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8章 曾經欠下的債
四合院:從簽到獲得烤豬蹄開始 作者:羅男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348章 曾經欠下的債
趙愛民沉默片刻,緩緩走到桌旁,從懷裏掏出一遝厚厚的賬本,啪地一下摔在桌上。
賬本上的字跡已經有些泛黃,邊角卷起,顯然是經曆了多年的沉積。但上麵的每一個名字、每一筆賬目都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像是一張張壓在時間裏的債單。
“這些人,你還記得嗎?”趙愛民低聲問,聲音像是一把鈍刀緩緩刺入人的胸膛。
賈張氏的眼神瞬間僵住,目光死死地盯著賬本,臉色一點點泛白,連喘息聲都被壓得極低。
那些名字,像是一根根錐子,狠狠地刺在她的心口。
每一個名字,都是她曾經欠下的債。
她的眼神晃了晃,嘴唇顫抖著,像是想要辯解,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開口的資格。
“我不要你的錢。”趙愛民緩緩道,聲音低沉而堅定,“我要你用餘生,把這些賬一筆筆還清。誰家沒了勞動力,你去幫忙幹活。誰家有病號,你去伺候。誰家揭不開鍋,你就去端水掃地。你吃過的苦,還迴來。”
賈張氏的眼神猛地顫抖了一下,嘴唇張了張,眼神裏滿是驚恐。
“你……你這是要我去贖罪?”她的聲音顫抖,眼淚順著臉頰無聲滑落。
趙愛民的目光冰冷沉靜,緩緩收迴賬本。
“贖不贖罪,是你的事。”他聲音緩緩落下,像是一道冰冷的裁決,“我隻是給你一個活著的機會。”
賈張氏的胸口劇烈起伏,眼神裏的怒意和不甘一瞬間全部湮滅,剩下的,隻有深深的恐懼和絕望。
她的牙齒咬得咯咯作響,眼淚無聲滾落,身體像是被人抽幹了力氣,癱軟地靠在牆角,整個人都被巨大的羞恥感和痛苦壓得喘不過氣。
她想反駁,想哭喊,想再找借口逃避,可趙愛民冷冷的目光像是一麵無形的鏡子,把她心底最肮髒的角落全部照得通透。
她知道,這一次,她再也逃不了。
“好……我答應你……”她的聲音沙啞破碎,眼神裏透出一絲絕望的掙紮,“我……我會去……”
趙愛民的目光終於緩和了一絲,緩緩點了點頭。
“從今天開始。”他的聲音低沉緩慢,像是一道落下的鐵錘,“每一筆賬,都要還清。直到最後一個名字劃掉,你才算真的把這些年欠下的東西補迴來。”
賈張氏的肩膀狠狠顫抖了一下,眼淚再次決堤,順著皺紋縱橫的臉頰滑落,滴在灰蒙蒙的地板上,濺開細碎的水痕。
趙愛民沒有再看她,轉身走到門邊,緩緩推開門。
冷風灌進屋子,帶著夜色的寒意,裹挾著沉悶的氣息,將屋子裏壓抑的哭聲吹散在空氣中。
“別讓我再來第二次。”趙愛民的聲音在門口緩緩落下,低沉而冰冷,“否則,你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話音落下,門被緩緩關上。
屋子裏重新陷入沉寂,唯有賈張氏壓抑的哭聲在夜色中迴蕩,像是一隻被命運釘死在原地的老獸,無聲地舔舐著自己殘破的傷口。
趙愛民踱步在四合院的青石板小道上,天色正值黃昏,夕陽斜照著院中老槐樹的樹影斑駁。四合院的磚牆上爬滿了青藤,那些葉子隨風輕輕搖曳,仿佛訴說著歲月的痕跡。趙愛民雙手背在身後,穿著一件深藍色的中山裝,扣子整整齊齊扣到了脖子根,袖口熨帖,衣角一絲不苟。他的步子很慢,每一步似乎都帶著迴憶與沉思。
四合院的青磚牆上嵌著一塊塊磨損的青石,那些石頭仿佛印著舊時光的痕跡。牆角處,一隻貓懶洋洋地蜷縮著,偶爾抬起眼皮瞥他一眼,隨即又閉上眼睛,繼續沉浸在它的夢境中。趙愛民看著這隻貓,眼神裏閃過一絲柔和。貓是三個月前蹭進來的,他原以為是鄰居家的,可問了一圈,竟是誰家的都不是。後來貓就在這院裏安了家,倒也成了這老院子的另一種陪伴。
