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暮春一過, 天氣徹底由涼轉暖,也就過了百花爭豔的季候, 隻催著榴花將燃。
這日用過朝食後, 襄桐照例提早先送了柏哥兒去塾學。
陸記離著卓家私塾不遠, 統共不到百丈的距離, 因此襄桐每日到陸記時, 基本都是頭個應卯的。
隻是今日, 她剛行到陸記門口,竟發現大門已經敞開,且店裏那七八個經紀外加肇管事已齊齊聚了一堂,且都麵帶喜色三兩成群寒暄。
襄桐還當今日來遲了,進了門趕忙告罪, “對不住, 我送了家弟去私塾,原當時辰還早,不知竟來晚了。”
肇管事忙笑著擺手, “你不曾來晚,今日屬實是我們來的早了。”
人群裏唯一的女經紀梅嫂子在一旁給她解釋,“今日初一,是咱店裏發工錢的大日子, 待會兒老東家、少東家會帶了總店的賬房先來咱們這裏放錢,咱們怕耽擱別處工夫,是以每月月頭這日都會早點過來侯著,因想著你每日都早來晚歸的, 就沒特意囑咐。”
襄桐見是這樣,謝了兩個人解惑,也乖覺排在後頭等著,而實際上,她也拿不準今日能不能輪到她領工錢。
按說襄桐自七八日前來陸記做工,理應按著約定每日有兩百文的工錢,但因她對店裏細務不熟,蔡老特地先讓她跟著梅嫂在外頭盤桓了兩日,先梳理陸記經營的流程,然後也沒急著讓她上手,而是親自把沒歸庫的那些契底按類逐一給她講解,先看著他做,隔日才算出徒。
所以襄桐真正上手做文書,不過才三兩日。如果當學徒時的工錢不作數,剩下沒幾日按理該歸到次月一起算吧?
好在家裏大伯經肇管事引薦已經去了對街的“鬆古藥行”上工好幾日,且初十就有工錢領用,也不甚捉緊。
距辰時還有一刻,門口先是傳進來“得得”的馬蹄收步聲響,接著蔡老領著個麵皮白嫩不及弱冠的小郎緩步行將進來。他們身後,另跟著個天命之年的文士。
眾人連連問好,“東家、少東家安、羅先生好。”
襄桐也混跡在人群裏問候一遭。
原想著今日未必會有她什麽事,卻不想蔡老發過眾人的之後親自從羅先生手裏拿過個紅封交給襄桐,並特特向兩個人引薦一番。
襄桐趕忙施禮。
蔡老又朝著眾人宣布,“往後樊娘子就正式在咱陸記牙行福安坊分號上了名帖,專掌管筆墨上的往來,她初來乍到的,你們可別欺負她是個年輕婦人,隻把她當是從前的厲先生待。我雖未必能時常過來,但也受不得蒙混。”
肇先生最先站出來表態,“東家放心,咱們誰不知道樊娘子是您老親傳的弟子,哪能欺生呢?再說,咱們店裏人的品行您還不知道嗎?哪個不是本本分分童叟無欺的,這對外人尚且如此,對了自家人,更不會例外。”
旁邊的人也紛紛點頭,表示往後少不得要麻煩新來的“樊先生”,要當一家人處呢。
襄桐見東家給她做臉,也不敢張揚,又自謙幾句,倒賺得個和樂融融的場麵。
蔡老便不再耽擱,帶著人又往城北分號去了。
襄桐不知是不是自己錯覺,總感到那少東家眉目間頗麵善,但又不好隨意同人混說,隻借了梅嫂子上樓尋她拿白契的時候偷偷旁敲側擊。
“咱們東家看起來已有春秋,怎麽今日見了少東家,卻如此麵嫩?”
梅嫂本就是個熱心腸的,見襄桐有此一問,也不覺得要遮掩。
“看起來,咱們店裏的情狀,你還半分不知呢?”
