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亦珍向母親講起自己在佘府的所見。
“……亭台樓閣,花園水榭,無一不透著精致氣派。佘大小姐為人十分和氣,到場的小姐們也都極好相處……女兒認識了雲間書院何山長家的小姐,何小姐還約英姐兒同我有時間去她家中做客……”亦珍用手輕輕卷著母親床側係蚊帳用的錦繩下頭的穗子,“……佘家用的是從京中退任的庖人,做了一道京裏時新的吃食,聽佘大小姐說,乃是以水晶飯,龍眼粉,龍腦末兒等,摻了牛酪乳,冰鎮後食用的。做法倒不難,不過是裏頭的幾樣食材,尋常人家不易得罷了。”
亦珍不曾注意到,當她說起京中退任的庖人時,母親曹氏的臉上,僵了一僵,迅即恢複成一派溫柔微笑的表情,伸手摸一摸她的臉頰道:“那珍兒可覺得美味?”
亦珍迴想一下,忍住聳肩的衝動,小小聲說,“我隻告訴娘:味道真不如何。”
曹氏不由得笑起來,“為什麽?”
“龍眼本就味濃,龍腦末兒則更衝些,又加了膻味頗大的牛酪乳進去,混在一處,有股子說不出來的怪異味道。也許京中人口味比較重罷。”亦珍呲牙。
曹氏擰了下女兒的腮幫子,“這樣的動作,可不能在外頭做,要教人笑話的。”
“女兒知道了。”亦珍笑嘻嘻的。
“還有什麽新鮮事要講給娘聽的?”
亦珍眼睛一亮,“女兒在席間聽魯總兵家的小姐說起,京中有間叫半齋館的食肆,隻得每年清明以前,才賣一款刀魚麵,一日隻賣五十碗,一碗也不肯多賣的。偏就有那老饕,為了那一碗刀魚麵,大清早就去排隊。什麽時候,女兒若能做出這樣的美味來,引得咱家的茶客排著隊也要來嚐上一口……”
亦珍微微閉上眼睛,想想銀錢水一般流進錢匣子的景象。
“小財迷。”曹氏笑著一點女兒額角,“日子隻消不那麽清苦便好,要那麽多身外之物做什麽?”
“那樣娘便不用擔心家用,湯伯湯媽媽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曹氏見女兒小小年紀,卻要擔心家計,心下不是不難過的。到底是她無用,不能給女兒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是亦珍卻又睜開眼,攬著母親的手臂,笑道:“不過如今這樣也很好。女兒有娘,有湯伯湯媽媽,身邊還有招娣。一家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比之外間露宿街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不知幸福了多少呢。”
比起那些大戶人家內宅外院糟心的爭鬥,他們這樣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才是最要緊的。
曹氏溫柔地將女兒摟在懷中,“我的珍姐兒真是長大了啊,能說出這樣一番道理來。娘可以放心了……”
“娘!”亦珍輕叫了一聲,搖了搖母親的手臂,“您哪兒能這就放心了呢?您還要看著女兒成親生子,享含飴弄孫之樂呢!”
