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船隻慢慢駛入,海底也逐漸變淺。海水非常清澈,一眼望去,水底看得清清楚楚。海底的珊瑚非常美麗,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懶地蠕動著。


    海底的魚,各式各樣的,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插著好些扇子,遊動的時候擺來擺去的,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皮球一樣圓。


    這種美景對於船隻來說卻是極其危險的,好在船長經驗豐富,熟知航道,指揮著福船輕盈地從礁石之間劃過,沿著彎彎曲曲的航線,向著目標前進。


    船隻打算停泊的位置並不是高尖石島,而是西沙群島的林島,就是後世的永興島。因島上林木深密得名。這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貝殼沙堆積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島,呈橢圓形,是西沙群島陸地麵積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諸島中麵積最大的島嶼。


    該島是上升礁和珊瑚貝殼沙體複合組成的島嶼。屬於熱帶海洋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是中國水熱條件最優越的地區之一。島上植被繁茂,有由麻楓桐樹組成的樹林,島嶼四周遍布草海桐、銀毛樹等灌木叢,此外還有大量的椰子樹、木麻黃等。熱帶植物叢生,樹林茂密。


    這個島嶼也是遠洋商船漁船經常臨時停泊的島嶼,船老大對此很熟悉,所以順利指揮福船停靠在這裏。


    從林島去高尖石島,那就不能用大福船了,福船太大,吃水也深,沒法子在礁石堆中穿梭,需要改用小的槳劃帆舟。


    第二天天還未亮,船長就指揮船員把一艘小船小心翼翼的從船頭吊到了海麵上。


    這就是被稱為“料河舶”,載重約兩百斤。船舶底有二重,皆以厚三四尺的鐵力木為之。因為海水容易腐蝕鐵物,所以船的構造中皆不用鐵物。有三根桅杆,一桅常植,二桅因風而植。船頭尖尾大,形如鴨母。這船雖小,卻因為船脊為巨木為之,所以底圓而堅,故能出沒波濤。


    高尖石島距離林島幾十裏,要在天黑前趕到,所以需要立即出發。林平之上了船,同時還有六名船員,一名舵手。林震南不放心,卻被林平之勸阻了。船小容不下多一人,林震南既不會行船也不會掌舵,武功也不行,去了純屬累贅。林震南也不是婆婆媽媽的人,被兒子一勸,也就打消了主意。


    小船張開小帆,一人掌舵,兩人揚帆,四人奮力劃槳。沿途暗礁叢生,林平之也顧不得欣賞珊瑚美景,站在船頭,左右看著航道,生怕觸了礁石。好在船小靈活,一路前行,也沒出大的意外。


    太陽即將落山之時,舵手歡唿起來。林平之極目遠眺,隻見數裏外是個樹木蔥翠的大島,島上奇峰挺拔,聳立著一座高山。船吃飽了風,直駛而前。隻一頓飯功夫,已到島前。那島東端山石直降入海,島南則是好大一片沙灘,船隻直接泊在岸邊。


    林平之相當驚訝,後世的高尖石島露出水麵僅7米,長20米,寬15米,麵積僅有0.04平方公裏,好比一塊巨石孤立在海麵上。哪裏想到這個時候居然如此之大!


    一眾人下了錨,上了岸。林平之讓眾人在岸邊修正,自己施展輕功,在島上搜尋起來。他修煉有成,目光如炬,更何況還有“照亮範圍”屬性加成,白天和晚上對他來說沒差別。


    按照俠客行書中描述,刻有武學圖案的石洞就在這座山裏。


    林平之一路直奔山中後,裏麵密密麻麻都是森林。他努力迴憶書中的描寫,尋找那條指路的深澗。轉了幾圈,走了些冤枉路,林平之終於找到一道水流喘急的深澗。林平之大喜,有了溪流就好辦了,隻需沿溪而上,就能找到。


