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餘心所善,九死未悔
劉肇被蔡倫從夢中叫醒,兀自昏昏沉沉。昨晚上批奏議到了深夜,今日又是朝會,雖是年輕氣盛,也顯出了疲憊。
宮女進來為他洗臉穿衣,略略精神了一些。拿了昨天太後送來的鬆子桂花糕胡亂吃了一口,便乘輦趕往崇德殿。
昨天召見了耿夔、任尚,他打好了主意,此二人是竇憲的臂膀,不可久在京畿重地,宜早調離。有一天索拿竇憲時,便沒有可用之將,隻剩下束手就擒的份。隻是如果做得太明顯,難免讓竇憲起疑,稟告太後阻攔,就不合宜了。所以他以聽故事為名,將話繞到了邊關之事,順理成章,誰也提不出異議。而且還會產生讓竇憲的門人繼續掌握兵權的錯覺,如此竟風平浪靜的蒙混過去了。
換句話說,他一個小孩子的臨時起議,誰也不會真的放在心上。卻不知,他一個小孩子,卻擔著大漢的天下,想著真正的奪權。
在經過了一番山唿萬歲的程序後,眾臣按班排列。竇憲久不上朝,今天突然出現,讓劉肇心裏也打起了鼓,暗道是不是昨天的事,讓他有了防備,所以心裏開始琢磨應對之策。
他先笑著道:“大將軍一直稱病不上朝,應是病略好了些?”
竇憲略施了一禮道:“謝陛下關心,臣確是好些了。”用眼瞄了一眼劉肇,見他眼中確是關心之意,心裏便落了底,又接口道:“陛下,臣有一事啟奏。”
劉肇一驚,仍笑著問道:“大將軍請講。”
竇憲出班站到了中央,環視了下四周,傲然道:“北匈奴兵敗,我已立左穀蠡王於除為單於,他也有意歸降我大漢。我已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出使者立他為單於,並且設置中郎將進行監護,與南匈奴單於的先例相同,陛下以為如何?”他盯著劉肇,傲慢不遜之極,語氣中還帶著一些的威迫。
劉肇剛要說話,卻見袁安從班中走出,大聲質問道:“你未請示皇上,而先答應了於除的請求,這是尊君之道嗎?”
竇憲冷笑一聲:“袁司徒,我管理邊疆事務,此事不須奏請,我自可以決定。”
任隗出班奏道:“陛下,大將軍雖管理邊疆事務,但是卻無任免單於這種大事之權,他這是越權!”
太尉宋由見竇憲勢孤,忙說道:“大將軍在外,自是權衡利弊,方便行事,我們在朝堂之中,自然不知前方情況,怎可就此說大將軍的不是呢?”
劉肇見亂成一團,便打了圓場道:“眾位愛卿,大將軍雖然答應了於除的請求,但是冊封旨意未下,朕的意思,是各位商議一下,此事是否可行!”
袁安奏道:“陛下,光武皇帝招撫南匈奴,並不是說可以讓他們永遠安居內地,而隻是一種權宜之計,為的是利用他們去抵禦北匈奴,以夷製夷。如今北匈奴大敗,已被趕出漠北草原,北方已然平定,為什麽還要再封一個單於出來呢?”
任隗也道:“袁司徒說得有理,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命令南匈奴單於返迴他的北方王庭,統領歸降部眾,平定北方,沒有理由再另封於除做什麽單於來增加國家的經費開支。”
竇憲接口道:“陛下,於除被封單於,臣有兩個理由,其一,北匈奴被滅,南匈奴占據北方王庭,必會增加領土和財力,南匈奴單於本就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若是一旦掌權,必會起了反抗大漢之心。其二,於除即使被封單於,他隻剩下幾千部眾,已難取事,卻仍可以占據王庭,與南匈奴抗衡,隻要有這麽一個王庭在,南匈奴便會一直臣服於我朝,這是合情合理的,臣也是為了我大漢考慮,請陛下三思。”
宗正劉方出班奏道:“陛下,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領部眾歸降,蒙受漢朝的大恩,至今已四十餘年,曆經三位漢帝經營而交往至今,於大漢朝言,是友多於敵。更可況,是他們上表主動請求我大漢攻打北匈奴,陛下既然答應了,就應當深切地追思繼承先帝的遺願,助他們完成大業。”
粟邑候耿夔出班道:“宗正之言差矣!朝廷與朝廷之間的交往,不是小孩子之間的遊戲,你和我好,我就不打你,我不和你好,我就不理你。南匈奴對大漢朝是存著狼子野心的,你是不是受了南匈奴的賄賂,幫著他們說話!”
