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奉行
(日文假名:まちぶぎょう)是江戶幕府的職稱,掌管領地內都市的行政、司法。幕府與各藩都設有該職位,但是一般所說的町奉行專指江戶町奉行。江戶以外的幕府天領都市之町奉行,如大阪町奉行等,總稱遠國奉行。初期隻設一奉行,後分為北町、南町奉行。18世紀初期,曾短暫設立中町奉行。
若年寄
江戶幕府的職務名稱。直屬於將軍的僅次於老中的重要職務。管理老中職權範圍以外的諸如旗本、禦家人等官員。由譜代大名中俸祿較少者充任。定員3—5人。按月交替上崗。少老。參政。
奏者番
是日本江戶幕府和藩的一個役職,負責城中武家禮式的管理。在大名、旗本參謁將軍之際,奏者番負責接收大名的貢品,確認貢品內容並向將軍報告。此外,將軍下賜物品的命令也由奏者番傳達。奏者番還負責傳達大名轉封等重大事情的命令,當大名家遭遇不幸時,將軍也會派遣奏者番作為上使進行慰問。幕府奏者番的定員數一般為20至30名。某些藩也會設置奏者番的職務。
大目付
又稱大名目付,監視幕府高官行為、尤其監察大名的幕府官職。從旗本中選任,待遇等同於大名。大目付屬於江戶幕府老中的屬下,負責對大名,高家以及朝廷的監視,類似監察官的作用。江戶時代初期柳生宗矩以大名身份被選中,後來從3千石俸祿到5千石中的旗本中選擇。擔任大目付的旗本獲得跟留守江戶城的的禦三卿家老的待遇。並且被委任xx守的官職。到了江戶時代中期的,充任以前的監察官的更傳令(幕府的命令傳達給全國的大名殿中(角色)和江戶城中)中的禮儀官的色彩濃鬱起來,大目付成了名譽職,被視為閑職。另外,被道中奉行?宗門改役?鐵炮改役等五個職務所兼任。定額5名。道中奉行兼任大目付的五人擔任筆頭。同時代理京都所司代?大阪城代等職務。若年寄也隸屬目付官職,使得大目付權威增重。會津藩和大垣藩,米澤藩等,諸藩,設置目付職位。另外柳河藩也曾設置,但由於專橫而被廢止。會津藩2名,大垣藩5至8名被設置,人數隨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從中老·藩頭?組頭以下的藩士中選擇,擔任會津若鬆藩的家老、若年寄、奉行等重職,作為家老的候補身份存在。
勘定奉行
掌管幕府的財政,收支出納,和租稅征收
寺社奉行
總製全國的寺院和神社、寺院和神社土地的管理,掌管佛教與神道神職人員的職務.越後長岡藩就有寺社奉行(後改宗門奉行)
側用人
日本德川幕府時期將軍的近侍,由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設置。也是日本的一種官職主要職責是向老中傳達將軍命令和向將軍轉呈老中等的奏章,地位等同與老中,但權勢往往淩駕於老中之上。
佑筆
本陣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職人員,名叫佑筆,又稱執筆,相當於我國古代曆史上的書記、文書之類,也就是現在的秘書類型的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做會議記錄,起草各類書狀(包括功名狀、感狀等),還保管著總大將的花押(印章)
軍奉行
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奉行負責按照總大將的授意調動部隊、指揮作戰,類似於現代的總參謀長。軍奉行手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兵糧奉行、小荷馱奉行聽他指揮,對他負責,類似於現代的機關各部門首長。我主要來說說軍奉行這一役職。日本的戰國時代是職製分工加快發展的時代,很多專門的職責被劃分出來,根據當時文書、記錄的記載,有普請奉行、寺社奉行、檢地奉行、船奉行、公方奉行、藏奉行等,分別管理修建、宗教、土地、海上交通、外交、經濟等各項事務,由於戰爭的關係,當然也劃分出專門的軍奉行掌管征討事宜。由於攻防戰守關係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所以軍奉行位列奉行之首。根據大致成書於江戶時代中後期的《武家名目抄》的解釋,軍奉行是“總裁軍中一切,擔當軍國大任”。《保元物語》中的源為朝、《盛衰記》中的平知康,還有《平家物語》中的源義經都是軍奉行,雖然那個時候軍奉行還不是常設之職,而且名稱還叫作尚軍奉行,但其職責和戰國時代想必也沒有太大的出入。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越前的戰國大名朝倉氏製定的《朝倉孝景條》中對軍奉行這一職務做了特別的規定。按照規定,軍奉行由得力的侍大將中選拔,出陣之際職掌軍配,幫助總大將指揮全軍。與軍奉行相類似的職役是武者奉行,這一名稱出現在後北條氏、武田氏的資料中,也出現於《武家名目抄》中。根據曆史資料的記載,在不同的家族中,有軍奉行這一役職的就沒有關於武者奉行的記載,反之亦然。由此推斷,我覺得所謂武者奉行其實就是軍奉行的不同稱唿吧。
軍奉行屬官
