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夢裏被隱約的一片緊迫的鍾鼓聲驚醒,我一時不清楚身在何處。四下漆黑,漸漸才認出一方窗戶,窗榻的小方格似有若無。我需要弄清楚是否尚在夢中,努力去睜沉重的眼皮,才辨清手表上的螢光,淩晨三時整,即刻意識到是早禱開始了,這才想起我寄宿在寺廟裏,連忙翻身爬起。
推開房門,到了庭院,鼓聲已止住,鍾依然一聲一聲更加分明。樹影下天空灰暗,鍾聲來自高牆後麵大雄寶殿那邊。我摸到迴廊裏通往齋堂的門,從外麵插上了。我轉向迴廊的另一端,上下摸索,都是磚牆,竟像個囚徒,被關在高牆隔離的這庭院裏,叫喚了幾聲,無人答應。
白天我再三要求在這國清寺留宿,接受香客布施的和尚打量我,總懷疑我的虔誠。我執意賴著不走,一直等到廟門關閉,最後他們總算請示了住持老和尚,才把我單獨安置在寺廟後麵的這側院裏。
我不甘禁閉,一心要見識一下這千年來香火未斷的大廟是否還保留天台宗的儀軌,想必不至於觸犯寺廟的清規,重又摸索到庭院,居然發現角落裏有一絲微弱的光線,透過一條縫隙漏了出來,用手觸摸,是一扇小門,運自開了。可見畢競是佛門,倒無禁地。
繞過門後的壁障,裏麵一個不大的經堂點著幾支蠟燭,香煙嫋嫋,香案前垂掛下一塊紫紅錦緞,鏽著"香爐乍熱"四個大字,令我心頭一動,似乎是一種啟示。為表明我心地光明,並非來窺探佛地的隱秘,幹脆拿起燭台。四壁掛了許多古老的字畫,我沒想到寺廟裏還有這樣雅靜的內室,可能是大法師起居的地方,私自闖入,不免有點內疚,顧不得細看是否還保留寒山拾得兩位唐代名僧的手跡,又放下燭台,循著早禱的鍾聲,從經堂的正門出去。
又一進庭院,四廂燭影幢幢,大概都是僧房,冷不防一個披黑袈裟的和尚從我身後越過,我吃了一驚,然後便明白他或許為我引路,尾隨他接連穿過好幾道迴廊。轉眼間,人又不見了,我有些納悶,隻好尋有燭光的地方去。剛要跨進門檻,抬頭一看,一尊四、五米高的護法金剛,舉著降魔檸,怒目睜睜向我打來,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趕緊逃開,在漆黑的走廊裏摸索前去,見有點微光,走近是一個圓門,過了門洞,誰知正是大雄寶殿下那廣大的庭院。大殿飛簷兩翼,一邊一條蒼龍,守護當中的一輪明鏡,在參天古柏間透出的黎明前蘭森森的夜空,顯得格外奇幻。
高台階上,鐵鑄的大香爐後麵,殿堂裏燭光輝煌,宏大的鍾聲轟然湧出。披著灰黑袈裟的和尚推著一根當空吊起的大木柱,正撞擊這口巨鍾,它卻紋絲不動,仿佛隻出於感應,從鍾口下的地麵鍾聲緩緩升騰到梁柱之間,在殿堂裏充盈了再迴旋著湧向門外,將我全身心席卷進聲浪之中。
幾個和尚逐個點燃兩側十八羅漢前的紅燭,整把整把燒著的信香分別插到各個香爐裏。僧人們紛紛潛入殿內,全一色灰黑的袈裟,幽幽身影緩緩遊移到一個個蒲團前,每個蒲團繡的蓮花各不相同。
隨後,又聽見嘭嘭兩擊鼓聲,厚沉得令五髒六腑跟著震蕩。這鼓在殿堂左邊,立在一人多高的鼓架上,鼓麵的直徑比站在梯架的平台上擊鼓的和尚還高出一頭。唯獨這鼓手沒穿袈裟,一身短打扮,紮住褲腿,蹬著一雙麻鞋,他舉手過頭。
嗒嗒
嘭!嘭!又是兩下。
哎唁
最後一響鍾聲剛飄逸消散,鼓聲便大作,腳底的地麵跟著顫抖。開始時還能辨別一聲聲震蕩發自鼓心,節奏隨即越來越快,重重迭迭,轟然一片,人心跟著搏動,血也沸騰。渾然一片的鼓聲毫不減緩,簡直不容人喘息,接著響起一種音調稍高稍許分明的節奏,浮起在鼓心皮實而持久的震蕩聲之上,另一種更為急促的鼓點又點綴其間,之後,在或高或低不同聲部上,出現不斷變化的鼓點,同震耳欲聾的轟鳴和那急速的間奏又交錯,又對比,竟統統來自這一麵大鼓!