這座四合院不算小,前院、後院、東西廂房一應俱全,房梁上雕著精致的花紋,朱漆雖已剝落大半,但那種古樸的韻味卻越發濃鬱。趙愛民走過前院,推開一扇木門,吱呀一聲,木門上的銅環微微搖晃,發出一聲低沉的歎息。他站在門口,抬頭看了看院中那口老井。井台的青石邊緣已被磨得發亮,趙愛民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常蹲在井台邊洗衣服,冬天時井水刺骨,母親的手卻始終泡在水裏,一邊搓洗一邊哼著小曲。那時候他還小,總是趴在井台邊望著水麵,看到自己的影子跟著波紋晃動,咧著嘴笑得不亦樂乎。如今井裏早已幹涸,井台上落滿了枯葉,唯有那冰冷的石頭,似乎還殘留著舊日的溫度。
他繼續走著,經過東廂房時,他的目光在門口的一把藤椅上停留了片刻。那藤椅曾是父親最愛坐的,父親總喜歡坐在那裏曬太陽,抽著老旱煙,聽著收音機裏傳來的京劇。他還記得,父親最愛聽的是《鎖麟囊》,每當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響起時,父親總會微微眯起眼睛,嘴角泛著淺笑,似乎沉浸在某種遙遠的迴憶中。藤椅的竹條早已斷裂,顯然已經多年無人使用。趙愛民伸手輕輕拂去椅子上的灰塵,指尖觸到竹條,感受到那斑駁的質感,心中不禁一陣恍惚。
一陣風吹過,樹梢上的葉子嘩啦啦作響,趙愛民拉緊了中山裝的領口,緩緩往後院走去。後院的角落裏有一株石榴樹,樹幹粗壯,枝椏向四麵展開,樹上掛著幾顆熟透的石榴,紅彤彤的,像燈籠一樣點綴著寂靜的院落。趙愛民站在樹下,望著那些石榴,不禁想起母親在世時,總喜歡把石榴摘下來分給院裏的人吃。母親說:“人多吃點石榴好,熱鬧,吉祥。”那時候他總是搶著最大的那顆,剝開一看,果肉飽滿得快要流出汁來。如今母親早已不在,這株石榴樹卻年年掛果,仿佛在守著某種不曾斷絕的傳承。
趙愛民沉默片刻,緩緩走到桌旁,從懷裏掏出一遝厚厚的賬本,啪地一下摔在桌上。
賬本上的字跡已經有些泛黃,邊角卷起,顯然是經曆了多年的沉積。但上麵的每一個名字、每一筆賬目都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像是一張張壓在時間裏的債單。
“這些人,你還記得嗎?”趙愛民低聲問,聲音像是一把鈍刀緩緩刺入人的胸膛。
賈張氏的眼神瞬間僵住,目光死死地盯著賬本,臉色一點點泛白,連喘息聲都被壓得極低。
那些名字,像是一根根錐子,狠狠地刺在她的心口。
每一個名字,都是她曾經欠下的債。
她的眼神晃了晃,嘴唇顫抖著,像是想要辯解,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開口的資格。
“我不要你的錢。”趙愛民緩緩道,聲音低沉而堅定,“我要你用餘生,把這些賬一筆筆還清。誰家沒了勞動力,你去幫忙幹活。誰家有病號,你去伺候。誰家揭不開鍋,你就去端水掃地。你吃過的苦,還迴來。”
賈張氏的眼神猛地顫抖了一下,嘴唇張了張,眼神裏滿是驚恐。
“你……你這是要我去贖罪?”她的聲音顫抖,眼淚順著臉頰無聲滑落。
趙愛民的目光冰冷沉靜,緩緩收迴賬本。
“贖不贖罪,是你的事。”他聲音緩緩落下,像是一道冰冷的裁決,“我隻是給你一個活著的機會。”
賈張氏的胸口劇烈起伏,眼神裏的怒意和不甘一瞬間全部湮滅,剩下的,隻有深深的恐懼和絕望。
她的牙齒咬得咯咯作響,眼淚無聲滾落,身體像是被人抽幹了力氣,癱軟地靠在牆角,整個人都被巨大的羞恥感和痛苦壓得喘不過氣。
她想反駁,想哭喊,想再找借口逃避,可趙愛民冷冷的目光像是一麵無形的鏡子,把她心底最肮髒的角落全部照得通透。