宗正氣得臉漲得通紅,“我劉方是就事論事,不像你們,你們幫著於除說話,不就是因為大將軍娶了於除的女兒為妾嗎?”
竇篤慢條斯理的說道:“我兄長是娶了於除的女兒,這說明於除對大漢朝的一片忠心,我們與匈奴聯姻的事情多了去了,這還算事嗎?”
大司農尹睦道:“陛下,臣覺得宗正和司徒的話有道理,屯屠何是首先提出北征的人,消滅北匈奴以後,我們停下來不再進取,卻要另立一個新降服的北匈奴單於。這於理不合。隻為了一時的妻妾聯姻而違背了三世以來的聯盟,失信於我們所養護的南匈奴單於,而去扶植無功的北匈奴單於。《論語》中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如今要是失信於一個屯屠何,那麽其餘的蠻族也就不敢再相信大漢朝的承諾了!”
劉肇早知道竇憲娶的是於除的女兒,但是聽眾人將這醜事抖了出來,竇氏一族依然我行我素,不由心中有氣。他問道:“大將軍娶了於除的女兒,茲事體大,怎麽沒有上報朕聽?”
竇憲心裏一驚,也知道這件事有違朝例,如果是平常的娶嫁,朝廷自不會問,但是自己娶的是要立為單於的於除的女兒,這涉及到兩國之間的聯姻,自己私自決定,隱而不報,卻是不對。但是他驕橫慣了的,怎肯低頭,便伸著脖子,高聲道:“臣就是娶了一個小妾,雖說是於除的女兒,但是這裏麵沒有私意,陛下可不必過問。”
“你大膽!”袁安大聲叫道。他跪倒於是道:“皇上,大將軍這樣說,是不把皇上和朝廷放在眼裏,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啊!臣請陛下,殺了這忤逆朝廷和君主的大奸大惡之臣!”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幾個膽小的臣子,已全身發抖,感到大難將臨的恐懼。竇憲立即轉身,死死地盯著伏於地上的袁安,心中恨極,若不是在朝堂之上,他真想走上去,殺了這個整日裏與自己做對的老家夥。而此時他不能這樣做,於是他平複了一下心情,也不跪倒,隻施了一禮道:“陛下,袁司徒年世已高,處事昏憒,已不堪重任,該告老還鄉了!”
劉肇也嚇得臉色慘白,他沒料到朝堂上竟然出現了這種情況,饒是他處事冷靜,也慌得沒做手腳處。好容易迴過神來,便看向任隗。
任隗冷笑了一聲,也跪倒道:“陛下,竇大將軍是要將我等老臣趕出朝廷,想獨攬大權,這是要篡位之兆,陛下,早做決斷。”一句話,還是殺之而後快。
鄧彪見勢不好,忙出班奏道:“陛下,大將軍於國有大功,隻是一個納妾不報之罪,何來篡位之說,任司空,此言過了。臣看,還是議邊疆之事,此等小事,屬陛下的家事,延後再議不遲。”
宋由也道:“太傅所言有理,還是議於除封單於一事的好!”
他二人一插科打諢,便將剛才的緊張氣氛緩和了一下,郭璜見勢不妙便說道:“臣以為,大將軍所說有理,雖說有悖朝廷北伐的本意,但是若沒有了製衡南匈奴之人,就連其它邊境小族也將躍躍欲試了。”
袁安道:“你錯了,烏桓、鮮卑新近斬殺了北匈奴優留單於,凡人之常情,全都是忌憚仇人的,現在扶植優留單於的弟弟,那麽烏桓鮮卑便會懷恨於心,臣擔心,他們定會借此生事,邊境便永無寧日了。”
這時韓棱出班奏道:“皇上,臣看依照漢朝舊例,供給南匈奴單於的費用,每年高達一億九十餘萬;供給西域的費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如今北匈奴距離更遠,費用超過一倍,這將耗盡國家的國庫財富,小民百姓拚命的納捐納稅,卻沒有一分用在自己的身上,難道我們就是為了供給這些外邦小國嗎?竇太將軍兩次征戰,雖獲得全勝,卻花費了朝廷無數的銀錢,請問,這是利國利民之道嗎?”