“咳咳,這幾日忙著和東家學徒,不及細問。”
梅嫂想想也是,先頭兩天她帶著襄桐走街串巷忙得腳不沾地,襄桐自沒機會打聽,到了後頭幾日又成日跟在東家身邊學習店裏規矩,更沒法當麵亂言語。
“那我就做個長舌的,仔細同你說說。”
襄桐忙不迭點頭,又給她倒了熱茶來。
梅嫂也不講究,端起杯牛飲了一大口方才娓娓道來。
“說起咱們陸記啊,最早的東家同了店名一樣,是個陸字當頭的,可後來因老來思鄉,落葉歸根,便把店盤給了咱們前頭一位東家,那時我方入行,私底下要叫她一聲蔡姐姐。”
襄桐不禁猜測,“這被您以姐相稱的蔡姓娘子,莫不是和咱們如今的東家有些幹係?”
“這幹係大了,那位繼任東家蔡娘子,就是如今咱們東家的獨生閨女。隻是她命薄,早幾年得了肺癆,沒了。”
“啊,那可真是天妒英才……咱們東家白發人送黑發人,該是何等心痛啊。”
“誰說不是,那麽千好萬好的一個人,怎麽就沒了呢,想她要強了一輩子,最後留下老的老,小的小,隻怕到了地底下也難闔了眼吧。”
“聽您的意思,這蔡娘子,就沒有個官人倚靠嗎?到頭還是讓咱老東家接手了陸記。”
“聽說她前頭男人是入贅來蔡家的,可沒等兩人的兒子,也就是咱們少東家滿六歲進學就拋妻棄子歸了宗,往後也再沒個音信,是以咱們少東家雖識字,卻不入仕,都是他亡母的意思。具體內情,我個外人也知道的不多。”
襄桐點點頭,想不到東家也是個不易的,偌大年紀還要支撐家業,且將陸記整治的如此清明有序,半點誆騙客人的手段都不容。
梅嫂見襄桐若有所思,突地一拍大腿,“我說呢,頭迴見你就覺得麵善的很,你方才低頭那模樣,和頭些年蔡家姐姐的神態竟有七八分相似。”
她說完方覺,把襄桐和個已死之人作比有些不妥,忙捂嘴收聲,“你看我,竟和你東扯西扯了,我樓下還約了房客看屋,就先下樓去了。”
02
將要入夏,雨來的頗急。
剛過了申時,外頭的天已黑作一簾黑幕,雨點子打得窗扇劈啪作響。
襄桐將謄寫好的契文吹了吹,晾在另一頭空著的書案上,又直起身來到窗邊。
路上半個行人也無,先頭擺攤的小商販們也不知何時均被雨勢迫迴家去。
“樊娘子,今日天頭不好,想必不會有人再來立契了,你也提早家去吧。”
襄桐一迴頭見是肇管事,先謙讓了一迴,“我再等等吧,萬許有經紀們帶人迴來簽契呢?”
“那就先出了白契再說,左右府衙今日也未必能開門,想拿了赤契今日也辦不成。”“你初來勤勉是好事,但也不用太過謹慎,這樣倒見外呢。”
襄桐知道肇管事如今已拿著掌櫃的月錢,不日必將升職,也就不再堅持。
等她迴了家,不急著換衣,而是又拿了把傘出門。
平日柏哥下了學早,都是自家歸家,今日雨大,可別給淋濕了去。
和襄桐有著同樣想頭的不在少數,此刻私塾門口已經站了不下七八個來接人的婦人。
因她們大都左近住著,應是舊識,一邊等也一邊閑話。
其中有兩人的對話引起了襄桐的注意。
“你聽說了嗎,這次恩科張家小四居然也中了,我平日也沒見他多用功……”
“人家聰明著呢,卓夫子都說他是塊讀書的好材料,這次能榜上有名也不是什麽怪事。倒是這迴咱們杭州城裏登科的進士排行,鵝湖書院居然頭遭被那不起眼的文瀾書院搶了風頭,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昨日在衙門口確也看見大紅榜文了,足有十七八人登科,也不知那占了鼇頭的沈庚是何許人也,居然能技壓群雄成了咱們杭州的榜首……”
襄桐正側著頭聽到一半,身旁的衣袖被人拉了拉。
原來是柏哥兒已經下了學,見她來接先鑽進傘下來。
“二姐,你在看什麽呢?”
