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趙氏娘家有一個大哥兩個姐,往五六年前數,她和娘家親戚走動還算多,這幾年因家貧,反而少有人登門,每每見麵親戚們大都透著嫌惡,慢慢也就淡了。
尤其是殷桃被定給別家後,大郎沈庚便耳提麵命,不許沈趙氏再和娘家多走動,沈庭作為苦主,雖覺得沒有必要,但也不想她娘陪著小心還要受人白眼,明裏不說,心中也算是默許。
所以沈趙氏臨進門前,特特囑咐了襄桐兩句:“迴去莫提方才在菜市我碰見熟人的事。”
“娘子放心,我不會亂說的。”
沈趙氏點點頭,這才叫門。
沈慶來開的門,先往襄桐挎著的籃子裏瞅,沒見有肉,很有些失望,但他隨後看到他娘拎著的籃子裏有兩條活魚和半捧河蝦,眼睛又亮了起來。
“呀,有魚!”轉過頭嘻嘻笑著問襄桐:“二嫂,這魚咱們怎麽吃?也要熬成湯嗎?”
“今日的魚又肥又鮮,我想不如就直接蒸了,再煮了澄豆飯來配,另拌些水芹、幹筍、醃蘿卜佐飯,娘子說好不好?”
沈趙氏平時做飯哪想過那多名目,還不是一鍋飯一盆菜,燉熟了算,做生了也不耽誤吃。
現在萬事不用她操心是挺好,但頓頓這麽個吃法,未免有些太鋪排浪費,遲早坐吃山空……
她有心提點襄桐兩句,但一想,大節下說人,誰麵上也不好看,且二郎還在病中,多補補也是應當,就勉強說了句“好”。
出力的人自是襄桐,享口福的是沈家人,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沈慶,他每日晨起盼著晌午飯,吃完又惦記晚上那頓……就連沈庭這個重傷患都不由覺得,這兩日醒來後吃的趕上過年一樣。
襄桐這手藝其實還是她年幼在家練出來的,那時候他爹是做訟師的,經常吃請,即使不年不節的也講究食不厭精,偏襄桐她娘身子骨不好,隻得她這個做女兒的盡孝心。
襄桐耳濡目染,雖然不像她爹那麽口刁,但每次上灶台也十分珍惜食材,力爭讓吃的人身心舒坦。
拎著菜籃子進了灶房,她先把沈庭的藥在一頭熬上。
小火慢煨著,總得個把時辰的工夫才好,隻待飯後再端給沈庭。
這空檔,襄桐並不大想進屋,索性避在廚下收拾魚,順便把牆頭隨意堆著的幾個竹杆兒挑了根最粗壯的來。
沈趙氏也沒閑著,迴到主屋裏,給沈庭擦過身喂了水,又督促著沈慶把最後一副藥喝淨。
忙完了這些,襄桐遲遲沒有進屋,沈趙氏便使喚沈慶去尋。
沈慶這兩天被填鴨似的養著,和襄桐親近的很,出了屋就見她在院子裏用砍柴的斧子斷竹,駐足圍觀。
“二嫂,是家裏柴不夠使了嗎?竹子不好燒哩。”
“這竹子可不是做柴禾的,我有大用處呢。”
沈慶看竹子被她斷成一截一截的,不免好奇:“切這麽短,是要把它做成竹雕嗎?”
襄桐失笑:“我可沒那手藝。”
“那是要做了竹碗筷?”沈慶繼續猜測。
“也不是。別費神了,你準猜不著的。”
沈慶撓撓頭:“二嫂你就別賣關子了。”
襄桐想了想:“要我告訴你也簡單,你要叫我桐娘或桐姐兒。”
沈慶精得很,馬上點頭:“桐姐兒,你就告訴我吧。”
襄桐看他乖得,也不再作弄:“這竹筒,我打算拿它捉魚用。”
沈慶登時瞪大了眼:“用竹筒,捉魚?二嫂你不是誆我呢吧?”
“你怎地又叫我二嫂?”襄桐氣得鼓鼓。
“我方才問了你一個問題,叫了你一聲桐姐兒,我可守信的!”