擊鼓的是一位精瘦的中年僧人,手中並沒有鼓錘,隻見他赤裸的兩臂間光亮的後腦勺晃動不已,拍、擊、敲、打。指、點、踢,手掌、手指、拳頭、肘、腕和膝蓋乃至於腳趾,全都用上,整個身軀像貼在鼓皮上的一條壁虎,著魔了似的撲在鼓麵上彈跳,從鼓心到鑲滿鐵釘的鼓邊,沒有不被他敲擊的地方。
這持續不斷的緊張的轟鳴交響中,突然錚錚然一聲鈴聲,輕微得讓人差一點以為是錯覺,像寒風中一根遊絲,或是深秋夜裏顫禁禁一聲蟲吟,那麽飄忽,那麽纖細,那麽可憐,在這混飩的轟響之上畢竟分明,明亮得又不容置疑。隨後便勾引起大大小小六七個不同音色的木魚,或沉悶,或空寂,或清脆,或嘹亮,再帶動渾厚和鳴的銅馨,一一連串,都交織融合到這片鼓樂聲中。
我找尋這鈴聲的來源,發現是一位極老的高僧,空晃晃撐在一件破了一補再補的袈裟裏,左手持一隻酒盅般的小鈴,右手撚一根細鋼笠,隻見他鋼笠在銅鈴上一點,遊絲樣的鈴聲同煙香一起冉冉飄逸,又猶如漁網的拉線,網羅起一片音響的世界,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我最初的驚異和興奮於是隨之消失。
殿上前後兩幅掛匾,分別寫著"莊嚴國士","利樂有情",大殿頂上垂掛下層層帳慢,如來端坐其中,端莊得令人虛榮頓失,又慈祥到淡漠無情,塵世的煩惱刹那間消失殆盡,時間此時此刻也趨於凝聚。
鼓聲不知什麽時候停息了,長老持鈴在前,幹癟的嘴唇嚅嚅囁囁,牽動深陷的兩頰和灰白的眉毛,眾和尚參差不齊,一片誦經聲隨著鈴聲的尾音緩緩而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共九十九名僧人,跟在他身後魚貫而行,環繞大殿中央的如來,一麵遊動,一麵唱誦。我於是也加入這行列,混同他們合掌念唱南天阿彌陀佛,又聽見一個明亮的聲音,在經文的每個句子將近完結的當口,聲調總要從眾多的唱誦聲中稍稍揚起,就還有一種未曾混滅的熱情,還有一顆仍受煎熬的靈魂。
推開房門,到了庭院,鼓聲已止住,鍾依然一聲一聲更加分明。樹影下天空灰暗,鍾聲來自高牆後麵大雄寶殿那邊。我摸到迴廊裏通往齋堂的門,從外麵插上了。我轉向迴廊的另一端,上下摸索,都是磚牆,竟像個囚徒,被關在高牆隔離的這庭院裏,叫喚了幾聲,無人答應。
白天我再三要求在這國清寺留宿,接受香客布施的和尚打量我,總懷疑我的虔誠。我執意賴著不走,一直等到廟門關閉,最後他們總算請示了住持老和尚,才把我單獨安置在寺廟後麵的這側院裏。
我不甘禁閉,一心要見識一下這千年來香火未斷的大廟是否還保留天台宗的儀軌,想必不至於觸犯寺廟的清規,重又摸索到庭院,居然發現角落裏有一絲微弱的光線,透過一條縫隙漏了出來,用手觸摸,是一扇小門,運自開了。可見畢競是佛門,倒無禁地。
繞過門後的壁障,裏麵一個不大的經堂點著幾支蠟燭,香煙嫋嫋,香案前垂掛下一塊紫紅錦緞,鏽著"香爐乍熱"四個大字,令我心頭一動,似乎是一種啟示。為表明我心地光明,並非來窺探佛地的隱秘,幹脆拿起燭台。四壁掛了許多古老的字畫,我沒想到寺廟裏還有這樣雅靜的內室,可能是大法師起居的地方,私自闖入,不免有點內疚,顧不得細看是否還保留寒山拾得兩位唐代名僧的手跡,又放下燭台,循著早禱的鍾聲,從經堂的正門出去。
又一進庭院,四廂燭影幢幢,大概都是僧房,冷不防一個披黑袈裟的和尚從我身後越過,我吃了一驚,然後便明白他或許為我引路,尾隨他接連穿過好幾道迴廊。轉眼間,人又不見了,我有些納悶,隻好尋有燭光的地方去。剛要跨進門檻,抬頭一看,一尊四、五米高的護法金剛,舉著降魔檸,怒目睜睜向我打來,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趕緊逃開,在漆黑的走廊裏摸索前去,見有點微光,走近是一個圓門,過了門洞,誰知正是大雄寶殿下那廣大的庭院。大殿飛簷兩翼,一邊一條蒼龍,守護當中的一輪明鏡,在參天古柏間透出的黎明前蘭森森的夜空,顯得格外奇幻。