竇篤摸了摸鼻子,悶聲說道:“朝廷用兵,花費些銀錢是必須的,何必在這事上斤斤計較?”
韓棱冷笑著指著竇篤道:“大人別忘了,你們窮奢極欲所得每一兩銀子,都是小民百姓所供,朝廷用兵所需銀錢,你認為應當,難道你們竇家所用的銀錢,也是應當?”
見矛頭又指向了竇家,宋由又想拉迴話題:“韓大人,此時是議朝政,你說這話就不得當了!”
“哦?哪裏不得當?”袁安站起身來,他已老邁,臉色略顯紅潮,卻是氣虛所致,剛才又氣湧胸口,此時頭暈耳鳴,已是勉強支撐。朝廷北伐,他本來就不同意,勞民傷財不說,實是為以後的邊境又伏下了一個禍患,此時,這個禍患已顯出了端倪,他便是拚了老命,也決不能讓竇家得逞。
宋由看了他一眼,偌大的崇德殿內鴉雀無聲,眾人都在等著他的解釋。可是他卻說不出什麽來,若是論理,他明知道是竇家理虧,但是他卻受了竇家的無數好處,他不能不為他們出頭說話。
“我說此時議此事不得當!”他強調了一下。
“你說不當嗎?那我們就看看什麽叫得當!你們竇家幾兄弟皆在戰時修建了府第,這是不是銀錢?你們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美女,是不是銀錢?你們縱容下屬買官賣官,這是不是銀錢?這些是得當還是不得當?”袁安將胸口的一團熱氣壓下,臉色突然間變得慘白,身子搖搖欲墜。
竇憲說道:“袁安!你不要在這裏胡言亂語,我們竇憲一族於大漢有功,得些封賞,也是理所當然。太後自重,在宮中節減開資,我們也是十分節減,並沒有些許越矩。你現在在這裏蠱惑朝臣,是何居心?”
袁安冷笑道:“我的居心,就是忠於漢室,還我大漢朝一片清淨的藍天,你口口聲聲指責我袁安,又是何居心?”
竇憲哼了一聲:“你袁安對大漢朝一片忠心?你勾結了一群臣子,拉幫結派,是不是圖謀不軌?”
“老臣是和一些臣子有交往,我們的交往隻是公事,沒有私事,你可讓人去清查,可有如你們一般收取銀錢,私自買官賣官之事?”
“你!”竇憲一時語塞,他冷笑著慢悠悠地說道:“袁司徒,當年光武帝誅殺韓歆、戴涉,都是因為這二人藐視皇上,如今,天子在上,你袁安滿嘴胡言亂語、欺君罔上,你就不怕重蹈韓、戴二人的覆轍嗎?”
此時竇憲的殺意已十分明顯,袁安縱聲大笑,語聲淒涼:“大將軍啊大將軍,是你在欺君罔上,目無君主啊,我袁安,垂垂老矣,還怕你的威脅嗎?若論輸贏,我袁安隻恨年齡不饒人,但是我也要誓與你這奸人鬥到底!”
劉肇站起來,看著滿頭白發的老司徒,心中感慨萬千,慨然長歎道:“袁司徒,今日之事,議到這裏,眾位愛卿可以上奏書,朕要再想想。”他記得李郃告訴他的一個字“縱”。此時此刻,千萬不能功虧一簣,雖然老司徒在據理力爭,但是時機不成熟,決不能輕舉妄動!至於說是否封於除之事,他覺得雙方皆有道理,一時之間,也拿不定主意,隻好吩咐退朝。
袁安的眼中閃過一絲傷感,看了一眼年輕的小皇帝,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幼帝何時能衝出迷霧,一片清明啊。他感到淚水湧上雙眼,用衣袖拭了拭,哆嗦著邁動著了腳步,一旁的任隗扶住了他,兩個人相視苦笑。
早朝過後,竇憲直接來見竇太後。
竇太後自交了權後,每日裏養花種草,還有一個男寵相伴,日子過得逍遙自在,十分的滋潤。見竇憲來見,便放下了手中的繡品,站起來拉著竇憲來到了後園亭中,命人擺上了果品,糕點才道:“兄長,我已聽說前朝之事,你意如何?”