襄桐十分佩服他的無賴,又不能拿這小鬼頭怎樣,不過拿眼夾了他一迴:“等我捉得了魚,迴頭看你來不來吃。”
“好二嫂,我往後當著外人的麵,不叫就是了。你快點告訴我,用竹筒怎麽捉魚吧……”
襄桐沒法真和個小童計較,開始教他怎麽把竹筒用起來。
“你看好了,我今兒個,教你個捉鱔的法子,迴頭你學會了,也能拔了竹子自去弄。”
一聽說有鱔可吃,沈慶頓時打起來十二分精神,那可是不好抓的稀罕物兒,遂收起了他插諢打科那一套,蹲在一旁賣乖。
“先尋了幹竹筒來,切成五六寸長的小段。竹子不要太老,也不能太細,老竹易腐易斷,細竹盛不得魚身。”
襄桐說著,把手裏已經分好的竹節端起來朝著日頭相看:“再有就是,要確保竹筒都是兩頭通透、光滑無阻的,能讓鱔從一頭進出。”
“這都容易,我記下了,接下來呢?”
“然後,找個結實透水的網兜來。”
沈慶四處撒摸了一圈,很快有了目標:“二嫂,你看這塊紗網布可還行?”
襄桐一看,原來是從前房子舊主人用來篩鹽的網兜。
“很好,這個正得用。不過你須要記得,咱們捉鱔用這個也就罷了,要是尋常撈魚,可不能用這麽密實的網……”
“我明白,我明白,大哥念書給我講過,不能竭澤而漁,要留著魚苗兒明年再吃呢。”
“是這個理兒。”襄桐邊說,邊把塊紗撕成兩尺見方的大小,共得了四塊,她把其中一塊拎著邊緣攏成個饅首狀,直接嚴實包束在竹筒的一頭,又用了細麻繩把口部捆結實。提起來,像個小挑擔一樣。
“這基本就得用了,再在竹筒裏放了餌料,夜裏投了近河灘的地界兒,等鱔來鑽。”
“就這麽簡單?”沈慶不大相信,這也能捉了魚來?
襄桐也不爭辯,如是又造了三個竹筒兜兒,暫堆在了牆腳。
沈慶看得津津有味,直到襄桐停了手,才出言提醒:“二嫂,娘喚你進屋呢。”
“嗯?什麽時候?”襄桐就在院子裏,離主屋又不遠,可沒聽見人喊她。
“就我剛才出來的時候,娘說讓你進去有話說呢。”
襄桐啞然:“那你不早說。”說著,舀了些水淨手,甩搭幹淨往屋裏去。
沈慶吐吐舌頭:“娘能有甚急事,哪比二嫂捉魚重要……”
襄桐進屋時,沈庭正和沈趙氏研究春耕的事。
“桐娘你來的正好,我和二郎正商量,今年咱家的地,該如何處置。”
襄桐有些茫然,這事,和她說不上啊。
“娘子說的地是?”
“就是咱家那二十畝旱田,我正發愁。往年春打頭上忙耕田,大郎好歹還能緩下幾日搭把手,今年大郎去了京裏赴考,二郎又暫下不得地,隻咱們娘仨兒肯定是不行事兒了。”
襄桐雖沒下過地,但也知道犁地是力氣活,像沈家連頭牛都沒有,指著沈趙氏帶著自己和慶哥兒,就是到了下個月也弄不完。
“娘子是想雇了人來種還是怎的?”
“二郎說想把地佃出去,但我合計,按了規矩,佃出去的地咱隻能得了一半收成,之後還要繳了賦、留夠糧種,太虧了。”
沈庭在一旁插口:“也隻耽誤這一年,等我下個月好了,可以繼續在城裏給人幫閑,不比鋤地賺的少呢。”
沈趙氏以前耳根軟得像麵捏的,這次卻十分堅決。
“你還想拿命去替人堵刀子?隻要我有一口氣在,決不答應。再說,咱們沈家從上上輩子起就是在地裏刨食的命,隻有倉房裏堆上稻穀,我這心裏才得踏實。你就聽娘一句,城裏的差事,往後別在做了。”
襄桐在一旁聽分明了,問題的症結,是沈庭覺得誤了農時要把地佃出去,且以後想留在杭州城裏打短工。
她一個身份尷尬的人,又該向著誰說話呢?