高台階上,鐵鑄的大香爐後麵,殿堂裏燭光輝煌,宏大的鍾聲轟然湧出。披著灰黑袈裟的和尚推著一根當空吊起的大木柱,正撞擊這口巨鍾,它卻紋絲不動,仿佛隻出於感應,從鍾口下的地麵鍾聲緩緩升騰到梁柱之間,在殿堂裏充盈了再迴旋著湧向門外,將我全身心席卷進聲浪之中。
幾個和尚逐個點燃兩側十八羅漢前的紅燭,整把整把燒著的信香分別插到各個香爐裏。僧人們紛紛潛入殿內,全一色灰黑的袈裟,幽幽身影緩緩遊移到一個個蒲團前,每個蒲團繡的蓮花各不相同。
隨後,又聽見嘭嘭兩擊鼓聲,厚沉得令五髒六腑跟著震蕩。這鼓在殿堂左邊,立在一人多高的鼓架上,鼓麵的直徑比站在梯架的平台上擊鼓的和尚還高出一頭。唯獨這鼓手沒穿袈裟,一身短打扮,紮住褲腿,蹬著一雙麻鞋,他舉手過頭。
嗒嗒
嘭!嘭!又是兩下。
哎唁
最後一響鍾聲剛飄逸消散,鼓聲便大作,腳底的地麵跟著顫抖。開始時還能辨別一聲聲震蕩發自鼓心,節奏隨即越來越快,重重迭迭,轟然一片,人心跟著搏動,血也沸騰。渾然一片的鼓聲毫不減緩,簡直不容人喘息,接著響起一種音調稍高稍許分明的節奏,浮起在鼓心皮實而持久的震蕩聲之上,另一種更為急促的鼓點又點綴其間,之後,在或高或低不同聲部上,出現不斷變化的鼓點,同震耳欲聾的轟鳴和那急速的間奏又交錯,又對比,竟統統來自這一麵大鼓!
擊鼓的是一位精瘦的中年僧人,手中並沒有鼓錘,隻見他赤裸的兩臂間光亮的後腦勺晃動不已,拍、擊、敲、打。指、點、踢,手掌、手指、拳頭、肘、腕和膝蓋乃至於腳趾,全都用上,整個身軀像貼在鼓皮上的一條壁虎,著魔了似的撲在鼓麵上彈跳,從鼓心到鑲滿鐵釘的鼓邊,沒有不被他敲擊的地方。
這持續不斷的緊張的轟鳴交響中,突然錚錚然一聲鈴聲,輕微得讓人差一點以為是錯覺,像寒風中一根遊絲,或是深秋夜裏顫禁禁一聲蟲吟,那麽飄忽,那麽纖細,那麽可憐,在這混飩的轟響之上畢竟分明,明亮得又不容置疑。隨後便勾引起大大小小六七個不同音色的木魚,或沉悶,或空寂,或清脆,或嘹亮,再帶動渾厚和鳴的銅馨,一一連串,都交織融合到這片鼓樂聲中。
我找尋這鈴聲的來源,發現是一位極老的高僧,空晃晃撐在一件破了一補再補的袈裟裏,左手持一隻酒盅般的小鈴,右手撚一根細鋼笠,隻見他鋼笠在銅鈴上一點,遊絲樣的鈴聲同煙香一起冉冉飄逸,又猶如漁網的拉線,網羅起一片音響的世界,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我最初的驚異和興奮於是隨之消失。
殿上前後兩幅掛匾,分別寫著"莊嚴國士","利樂有情",大殿頂上垂掛下層層帳慢,如來端坐其中,端莊得令人虛榮頓失,又慈祥到淡漠無情,塵世的煩惱刹那間消失殆盡,時間此時此刻也趨於凝聚。
鼓聲不知什麽時候停息了,長老持鈴在前,幹癟的嘴唇嚅嚅囁囁,牽動深陷的兩頰和灰白的眉毛,眾和尚參差不齊,一片誦經聲隨著鈴聲的尾音緩緩而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共九十九名僧人,跟在他身後魚貫而行,環繞大殿中央的如來,一麵遊動,一麵唱誦。我於是也加入這行列,混同他們合掌念唱南天阿彌陀佛,又聽見一個明亮的聲音,在經文的每個句子將近完結的當口,聲調總要從眾多的唱誦聲中稍稍揚起,就還有一種未曾混滅的熱情,還有一顆仍受煎熬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