竇憲被袁安氣得半死,一肚子的難受,便說道:“太後,這個袁安實在可惡,我們不如找機會殺了他。”
竇太後喝了一口清茶,用指尖挑起一片茶葉道:“兄長,這茶泡得久了,你還能喝嗎?早已沒有了滋味。袁安老了,就如同這茶葉,太久了,早晚會扔掉的。”
“可是,他處處與我竇家為難,每次都氣得我想當場殺了他才解恨。”
竇太後搖了搖頭:“兄長,我還是勸你一句。袁司徒已曆三朝,門人弟子眾多,你殺了他就是捅了馬蜂窩,動不得!”
“也罷,既然動不得他,就讓他在家中養老,以後再不許他上朝,太後不如下旨,將他罷了官,送迴老家去。”竇憲早上沒吃飯,拿了一塊鬆子糕放入了口中。
竇太後再次搖了搖頭:“兄長,你可有切實的證據或把柄?象他這種老臣,你沒有實據,如何能說罷說罷,更何況,他位列三公,地位尊崇?一個字,忍!他已老邁,聽說身子骨也不好,我們還年輕,何必急於一時?”
她這樣一說,竇憲便覺得心中痛快了,剛剛的煩躁不安,也淡了許多。又將一塊糕點入口,腹中也舒服了些,便道:“太後,我已納於除的女兒為妾,也答應了立於除為北匈奴單於的事,雖朝臣反對,我卻不能不為,太後,你看呢?”
竇太後笑著說道:“兄長,你本不好色,難道竟是為了這個女子才答應了於除嗎?”
“當然不是,隻不過,於除當了單於,對我竇家卻有莫大的好處。”竇憲陰陰地笑了笑答道。
“既是對我竇家有好處,哥哥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吧?我會通知皇帝,立右穀蠡王於除為北匈奴單於。”
劉肇被蔡倫從夢中叫醒,兀自昏昏沉沉。昨晚上批奏議到了深夜,今日又是朝會,雖是年輕氣盛,也顯出了疲憊。
宮女進來為他洗臉穿衣,略略精神了一些。拿了昨天太後送來的鬆子桂花糕胡亂吃了一口,便乘輦趕往崇德殿。
昨天召見了耿夔、任尚,他打好了主意,此二人是竇憲的臂膀,不可久在京畿重地,宜早調離。有一天索拿竇憲時,便沒有可用之將,隻剩下束手就擒的份。隻是如果做得太明顯,難免讓竇憲起疑,稟告太後阻攔,就不合宜了。所以他以聽故事為名,將話繞到了邊關之事,順理成章,誰也提不出異議。而且還會產生讓竇憲的門人繼續掌握兵權的錯覺,如此竟風平浪靜的蒙混過去了。
換句話說,他一個小孩子的臨時起議,誰也不會真的放在心上。卻不知,他一個小孩子,卻擔著大漢的天下,想著真正的奪權。
在經過了一番山唿萬歲的程序後,眾臣按班排列。竇憲久不上朝,今天突然出現,讓劉肇心裏也打起了鼓,暗道是不是昨天的事,讓他有了防備,所以心裏開始琢磨應對之策。
他先笑著道:“大將軍一直稱病不上朝,應是病略好了些?”
竇憲略施了一禮道:“謝陛下關心,臣確是好些了。”用眼瞄了一眼劉肇,見他眼中確是關心之意,心裏便落了底,又接口道:“陛下,臣有一事啟奏。”
劉肇一驚,仍笑著問道:“大將軍請講。”
竇憲出班站到了中央,環視了下四周,傲然道:“北匈奴兵敗,我已立左穀蠡王於除為單於,他也有意歸降我大漢。我已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出使者立他為單於,並且設置中郎將進行監護,與南匈奴單於的先例相同,陛下以為如何?”他盯著劉肇,傲慢不遜之極,語氣中還帶著一些的威迫。
劉肇剛要說話,卻見袁安從班中走出,大聲質問道:“你未請示皇上,而先答應了於除的請求,這是尊君之道嗎?”