    原著中這裏有小徑和山路,估計都是龍木二島主後來修建的,現在可什麽都沒有,隻是崎嶇難行的熱帶叢林。好在林平之輕功非凡,倒也能克服艱險,沿溪而上。


    一路沿著山澗漸行漸高,轉了兩個彎後,隻見一道瀑布從十餘丈高處直掛下來,看來這瀑布便是山澗的源頭。林平之大喜,找到瀑布就好辦了!這裏就是山洞的入口。


    林平之仔細看去,瀑布下的水簾之中,依稀有個黑黝黝的洞口,他當即一躍而入。眼前果然是一個巨大的山洞。


    林平之沿洞進入,洞穴頗為複雜。有的地方甚是狹窄,需要匍匐前進,有時卻豁然開闊,隻覺漸行漸低,洞中出現了流水之聲,琮琮錚錚,清脆悅耳,如擊玉罄。


    山洞中支路甚多,每逢支路,林平之都動用尋寶鼠小紅這個大殺器,讓它一一探查,從中挑選最合適的路線。


    在洞中行了兩裏有多,出現一個甬道,明顯是有人工琢磨的痕跡。林平之心頭一喜,看來馬上就要到了。


    果然再往前,就進了一個寬綽的石室,東麵是塊打磨光滑的大石壁,壁上刻得有圖有字。


    林平之急忙走近端詳,壁上繪的果是個青年書生,左手執扇,右手飛掌,神態甚是優雅瀟灑。


    圖畫旁邊刻著“趙客縵胡纓”五個大字,筆鋒甚為瀟灑。這五個大字下麵有幾行小字,仔細辨認,發現都是些注釋。其中對這個‘胡’字的注解說:“胡者,西域之人也。新唐書承乾傳雲:數百人習音聲學胡人,椎髻剪采為舞衣……’”


    林平之欣喜若狂,終於找到了!


    圖畫的注解頗多,比如胡瓔的注解:“莊子說劍篇雲:‘太子曰:吾主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縵胡之纓,短後之衣。’司馬注雲:‘縵胡之纓,謂粗纓無文理也。’”


    林平之讀過俠客行這本書,自然知道這些注解都是糊弄人的,什麽用都沒有。他按照書中所描述,仔細觀察構成圖中人身上衣摺、麵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串之意,當下順著氣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體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比如圖中人右袖線條,就對應著‘足少陽膽經’的運行。


    林平之照著練了一會兒,就停下來。這套內功施展方法雖然精妙,卻比不上北冥神功和金關玉鎖二十四訣。對他也沒什麽用處。所學在於精,而不在於博,學得太多也沒什麽用。


    林平之越過這個石室,來到下一個。這個石刻對應‘吳鉤霜雪明’五字,乃是一套劍法,卻藏在那些說明文字的筆畫中。林平之大概看了看,也跳過去了,劍法再好能超得過獨孤九劍嗎?


    第三座石室對應‘銀鞍照白馬’。林平之注視馬足下的雲氣,一團團雲霧似乎在不斷向前推湧,直如意欲破壁飛出。這是一套輕功的法門。林平之看著雲氣的線條,內息翻湧,依法修習起來。華山派輕功平平無奇,自己也需要一門上佳的輕功心法。


    “俠客行”一詩共二十四句,即有二十四間石室圖解。林平之遊曆各室,一一查看。


    那第五句‘十步殺一人’,第十句‘脫劍膝前橫’,第十七句‘救趙揮金錘’,每一句都是一套劍法。林平之略過不看。


    第六句‘千裏不留行’,第七句‘事了拂衣去’,第八句‘深藏身與名’,每一句都是一套輕身功夫。林平之認真研究。


    第九句‘閑過信陵飲’,第十四句‘五嶽倒為輕’,第十六句‘縱死俠骨香’,則各是一套拳掌之法。林平之參考一二。


    第十三句‘三杯吐言諾’,第十八句‘意氣素霓生’,第二十句‘烜赫大梁城’,則是吐納唿吸的內功。這些也略過不看了。


    林平之一直向前,隻挑那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直到進入第二十四室。牆壁上刻滿密密麻麻的蝌蚪文。


    林平之打眼一看,就明白這玩意是什麽東西。托福於後世網絡發達,越是稀奇古怪的東西,越容易得到關注。後世的林平就是在抖音上見過有人講解這種文字。


    這蝌蚪文是古代金文的一種變體,盛行於西周,傳說為周文王所創,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就消失了。


    《春秋正義》引王隱《晉書·束皙傳》說:“科鬥文者,周時古文也。其頭粗尾細,似科鬥之蟲,故俗名之焉。”。看來,周朝時,周文王把蝌蚪文發揚光大了。


    孔子曰:“吾猶乃史之闕文,今亡也夫。”,意思是說我研讀過古籍上一種闕文,現在已沒有人能使用了。孔子說的闕文,就是蝌蚪文。。


    孔子當年都失傳的文字,也不知道太玄經的作者從哪裏學到,如此古老小眾的文字,還特意拿出來坑人。


    林平之拿出紙筆,把蝌蚪文照葫蘆畫瓢一一記錄下來。雖然按照俠客行的說法,這些蝌蚪文字隻研究線條就行了,不用在乎文字的意思。但根據後世那些大神杠精的意見,線條給的隻是用法,真正提綱挈領的東西還是應該在文字裏。否則龍木二位島主練了四十年,練得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暗黑世界曆練的林平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梓楓紫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梓楓紫燚並收藏暗黑世界曆練的林平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