到了吃藥的時候,湯媽媽端了湯藥進來,看見這一幕,趕緊笑著將盛著藥碗的托盤在夜壺箱上一放,“小姐快別揉搓夫人了。夫人該吃藥了。”
亦珍朝湯媽媽霎霎眼睛,放開母親的手臂,從床邊站起身,親自去臉盆架淨了手,伺候曹氏趁熱喝藥,漱口。
曹氏吃過藥,便叫女兒迴去,“娘屋裏藥味兒重,珍兒快迴自己屋去罷。也忙了一早了,好好歇一歇,睡個午覺,別累著了。”
亦珍脆生生地應了。
湯媽媽送她出了門,目送她帶著招娣延著廊下,走出院子,這才迴到屋裏。
曹氏示意湯媽媽關上門,到近前來。
“湯家的,去把我那隻鎏金牡丹花開銀妝匣取來。”
“夫人……”湯媽媽微微一愣。
“去取來。”曹氏堅持。
“是。”湯媽媽自去裝貴重物件的樟木箱子裏,翻開上頭墊著的幾匹緞子麵兒,自下頭捧出個藍花布包著的匣子裏,小心翼翼地捧到曹氏床前,輕輕擱在曹腿上。
曹氏坐直了身體,解開藍花布包袱上頭的結,露出裏頭裏頭的鎏金銀妝匣來。她伸出細瘦的手,一點點撫摩上頭經年累月同嶄新時並無二致的紋路,麵上浮現緬懷的神色。
良久,曹氏才收迴收,從脖頸裏拉出一條用紅線拴著掛在胸前的鑰匙來。
鑰匙天長日久地貼身保存,如今握在手中,帶著一絲體溫,光潤得仿佛金玉。
“夫人……”湯媽媽有些憂心地望著曹氏。
反倒是曹氏,神色淡然,“早晚要傳給珍兒。珍兒是個妥帖的,從小到大,知足常樂,並不貪慕虛榮享樂……”
曹氏頓了一頓,似是想起了往事,眼神迢遙,“趁我如今身子骨還撐得住,總要一點點都教會了珍兒。”
見一旁的湯媽媽麵露淒色,曹氏一笑,“你看我,遇事總往壞處想。”
“夫人從小便是這副未雨綢繆的性格,若不是您……我們如今還不知道身在何方……”湯媽媽寬慰曹氏。
曹氏擺擺手,“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呢?”
湯媽媽便住了口,咽下關於往日的話題。
曹氏拿鑰匙去開了鎏金牡丹花開紋路的銀妝匣,取出裏頭一個錦緞裹著的小包,輕輕揭開,最後露出裏頭一本厚重的泛著古老幽光的皮麵冊子裏。
望著紮在皮麵冊子外頭的細牛皮繩,曹氏流露出少見的堅強顏色來,隨後將皮麵冊子重新包迴錦緞中,又從匣子下頭拿出一疊微微泛黃的宣紙裏,略翻找片刻,抽出其中一張來,這才將妝匣重新裝起來鎖好包上,交給湯媽媽收好。
待曹氏午睡起來,吃晚飯時候,亦珍這才又到母親屋中陪她一起用餐。
用過晚飯,曹氏借口饞嘴,遣湯媽媽到廚房去做銀耳蓮子羹。亦珍見狀,便叫招娣跟去打下手。
曹氏微微一笑,自袖籠中取出一張綿連金星羅文的宣紙來,遞給女兒。
亦珍雙手接過宣紙,有些不解地望向母親。
曹氏示意亦珍將上頭的內容先細細地看一遍。
亦珍坐在母親身邊的竹節雕花繡墩上,就著圓幾上的青花雀嘴油燈,細看手裏的紙箋。綿連金星羅文宣已頗有些年月,泛著一種淡淡的黃舊顏色,然而上頭的蠅頭小楷卻字跡清晰,墨色如新。
亦珍的字,由母親曹氏親自教授。在曹氏尚未病倒前,常常大清早起身,為茶攤準備好酸梅湯與茶果,待吃過早飯,料理罷家計,至午飯前這段辰光,留出來教授女兒繡花習字。
蓋因曹氏對女兒一向並不嚴厲,是以亦珍的字練得中規中矩,說得過去,不至於失禮罷了。
眼下亦珍見著紙箋上頭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寫滿了蠅頭小楷,不由得微微一愣。母親雖對她要求不嚴,卻也找過許多字帖予她,隻說多多臨摹,熟能生巧。故而亦珍對書法,還是有些心得的。觀紙箋上的字,圓秀挺齊,錯落有致,恰似蠅頭小楷寫烏絲,字字鍾王皆可師。