竇憲冷笑一聲:“袁司徒,我管理邊疆事務,此事不須奏請,我自可以決定。”
任隗出班奏道:“陛下,大將軍雖管理邊疆事務,但是卻無任免單於這種大事之權,他這是越權!”
太尉宋由見竇憲勢孤,忙說道:“大將軍在外,自是權衡利弊,方便行事,我們在朝堂之中,自然不知前方情況,怎可就此說大將軍的不是呢?”
劉肇見亂成一團,便打了圓場道:“眾位愛卿,大將軍雖然答應了於除的請求,但是冊封旨意未下,朕的意思,是各位商議一下,此事是否可行!”
袁安奏道:“陛下,光武皇帝招撫南匈奴,並不是說可以讓他們永遠安居內地,而隻是一種權宜之計,為的是利用他們去抵禦北匈奴,以夷製夷。如今北匈奴大敗,已被趕出漠北草原,北方已然平定,為什麽還要再封一個單於出來呢?”
任隗也道:“袁司徒說得有理,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命令南匈奴單於返迴他的北方王庭,統領歸降部眾,平定北方,沒有理由再另封於除做什麽單於來增加國家的經費開支。”
竇憲接口道:“陛下,於除被封單於,臣有兩個理由,其一,北匈奴被滅,南匈奴占據北方王庭,必會增加領土和財力,南匈奴單於本就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若是一旦掌權,必會起了反抗大漢之心。其二,於除即使被封單於,他隻剩下幾千部眾,已難取事,卻仍可以占據王庭,與南匈奴抗衡,隻要有這麽一個王庭在,南匈奴便會一直臣服於我朝,這是合情合理的,臣也是為了我大漢考慮,請陛下三思。”
宗正劉方出班奏道:“陛下,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領部眾歸降,蒙受漢朝的大恩,至今已四十餘年,曆經三位漢帝經營而交往至今,於大漢朝言,是友多於敵。更可況,是他們上表主動請求我大漢攻打北匈奴,陛下既然答應了,就應當深切地追思繼承先帝的遺願,助他們完成大業。”
粟邑候耿夔出班道:“宗正之言差矣!朝廷與朝廷之間的交往,不是小孩子之間的遊戲,你和我好,我就不打你,我不和你好,我就不理你。南匈奴對大漢朝是存著狼子野心的,你是不是受了南匈奴的賄賂,幫著他們說話!”
宗正氣得臉漲得通紅,“我劉方是就事論事,不像你們,你們幫著於除說話,不就是因為大將軍娶了於除的女兒為妾嗎?”
竇篤慢條斯理的說道:“我兄長是娶了於除的女兒,這說明於除對大漢朝的一片忠心,我們與匈奴聯姻的事情多了去了,這還算事嗎?”
大司農尹睦道:“陛下,臣覺得宗正和司徒的話有道理,屯屠何是首先提出北征的人,消滅北匈奴以後,我們停下來不再進取,卻要另立一個新降服的北匈奴單於。這於理不合。隻為了一時的妻妾聯姻而違背了三世以來的聯盟,失信於我們所養護的南匈奴單於,而去扶植無功的北匈奴單於。《論語》中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如今要是失信於一個屯屠何,那麽其餘的蠻族也就不敢再相信大漢朝的承諾了!”
劉肇早知道竇憲娶的是於除的女兒,但是聽眾人將這醜事抖了出來,竇氏一族依然我行我素,不由心中有氣。他問道:“大將軍娶了於除的女兒,茲事體大,怎麽沒有上報朕聽?”
竇憲心裏一驚,也知道這件事有違朝例,如果是平常的娶嫁,朝廷自不會問,但是自己娶的是要立為單於的於除的女兒,這涉及到兩國之間的聯姻,自己私自決定,隱而不報,卻是不對。但是他驕橫慣了的,怎肯低頭,便伸著脖子,高聲道:“臣就是娶了一個小妾,雖說是於除的女兒,但是這裏麵沒有私意,陛下可不必過問。”
“你大膽!”袁安大聲叫道。他跪倒於是道:“皇上,大將軍這樣說,是不把皇上和朝廷放在眼裏,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啊!臣請陛下,殺了這忤逆朝廷和君主的大奸大惡之臣!”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幾個膽小的臣子,已全身發抖,感到大難將臨的恐懼。竇憲立即轉身,死死地盯著伏於地上的袁安,心中恨極,若不是在朝堂之上,他真想走上去,殺了這個整日裏與自己做對的老家夥。而此時他不能這樣做,於是他平複了一下心情,也不跪倒,隻施了一禮道:“陛下,袁司徒年世已高,處事昏憒,已不堪重任,該告老還鄉了!”