軍奉行手下的弓奉行、槍奉行等作戰兵種主官,都不多說,我要多說幾句的是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等後勤部門主官。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化以及戰爭時間的長期化,參戰士兵的兵糧、弓矢、彈藥、被裝等輜重給養的輸送和存儲就變得越發地重要起來,甚至到了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程度。相應地,一係列以為戰爭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為職責的奉行職位就設立起來,並逐漸完善成熟起來。小荷馱奉行的主要職責是後勤物資的運輸,隻要能夠將各種物資由後方運達前方就算完成了任務,當然這個差使也不是容易當的,被征調來當民工的農民時常集體逃跑,而如果不能將軍需物資及時送達戰場是會被砍掉腦袋的。兵糧奉行負責兵糧的籌措、囤積以及糧倉的維護管理,責任自然也十分重大。此外,有的家族還設有兵站奉行,例如武田家、後北條家等,曆史上最出名的兵站奉行當屬豐臣秀吉麾下的長束政家
軍目付
軍目付就像總大將的眼睛,是“軍陣監督者”,負責監督全軍將士的行動,對於違反軍紀者、私通敵方者和臨戰退縮者堅決取締,類似於現在的憲兵或者軍事警察。在蒲生氏軍中對軍目付有一個非常特別而生動的稱唿--大橫目,也許,在一般人看來,軍目付成天到處糾察軍兵,一副橫眉冷對的樣子吧。笑。除了糾察違章違紀之外,軍目付還有一個職責是記功。戰場上看到誰又討取了敵將的首級、誰又立下了什麽功勞都要記錄下來,報告給總大將和軍師。戰鬥結束論功行賞的時候,由立功者自己申報,然後同軍目付的記錄進行對照,如果屬實就對其戰功予以確認,才能夠進行封賞。
使番
使番就是傳令兵,遂行傳達命令給下級、友鄰部隊和傳達我方意見給敵方知曉兩個方麵的任務。信息傳遞的順暢、及時、準確有利於確保各部隊的協調一致行動,提高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如果能夠成功寢返敵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更是減少我軍消耗,達到戰略目標的上策,所以使番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積極地進行勸降工作。電影裏麵經常出現這樣一個鏡頭--一名使番騎馬飛奔,結果被敵軍埋伏的絆馬繩絆倒,活捉,搜出重要情報文書。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重要機密事務都是口授給使番的,然後由使番抵達目的地後親自口述。這幾乎是當時的通例,而且以武士對主家的忠誠,即使被捕也不見得能審問得出什麽,所以,前麵所說電影裏麵的情節在當時是不大可能發生的。使番還有特別的標誌,比如武田家的使番背後有三麵小靠旗,德川家的使番背後有一麵“五字”靠旗,這些都是眾人皆知的了
物見番頭
日語中的專有名詞有的非常形象,比如這個物見就是觀察、偵察的意思。而物見番頭就是偵察分隊的首長,負責偵察敵軍的動靜以及地形、戰況等,及時為本陣參謀團提供有用的情報。
遊勢。遊勢也就是遊擊隊或者別動隊,采用的是諸如破襲、伏擊、夜襲等戰術擾亂敵方補給線、支援戰鬥的小股分隊,一般由土豪以及自願參戰的浪人甚至於想借機撈一把的強盜山賊組成。由於人數少、規模小,故而對戰爭的勝負並沒有決定作用,但是由於其行動迅速、戰法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也會使得被他纏上的目標傷透腦筋。
侍大將
是獨立指揮一支部隊的領導,以前一般是出戰之前臨時由家臣中選擇信賴者委任,是一個臨時職務,戰前授予,戰後削去。後來隨著戰亂狀態的恆長化,這一臨時職務逐漸成為了常設職務。前麵說過,侍大將獨立領導一軍遂行作戰任務,其麾下部隊有統一的旗印,甚至連鎧甲的顏色也有統一的要求。關東後北條氏的“五色備”就是典型,其軍團鎧甲分為紅、白、青、黃、黑五種顏色,編成五隊,獨立或協同作戰,想想紅彤彤的或黑壓壓一大片衝擊的情景吧,對敵軍也有一種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力。眾所周知,德川家康手下“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就以其麾下赤備聞名。作戰之前,總大將會從侍大將眾人中挑選前鋒(先手)、後衛(殿軍、後詰)等,侍大將中的重臣還可以擔任旗頭,緊急情況下(如與本陣聯絡中斷等)可以率領其他侍大將軍團作戰。史料記載,三河時代的德川家康軍就有東西兩名旗頭,其家臣團組織如下:
a.旗本:
旗本先手役--神原康政、本多忠勝、大久保忠世、鳥居元忠、植村家存、大須賀康高
馬迴眾
b.西三河旗頭--石川數正(家成之侄,岡崎城主)
鬆平一族--鬆平親乘(大給城主)、鬆平直勝(佐佐木城主)、鬆平信一(藤井城主)、鬆平重吉(能見城主)、鬆平家吉(吉良東條城主)
城持眾--酒井正勝(西尾城主)
家康直臣--內藤家長、平岩親吉、酒井忠利、島田平藏、鈴木信愛、鈴木喜三郎
c.東三河旗頭--酒井忠次(吉田城主)
鬆平一族--鬆平忠正(櫻井城主)、鬆平親俊(福釜城主)、鬆平伊忠(深溝城主)、鬆平清善(竹穀城主)、鬆平家忠(形原城主)、鬆平康忠(長澤城主)、鬆平景忠(五井城主)
評定眾
評定眾是室町幕府的一個重要職位,通常幕府的政務需要由幕府管領與評定眾一同商議行政。主要由足利氏一門以及幕府重臣諸如一色氏、吉良氏、山名氏、石橋氏等組成,而其他氏族出身的人若想要出任評定眾的話,就必須從引付眾裏提拔。不過在戰國時代以後,許多評定眾的重要成員都離開平安京迴到了自己的領地,因此評定眾也變得形同虛設了。
引付眾