再看上頭所寫:以木製鍋蓋,取新鮮刀魚,用竹釘固定於鍋蓋內,其下陶罐中盛清水,大火燒沸,轉文火燜足十二個時辰,待到鍋蓋上的刀魚皮酥肉爛,落入陶罐,與罐內湯水融為一體,化成濃稠乳白的刀魚湯汁,木製鍋蓋之上隻剩刀魚魚骨,方成。附注,刀魚鮮美,最忌金屬,故瓦罐竹釘木蓋,才可保留其天然美味。
亦珍一驚,抬頭去看母親。
曹氏淡然一笑,“這是娘出閣前,你曾外祖母,手把手教我抄下來的,上午聽你提起,這才想著了拿出來給你。”
見女兒眼裏有毫不掩飾的詫異顏色,曹氏忍不住捏一捏她白嫩的臉頰,“刀魚原是江南才有的,在京中十分稀罕,平頭百姓哪裏吃得起?娘也不過是自你曾外祖母處得了這份菜譜,卻不曾做過,更未曾吃過。珍兒若是想吃,便先拿去細細琢磨了,到來年春天刀魚上市的季節,做來吃吃看。”
“女兒曉得了。”亦珍小心地將微微泛黃的宣紙收在袖籠裏,“母親還想吃什麽?女兒閑來無事,正想多琢磨幾樣新鮮別致的吃食呢。”
曹氏既欣慰於女兒的體貼早熟,卻又心疼她小小年紀已要挑起一家人的生計,便輕輕握住了她的手,“娘又不是那一碰就碎的瓷人,要你事事都小心翼翼的。我們一家吃穿嚼用過得去便罷了,娘不想你這麽辛苦。閑來無事,不妨多與英姐兒走動,別總悶在家裏。”
“那女兒可要偷懶,多多尋英姐兒玩去了。”亦珍笑著靠在母親肩上。
亦珍在母親屋裏吃過一盞冰糖枸杞銀耳蓮子羹,方辭別了母親,帶著招娣迴到自己屋裏。
“湯媽媽做的銀耳蓮子羹真好喝。”招娣意猶未盡地舔了舔嘴唇,迴憶起在廚房喝的那一小碗蓮子羹來。透澈滋潤清甜,猶如甘露。
“湯媽媽做的綠豆百合湯也是極好喝的。”亦珍笑起來,“等出了梅雨天,入了暑,湯媽媽總會做好了綠豆百合湯,盛在白瓷湯盅裏,垂到井裏,用冰涼的井水湃一會兒。正午日頭最熱的時候吃一盞,最舒服不過了。”
說得招娣向往之極,將雙手合在胸口,嘴裏不住嘀咕:“老天保佑,梅雨天快點過去罷。”
亦珍聽得噱。
“我這裏不要你伺候,你自去歇息罷。”亦珍見天色尚早,她一時了無睡意,想起母親給自己的食譜來,便叫招娣下去休息,自己則取出那張綿連金星羅文宣裏,鋪在桌上,就著支窗外頭半明半暗的天光與室內的一盞青花雙雀油燈,將刀魚麵的食譜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了兩遍,心中疑問叢生。
聽魯小姐話裏話外的意思,這刀魚麵在京中,很是稀罕,一日隻得五十碗,達官貴人便是有錢也未必能吃得著,其中麵湯更是半齋館秘而不宣的獨家配方。
可是母親給她的這張宣紙上頭,不但詳細記載了如何製作刀魚麵的麵湯,連多少分量都寫得清清楚楚,一絲不苟。
不像是心血來潮信手拈來的想當然耳,倒像是經過無數次驗證實踐後寫下的經驗之談。
亦珍不由得往記憶深處迴憶起來。
隻不過許是時間久遠,亦或她當時年幼,印象模糊之故,亦珍竟找不到關於外祖家的太多信息。她最早最久遠的記憶,便是在湯媽媽懷裏,一家人輾轉顛簸,往江南來投親,隻是到最後也沒能尋到母親在鬆江府的親戚。
亦珍暗暗尋思:看母親的言談舉止做派,並不像是小門小戶出身,湯伯湯媽媽亦行止有度,絕非村夫農婦,可在她麵前,母親也好,湯伯湯媽媽也好,卻絕口不提舊事。逢年過節,母親帶著她到小佛堂給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早早因病身故的父親磕頭上香,也從未說起過往事。
亦珍望著桌上的宣紙,沉吟。
這中間有什麽隱情,或是什麽不得已的苦衷麽?
