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張凡的第三部好萊塢作品《與狼共舞》在全美2000餘家影院同時上映,首映式上受張凡邀請的紅牛酋長和雄鷹等蘇族人身穿印第安服裝出席時也備受矚目。
在首映式的一番互動後,影院的燈光熄滅了,觀眾和記者、影評人把目光集中在銀幕上,等待張凡的新作亮相,他們對於一個華人導演拍攝的美國西部片感到十分好奇。也有不少在期待科思特納繼《保鏢》中的精彩演繹後的又一次表演。
隨著黑底白字的演職人員字幕結束後,展現在眾人眼前的居然一副是戰地醫院血腥的醫治鏡頭,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停下了往口裏丟爆米花的動作,均是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
一臉胡須的由科思特納扮演的鄧巴中尉出現了,這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南北雙方對峙的前線上。由於腿部受了傷,鄧巴不想成為殘廢,便視死如歸地騎著馬獨自衝向南軍陣地。
這時,一個讓觀眾們捧腹的場景出現了,鄧巴在南軍陣前來迴馳騁了一圈卻毫發無損。士氣大振的北軍隨即發動了進攻並打敗了敵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就這樣,鄧巴求死不成反倒成了戰場上的英雄。
戰爭結束後,鄧巴來到了西部平原的印第安邊境,自願駐守最偏僻的哨所。他單槍匹馬進駐一處無人的哨所,升起了美國的國旗。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他獨自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過著平靜而孤寂的生活。
令觀眾頗為好奇的是,一隻野狼出現在了鄧巴的視線中,鄧巴很快與它交上了朋友,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它,與它一起嬉戲玩耍。由於它的兩隻兩腿是白色的,鄧巴給它取了個有興趣的名字——兩隻白襪,它和戰馬“西斯科”成了這位孤獨軍人最忠實的朋友。這一幕人與狼之間充滿溫馨的信賴和友情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鄧巴主動去拜訪印第安鄰居,途中救起了因為無法忍受喪夫之痛而想要自殺的蘇族女人“揮拳而立”,鄧巴得知她是一位自幼失去雙親、被蘇族人收養的白人。這大大顛覆了觀眾們對那些看起來野蠻而愚昧的土著人的不良印象。
在特寫鏡頭下,雄鷹扮演的名為“風中散發”的蘇族勇士閃亮登場了,他高大而威猛,臉上和身上畫滿了圖案,頭上梳著獨特的發髻,坐在馬背上高舉手中的長矛,顯得彪悍異常。不過看得出他對出現在自己家園裏的任何白人都沒有好感,對著鄧巴怒目而視,要不是有揮拳而立,鄧巴早被他趕走了。
鄧巴將揮拳而立送交給蘇族部落之後,雙方開始了緩慢與友好的接觸,他們互贈禮物,從防範到信任。觀眾們跟隨著鄧巴開始一點一點的了解起印第安人的生活和習性。
蘇族人獵捕野牛隻是為了儲備過冬的食物,並不會給野牛群造成多少損失。可觀眾們看到的是得到美國政府批準的白人軍隊和冒險者們肆意屠殺草原上的野牛,為的就是牛皮和可以做成肥料的頭骨。草原上被剝去皮的野牛屍橫片野,慘不忍睹。他們還侵占了印地安人的土地,給他們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令無數蘇族人流離失所,隻得到處遷徙。
印地安人沒有姓氏,他們的名字都是根據一些生活中的事物而取的。沉著冷靜的族長叫十熊,睿智的巫師叫踢鳥,還有踢鳥的老婆“黑圍巾”、爭強好勝的小姑娘“很多微笑”;就連鄧巴也有了一個印第安名字,蘇族人在看到鄧巴和兩隻白襪在大草原上嬉戲後,給他起了一個極具詩意的名字——與狼共舞。
這些有趣而飽含深意的名字讓觀眾對印地安人的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與好感。影片中英語和印地安人的語言交替使用的手法,令觀眾對了解印地安的人文曆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致。在影片上映後,有不少觀眾還為自己取了個印第安式的名字。
鄧巴在參加野牛狩獵時救下一名男孩,贏得了蘇族人的尊敬和友誼。在兇殘的帕尼族人來襲時,鄧巴與蘇族兄弟並肩作戰,還將哨所裏的槍支彈藥分發給蘇族人,幫助他們戰勝了宿敵,再次成為蘇族人的英雄。