“沒什麽。”“看你,身上都濕了,咱們趕緊迴家。”
襄柏便從襄桐手裏接過傘撐開,由她拉著另一隻手緩步並肩走在雨裏。
過了一會兒,四下裏沒人了,柏哥才猶豫著開口。
“二姐,今日夫子在學裏給我們講起了今次恩科高中的學子們。”
襄桐起初沒有注意他說了些什麽,隻漫不經心嗯了一句。
襄柏抬頭覷了覷襄桐,卻被傘麵擋住視線。
“二姐,那頭名的霍山村沈庚,便是你從前,從前那位的兄長吧?”想叫姐婿的,又感覺於理不合。
襄桐身形立時定住,“你從哪裏聽來什麽了?”
“娘和大姐說話時,我聽見的。”
襄桐不知道弟弟聽去了多少,隻得耐心給他解釋,“沈家是我從前的恩主,他家不是壞人,二姐和他家沒有緣分,不是誰的過錯,你也不必太過留意那家的事,明白嗎?”
襄柏半晌沒有說話。
襄桐也不知這個才八歲大的弟弟究竟在想些什麽,隻得拉上他繼續往家走。
直到快到家門口,襄柏才搖了搖她衣袖,“二姐,是不是如果我能考得比那沈家大郎還要好,你就再不會擔心被旁人輕看了?”
襄桐身形一僵,而後緩緩蹲下身,讓弟弟和自己對視,“所以柏哥突然決定讀書,就是為了讓二姐不被人小瞧,是嗎?”
柏哥難為情地點點頭。
襄桐將他拉近了些,又摸摸他的頭頂,“我的柏哥兒原來已經如此懂事了……”“不過柏哥兒也不用為了二姐如此辛苦,你信二姐一迴,便是你日後不能為官做宰,二姐同樣也不會被誰小瞧了去!”
暮春一過, 天氣徹底由涼轉暖,也就過了百花爭豔的季候, 隻催著榴花將燃。
這日用過朝食後, 襄桐照例提早先送了柏哥兒去塾學。
陸記離著卓家私塾不遠, 統共不到百丈的距離, 因此襄桐每日到陸記時, 基本都是頭個應卯的。
隻是今日, 她剛行到陸記門口,竟發現大門已經敞開,且店裏那七八個經紀外加肇管事已齊齊聚了一堂,且都麵帶喜色三兩成群寒暄。
襄桐還當今日來遲了,進了門趕忙告罪, “對不住, 我送了家弟去私塾,原當時辰還早,不知竟來晚了。”
肇管事忙笑著擺手, “你不曾來晚,今日屬實是我們來的早了。”
人群裏唯一的女經紀梅嫂子在一旁給她解釋,“今日初一,是咱店裏發工錢的大日子, 待會兒老東家、少東家會帶了總店的賬房先來咱們這裏放錢,咱們怕耽擱別處工夫,是以每月月頭這日都會早點過來侯著,因想著你每日都早來晚歸的, 就沒特意囑咐。”
襄桐見是這樣,謝了兩個人解惑,也乖覺排在後頭等著,而實際上,她也拿不準今日能不能輪到她領工錢。
按說襄桐自七八日前來陸記做工,理應按著約定每日有兩百文的工錢,但因她對店裏細務不熟,蔡老特地先讓她跟著梅嫂在外頭盤桓了兩日,先梳理陸記經營的流程,然後也沒急著讓她上手,而是親自把沒歸庫的那些契底按類逐一給她講解,先看著他做,隔日才算出徒。
所以襄桐真正上手做文書,不過才三兩日。如果當學徒時的工錢不作數,剩下沒幾日按理該歸到次月一起算吧?