亦珍思量再三,終是將桌上的紙箋收進自己的裝要緊物事的匣子裏,拿小銅鎖鎖了,鑰匙貼身放好。</p></div>
<tr>
“……亭台樓閣,花園水榭,無一不透著精致氣派。佘大小姐為人十分和氣,到場的小姐們也都極好相處……女兒認識了雲間書院何山長家的小姐,何小姐還約英姐兒同我有時間去她家中做客……”亦珍用手輕輕卷著母親床側係蚊帳用的錦繩下頭的穗子,“……佘家用的是從京中退任的庖人,做了一道京裏時新的吃食,聽佘大小姐說,乃是以水晶飯,龍眼粉,龍腦末兒等,摻了牛酪乳,冰鎮後食用的。做法倒不難,不過是裏頭的幾樣食材,尋常人家不易得罷了。”
亦珍不曾注意到,當她說起京中退任的庖人時,母親曹氏的臉上,僵了一僵,迅即恢複成一派溫柔微笑的表情,伸手摸一摸她的臉頰道:“那珍兒可覺得美味?”
亦珍迴想一下,忍住聳肩的衝動,小小聲說,“我隻告訴娘:味道真不如何。”
曹氏不由得笑起來,“為什麽?”
“龍眼本就味濃,龍腦末兒則更衝些,又加了膻味頗大的牛酪乳進去,混在一處,有股子說不出來的怪異味道。也許京中人口味比較重罷。”亦珍呲牙。
曹氏擰了下女兒的腮幫子,“這樣的動作,可不能在外頭做,要教人笑話的。”
“女兒知道了。”亦珍笑嘻嘻的。
“還有什麽新鮮事要講給娘聽的?”
亦珍眼睛一亮,“女兒在席間聽魯總兵家的小姐說起,京中有間叫半齋館的食肆,隻得每年清明以前,才賣一款刀魚麵,一日隻賣五十碗,一碗也不肯多賣的。偏就有那老饕,為了那一碗刀魚麵,大清早就去排隊。什麽時候,女兒若能做出這樣的美味來,引得咱家的茶客排著隊也要來嚐上一口……”
亦珍微微閉上眼睛,想想銀錢水一般流進錢匣子的景象。
“小財迷。”曹氏笑著一點女兒額角,“日子隻消不那麽清苦便好,要那麽多身外之物做什麽?”
“那樣娘便不用擔心家用,湯伯湯媽媽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曹氏見女兒小小年紀,卻要擔心家計,心下不是不難過的。到底是她無用,不能給女兒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是亦珍卻又睜開眼,攬著母親的手臂,笑道:“不過如今這樣也很好。女兒有娘,有湯伯湯媽媽,身邊還有招娣。一家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比之外間露宿街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不知幸福了多少呢。”
比起那些大戶人家內宅外院糟心的爭鬥,他們這樣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才是最要緊的。
曹氏溫柔地將女兒摟在懷中,“我的珍姐兒真是長大了啊,能說出這樣一番道理來。娘可以放心了……”
“娘!”亦珍輕叫了一聲,搖了搖母親的手臂,“您哪兒能這就放心了呢?您還要看著女兒成親生子,享含飴弄孫之樂呢!”