劉肇也嚇得臉色慘白,他沒料到朝堂上竟然出現了這種情況,饒是他處事冷靜,也慌得沒做手腳處。好容易迴過神來,便看向任隗。
任隗冷笑了一聲,也跪倒道:“陛下,竇大將軍是要將我等老臣趕出朝廷,想獨攬大權,這是要篡位之兆,陛下,早做決斷。”一句話,還是殺之而後快。
鄧彪見勢不好,忙出班奏道:“陛下,大將軍於國有大功,隻是一個納妾不報之罪,何來篡位之說,任司空,此言過了。臣看,還是議邊疆之事,此等小事,屬陛下的家事,延後再議不遲。”
宋由也道:“太傅所言有理,還是議於除封單於一事的好!”
他二人一插科打諢,便將剛才的緊張氣氛緩和了一下,郭璜見勢不妙便說道:“臣以為,大將軍所說有理,雖說有悖朝廷北伐的本意,但是若沒有了製衡南匈奴之人,就連其它邊境小族也將躍躍欲試了。”
袁安道:“你錯了,烏桓、鮮卑新近斬殺了北匈奴優留單於,凡人之常情,全都是忌憚仇人的,現在扶植優留單於的弟弟,那麽烏桓鮮卑便會懷恨於心,臣擔心,他們定會借此生事,邊境便永無寧日了。”
這時韓棱出班奏道:“皇上,臣看依照漢朝舊例,供給南匈奴單於的費用,每年高達一億九十餘萬;供給西域的費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如今北匈奴距離更遠,費用超過一倍,這將耗盡國家的國庫財富,小民百姓拚命的納捐納稅,卻沒有一分用在自己的身上,難道我們就是為了供給這些外邦小國嗎?竇太將軍兩次征戰,雖獲得全勝,卻花費了朝廷無數的銀錢,請問,這是利國利民之道嗎?”
竇篤摸了摸鼻子,悶聲說道:“朝廷用兵,花費些銀錢是必須的,何必在這事上斤斤計較?”
韓棱冷笑著指著竇篤道:“大人別忘了,你們窮奢極欲所得每一兩銀子,都是小民百姓所供,朝廷用兵所需銀錢,你認為應當,難道你們竇家所用的銀錢,也是應當?”
見矛頭又指向了竇家,宋由又想拉迴話題:“韓大人,此時是議朝政,你說這話就不得當了!”
“哦?哪裏不得當?”袁安站起身來,他已老邁,臉色略顯紅潮,卻是氣虛所致,剛才又氣湧胸口,此時頭暈耳鳴,已是勉強支撐。朝廷北伐,他本來就不同意,勞民傷財不說,實是為以後的邊境又伏下了一個禍患,此時,這個禍患已顯出了端倪,他便是拚了老命,也決不能讓竇家得逞。
宋由看了他一眼,偌大的崇德殿內鴉雀無聲,眾人都在等著他的解釋。可是他卻說不出什麽來,若是論理,他明知道是竇家理虧,但是他卻受了竇家的無數好處,他不能不為他們出頭說話。
“我說此時議此事不得當!”他強調了一下。
“你說不當嗎?那我們就看看什麽叫得當!你們竇家幾兄弟皆在戰時修建了府第,這是不是銀錢?你們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美女,是不是銀錢?你們縱容下屬買官賣官,這是不是銀錢?這些是得當還是不得當?”袁安將胸口的一團熱氣壓下,臉色突然間變得慘白,身子搖搖欲墜。
竇憲說道:“袁安!你不要在這裏胡言亂語,我們竇憲一族於大漢有功,得些封賞,也是理所當然。太後自重,在宮中節減開資,我們也是十分節減,並沒有些許越矩。你現在在這裏蠱惑朝臣,是何居心?”