引付眾是評定眾的一個輔助機關,主要負責處理訴訟等政務。引付眾將全國劃分為三個區域至五個區域不等,對應的也分別有三到五組與區域並存的引付眾。引付眾的長官被稱為“頭人”,從足利氏一門以及有力大名中提拔,而“頭人”下屬的引付眾則被稱為“寄人”。有時候作為引付眾“頭人”的武士因故不在時,他們的家臣也會作為代理出席引付眾執行政務,這時候這些人就被稱為“權頭人”,表示是代理頭人。
政所
室町幕府的政所是幕府管領以及評定眾等處理政務的地方。政所的長官被稱為“政所執事”,由足利氏重臣伊勢氏世襲,政所執事主要管理錢糧借貸等民事訴訟、征稅等財務相關政務以及幕府將軍家的家事(例如經濟開支)等等。政所的副官被稱為“政所執事代”,主要由齋藤氏、鬆田氏兩家出任,主管幕府的財庫以及金錢的出納等等。在政所裏,還有參加評定處理雜務的政所“寄人”,以及在政所裏打雜的下人“公人”。因為政所主管幕府的財政大權,因此政所執事在室町幕府中相當地有地位,政所執事伊勢氏在當時也被人稱為“陰管領”,足以見得其在幕府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政所還有個叫“政所代”的職役,一開始政所代隻是政所執事伊勢氏私設的職役,在戰國時代的文明年間變為公職,由伊勢氏的家臣蜷川氏世襲,第一任政所執事代就是《聰明的一休》裏的那位傻大個蜷川新佑衛門親當。
侍所
室町幕府的侍所主要負責統率武士、護衛幕府的各個行政機關、維持平安京的街市治安等等。此外,謀反、搶劫、縱火、鬥毆、賭博、強奸等等也都歸屬侍所管轄,總體來說就是平安京的警察局。侍所的長官被稱為“侍所所司”,早先由今川氏、細川氏等足利氏一門出任,後來逐漸由山名氏、赤鬆氏、一色氏、京極氏四家幕府重臣輪流擔任,這四個家族也被稱為“四職”。在室町幕府中後期,侍所所司開始兼任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國守護,山城國內的公田私田、寺社、治安、行政等等也都由侍所所司掌管。與政所執事代一樣,侍所所司的家臣也可以出任侍所所司代,作為所司的輔助職役。侍所的公務員被稱為“檢斷”,這個職役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官,負責維持治安,有時也會處理一些本由政所管理的一些財政相關的民事訴訟。侍所以下,還有個被稱為小侍所的機關,小侍所作為侍所的輔助機構,主要負責選定宿衛幕府機關的人選等等,在戰國時代以後,職權逐漸擴大到同侍所相當。
問注所
問注所一開始是負責審判領地爭端以及遺失物品、贓物的訴訟,後來因為這類案件都由侍所管理,問注所逐漸變成負責記錄案件以及管理證券的機構。問注所的長官被稱為“問注所執事”,因為由町野氏、太田氏兩家評定眾兼任,因此也被稱為問注所執事代、問注所代。
奈良奉行
奈良位於大和國,此地有著藤原氏的族寺興福寺等寺院,曾經是日本的舊京。自古以來,大和國就被視為是抵抗朝廷的“聖地”,壬申之亂時,大海人皇子就逃到了大和國起兵。到了南北朝時期,後醍醐天皇也逃到了大和國建立南朝,與占據京都的“北朝”對立。正是因此,大和國對於室町幕府來說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都市,室町幕府在奈良設立了“奈良奉行”,負責維護治安以及處理訴訟。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奈良所在的大和國逐漸落入了畠山氏與細川氏的手中,在兩家衰弱以後,大和國諸寺林立,成為了三好氏、鬆永氏的地盤。
守護
按照律令製的規定來看,朝廷本來在各個令製國設立有國司“守”,守由朝廷指派,任期為四年,基本上我們在曆史書上看到的“XX守”便是指國司的官名。不過,在這裏就得提提,有一個特別容易讓日本史初學者搞混的東西——在室町幕府的製度裏,各國都有設立一個“守護”職役,“守護”與“守”,看似隻有一字之差,實則有著天壤之別。守護最早脫胎於平安時代末期平家“總官政權”下的“追捕使”製度,在鐮倉幕府時期改為“守護”,負責統率一國禦家人作戰等事務。然而,在鐮倉幕府末期、南北朝初期,守護勢力抬頭,尤其是室町幕府頒布的“半濟令”,讓守護掌握了一國的行政、軍事、經濟大權,並且守護職役是可以世襲的,各國的守護儼然成為了一個個割據一方的諸侯。等到室町幕府將南北朝統一以後,才發現幕府的重臣們已經變成了少則領有半國、一國,多則領有數國的割據勢力,尤其是“四職”之一的山名氏,在山名氏清時代以及山名宗全時代,領有十國左右的山名氏一族簡直就是一個足以威脅幕府的超級大名。
守護代
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前,室町幕府為了防止這些領有數國守護職役的大名在地方做大,因此命令大多數守護留在京都,參與幕政,稱為“守護在京製”。那麽,守護如果留在京都的話,地方自然不能沒有人管理,於是,守護的家臣們便代替自己的主公管理起了領國,這些代理者就被稱為“守護代”。諸如三管領之一的斯波氏,在越前國的守護代便是重臣甲斐氏,在尾張國的守護代便是重臣織田氏,四職之一的赤鬆氏在備前國的守護代是浦上氏,京極氏在出雲國的守護代是尼子氏等等。不過,在應仁之亂時期,因為守護們長期領兵在京作戰,使得在地的守護代勢力極度膨脹,許多守護代在地方的勢力都超過了守護。不過雖然戰國時代被稱為是一個“下克上”的時代,大家依舊是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放逐守護的例子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守護代從守護家獨立,從守護的家臣變為獨立的大名。
