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同意了黃立極的請辭,但黃立極受了天啟皇帝的遺命輔佐朱由檢,有長年居於中樞首輔之位,朱由檢不想讓滿朝文武非議他過河拆橋,便在黃立極離京前,在乾清宮召見與他,說了一個時辰的話。


    這場君臣相對的事情,被史官全程記錄下來,朱由檢對著黃立極說了很多感激的話,實際上朱由檢根本就沒有說錯,他能在剛登大位,便掌控了權利,與黃立極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扳倒崔呈秀,與蒙古和議結盟,軍需購糧,這三件天啟七年末最著名的大事或多或手都經了黃立極的手,朱由檢在黃立極要走之時,毫不憐惜褒獎之詞,史官對於這段的描述是,黃入乾清宮,帝賜座,言語誠懇,大肆誇獎,言道從龍之功,不敢忘卻,卿一心為國,不敢為私,奈何,身體不適請辭而去,朕心悲痛,不忍老臣在辛苦勞累,無奈奏請,囑黃,歸鄉後,保重身體,黃感激涕零,大唿萬歲。


    朱由檢的言語讓黃立極很受感動,被逼下台的不滿也消失而去,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主政理念與朱由檢不同,換人,朱由檢也是極其無奈,但看著朱由檢的表情,不像作假,對待前朝遺臣,可謂是仁至義盡。


    黃立極臨走之時,眼含熱淚的跪拜行禮,朱由檢親手把黃立極扶起,一副君臣友愛的景象,實然,朱由檢對黃立極的能力還是肯定的,為什麽讓他請辭,原因有兩個,第一他確實與魏忠賢私交甚好,雖未入閹黨,但依附閹黨的罪名是真實存在的,第二,為人古板,以後他若想大肆改革,這黃立極便是最大的阻礙,當然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因,田爾耕可是魏忠賢的左膀右臂,比之與他,這黃立極的情況好多了,若是田爾耕沒有縱容手下把崔呈秀毒死,那麽他定會重用田爾耕。


    在黃立極走後,朱由檢便連下了三道旨意,第一道旨意便是下於河北大名,這裏是黃立極的家鄉,旨意上麵交代地方官員應該尊重退下來的黃閣老,若是生活有些艱辛,應該幫扶一二,而第二道旨意便是下旨內閣,讓李國普代行首輔之責,而第三道旨意,讓袁崇煥身兼兵部尚書,加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實際上讓袁崇煥入閣這件事情早就在朱由檢的謀劃中,不過因為瑣事一直沒有行動,此時施鳳來出京,黃立極請辭,對於袁崇煥的任命也不得在拖下去。


    朱由檢更讓王承恩待其為黃立極送行,黃立極在百官的護送下,與天啟七年末,離開了京師。


    他的請辭比之上個時空中隻晚了半個月,而他受到的待遇卻完全不同,上個時空中是黯然收場,可現在朱由檢的表現,卻讓黃立極的致仕成為他一生的發光點。


    這日朱由檢在養心殿中看到了李爍與曹德章的奏章,曹德章的奏章上麵隻是單純的為戴世輝請功,而李爍因為是朱由檢親信的緣故,點出了自己的憂慮,說盧象升與戴世輝有些矛盾,留在陝西,對待整肅軍戶沒有什麽好處,而戴世輝確實有能力,山西衛所指揮一職出現空缺,請求朱由檢任命戴世輝為山西衛所指揮,朱由檢看完後,想了一陣,戴世輝確實有功,有功沒有賞賜,那不是在打擊地方官員的積極性嗎,遂準了李爍的請求,再由內閣票擬,聖旨發往陝西,內閣的政令與兵部的任命也與當日出京,發往山西。


    此時洪承疇上奏,說三大營如期完成皇上交代的事情,三大營兵士已到十二萬人。


    朱由檢看完洪承疇的奏章後,第一次有了出宮去三大營看看的想法,便召來李國普,袁崇煥二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兩人。


