直接上一年級也一樣。
現在的大人雖然知道送孩子去上學,卻還不是那麽重視教育。不像以後,滿街後牆上都是藍漆大標語: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學生們廣為流傳的話就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葉梅在市裏幹了一個多月的活後,跟田玉香大姨請個假,抽出一天空迴來看看自家孩子。
方圓看她媽出去混了這段時間,貌似還不錯。臉色紅潤了,因為不在陽光下勞作,不被風吹和日曬,皮膚變白了。上身穿著一件比較合身的薑黃色褂子,配上青色褲子,黑色膠底布鞋,這麽一打扮,明顯比前段時間年輕了不少。
葉大偉忙完了地裏的活,就帶著幾個孩子上山摘果子吃。山上有很多無主的果樹,誰先摘到就是誰家的。每年秋天這個時候,山上好像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個個拿著袋子興高采烈出發,準備滿載而歸。
踩著坎坷的山路前行,方圓盡心欣賞秋天的美景。雖然青草已經枯黃,落葉已經飄落在地上,也擋不住方圓發現美的眼光。金黃色的秋菊正燦爛地盛開,彩色的蝴蝶依舊翩翩起舞,一群小孩子笑鬧著經過時,驚起麻雀無數,誘人的香甜果子綴掛在枝頭,構成了獨特美麗的秋景。
葉東和葉南跟小猴子似的,靈活地在樹上爬來爬去,一邊摘著自己喜歡吃的果子,一邊往嘴裏塞個不停,也不怕吃壞肚子。
等到太陽漸漸落下西山,他們這次出行結束,稍微整理一下後,結果發現收獲頗豐。他們采摘了很多栗子、山楂、柿子……
方圓摘了一兜子酸溜溜的野酸棗,準備當零嘴吃。二舅還笑她,當心酸掉她的小乳牙。方圓不以為然,依舊吃個不停,結果吃過頭,真得倒牙了。吃飯的時候連饅頭都咬不動,樂得一家人直笑她。
隔天,方圓就吵著讓姥姥給她做軟軟甜甜的柿餅。她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姥姥就會做好多柿餅,留著給孩子在冬天當零食吃。
柿餅的製作方法不太難,就是需要晾曬的時間長一些,不能當天吃上。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做點柿餅給小孩子解饞,或者是留著招待客人。
製作柿餅時,先將個大的柿子挑出來,那些已經發軟的柿子也不要,隻選色澤橙黃,肉質堅硬,彎尖發黃的果子。
先將沒有軟掉的果子去皮後,逐個掛在繩子上晾曬。曬個幾天後,看到果麵發白,結皮,果肉發軟時,輕輕捏一下,主要是將裏麵的果肉捏碎。隨後每隔幾天就將柿餅捏一次,一般捏三次就行,曬好的柿餅,兩兩相對,萼蒂部分向外,分別鋪放在缸中,密封好後,放在陰涼處生白霜。幾天後,再放到陰涼處晾曬,就會有一層白白的霜生成。反複藏捂、晾曬幾次,白霜越多越好,柿餅就能吃了。放在陰涼幹燥的地方儲存就行了。
姥姥還順便洗幹淨兩個小壇子,泡了兩壇酒棗,這是準備過年時吃的。酒棗風味獨特,醇香甜脆,是當地一種傳統獨特的美食。方圓記得,等長大以後,家裏的棗樹都給砍掉了,就再也沒有做過酒棗。雖然那時候有更多好吃的水果,可是這獨特的酒棗,卻一直讓方圓迴味,從來沒有忘記過。現在姥姥泡了酒棗,等泡製好後,就能好好品嚐了。
姥姥家院子後的那條路就通往麥場。每當麥季一過完,大家都會在麥場裏種上豆子或者是白菜、蘿卜等,等到秋天的時候,忙完了地裏的活,就開始處理這些菜。
現在還沒有興起大棚蔬菜,冬天還是靠吃醃製的鹹菜為主。若是菜種多了,就地挖個深坑,將蘿卜、白菜埋起來,用玉米秸蓋好,等吃的時候挖出來就行,這樣儲存維持時間長一些,能一直吃到明年開春。那時候地裏撒的菠菜種子都長出來了,地裏的野菜也冒出來,又接上了茬。
姥姥做的蘿卜幹鹹菜很好吃,方圓一直都吃不膩,恨不能把蘿卜幹當牛肉幹,當做零嘴吃。五香蘿卜幹真得很好吃,香味濃鬱,很有嚼頭,方圓覺得比牛肉幹還好吃。
方圓去了沿海大都市上班後,最饞的就是自家做的各種吃食,比如又大又白的饅頭、各式餡料的水餃、甚至是鹹菜,做夢她都想吃。無奈離家千裏,她隻好每次去做家鄉菜的飯館買點吃解饞,可還是吃不出家的味道。
姥姥家還有窨子(類似地窖),冬暖夏涼,能存放一些地瓜之類的。地瓜不能凍,一凍就不好吃了。冬天燒火做飯時,在鍋底放上兩塊地瓜,等飯做好了,地瓜也烤熟了,剝開皮以後,地瓜焦黃,咬一口又甜又糯,極為好吃。
姥姥是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女人,一輩子都依靠丈夫和兒子。她也非常勤勞能幹,很平常的東西她做出來也相當美味,讓一幫孩子都喜歡吃。比如說晚春用榆錢蒸的榆錢窩窩、酸辣味的榆錢飯、清淡鮮香的榆錢粥,讓他們吃個肚皮溜圓兒。