小守護代
顧名思義,小守護代就是守護代的副官,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守護代也會同守護一同在京,例如斯波氏的重臣織田氏與甲斐氏就經常在京奉公。於是,守護與守護代都不在領國的時候,就會從守護代的一族或者守護代的家臣中挑選一人來出任“小守護代”,作為代理人的代理人,統治領國。
守護使
當守護在京之時,有時候領國內發生大事傳到了守護的耳中,或者守護代沒有及時將地租與稅賦上繳到京都的守護家裏,在這個時候,守護就會派出使節迴到領國,處理政務或者催債,這種臨時的職役便是“守護使”,其實就與我們的欽差大臣有些類似。
奉公眾
在室町幕府建立初期,室町幕府的軍事實力是由足利氏一門以及幕府重臣們的兵力組成的,包括護衛平安京、幕府以及各個行政機關都是如此。等到京都的戰事逐漸趨於平靜以後,各守護在京的軍隊大為減少,大多迴到了領國專注於經營領地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室町幕府急需建立起一股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在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時期,直屬於幕府將軍的軍事組織“奉公眾”就這樣誕生了。在室町幕府時期,幕府將軍的直屬家臣分別有五番眾、詰眾、節朔眾、部屋眾、申次眾、供眾、走眾等等。其中,申次眾負責幕府將軍與諸大名的聯絡,北條早雲他們家就是幕府申次眾出身,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他的姐姐(舊說妹妹)才會嫁入今川家,五番眾則是組成將軍直轄軍隊的主要力量。幕府將軍的直轄武裝共總數約有兩千餘人左右,由幕府將軍的直屬家臣以及各地守護大名的庶流出身的武士組成,平常輪流執勤,常備維持在四、五百人左右,負責護衛將軍的安全。這些直轄武裝的指揮官級別的武士,便被稱為“奉公眾”(禦番眾),相當於江戶幕府時期的旗本武士。在應仁之亂時期,奉公眾堅定地站在了幕府將軍一方,很大一部分保持事實中立,因此並沒有遭受損失,直到足利義材被廢時的“明應政變”導致奉公眾分裂為止,都是象征幕府將軍權威的武裝力量。
<a href="http://m.fantuankanshu.com" id="wzsy">fantuankanshu.com</a>
段錢
段錢原本是修築神社等等特殊時期征收的賦稅,在室町幕府時期,段錢由各國守護負責征收,隨後再上交給幕府。不過,段錢的實際征收都由守護操作,因此守護征收的錢財數量以及上繳數量究竟有沒有不同,其實室町幕府並不了解。
酒屋·土倉役
按照室町幕府的規定,以賣酒的酒屋中酒壺的數量為基準,規定每家酒屋需要繳納的賦稅。但是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室町幕府能夠掌握的酒屋數目並不多,實際上有許多新建的酒屋,或者舊酒屋又新增了酒壺,並不為幕府所知,依舊是按照之前規定的數額繳納。土倉是室町幕府時期相當於我國的當鋪以及錢莊的存在,可以以物換錢或者借高利貸,室町幕府會定期對土倉征稅,通常酒屋都會兼營此項業務,正是因此酒屋役與土倉役通常都被並稱為“酒屋·土倉役”。在室町幕府中後期,幕府的財政縮緊,為了保護“酒屋·土倉役”的征收,室町幕府限製各國生產的酒進入京都。同時,因為一揆要求德政的緣故,室町幕府頒布的“分一德政令”,最終導致財政陷入惡性循環,酒屋·土倉役的數額急劇減少。
五山官錢
室町幕府時期,設立了五山、十刹等等官方認可的寺院,當這些寺院更換住持之時,需要室町幕府發行“住持職補任狀”,才能夠走馬上任。當然,作為感謝,這些新上任的住持便得向幕府繳納一些金錢作為答謝,此即五山官錢。五山管錢繳納的數目不等,沒有規定,通常隻有數十貫錢到百餘貫錢。
五山獻物與獻錢
幕府將軍在出遊之時,經常會拜訪“五山”的寺院,有時候一天就會。在這個時候,寺院就必須向幕府將軍獻上一些特產以及錢糧,通常都分別是價值二、三十貫錢的不定數量的衣服、筆、紙等等物品,再加上數額不等的現錢。在室町幕府中期,有時候一年的五山獻物與金錢甚至會達到八千貫,比對明的勘合貿易還要多數倍。足以見得,這些壟斷技術又占有大量莊園的寺院經濟實力有多雄厚了。
守護出錢
在室町幕府時期,每當將軍要進行出遊、舉辦法事或者一些公事私事但又缺錢時,會向各國守護征收臨時賦稅,這便是“守護出錢”。在永享三年(1431年)時,因為將軍禦所的搬遷,室町幕府下令征收賦稅,領有一國的守護上繳二百貫錢,領有三國、四國的守護上繳一千貫錢。不過,當時像山名氏、細川氏、畠山氏、一色氏等幕府重臣為了表現忠心,都向幕府上繳了超出額度的一千五百貫,而領有一國的守護也基本上都上繳三百貫左右。
地頭禦家人役
作為將軍的直屬家臣,除了奉公眾以外,其餘的直屬家臣若是在各地擁有四町以上的領地,按照幕府法度的規定每人需要向幕府繳納一貫錢的賦稅,這些地頭們會定期將賦稅上繳到守護處,由守護代為運往京都的幕府。
申次眾
是負責幕府將軍與各地大名之間聯絡的職位,相當於幕府將軍的秘書,雖然職務不高,但是地位卻是非常之高。
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們通常也會在領地內設置一個名為“目安箱”的東西,簡單翻譯的話就相當於“寫給城主的信”一樣,是可以直接向領主檢舉不法分子或者提意見的手段。