部落的成員們為相互間產生了真摯感情的鄧巴與揮拳而立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鄧巴深深地感受到到了蘇族人的樸實、善良和友好,他決定放棄此前的白人身份,用與狼共舞的名義成為一個蘇族人,同他們一起生活。
不料,就在鄧巴去哨所取迴自己的物品時,那裏已經駐紮了一隊白人士兵。對方看到一身印第安人裝束的鄧巴時,不容分說就開槍射擊。鄧巴的愛馬西斯科被打死了,他也受了傷被士兵給抓住。他們們把鄧巴視為叛國者,對他百般折磨,鄧巴解釋無用後,就轉而用印第安語說自己是與狼共舞,再不理會他們。
鄧巴被押往海斯要塞執行絞刑,途中,兩隻白襪不離不棄地跟著鄧巴,絲毫不顧士兵開槍向它射擊,直到受傷倒地。
觀眾的眼眶濕潤了,從這隻野狼身上表現出來的忠誠和信賴,與那些白人士兵的猜疑和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心的泯滅在此刻突顯,和影片的主題遙相輝映,影片情節也因此達到了高潮,寓意著生活在文明社會裏的人有時比自然界的動物還更為兇殘,冷血無情。
鄧巴的蘇族朋友們趕來了,在勇猛的風中散發率領下向押送隊伍發起了攻擊,把鄧巴救了出來。麵對即將到來的白人軍隊的追捕和緝拿,為了不連累蘇族朋友,鄧巴謝絕了他們的挽留,帶著妻子與族人們依依惜別,遠走他方……
在兩人默默行進的路途中,影片最震撼最感人的一幕出現了,風中散發站在山崖上大喊道:“與狼共舞,我是風中散發!你當我是你的朋友嗎?知道嗎?你永遠是我的朋友......”鄧巴不忍迴答,風中散發就一直大聲重複著這句話,唿喊聲中帶著嗚咽,頭上雪白的鷹羽在風中飄揚,另一邊,是兩隻白襪淒厲的嚎叫聲......這段畫麵,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中,經久不忘。
影片結束時打出字幕:13年後,蘇族人被迫與美國政府簽訂了協議,放棄了他們世代相傳的土地。從此,美國的馬背文化徹底消失了。
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電影落下帷幕時,觀眾們紛紛報以真摯的掌聲,許多人也在反思著那段曆史。
當影院的燈光亮起時,坐在雄鷹不遠處的一個小男孩滿臉驚喜地跳起來指著他大聲叫道:“媽媽快看!是風中散發!”。電影院裏的觀眾湧到跟前向這群印第安人熱情友好地問候致意,不管是黑人、白人還是其他膚色的人,和他們握手、擁抱,這讓平日受盡歧視的他們手足無措卻又神情激蕩。
張凡看著眼前一幕也是感慨萬分,這是他至今為止拍過最艱難的一部電影,拍攝共動用了3500頭野牛、300匹馬、130多名技術人員和500多名臨時演員,其中200多名是印第安蘇族人,花費超過了1800萬美元。不過,看到觀眾的熱烈反應,張凡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與狼共舞》所表現出來的深刻思想和內涵不但得到美國主流社會的高度評價,在有色人種和少數名族、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響更是空前激烈。這是銀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現了上個世紀印第安人質樸純真的生活,對美國政府在開拓西部時犯下的滅絕種族、毀滅印第安文化的罪行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對以前好萊塢西部片的模式進行了顛覆性的創新,受到了媒體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
身兼導演、編劇、監製的張凡也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在電影人和影迷眼裏,他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文主義大師;在社會專家和民權運動組織眼裏,他是反種族歧視的鬥士;而在印第安人心中,他是所有印第安人最忠誠的朋友。
美國現存的幾個印第安保留區也因為這部電影受到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關注,美國聯邦政府和幾個州政府也在美國民眾的唿聲中加大了對保留區的投入和援助,改善當地印第安人的醫療、教育、就業等生活環境。張凡的一部電影讓印第安人的生活得到了質的改變。