    李國普有些反對,但袁崇煥卻極其支持,李國普反對的意見是,皇帝乃九五至尊,去了軍營,難免引起官員非議,與身份禮數也有些不合,當然李國普雖說反對,但語氣很軟,而袁崇煥讚成的原因便是,皇上去了三大營,一方麵宣示皇上十分看重京師三大營,三大營軍士見到皇帝後,定會感到無比的榮幸,操練起來也會更加用力,另一方麵也能讓京師的百姓一睹聖顏,皇帝出行,隻要是經過官方同意的,那便是一場重大的政治活動,本來按照明朝的規矩,皇帝是允許出宮的,不過有的皇帝不喜歡出宮,有的皇帝卻很喜歡出宮,算是兩個極致。


    最終朱由檢決定,五日後,出宮去京師三大營。


    文武百官聽到皇帝要出行,雖然心中有些不滿意,但也沒有人傻到去撥皇帝的興趣。


    而六部官員,京師中的各級衙門也都陷入了忙碌之中,當然最忙的還是剛剛迴京的駱養性,


    調集駿馬,征調勇士,又把京師各級官員齊聚一堂,抽出隨行人員,而洪承疇與曹文詔接到旨意後,也不敢大意,在五日的時間中把操練場整修擴大一番,三大營將近十二萬大軍聽到皇帝要來他們這裏,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皇帝是什麽身份,怎麽可能來到軍營這個髒亂不堪的地方看他們這些俗人呢,不過上級參將副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把軍營的所有雜物移出,營帳之中一定要保持整潔,在這幾日中,兵士起床後總是收拾一番床鋪,把所有的雜物都扔到了十裏之外的地方。


    當然三大營有十二萬人馬,把這些兵馬擺在一起根本就找不到地方,因為此事重大,在這件事情宣布後,袁崇煥便帶領著兵部的官員來到了京師三大營,他與洪承疇,曹文詔三人商議下,覺得應該從這些人中選出一部分來,並定下了數額,騎兵五千,步卒五千,掌火器的兩千人,這裏說的掌火器不是手中隻拿著火槍的,當然還有火炮,持槍的有一千人,大炮一百六十二門,一千人,,三大營在各級將領的層層選拔中,選出了一些操練積極,頗有強軍之風的士兵來,選好後又在操場上麵不分晝夜的操練。


    五日之後,朱由檢從養心殿出發,在殿前登上了由九匹馬拉著的龍鑾,王承恩,王體乾分立龍鑾兩旁,出了宮門,文武百官,三千禁軍正在此守候。


    看到龍鑾後,文武百官,三千禁軍與一千錦衣衛都盡皆下跪,口唿萬歲。


    王承恩大喊道:“起。”


    官員,禁軍,錦衣衛都站起身來。


    “起駕。”王承恩接著喊道。


    王承恩喊完後,官員都站起來,像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文官立於鑾駕的左側,武官立於鑾駕的右側,三品大員幾乎都是年如半百之人,當然不能一直走下去,故他們都享有特殊的待遇,便是可以騎馬,由士兵牽著馬匹,而其餘的文官不比武官,都是些讀書人,他們也走不了那麽遠,朱由檢清楚,便下旨,在京師城外設置六百架馬車,待到出了京師,便讓這些官員去坐,這番作為讓文官十分感激,他們可走不了那麽遠,但按照禮製,他們必須步行,此時皇帝體諒,又怎能不心懷感激呢?


    一切完成後,鑾駕便開始動身。


    一千禁軍開道,一千錦衣衛在駱養性的率領下,簇擁著龍鑾,龍鑾兩旁皆是徒步的官員,而在龍鑾的後麵便是坐著馬匹的朝廷大員,二千禁衛軍斷後。


    當然京師裏麵也出動了兩萬多士兵,在朱由檢的必經之路排查。


    在京師之中,早就得到消息的百姓都出了家中,湧向朱由檢必經的街道,他們都是些貧民百姓,此時有機會看到聖顏,誰不想去了,但有很多人都失望了,他們去的時候被士兵給擋住了,原因很簡單,街上已經人滿為患,若是在讓人進去,鑾駕便不能順利通過。


    求推薦,求收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明末做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道古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道古風並收藏重生明末做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