(日文假名:まちぶぎょう)是江戶幕府的職稱,掌管領地內都市的行政、司法。幕府與各藩都設有該職位,但是一般所說的町奉行專指江戶町奉行。江戶以外的幕府天領都市之町奉行,如大阪町奉行等,總稱遠國奉行。初期隻設一奉行,後分為北町、南町奉行。18世紀初期,曾短暫設立中町奉行。
若年寄
江戶幕府的職務名稱。直屬於將軍的僅次於老中的重要職務。管理老中職權範圍以外的諸如旗本、禦家人等官員。由譜代大名中俸祿較少者充任。定員3—5人。按月交替上崗。少老。參政。
奏者番
是日本江戶幕府和藩的一個役職,負責城中武家禮式的管理。在大名、旗本參謁將軍之際,奏者番負責接收大名的貢品,確認貢品內容並向將軍報告。此外,將軍下賜物品的命令也由奏者番傳達。奏者番還負責傳達大名轉封等重大事情的命令,當大名家遭遇不幸時,將軍也會派遣奏者番作為上使進行慰問。幕府奏者番的定員數一般為20至30名。某些藩也會設置奏者番的職務。
大目付
又稱大名目付,監視幕府高官行為、尤其監察大名的幕府官職。從旗本中選任,待遇等同於大名。大目付屬於江戶幕府老中的屬下,負責對大名,高家以及朝廷的監視,類似監察官的作用。江戶時代初期柳生宗矩以大名身份被選中,後來從3千石俸祿到5千石中的旗本中選擇。擔任大目付的旗本獲得跟留守江戶城的的禦三卿家老的待遇。並且被委任xx守的官職。到了江戶時代中期的,充任以前的監察官的更傳令(幕府的命令傳達給全國的大名殿中(角色)和江戶城中)中的禮儀官的色彩濃鬱起來,大目付成了名譽職,被視為閑職。另外,被道中奉行?宗門改役?鐵炮改役等五個職務所兼任。定額5名。道中奉行兼任大目付的五人擔任筆頭。同時代理京都所司代?大阪城代等職務。若年寄也隸屬目付官職,使得大目付權威增重。會津藩和大垣藩,米澤藩等,諸藩,設置目付職位。另外柳河藩也曾設置,但由於專橫而被廢止。會津藩2名,大垣藩5至8名被設置,人數隨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從中老·藩頭?組頭以下的藩士中選擇,擔任會津若鬆藩的家老、若年寄、奉行等重職,作為家老的候補身份存在。
勘定奉行
掌管幕府的財政,收支出納,和租稅征收
寺社奉行
總製全國的寺院和神社、寺院和神社土地的管理,掌管佛教與神道神職人員的職務.越後長岡藩就有寺社奉行(後改宗門奉行)
側用人
日本德川幕府時期將軍的近侍,由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設置。也是日本的一種官職主要職責是向老中傳達將軍命令和向將軍轉呈老中等的奏章,地位等同與老中,但權勢往往淩駕於老中之上。
佑筆
本陣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職人員,名叫佑筆,又稱執筆,相當於我國古代曆史上的書記、文書之類,也就是現在的秘書類型的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做會議記錄,起草各類書狀(包括功名狀、感狀等),還保管著總大將的花押(印章)
軍奉行
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奉行負責按照總大將的授意調動部隊、指揮作戰,類似於現代的總參謀長。軍奉行手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兵糧奉行、小荷馱奉行聽他指揮,對他負責,類似於現代的機關各部門首長。我主要來說說軍奉行這一役職。日本的戰國時代是職製分工加快發展的時代,很多專門的職責被劃分出來,根據當時文書、記錄的記載,有普請奉行、寺社奉行、檢地奉行、船奉行、公方奉行、藏奉行等,分別管理修建、宗教、土地、海上交通、外交、經濟等各項事務,由於戰爭的關係,當然也劃分出專門的軍奉行掌管征討事宜。由於攻防戰守關係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所以軍奉行位列奉行之首。根據大致成書於江戶時代中後期的《武家名目抄》的解釋,軍奉行是“總裁軍中一切,擔當軍國大任”。《保元物語》中的源為朝、《盛衰記》中的平知康,還有《平家物語》中的源義經都是軍奉行,雖然那個時候軍奉行還不是常設之職,而且名稱還叫作尚軍奉行,但其職責和戰國時代想必也沒有太大的出入。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越前的戰國大名朝倉氏製定的《朝倉孝景條》中對軍奉行這一職務做了特別的規定。按照規定,軍奉行由得力的侍大將中選拔,出陣之際職掌軍配,幫助總大將指揮全軍。與軍奉行相類似的職役是武者奉行,這一名稱出現在後北條氏、武田氏的資料中,也出現於《武家名目抄》中。根據曆史資料的記載,在不同的家族中,有軍奉行這一役職的就沒有關於武者奉行的記載,反之亦然。由此推斷,我覺得所謂武者奉行其實就是軍奉行的不同稱唿吧。
軍奉行屬官