好在家裏大伯經肇管事引薦已經去了對街的“鬆古藥行”上工好幾日,且初十就有工錢領用,也不甚捉緊。
距辰時還有一刻,門口先是傳進來“得得”的馬蹄收步聲響,接著蔡老領著個麵皮白嫩不及弱冠的小郎緩步行將進來。他們身後,另跟著個天命之年的文士。
眾人連連問好,“東家、少東家安、羅先生好。”
襄桐也混跡在人群裏問候一遭。
原想著今日未必會有她什麽事,卻不想蔡老發過眾人的之後親自從羅先生手裏拿過個紅封交給襄桐,並特特向兩個人引薦一番。
襄桐趕忙施禮。
蔡老又朝著眾人宣布,“往後樊娘子就正式在咱陸記牙行福安坊分號上了名帖,專掌管筆墨上的往來,她初來乍到的,你們可別欺負她是個年輕婦人,隻把她當是從前的厲先生待。我雖未必能時常過來,但也受不得蒙混。”
肇先生最先站出來表態,“東家放心,咱們誰不知道樊娘子是您老親傳的弟子,哪能欺生呢?再說,咱們店裏人的品行您還不知道嗎?哪個不是本本分分童叟無欺的,這對外人尚且如此,對了自家人,更不會例外。”
旁邊的人也紛紛點頭,表示往後少不得要麻煩新來的“樊先生”,要當一家人處呢。
襄桐見東家給她做臉,也不敢張揚,又自謙幾句,倒賺得個和樂融融的場麵。
蔡老便不再耽擱,帶著人又往城北分號去了。
襄桐不知是不是自己錯覺,總感到那少東家眉目間頗麵善,但又不好隨意同人混說,隻借了梅嫂子上樓尋她拿白契的時候偷偷旁敲側擊。
“咱們東家看起來已有春秋,怎麽今日見了少東家,卻如此麵嫩?”
梅嫂本就是個熱心腸的,見襄桐有此一問,也不覺得要遮掩。
“看起來,咱們店裏的情狀,你還半分不知呢?”
“咳咳,這幾日忙著和東家學徒,不及細問。”
梅嫂想想也是,先頭兩天她帶著襄桐走街串巷忙得腳不沾地,襄桐自沒機會打聽,到了後頭幾日又成日跟在東家身邊學習店裏規矩,更沒法當麵亂言語。
“那我就做個長舌的,仔細同你說說。”
襄桐忙不迭點頭,又給她倒了熱茶來。
梅嫂也不講究,端起杯牛飲了一大口方才娓娓道來。
“說起咱們陸記啊,最早的東家同了店名一樣,是個陸字當頭的,可後來因老來思鄉,落葉歸根,便把店盤給了咱們前頭一位東家,那時我方入行,私底下要叫她一聲蔡姐姐。”
襄桐不禁猜測,“這被您以姐相稱的蔡姓娘子,莫不是和咱們如今的東家有些幹係?”
“這幹係大了,那位繼任東家蔡娘子,就是如今咱們東家的獨生閨女。隻是她命薄,早幾年得了肺癆,沒了。”
“啊,那可真是天妒英才……咱們東家白發人送黑發人,該是何等心痛啊。”
“誰說不是,那麽千好萬好的一個人,怎麽就沒了呢,想她要強了一輩子,最後留下老的老,小的小,隻怕到了地底下也難闔了眼吧。”
“聽您的意思,這蔡娘子,就沒有個官人倚靠嗎?到頭還是讓咱老東家接手了陸記。”
“聽說她前頭男人是入贅來蔡家的,可沒等兩人的兒子,也就是咱們少東家滿六歲進學就拋妻棄子歸了宗,往後也再沒個音信,是以咱們少東家雖識字,卻不入仕,都是他亡母的意思。具體內情,我個外人也知道的不多。”
襄桐點點頭,想不到東家也是個不易的,偌大年紀還要支撐家業,且將陸記整治的如此清明有序,半點誆騙客人的手段都不容。
梅嫂見襄桐若有所思,突地一拍大腿,“我說呢,頭迴見你就覺得麵善的很,你方才低頭那模樣,和頭些年蔡家姐姐的神態竟有七八分相似。”
她說完方覺,把襄桐和個已死之人作比有些不妥,忙捂嘴收聲,“你看我,竟和你東扯西扯了,我樓下還約了房客看屋,就先下樓去了。”
02
將要入夏,雨來的頗急。
剛過了申時,外頭的天已黑作一簾黑幕,雨點子打得窗扇劈啪作響。
襄桐將謄寫好的契文吹了吹,晾在另一頭空著的書案上,又直起身來到窗邊。
路上半個行人也無,先頭擺攤的小商販們也不知何時均被雨勢迫迴家去。
“樊娘子,今日天頭不好,想必不會有人再來立契了,你也提早家去吧。”
襄桐一迴頭見是肇管事,先謙讓了一迴,“我再等等吧,萬許有經紀們帶人迴來簽契呢?”