袁安冷笑道:“我的居心,就是忠於漢室,還我大漢朝一片清淨的藍天,你口口聲聲指責我袁安,又是何居心?”
竇憲哼了一聲:“你袁安對大漢朝一片忠心?你勾結了一群臣子,拉幫結派,是不是圖謀不軌?”
“老臣是和一些臣子有交往,我們的交往隻是公事,沒有私事,你可讓人去清查,可有如你們一般收取銀錢,私自買官賣官之事?”
“你!”竇憲一時語塞,他冷笑著慢悠悠地說道:“袁司徒,當年光武帝誅殺韓歆、戴涉,都是因為這二人藐視皇上,如今,天子在上,你袁安滿嘴胡言亂語、欺君罔上,你就不怕重蹈韓、戴二人的覆轍嗎?”
此時竇憲的殺意已十分明顯,袁安縱聲大笑,語聲淒涼:“大將軍啊大將軍,是你在欺君罔上,目無君主啊,我袁安,垂垂老矣,還怕你的威脅嗎?若論輸贏,我袁安隻恨年齡不饒人,但是我也要誓與你這奸人鬥到底!”
劉肇站起來,看著滿頭白發的老司徒,心中感慨萬千,慨然長歎道:“袁司徒,今日之事,議到這裏,眾位愛卿可以上奏書,朕要再想想。”他記得李郃告訴他的一個字“縱”。此時此刻,千萬不能功虧一簣,雖然老司徒在據理力爭,但是時機不成熟,決不能輕舉妄動!至於說是否封於除之事,他覺得雙方皆有道理,一時之間,也拿不定主意,隻好吩咐退朝。
袁安的眼中閃過一絲傷感,看了一眼年輕的小皇帝,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幼帝何時能衝出迷霧,一片清明啊。他感到淚水湧上雙眼,用衣袖拭了拭,哆嗦著邁動著了腳步,一旁的任隗扶住了他,兩個人相視苦笑。
早朝過後,竇憲直接來見竇太後。
竇太後自交了權後,每日裏養花種草,還有一個男寵相伴,日子過得逍遙自在,十分的滋潤。見竇憲來見,便放下了手中的繡品,站起來拉著竇憲來到了後園亭中,命人擺上了果品,糕點才道:“兄長,我已聽說前朝之事,你意如何?”
竇憲被袁安氣得半死,一肚子的難受,便說道:“太後,這個袁安實在可惡,我們不如找機會殺了他。”
竇太後喝了一口清茶,用指尖挑起一片茶葉道:“兄長,這茶泡得久了,你還能喝嗎?早已沒有了滋味。袁安老了,就如同這茶葉,太久了,早晚會扔掉的。”
“可是,他處處與我竇家為難,每次都氣得我想當場殺了他才解恨。”
竇太後搖了搖頭:“兄長,我還是勸你一句。袁司徒已曆三朝,門人弟子眾多,你殺了他就是捅了馬蜂窩,動不得!”
“也罷,既然動不得他,就讓他在家中養老,以後再不許他上朝,太後不如下旨,將他罷了官,送迴老家去。”竇憲早上沒吃飯,拿了一塊鬆子糕放入了口中。
竇太後再次搖了搖頭:“兄長,你可有切實的證據或把柄?象他這種老臣,你沒有實據,如何能說罷說罷,更何況,他位列三公,地位尊崇?一個字,忍!他已老邁,聽說身子骨也不好,我們還年輕,何必急於一時?”
她這樣一說,竇憲便覺得心中痛快了,剛剛的煩躁不安,也淡了許多。又將一塊糕點入口,腹中也舒服了些,便道:“太後,我已納於除的女兒為妾,也答應了立於除為北匈奴單於的事,雖朝臣反對,我卻不能不為,太後,你看呢?”
竇太後笑著說道:“兄長,你本不好色,難道竟是為了這個女子才答應了於除嗎?”
“當然不是,隻不過,於除當了單於,對我竇家卻有莫大的好處。”竇憲陰陰地笑了笑答道。
“既是對我竇家有好處,哥哥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吧?我會通知皇帝,立右穀蠡王於除為北匈奴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