尤其是殷桃被定給別家後,大郎沈庚便耳提麵命,不許沈趙氏再和娘家多走動,沈庭作為苦主,雖覺得沒有必要,但也不想她娘陪著小心還要受人白眼,明裏不說,心中也算是默許。
所以沈趙氏臨進門前,特特囑咐了襄桐兩句:“迴去莫提方才在菜市我碰見熟人的事。”
“娘子放心,我不會亂說的。”
沈趙氏點點頭,這才叫門。
沈慶來開的門,先往襄桐挎著的籃子裏瞅,沒見有肉,很有些失望,但他隨後看到他娘拎著的籃子裏有兩條活魚和半捧河蝦,眼睛又亮了起來。
“呀,有魚!”轉過頭嘻嘻笑著問襄桐:“二嫂,這魚咱們怎麽吃?也要熬成湯嗎?”
“今日的魚又肥又鮮,我想不如就直接蒸了,再煮了澄豆飯來配,另拌些水芹、幹筍、醃蘿卜佐飯,娘子說好不好?”
沈趙氏平時做飯哪想過那多名目,還不是一鍋飯一盆菜,燉熟了算,做生了也不耽誤吃。
現在萬事不用她操心是挺好,但頓頓這麽個吃法,未免有些太鋪排浪費,遲早坐吃山空……
她有心提點襄桐兩句,但一想,大節下說人,誰麵上也不好看,且二郎還在病中,多補補也是應當,就勉強說了句“好”。
出力的人自是襄桐,享口福的是沈家人,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沈慶,他每日晨起盼著晌午飯,吃完又惦記晚上那頓……就連沈庭這個重傷患都不由覺得,這兩日醒來後吃的趕上過年一樣。
襄桐這手藝其實還是她年幼在家練出來的,那時候他爹是做訟師的,經常吃請,即使不年不節的也講究食不厭精,偏襄桐她娘身子骨不好,隻得她這個做女兒的盡孝心。
襄桐耳濡目染,雖然不像她爹那麽口刁,但每次上灶台也十分珍惜食材,力爭讓吃的人身心舒坦。
拎著菜籃子進了灶房,她先把沈庭的藥在一頭熬上。
小火慢煨著,總得個把時辰的工夫才好,隻待飯後再端給沈庭。
這空檔,襄桐並不大想進屋,索性避在廚下收拾魚,順便把牆頭隨意堆著的幾個竹杆兒挑了根最粗壯的來。
沈趙氏也沒閑著,迴到主屋裏,給沈庭擦過身喂了水,又督促著沈慶把最後一副藥喝淨。
忙完了這些,襄桐遲遲沒有進屋,沈趙氏便使喚沈慶去尋。
沈慶這兩天被填鴨似的養著,和襄桐親近的很,出了屋就見她在院子裏用砍柴的斧子斷竹,駐足圍觀。
“二嫂,是家裏柴不夠使了嗎?竹子不好燒哩。”
“這竹子可不是做柴禾的,我有大用處呢。”
沈慶看竹子被她斷成一截一截的,不免好奇:“切這麽短,是要把它做成竹雕嗎?”
襄桐失笑:“我可沒那手藝。”
“那是要做了竹碗筷?”沈慶繼續猜測。
“也不是。別費神了,你準猜不著的。”
沈慶撓撓頭:“二嫂你就別賣關子了。”
襄桐想了想:“要我告訴你也簡單,你要叫我桐娘或桐姐兒。”
沈慶精得很,馬上點頭:“桐姐兒,你就告訴我吧。”
襄桐看他乖得,也不再作弄:“這竹筒,我打算拿它捉魚用。”
沈慶登時瞪大了眼:“用竹筒,捉魚?二嫂你不是誆我呢吧?”
“你怎地又叫我二嫂?”襄桐氣得鼓鼓。
“我方才問了你一個問題,叫了你一聲桐姐兒,我可守信的!”