“那就先出了白契再說,左右府衙今日也未必能開門,想拿了赤契今日也辦不成。”“你初來勤勉是好事,但也不用太過謹慎,這樣倒見外呢。”
襄桐知道肇管事如今已拿著掌櫃的月錢,不日必將升職,也就不再堅持。
等她迴了家,不急著換衣,而是又拿了把傘出門。
平日柏哥下了學早,都是自家歸家,今日雨大,可別給淋濕了去。
和襄桐有著同樣想頭的不在少數,此刻私塾門口已經站了不下七八個來接人的婦人。
因她們大都左近住著,應是舊識,一邊等也一邊閑話。
其中有兩人的對話引起了襄桐的注意。
“你聽說了嗎,這次恩科張家小四居然也中了,我平日也沒見他多用功……”
“人家聰明著呢,卓夫子都說他是塊讀書的好材料,這次能榜上有名也不是什麽怪事。倒是這迴咱們杭州城裏登科的進士排行,鵝湖書院居然頭遭被那不起眼的文瀾書院搶了風頭,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昨日在衙門口確也看見大紅榜文了,足有十七八人登科,也不知那占了鼇頭的沈庚是何許人也,居然能技壓群雄成了咱們杭州的榜首……”
襄桐正側著頭聽到一半,身旁的衣袖被人拉了拉。
原來是柏哥兒已經下了學,見她來接先鑽進傘下來。
“二姐,你在看什麽呢?”
“沒什麽。”“看你,身上都濕了,咱們趕緊迴家。”
襄柏便從襄桐手裏接過傘撐開,由她拉著另一隻手緩步並肩走在雨裏。
過了一會兒,四下裏沒人了,柏哥才猶豫著開口。
“二姐,今日夫子在學裏給我們講起了今次恩科高中的學子們。”
襄桐起初沒有注意他說了些什麽,隻漫不經心嗯了一句。
襄柏抬頭覷了覷襄桐,卻被傘麵擋住視線。
“二姐,那頭名的霍山村沈庚,便是你從前,從前那位的兄長吧?”想叫姐婿的,又感覺於理不合。
襄桐身形立時定住,“你從哪裏聽來什麽了?”
“娘和大姐說話時,我聽見的。”
襄桐不知道弟弟聽去了多少,隻得耐心給他解釋,“沈家是我從前的恩主,他家不是壞人,二姐和他家沒有緣分,不是誰的過錯,你也不必太過留意那家的事,明白嗎?”
襄柏半晌沒有說話。
襄桐也不知這個才八歲大的弟弟究竟在想些什麽,隻得拉上他繼續往家走。
直到快到家門口,襄柏才搖了搖她衣袖,“二姐,是不是如果我能考得比那沈家大郎還要好,你就再不會擔心被旁人輕看了?”
襄桐身形一僵,而後緩緩蹲下身,讓弟弟和自己對視,“所以柏哥突然決定讀書,就是為了讓二姐不被人小瞧,是嗎?”
柏哥難為情地點點頭。
襄桐將他拉近了些,又摸摸他的頭頂,“我的柏哥兒原來已經如此懂事了……”“不過柏哥兒也不用為了二姐如此辛苦,你信二姐一迴,便是你日後不能為官做宰,二姐同樣也不會被誰小瞧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