於此同時,《與狼共舞》的北美票房也一路狂飆,超過了西蒙公司上一部《保鏢》的1.2億,最終達到了1.8億美元。
;
在首映式的一番互動後,影院的燈光熄滅了,觀眾和記者、影評人把目光集中在銀幕上,等待張凡的新作亮相,他們對於一個華人導演拍攝的美國西部片感到十分好奇。也有不少在期待科思特納繼《保鏢》中的精彩演繹後的又一次表演。
隨著黑底白字的演職人員字幕結束後,展現在眾人眼前的居然一副是戰地醫院血腥的醫治鏡頭,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停下了往口裏丟爆米花的動作,均是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
一臉胡須的由科思特納扮演的鄧巴中尉出現了,這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南北雙方對峙的前線上。由於腿部受了傷,鄧巴不想成為殘廢,便視死如歸地騎著馬獨自衝向南軍陣地。
這時,一個讓觀眾們捧腹的場景出現了,鄧巴在南軍陣前來迴馳騁了一圈卻毫發無損。士氣大振的北軍隨即發動了進攻並打敗了敵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就這樣,鄧巴求死不成反倒成了戰場上的英雄。
戰爭結束後,鄧巴來到了西部平原的印第安邊境,自願駐守最偏僻的哨所。他單槍匹馬進駐一處無人的哨所,升起了美國的國旗。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他獨自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過著平靜而孤寂的生活。
令觀眾頗為好奇的是,一隻野狼出現在了鄧巴的視線中,鄧巴很快與它交上了朋友,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它,與它一起嬉戲玩耍。由於它的兩隻兩腿是白色的,鄧巴給它取了個有興趣的名字——兩隻白襪,它和戰馬“西斯科”成了這位孤獨軍人最忠實的朋友。這一幕人與狼之間充滿溫馨的信賴和友情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鄧巴主動去拜訪印第安鄰居,途中救起了因為無法忍受喪夫之痛而想要自殺的蘇族女人“揮拳而立”,鄧巴得知她是一位自幼失去雙親、被蘇族人收養的白人。這大大顛覆了觀眾們對那些看起來野蠻而愚昧的土著人的不良印象。
在特寫鏡頭下,雄鷹扮演的名為“風中散發”的蘇族勇士閃亮登場了,他高大而威猛,臉上和身上畫滿了圖案,頭上梳著獨特的發髻,坐在馬背上高舉手中的長矛,顯得彪悍異常。不過看得出他對出現在自己家園裏的任何白人都沒有好感,對著鄧巴怒目而視,要不是有揮拳而立,鄧巴早被他趕走了。
鄧巴將揮拳而立送交給蘇族部落之後,雙方開始了緩慢與友好的接觸,他們互贈禮物,從防範到信任。觀眾們跟隨著鄧巴開始一點一點的了解起印第安人的生活和習性。
蘇族人獵捕野牛隻是為了儲備過冬的食物,並不會給野牛群造成多少損失。可觀眾們看到的是得到美國政府批準的白人軍隊和冒險者們肆意屠殺草原上的野牛,為的就是牛皮和可以做成肥料的頭骨。草原上被剝去皮的野牛屍橫片野,慘不忍睹。他們還侵占了印地安人的土地,給他們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令無數蘇族人流離失所,隻得到處遷徙。
印地安人沒有姓氏,他們的名字都是根據一些生活中的事物而取的。沉著冷靜的族長叫十熊,睿智的巫師叫踢鳥,還有踢鳥的老婆“黑圍巾”、爭強好勝的小姑娘“很多微笑”;就連鄧巴也有了一個印第安名字,蘇族人在看到鄧巴和兩隻白襪在大草原上嬉戲後,給他起了一個極具詩意的名字——與狼共舞。
這些有趣而飽含深意的名字讓觀眾對印地安人的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與好感。影片中英語和印地安人的語言交替使用的手法,令觀眾對了解印地安的人文曆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致。在影片上映後,有不少觀眾還為自己取了個印第安式的名字。
鄧巴在參加野牛狩獵時救下一名男孩,贏得了蘇族人的尊敬和友誼。在兇殘的帕尼族人來襲時,鄧巴與蘇族兄弟並肩作戰,還將哨所裏的槍支彈藥分發給蘇族人,幫助他們戰勝了宿敵,再次成為蘇族人的英雄。
部落的成員們為相互間產生了真摯感情的鄧巴與揮拳而立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鄧巴深深地感受到到了蘇族人的樸實、善良和友好,他決定放棄此前的白人身份,用與狼共舞的名義成為一個蘇族人,同他們一起生活。