軍奉行手下的弓奉行、槍奉行等作戰兵種主官,都不多說,我要多說幾句的是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等後勤部門主官。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化以及戰爭時間的長期化,參戰士兵的兵糧、弓矢、彈藥、被裝等輜重給養的輸送和存儲就變得越發地重要起來,甚至到了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程度。相應地,一係列以為戰爭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為職責的奉行職位就設立起來,並逐漸完善成熟起來。小荷馱奉行的主要職責是後勤物資的運輸,隻要能夠將各種物資由後方運達前方就算完成了任務,當然這個差使也不是容易當的,被征調來當民工的農民時常集體逃跑,而如果不能將軍需物資及時送達戰場是會被砍掉腦袋的。兵糧奉行負責兵糧的籌措、囤積以及糧倉的維護管理,責任自然也十分重大。此外,有的家族還設有兵站奉行,例如武田家、後北條家等,曆史上最出名的兵站奉行當屬豐臣秀吉麾下的長束政家
軍目付
軍目付就像總大將的眼睛,是“軍陣監督者”,負責監督全軍將士的行動,對於違反軍紀者、私通敵方者和臨戰退縮者堅決取締,類似於現在的憲兵或者軍事警察。在蒲生氏軍中對軍目付有一個非常特別而生動的稱唿--大橫目,也許,在一般人看來,軍目付成天到處糾察軍兵,一副橫眉冷對的樣子吧。笑。除了糾察違章違紀之外,軍目付還有一個職責是記功。戰場上看到誰又討取了敵將的首級、誰又立下了什麽功勞都要記錄下來,報告給總大將和軍師。戰鬥結束論功行賞的時候,由立功者自己申報,然後同軍目付的記錄進行對照,如果屬實就對其戰功予以確認,才能夠進行封賞。
使番
使番就是傳令兵,遂行傳達命令給下級、友鄰部隊和傳達我方意見給敵方知曉兩個方麵的任務。信息傳遞的順暢、及時、準確有利於確保各部隊的協調一致行動,提高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如果能夠成功寢返敵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更是減少我軍消耗,達到戰略目標的上策,所以使番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積極地進行勸降工作。電影裏麵經常出現這樣一個鏡頭--一名使番騎馬飛奔,結果被敵軍埋伏的絆馬繩絆倒,活捉,搜出重要情報文書。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重要機密事務都是口授給使番的,然後由使番抵達目的地後親自口述。這幾乎是當時的通例,而且以武士對主家的忠誠,即使被捕也不見得能審問得出什麽,所以,前麵所說電影裏麵的情節在當時是不大可能發生的。使番還有特別的標誌,比如武田家的使番背後有三麵小靠旗,德川家的使番背後有一麵“五字”靠旗,這些都是眾人皆知的了
物見番頭
日語中的專有名詞有的非常形象,比如這個物見就是觀察、偵察的意思。而物見番頭就是偵察分隊的首長,負責偵察敵軍的動靜以及地形、戰況等,及時為本陣參謀團提供有用的情報。
遊勢。遊勢也就是遊擊隊或者別動隊,采用的是諸如破襲、伏擊、夜襲等戰術擾亂敵方補給線、支援戰鬥的小股分隊,一般由土豪以及自願參戰的浪人甚至於想借機撈一把的強盜山賊組成。由於人數少、規模小,故而對戰爭的勝負並沒有決定作用,但是由於其行動迅速、戰法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也會使得被他纏上的目標傷透腦筋。
侍大將
是獨立指揮一支部隊的領導,以前一般是出戰之前臨時由家臣中選擇信賴者委任,是一個臨時職務,戰前授予,戰後削去。後來隨著戰亂狀態的恆長化,這一臨時職務逐漸成為了常設職務。前麵說過,侍大將獨立領導一軍遂行作戰任務,其麾下部隊有統一的旗印,甚至連鎧甲的顏色也有統一的要求。關東後北條氏的“五色備”就是典型,其軍團鎧甲分為紅、白、青、黃、黑五種顏色,編成五隊,獨立或協同作戰,想想紅彤彤的或黑壓壓一大片衝擊的情景吧,對敵軍也有一種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力。眾所周知,德川家康手下“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就以其麾下赤備聞名。作戰之前,總大將會從侍大將眾人中挑選前鋒(先手)、後衛(殿軍、後詰)等,侍大將中的重臣還可以擔任旗頭,緊急情況下(如與本陣聯絡中斷等)可以率領其他侍大將軍團作戰。史料記載,三河時代的德川家康軍就有東西兩名旗頭,其家臣團組織如下:
a.旗本:
旗本先手役--神原康政、本多忠勝、大久保忠世、鳥居元忠、植村家存、大須賀康高
馬迴眾
b.西三河旗頭--石川數正(家成之侄,岡崎城主)
鬆平一族--鬆平親乘(大給城主)、鬆平直勝(佐佐木城主)、鬆平信一(藤井城主)、鬆平重吉(能見城主)、鬆平家吉(吉良東條城主)
城持眾--酒井正勝(西尾城主)
家康直臣--內藤家長、平岩親吉、酒井忠利、島田平藏、鈴木信愛、鈴木喜三郎
c.東三河旗頭--酒井忠次(吉田城主)
鬆平一族--鬆平忠正(櫻井城主)、鬆平親俊(福釜城主)、鬆平伊忠(深溝城主)、鬆平清善(竹穀城主)、鬆平家忠(形原城主)、鬆平康忠(長澤城主)、鬆平景忠(五井城主)
評定眾
評定眾是室町幕府的一個重要職位,通常幕府的政務需要由幕府管領與評定眾一同商議行政。主要由足利氏一門以及幕府重臣諸如一色氏、吉良氏、山名氏、石橋氏等組成,而其他氏族出身的人若想要出任評定眾的話,就必須從引付眾裏提拔。不過在戰國時代以後,許多評定眾的重要成員都離開平安京迴到了自己的領地,因此評定眾也變得形同虛設了。
引付眾
引付眾是評定眾的一個輔助機關,主要負責處理訴訟等政務。引付眾將全國劃分為三個區域至五個區域不等,對應的也分別有三到五組與區域並存的引付眾。引付眾的長官被稱為“頭人”,從足利氏一門以及有力大名中提拔,而“頭人”下屬的引付眾則被稱為“寄人”。有時候作為引付眾“頭人”的武士因故不在時,他們的家臣也會作為代理出席引付眾執行政務,這時候這些人就被稱為“權頭人”,表示是代理頭人。