到了吃藥的時候,湯媽媽端了湯藥進來,看見這一幕,趕緊笑著將盛著藥碗的托盤在夜壺箱上一放,“小姐快別揉搓夫人了。夫人該吃藥了。”
亦珍朝湯媽媽霎霎眼睛,放開母親的手臂,從床邊站起身,親自去臉盆架淨了手,伺候曹氏趁熱喝藥,漱口。
曹氏吃過藥,便叫女兒迴去,“娘屋裏藥味兒重,珍兒快迴自己屋去罷。也忙了一早了,好好歇一歇,睡個午覺,別累著了。”
亦珍脆生生地應了。
湯媽媽送她出了門,目送她帶著招娣延著廊下,走出院子,這才迴到屋裏。
曹氏示意湯媽媽關上門,到近前來。
“湯家的,去把我那隻鎏金牡丹花開銀妝匣取來。”
“夫人……”湯媽媽微微一愣。
“去取來。”曹氏堅持。
“是。”湯媽媽自去裝貴重物件的樟木箱子裏,翻開上頭墊著的幾匹緞子麵兒,自下頭捧出個藍花布包著的匣子裏,小心翼翼地捧到曹氏床前,輕輕擱在曹腿上。
曹氏坐直了身體,解開藍花布包袱上頭的結,露出裏頭裏頭的鎏金銀妝匣來。她伸出細瘦的手,一點點撫摩上頭經年累月同嶄新時並無二致的紋路,麵上浮現緬懷的神色。
良久,曹氏才收迴收,從脖頸裏拉出一條用紅線拴著掛在胸前的鑰匙來。
鑰匙天長日久地貼身保存,如今握在手中,帶著一絲體溫,光潤得仿佛金玉。
“夫人……”湯媽媽有些憂心地望著曹氏。
反倒是曹氏,神色淡然,“早晚要傳給珍兒。珍兒是個妥帖的,從小到大,知足常樂,並不貪慕虛榮享樂……”
曹氏頓了一頓,似是想起了往事,眼神迢遙,“趁我如今身子骨還撐得住,總要一點點都教會了珍兒。”
見一旁的湯媽媽麵露淒色,曹氏一笑,“你看我,遇事總往壞處想。”
“夫人從小便是這副未雨綢繆的性格,若不是您……我們如今還不知道身在何方……”湯媽媽寬慰曹氏。
曹氏擺擺手,“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呢?”
湯媽媽便住了口,咽下關於往日的話題。
曹氏拿鑰匙去開了鎏金牡丹花開紋路的銀妝匣,取出裏頭一個錦緞裹著的小包,輕輕揭開,最後露出裏頭一本厚重的泛著古老幽光的皮麵冊子裏。
望著紮在皮麵冊子外頭的細牛皮繩,曹氏流露出少見的堅強顏色來,隨後將皮麵冊子重新包迴錦緞中,又從匣子下頭拿出一疊微微泛黃的宣紙裏,略翻找片刻,抽出其中一張來,這才將妝匣重新裝起來鎖好包上,交給湯媽媽收好。
待曹氏午睡起來,吃晚飯時候,亦珍這才又到母親屋中陪她一起用餐。
用過晚飯,曹氏借口饞嘴,遣湯媽媽到廚房去做銀耳蓮子羹。亦珍見狀,便叫招娣跟去打下手。
曹氏微微一笑,自袖籠中取出一張綿連金星羅文的宣紙來,遞給女兒。
亦珍雙手接過宣紙,有些不解地望向母親。
曹氏示意亦珍將上頭的內容先細細地看一遍。
亦珍坐在母親身邊的竹節雕花繡墩上,就著圓幾上的青花雀嘴油燈,細看手裏的紙箋。綿連金星羅文宣已頗有些年月,泛著一種淡淡的黃舊顏色,然而上頭的蠅頭小楷卻字跡清晰,墨色如新。
亦珍的字,由母親曹氏親自教授。在曹氏尚未病倒前,常常大清早起身,為茶攤準備好酸梅湯與茶果,待吃過早飯,料理罷家計,至午飯前這段辰光,留出來教授女兒繡花習字。
蓋因曹氏對女兒一向並不嚴厲,是以亦珍的字練得中規中矩,說得過去,不至於失禮罷了。
眼下亦珍見著紙箋上頭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寫滿了蠅頭小楷,不由得微微一愣。母親雖對她要求不嚴,卻也找過許多字帖予她,隻說多多臨摹,熟能生巧。故而亦珍對書法,還是有些心得的。觀紙箋上的字,圓秀挺齊,錯落有致,恰似蠅頭小楷寫烏絲,字字鍾王皆可師。