襄桐十分佩服他的無賴,又不能拿這小鬼頭怎樣,不過拿眼夾了他一迴:“等我捉得了魚,迴頭看你來不來吃。”
“好二嫂,我往後當著外人的麵,不叫就是了。你快點告訴我,用竹筒怎麽捉魚吧……”
襄桐沒法真和個小童計較,開始教他怎麽把竹筒用起來。
“你看好了,我今兒個,教你個捉鱔的法子,迴頭你學會了,也能拔了竹子自去弄。”
一聽說有鱔可吃,沈慶頓時打起來十二分精神,那可是不好抓的稀罕物兒,遂收起了他插諢打科那一套,蹲在一旁賣乖。
“先尋了幹竹筒來,切成五六寸長的小段。竹子不要太老,也不能太細,老竹易腐易斷,細竹盛不得魚身。”
襄桐說著,把手裏已經分好的竹節端起來朝著日頭相看:“再有就是,要確保竹筒都是兩頭通透、光滑無阻的,能讓鱔從一頭進出。”
“這都容易,我記下了,接下來呢?”
“然後,找個結實透水的網兜來。”
沈慶四處撒摸了一圈,很快有了目標:“二嫂,你看這塊紗網布可還行?”
襄桐一看,原來是從前房子舊主人用來篩鹽的網兜。
“很好,這個正得用。不過你須要記得,咱們捉鱔用這個也就罷了,要是尋常撈魚,可不能用這麽密實的網……”
“我明白,我明白,大哥念書給我講過,不能竭澤而漁,要留著魚苗兒明年再吃呢。”
“是這個理兒。”襄桐邊說,邊把塊紗撕成兩尺見方的大小,共得了四塊,她把其中一塊拎著邊緣攏成個饅首狀,直接嚴實包束在竹筒的一頭,又用了細麻繩把口部捆結實。提起來,像個小挑擔一樣。
“這基本就得用了,再在竹筒裏放了餌料,夜裏投了近河灘的地界兒,等鱔來鑽。”
“就這麽簡單?”沈慶不大相信,這也能捉了魚來?
襄桐也不爭辯,如是又造了三個竹筒兜兒,暫堆在了牆腳。
沈慶看得津津有味,直到襄桐停了手,才出言提醒:“二嫂,娘喚你進屋呢。”
“嗯?什麽時候?”襄桐就在院子裏,離主屋又不遠,可沒聽見人喊她。
“就我剛才出來的時候,娘說讓你進去有話說呢。”
襄桐啞然:“那你不早說。”說著,舀了些水淨手,甩搭幹淨往屋裏去。
沈慶吐吐舌頭:“娘能有甚急事,哪比二嫂捉魚重要……”
襄桐進屋時,沈庭正和沈趙氏研究春耕的事。
“桐娘你來的正好,我和二郎正商量,今年咱家的地,該如何處置。”
襄桐有些茫然,這事,和她說不上啊。
“娘子說的地是?”
“就是咱家那二十畝旱田,我正發愁。往年春打頭上忙耕田,大郎好歹還能緩下幾日搭把手,今年大郎去了京裏赴考,二郎又暫下不得地,隻咱們娘仨兒肯定是不行事兒了。”
襄桐雖沒下過地,但也知道犁地是力氣活,像沈家連頭牛都沒有,指著沈趙氏帶著自己和慶哥兒,就是到了下個月也弄不完。
“娘子是想雇了人來種還是怎的?”
“二郎說想把地佃出去,但我合計,按了規矩,佃出去的地咱隻能得了一半收成,之後還要繳了賦、留夠糧種,太虧了。”
沈庭在一旁插口:“也隻耽誤這一年,等我下個月好了,可以繼續在城裏給人幫閑,不比鋤地賺的少呢。”
沈趙氏以前耳根軟得像麵捏的,這次卻十分堅決。
“你還想拿命去替人堵刀子?隻要我有一口氣在,決不答應。再說,咱們沈家從上上輩子起就是在地裏刨食的命,隻有倉房裏堆上稻穀,我這心裏才得踏實。你就聽娘一句,城裏的差事,往後別在做了。”
襄桐在一旁聽分明了,問題的症結,是沈庭覺得誤了農時要把地佃出去,且以後想留在杭州城裏打短工。
她一個身份尷尬的人,又該向著誰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