政所
室町幕府的政所是幕府管領以及評定眾等處理政務的地方。政所的長官被稱為“政所執事”,由足利氏重臣伊勢氏世襲,政所執事主要管理錢糧借貸等民事訴訟、征稅等財務相關政務以及幕府將軍家的家事(例如經濟開支)等等。政所的副官被稱為“政所執事代”,主要由齋藤氏、鬆田氏兩家出任,主管幕府的財庫以及金錢的出納等等。在政所裏,還有參加評定處理雜務的政所“寄人”,以及在政所裏打雜的下人“公人”。因為政所主管幕府的財政大權,因此政所執事在室町幕府中相當地有地位,政所執事伊勢氏在當時也被人稱為“陰管領”,足以見得其在幕府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政所還有個叫“政所代”的職役,一開始政所代隻是政所執事伊勢氏私設的職役,在戰國時代的文明年間變為公職,由伊勢氏的家臣蜷川氏世襲,第一任政所執事代就是《聰明的一休》裏的那位傻大個蜷川新佑衛門親當。
侍所
室町幕府的侍所主要負責統率武士、護衛幕府的各個行政機關、維持平安京的街市治安等等。此外,謀反、搶劫、縱火、鬥毆、賭博、強奸等等也都歸屬侍所管轄,總體來說就是平安京的警察局。侍所的長官被稱為“侍所所司”,早先由今川氏、細川氏等足利氏一門出任,後來逐漸由山名氏、赤鬆氏、一色氏、京極氏四家幕府重臣輪流擔任,這四個家族也被稱為“四職”。在室町幕府中後期,侍所所司開始兼任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國守護,山城國內的公田私田、寺社、治安、行政等等也都由侍所所司掌管。與政所執事代一樣,侍所所司的家臣也可以出任侍所所司代,作為所司的輔助職役。侍所的公務員被稱為“檢斷”,這個職役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官,負責維持治安,有時也會處理一些本由政所管理的一些財政相關的民事訴訟。侍所以下,還有個被稱為小侍所的機關,小侍所作為侍所的輔助機構,主要負責選定宿衛幕府機關的人選等等,在戰國時代以後,職權逐漸擴大到同侍所相當。
問注所
問注所一開始是負責審判領地爭端以及遺失物品、贓物的訴訟,後來因為這類案件都由侍所管理,問注所逐漸變成負責記錄案件以及管理證券的機構。問注所的長官被稱為“問注所執事”,因為由町野氏、太田氏兩家評定眾兼任,因此也被稱為問注所執事代、問注所代。
奈良奉行
奈良位於大和國,此地有著藤原氏的族寺興福寺等寺院,曾經是日本的舊京。自古以來,大和國就被視為是抵抗朝廷的“聖地”,壬申之亂時,大海人皇子就逃到了大和國起兵。到了南北朝時期,後醍醐天皇也逃到了大和國建立南朝,與占據京都的“北朝”對立。正是因此,大和國對於室町幕府來說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都市,室町幕府在奈良設立了“奈良奉行”,負責維護治安以及處理訴訟。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奈良所在的大和國逐漸落入了畠山氏與細川氏的手中,在兩家衰弱以後,大和國諸寺林立,成為了三好氏、鬆永氏的地盤。
守護
按照律令製的規定來看,朝廷本來在各個令製國設立有國司“守”,守由朝廷指派,任期為四年,基本上我們在曆史書上看到的“XX守”便是指國司的官名。不過,在這裏就得提提,有一個特別容易讓日本史初學者搞混的東西——在室町幕府的製度裏,各國都有設立一個“守護”職役,“守護”與“守”,看似隻有一字之差,實則有著天壤之別。守護最早脫胎於平安時代末期平家“總官政權”下的“追捕使”製度,在鐮倉幕府時期改為“守護”,負責統率一國禦家人作戰等事務。然而,在鐮倉幕府末期、南北朝初期,守護勢力抬頭,尤其是室町幕府頒布的“半濟令”,讓守護掌握了一國的行政、軍事、經濟大權,並且守護職役是可以世襲的,各國的守護儼然成為了一個個割據一方的諸侯。等到室町幕府將南北朝統一以後,才發現幕府的重臣們已經變成了少則領有半國、一國,多則領有數國的割據勢力,尤其是“四職”之一的山名氏,在山名氏清時代以及山名宗全時代,領有十國左右的山名氏一族簡直就是一個足以威脅幕府的超級大名。
守護代
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前,室町幕府為了防止這些領有數國守護職役的大名在地方做大,因此命令大多數守護留在京都,參與幕政,稱為“守護在京製”。那麽,守護如果留在京都的話,地方自然不能沒有人管理,於是,守護的家臣們便代替自己的主公管理起了領國,這些代理者就被稱為“守護代”。諸如三管領之一的斯波氏,在越前國的守護代便是重臣甲斐氏,在尾張國的守護代便是重臣織田氏,四職之一的赤鬆氏在備前國的守護代是浦上氏,京極氏在出雲國的守護代是尼子氏等等。不過,在應仁之亂時期,因為守護們長期領兵在京作戰,使得在地的守護代勢力極度膨脹,許多守護代在地方的勢力都超過了守護。不過雖然戰國時代被稱為是一個“下克上”的時代,大家依舊是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放逐守護的例子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守護代從守護家獨立,從守護的家臣變為獨立的大名。
小守護代