再看上頭所寫:以木製鍋蓋,取新鮮刀魚,用竹釘固定於鍋蓋內,其下陶罐中盛清水,大火燒沸,轉文火燜足十二個時辰,待到鍋蓋上的刀魚皮酥肉爛,落入陶罐,與罐內湯水融為一體,化成濃稠乳白的刀魚湯汁,木製鍋蓋之上隻剩刀魚魚骨,方成。附注,刀魚鮮美,最忌金屬,故瓦罐竹釘木蓋,才可保留其天然美味。
亦珍一驚,抬頭去看母親。
曹氏淡然一笑,“這是娘出閣前,你曾外祖母,手把手教我抄下來的,上午聽你提起,這才想著了拿出來給你。”
見女兒眼裏有毫不掩飾的詫異顏色,曹氏忍不住捏一捏她白嫩的臉頰,“刀魚原是江南才有的,在京中十分稀罕,平頭百姓哪裏吃得起?娘也不過是自你曾外祖母處得了這份菜譜,卻不曾做過,更未曾吃過。珍兒若是想吃,便先拿去細細琢磨了,到來年春天刀魚上市的季節,做來吃吃看。”
“女兒曉得了。”亦珍小心地將微微泛黃的宣紙收在袖籠裏,“母親還想吃什麽?女兒閑來無事,正想多琢磨幾樣新鮮別致的吃食呢。”
曹氏既欣慰於女兒的體貼早熟,卻又心疼她小小年紀已要挑起一家人的生計,便輕輕握住了她的手,“娘又不是那一碰就碎的瓷人,要你事事都小心翼翼的。我們一家吃穿嚼用過得去便罷了,娘不想你這麽辛苦。閑來無事,不妨多與英姐兒走動,別總悶在家裏。”
“那女兒可要偷懶,多多尋英姐兒玩去了。”亦珍笑著靠在母親肩上。
亦珍在母親屋裏吃過一盞冰糖枸杞銀耳蓮子羹,方辭別了母親,帶著招娣迴到自己屋裏。
“湯媽媽做的銀耳蓮子羹真好喝。”招娣意猶未盡地舔了舔嘴唇,迴憶起在廚房喝的那一小碗蓮子羹來。透澈滋潤清甜,猶如甘露。
“湯媽媽做的綠豆百合湯也是極好喝的。”亦珍笑起來,“等出了梅雨天,入了暑,湯媽媽總會做好了綠豆百合湯,盛在白瓷湯盅裏,垂到井裏,用冰涼的井水湃一會兒。正午日頭最熱的時候吃一盞,最舒服不過了。”
說得招娣向往之極,將雙手合在胸口,嘴裏不住嘀咕:“老天保佑,梅雨天快點過去罷。”
亦珍聽得噱。
“我這裏不要你伺候,你自去歇息罷。”亦珍見天色尚早,她一時了無睡意,想起母親給自己的食譜來,便叫招娣下去休息,自己則取出那張綿連金星羅文宣裏,鋪在桌上,就著支窗外頭半明半暗的天光與室內的一盞青花雙雀油燈,將刀魚麵的食譜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了兩遍,心中疑問叢生。
聽魯小姐話裏話外的意思,這刀魚麵在京中,很是稀罕,一日隻得五十碗,達官貴人便是有錢也未必能吃得著,其中麵湯更是半齋館秘而不宣的獨家配方。
可是母親給她的這張宣紙上頭,不但詳細記載了如何製作刀魚麵的麵湯,連多少分量都寫得清清楚楚,一絲不苟。
不像是心血來潮信手拈來的想當然耳,倒像是經過無數次驗證實踐後寫下的經驗之談。
亦珍不由得往記憶深處迴憶起來。
隻不過許是時間久遠,亦或她當時年幼,印象模糊之故,亦珍竟找不到關於外祖家的太多信息。她最早最久遠的記憶,便是在湯媽媽懷裏,一家人輾轉顛簸,往江南來投親,隻是到最後也沒能尋到母親在鬆江府的親戚。
亦珍暗暗尋思:看母親的言談舉止做派,並不像是小門小戶出身,湯伯湯媽媽亦行止有度,絕非村夫農婦,可在她麵前,母親也好,湯伯湯媽媽也好,卻絕口不提舊事。逢年過節,母親帶著她到小佛堂給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早早因病身故的父親磕頭上香,也從未說起過往事。
亦珍望著桌上的宣紙,沉吟。
這中間有什麽隱情,或是什麽不得已的苦衷麽?
亦珍思量再三,終是將桌上的紙箋收進自己的裝要緊物事的匣子裏,拿小銅鎖鎖了,鑰匙貼身放好。</p></div>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