不料,就在鄧巴去哨所取迴自己的物品時,那裏已經駐紮了一隊白人士兵。對方看到一身印第安人裝束的鄧巴時,不容分說就開槍射擊。鄧巴的愛馬西斯科被打死了,他也受了傷被士兵給抓住。他們們把鄧巴視為叛國者,對他百般折磨,鄧巴解釋無用後,就轉而用印第安語說自己是與狼共舞,再不理會他們。
鄧巴被押往海斯要塞執行絞刑,途中,兩隻白襪不離不棄地跟著鄧巴,絲毫不顧士兵開槍向它射擊,直到受傷倒地。
觀眾的眼眶濕潤了,從這隻野狼身上表現出來的忠誠和信賴,與那些白人士兵的猜疑和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心的泯滅在此刻突顯,和影片的主題遙相輝映,影片情節也因此達到了高潮,寓意著生活在文明社會裏的人有時比自然界的動物還更為兇殘,冷血無情。
鄧巴的蘇族朋友們趕來了,在勇猛的風中散發率領下向押送隊伍發起了攻擊,把鄧巴救了出來。麵對即將到來的白人軍隊的追捕和緝拿,為了不連累蘇族朋友,鄧巴謝絕了他們的挽留,帶著妻子與族人們依依惜別,遠走他方……
在兩人默默行進的路途中,影片最震撼最感人的一幕出現了,風中散發站在山崖上大喊道:“與狼共舞,我是風中散發!你當我是你的朋友嗎?知道嗎?你永遠是我的朋友......”鄧巴不忍迴答,風中散發就一直大聲重複著這句話,唿喊聲中帶著嗚咽,頭上雪白的鷹羽在風中飄揚,另一邊,是兩隻白襪淒厲的嚎叫聲......這段畫麵,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中,經久不忘。
影片結束時打出字幕:13年後,蘇族人被迫與美國政府簽訂了協議,放棄了他們世代相傳的土地。從此,美國的馬背文化徹底消失了。
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電影落下帷幕時,觀眾們紛紛報以真摯的掌聲,許多人也在反思著那段曆史。
當影院的燈光亮起時,坐在雄鷹不遠處的一個小男孩滿臉驚喜地跳起來指著他大聲叫道:“媽媽快看!是風中散發!”。電影院裏的觀眾湧到跟前向這群印第安人熱情友好地問候致意,不管是黑人、白人還是其他膚色的人,和他們握手、擁抱,這讓平日受盡歧視的他們手足無措卻又神情激蕩。
張凡看著眼前一幕也是感慨萬分,這是他至今為止拍過最艱難的一部電影,拍攝共動用了3500頭野牛、300匹馬、130多名技術人員和500多名臨時演員,其中200多名是印第安蘇族人,花費超過了1800萬美元。不過,看到觀眾的熱烈反應,張凡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與狼共舞》所表現出來的深刻思想和內涵不但得到美國主流社會的高度評價,在有色人種和少數名族、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響更是空前激烈。這是銀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現了上個世紀印第安人質樸純真的生活,對美國政府在開拓西部時犯下的滅絕種族、毀滅印第安文化的罪行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對以前好萊塢西部片的模式進行了顛覆性的創新,受到了媒體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
身兼導演、編劇、監製的張凡也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在電影人和影迷眼裏,他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文主義大師;在社會專家和民權運動組織眼裏,他是反種族歧視的鬥士;而在印第安人心中,他是所有印第安人最忠誠的朋友。
美國現存的幾個印第安保留區也因為這部電影受到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關注,美國聯邦政府和幾個州政府也在美國民眾的唿聲中加大了對保留區的投入和援助,改善當地印第安人的醫療、教育、就業等生活環境。張凡的一部電影讓印第安人的生活得到了質的改變。
於此同時,《與狼共舞》的北美票房也一路狂飆,超過了西蒙公司上一部《保鏢》的1.2億,最終達到了1.8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