顧名思義,小守護代就是守護代的副官,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守護代也會同守護一同在京,例如斯波氏的重臣織田氏與甲斐氏就經常在京奉公。於是,守護與守護代都不在領國的時候,就會從守護代的一族或者守護代的家臣中挑選一人來出任“小守護代”,作為代理人的代理人,統治領國。
守護使
當守護在京之時,有時候領國內發生大事傳到了守護的耳中,或者守護代沒有及時將地租與稅賦上繳到京都的守護家裏,在這個時候,守護就會派出使節迴到領國,處理政務或者催債,這種臨時的職役便是“守護使”,其實就與我們的欽差大臣有些類似。
奉公眾
在室町幕府建立初期,室町幕府的軍事實力是由足利氏一門以及幕府重臣們的兵力組成的,包括護衛平安京、幕府以及各個行政機關都是如此。等到京都的戰事逐漸趨於平靜以後,各守護在京的軍隊大為減少,大多迴到了領國專注於經營領地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室町幕府急需建立起一股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在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時期,直屬於幕府將軍的軍事組織“奉公眾”就這樣誕生了。在室町幕府時期,幕府將軍的直屬家臣分別有五番眾、詰眾、節朔眾、部屋眾、申次眾、供眾、走眾等等。其中,申次眾負責幕府將軍與諸大名的聯絡,北條早雲他們家就是幕府申次眾出身,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他的姐姐(舊說妹妹)才會嫁入今川家,五番眾則是組成將軍直轄軍隊的主要力量。幕府將軍的直轄武裝共總數約有兩千餘人左右,由幕府將軍的直屬家臣以及各地守護大名的庶流出身的武士組成,平常輪流執勤,常備維持在四、五百人左右,負責護衛將軍的安全。這些直轄武裝的指揮官級別的武士,便被稱為“奉公眾”(禦番眾),相當於江戶幕府時期的旗本武士。在應仁之亂時期,奉公眾堅定地站在了幕府將軍一方,很大一部分保持事實中立,因此並沒有遭受損失,直到足利義材被廢時的“明應政變”導致奉公眾分裂為止,都是象征幕府將軍權威的武裝力量。
<a href="http://m.fantuankanshu.com" id="wzsy">fantuankanshu.com</a>
段錢
段錢原本是修築神社等等特殊時期征收的賦稅,在室町幕府時期,段錢由各國守護負責征收,隨後再上交給幕府。不過,段錢的實際征收都由守護操作,因此守護征收的錢財數量以及上繳數量究竟有沒有不同,其實室町幕府並不了解。
酒屋·土倉役
按照室町幕府的規定,以賣酒的酒屋中酒壺的數量為基準,規定每家酒屋需要繳納的賦稅。但是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室町幕府能夠掌握的酒屋數目並不多,實際上有許多新建的酒屋,或者舊酒屋又新增了酒壺,並不為幕府所知,依舊是按照之前規定的數額繳納。土倉是室町幕府時期相當於我國的當鋪以及錢莊的存在,可以以物換錢或者借高利貸,室町幕府會定期對土倉征稅,通常酒屋都會兼營此項業務,正是因此酒屋役與土倉役通常都被並稱為“酒屋·土倉役”。在室町幕府中後期,幕府的財政縮緊,為了保護“酒屋·土倉役”的征收,室町幕府限製各國生產的酒進入京都。同時,因為一揆要求德政的緣故,室町幕府頒布的“分一德政令”,最終導致財政陷入惡性循環,酒屋·土倉役的數額急劇減少。
五山官錢
室町幕府時期,設立了五山、十刹等等官方認可的寺院,當這些寺院更換住持之時,需要室町幕府發行“住持職補任狀”,才能夠走馬上任。當然,作為感謝,這些新上任的住持便得向幕府繳納一些金錢作為答謝,此即五山官錢。五山管錢繳納的數目不等,沒有規定,通常隻有數十貫錢到百餘貫錢。
五山獻物與獻錢
幕府將軍在出遊之時,經常會拜訪“五山”的寺院,有時候一天就會。在這個時候,寺院就必須向幕府將軍獻上一些特產以及錢糧,通常都分別是價值二、三十貫錢的不定數量的衣服、筆、紙等等物品,再加上數額不等的現錢。在室町幕府中期,有時候一年的五山獻物與金錢甚至會達到八千貫,比對明的勘合貿易還要多數倍。足以見得,這些壟斷技術又占有大量莊園的寺院經濟實力有多雄厚了。
守護出錢
在室町幕府時期,每當將軍要進行出遊、舉辦法事或者一些公事私事但又缺錢時,會向各國守護征收臨時賦稅,這便是“守護出錢”。在永享三年(1431年)時,因為將軍禦所的搬遷,室町幕府下令征收賦稅,領有一國的守護上繳二百貫錢,領有三國、四國的守護上繳一千貫錢。不過,當時像山名氏、細川氏、畠山氏、一色氏等幕府重臣為了表現忠心,都向幕府上繳了超出額度的一千五百貫,而領有一國的守護也基本上都上繳三百貫左右。
地頭禦家人役
作為將軍的直屬家臣,除了奉公眾以外,其餘的直屬家臣若是在各地擁有四町以上的領地,按照幕府法度的規定每人需要向幕府繳納一貫錢的賦稅,這些地頭們會定期將賦稅上繳到守護處,由守護代為運往京都的幕府。
申次眾
是負責幕府將軍與各地大名之間聯絡的職位,相當於幕府將軍的秘書,雖然職務不高,但是地位卻是非常之高。
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們通常也會在領地內設置一個名為“目安箱”的東西,簡單翻譯的話就相當於“寫給城主的信”一樣,是可以直接向領主檢舉不法分子或者提意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