槐花成熟後,可以煎槐花雞蛋餅、包槐花豬肉餡的水餃;薺菜成熟後,可以烙薺菜盒子、薺菜餅,也可以包薺菜豆腐餡的水餃……
方圓越想越想吃,摸摸自己的嘴角,好歹沒有丟人流出口水來。
農村哪有什麽稀罕東西吃,肉是不能指望天天吃。可這些野味下來隨便吃,隻是大家都不咋稀罕。哪像後來網上傳的:農村人剛吃飽穿暖,城裏人開始減肥瘦身了;農村人剛吃上肉,城裏人改吃青菜了;農村人剛住上樓房,城裏人開始到鄉下買四合院了……
眼下,雖然國家政策已經開放,改革的春風已經吹到了祖國各地。可農村的人思想根深蒂固,受j□j時的影響,很多人都處於觀望的階段,隻有膽子大的人開始下海經商。就是這一部分膽子大的人,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成了萬元戶、百萬元戶……
像姥姥家這樣的平常人家還是很多,或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或幹著工作領著工資,沒人想出頭先折騰,都在等待。
方圓沒有別的去處,一直住姥姥家。況且她是個小孩子吃得少,大人不會計較什麽。葉梅怕嫂子和弟媳不樂意,當著她倆的麵說過,每月上交給姥姥十塊錢,就當是孩子的飯錢。
姥姥開始不收,葉梅硬是給塞下了,還跟姥姥解釋:“媽,我看圓圓暫時還得住家裏。別人還好說,就怕大嫂不高興。這點錢不頂用,就當是堵她的嘴。迴頭我賺錢多了,再多給你點。”
姥姥看閨女堅持,就收下了。她還得給三個兒子操持蓋房,小兒子還讀書,家裏生活確實緊張。
方圓住在姥姥家,就現階段而言,是必然的事情。不然葉梅剛離婚,除了投奔娘家,還能去哪裏?
大舅媽雖然頗有微詞,心裏不大樂意,大麵上卻不敢多說什麽,還有大舅在那裏壓著她。至於二舅媽,麵子上的事情從來都做得很好,根本讓人看不出什麽。
方圓就算知道,也當自己什麽都不懂,依舊該吃吃,該喝喝,暫時當個小糊塗蟲,隻想著以後大大能多賺點錢孝敬他們。
每天一大早,方圓都會被公雞的打鳴聲叫醒。有時候迷迷瞪瞪,還以為是一場夢。想到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的確存在,真得迴到了小時候。黎明前的曙光透過窗戶照到屋裏,方圓瞪著一根根漆黑的房梁發呆,慢慢迴味這段日子,用來確定它的真實性。
很快,姥姥起床做飯了。院子裏開始叮叮當當一直響個不停。鍋盆相碰聲、洗漱聲、潑水聲……奏成了一段獨特的晨起交響樂。
方圓發揮小孩子的正常懶性,依舊躺在被窩裏不動彈。葉東和葉南已經醒了,兩人皮的不行,在被窩裏你踹我一腳,我踢你一下,你來我往,鬧個不停。
等兩人鬧累了,就消停了。葉南又來逗引方圓:“圓圓,起床了,太陽都曬著屁股啦!”
方圓翻了個白眼說:“小哥,那你先起,你起來我就起。”
葉東樂得在一旁直笑葉南,說話還說不過妹妹。三兄妹就這麽在兩張床上“遙遙相對”,你逗逗我,我笑笑你,鬧作一團。
等早飯差不多快熟了,姥姥在屋外大喊一聲:“飯熟了,快點起來吃飯!”
方圓這就開始自個穿衣服,然後起來上廁所、洗臉。自打她重生後,衣服都是自個穿的,自己打洗臉水,根本不用人伺候了。為這姥姥還誇獎她一迴,讓方圓在心裏大汗。
葉南才比方圓大一歲,平時都是讓奶奶給他穿衣服。聽奶奶一誇獎妹妹,小孩子的攀比性一上來,他就不樂意了,搶過衣服來就自己穿,也不管是反是正。好在,大人多教給他幾迴,他就整明白了,現在也是自己穿衣服了。
葉東最大,早就不用大人管了。這個愣小子,穿衣吃飯跟囫圇吐棗似地,一點都不講究,扣子扣不好就往外跑,也不怕吹風著涼。
大舅可說了,等明年送他們一起去上小學。
小孩子一般都是八歲去讀一年級。有育紅班,很多大人都不樂意讓孩子去上,他們覺得上不上都無所謂,直接上一年級也一樣。
現在的大人雖然知道送孩子去上學,卻還不是那麽重視教育。不像以後,滿街後牆上都是藍漆大標語: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學生們廣為流傳的話就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葉梅在市裏幹了一個多月的活後,跟田玉香大姨請個假,抽出一天空迴來看看自家孩子。
方圓看她媽出去混了這段時間,貌似還不錯。臉色紅潤了,因為不在陽光下勞作,不被風吹和日曬,皮膚變白了。上身穿著一件比較合身的薑黃色褂子,配上青色褲子,黑色膠底布鞋,這麽一打扮,明顯比前段時間年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