她知道,這一次,她再也逃不了。
“好……我答應你……”她的聲音沙啞破碎,眼神裏透出一絲絕望的掙紮,“我……我會去……”
趙愛民的目光終於緩和了一絲,緩緩點了點頭。
“從今天開始。”他的聲音低沉緩慢,像是一道落下的鐵錘,“每一筆賬,都要還清。直到最後一個名字劃掉,你才算真的把這些年欠下的東西補迴來。”
賈張氏的肩膀狠狠顫抖了一下,眼淚再次決堤,順著皺紋縱橫的臉頰滑落,滴在灰蒙蒙的地板上,濺開細碎的水痕。
趙愛民沒有再看她,轉身走到門邊,緩緩推開門。
冷風灌進屋子,帶著夜色的寒意,裹挾著沉悶的氣息,將屋子裏壓抑的哭聲吹散在空氣中。
“別讓我再來第二次。”趙愛民的聲音在門口緩緩落下,低沉而冰冷,“否則,你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話音落下,門被緩緩關上。
屋子裏重新陷入沉寂,唯有賈張氏壓抑的哭聲在夜色中迴蕩,像是一隻被命運釘死在原地的老獸,無聲地舔舐著自己殘破的傷口。
趙愛民踱步在四合院的青石板小道上,天色正值黃昏,夕陽斜照著院中老槐樹的樹影斑駁。四合院的磚牆上爬滿了青藤,那些葉子隨風輕輕搖曳,仿佛訴說著歲月的痕跡。趙愛民雙手背在身後,穿著一件深藍色的中山裝,扣子整整齊齊扣到了脖子根,袖口熨帖,衣角一絲不苟。他的步子很慢,每一步似乎都帶著迴憶與沉思。
四合院的青磚牆上嵌著一塊塊磨損的青石,那些石頭仿佛印著舊時光的痕跡。牆角處,一隻貓懶洋洋地蜷縮著,偶爾抬起眼皮瞥他一眼,隨即又閉上眼睛,繼續沉浸在它的夢境中。趙愛民看著這隻貓,眼神裏閃過一絲柔和。貓是三個月前蹭進來的,他原以為是鄰居家的,可問了一圈,竟是誰家的都不是。後來貓就在這院裏安了家,倒也成了這老院子的另一種陪伴。
這座四合院不算小,前院、後院、東西廂房一應俱全,房梁上雕著精致的花紋,朱漆雖已剝落大半,但那種古樸的韻味卻越發濃鬱。趙愛民走過前院,推開一扇木門,吱呀一聲,木門上的銅環微微搖晃,發出一聲低沉的歎息。他站在門口,抬頭看了看院中那口老井。井台的青石邊緣已被磨得發亮,趙愛民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常蹲在井台邊洗衣服,冬天時井水刺骨,母親的手卻始終泡在水裏,一邊搓洗一邊哼著小曲。那時候他還小,總是趴在井台邊望著水麵,看到自己的影子跟著波紋晃動,咧著嘴笑得不亦樂乎。如今井裏早已幹涸,井台上落滿了枯葉,唯有那冰冷的石頭,似乎還殘留著舊日的溫度。
他繼續走著,經過東廂房時,他的目光在門口的一把藤椅上停留了片刻。那藤椅曾是父親最愛坐的,父親總喜歡坐在那裏曬太陽,抽著老旱煙,聽著收音機裏傳來的京劇。他還記得,父親最愛聽的是《鎖麟囊》,每當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響起時,父親總會微微眯起眼睛,嘴角泛著淺笑,似乎沉浸在某種遙遠的迴憶中。藤椅的竹條早已斷裂,顯然已經多年無人使用。趙愛民伸手輕輕拂去椅子上的灰塵,指尖觸到竹條,感受到那斑駁的質感,心中不禁一陣恍惚。
一陣風吹過,樹梢上的葉子嘩啦啦作響,趙愛民拉緊了中山裝的領口,緩緩往後院走去。後院的角落裏有一株石榴樹,樹幹粗壯,枝椏向四麵展開,樹上掛著幾顆熟透的石榴,紅彤彤的,像燈籠一樣點綴著寂靜的院落。趙愛民站在樹下,望著那些石榴,不禁想起母親在世時,總喜歡把石榴摘下來分給院裏的人吃。母親說:“人多吃點石榴好,熱鬧,吉祥。”那時候他總是搶著最大的那顆,剝開一看,果肉飽滿得快要流出汁來。如今母親早已不在,這株石榴樹卻年年掛果,仿佛在守著某種不曾斷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