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再遇
路旁開滿了各色菊花,**有金芍藥、鶯羽黃;白菊有月下白,玉牡丹、貂嬋拜月、一團雪。紫菊有碧江霞、雙飛燕、和紫羅繖。還有美人紅的紅菊,淡紅色的佛見笑、桃花菊,品種名貴,如雲霞的菊叢中,鄧綏一張比花還嬌美的麵龐,笑得十分燦爛。
玉兒跟在她的身邊,一邊為她打傘,一邊小聲的嘀咕著:“小姐,這花又不是我們種的,幹嘛費心思去弄它,好端端的把手都弄得粗了。”
鄧綏眼中閃著柔和的光芒,小嘴微張,那素白的小手上已粘了泥土,她卻不去管它,還在將一棵玉樓春扶正,培上了土,然後才滿意的站起身來。
“玉姐姐,這花和人是有感情的,我剛來時,花還未開,如今是開得滿園了。一會我們就要走了,怎麽能看著它倒於路旁,若是別人沒有看到,踏上一腳,不是可惜。”
她轉身迴屋去洗手,待將手洗得幹淨了,卻見陰璃自外而入,便笑道:“怎麽,我要走了,你才來送我?有什麽禮物要送我?”小臉俏皮的仰著,一雙眼睛卻晶亮有神。
陰璃走過來牽了她手,隻感觸手冰冷,正自詫異,卻見陰璃眼中含淚,竟滾滾的落了下來,啜泣不已。
鄧綏一愣,便柔和了語聲道:“我知你不舍我,卻又不是永生不見,怎麽竟落淚了。快擦擦,臉上的胭脂要變成條了。”
這一說,倒把陰璃逗得“噗嗤”一聲樂了出來,用力打了綏兒一下,說道:“綏兒,你倒是沒生那個心思,這些日子在我這裏,走了便不想我!”
綏兒打趣道:“我迴去畫了你的畫像,日日看著,念著可好?”
陰璃甩了她手,“你啊,這是要把我當成個菩薩了,我可不要,隻是不知,這一別,何時再能相見。”說罷歎了口氣,她心中雖知,兩人日後定有一番爭鬥,隻是如此時光,怎麽又平白想著以後的日子呢?卻是父親告訴她,自綏兒走後,不可再相往來,隻是日日的朝夕相處,這份不舍,卻來得自自然然,全無一點做作。
鄧綏將她頭上的發絲撫了撫,柔聲道:“璃兒,我會給你寫信的,離得也不遠,你想我了便來看我,我想你了,便來看你,又無緣無故說這些傷感話做什麽?”
陰璃的臉色變了變,說道:“我過些日子要隨父親去上任,不知何時迴來,故有此一說。罷了,也許以後我們都入了宮,共侍一夫也說不準呢!”說罷用眼睛去看鄧綏,見她神色如常,微覺詫異。她卻不知,綏兒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入宮之事。
鄧綏笑道:“我才不入宮,綏兒將來必會嫁一個一生與我相愛之人,攜手走遍天涯,白頭不相離。宮中又豈是我們女兒家相與之所嗎?不過以璃兒的美貌,若是入得後宮,也是三千寵愛於一身吧!”
這一說,陰璃不由得麵紅耳赤,一張俏臉臊得如紅布一般,小聲啐道:“你不要胡說!”
鄧綏暗自好笑,卻不點破,隻打趣道:“璃兒害羞了!”
兩個人正說笑,趙玉從外麵進來道:“小姐,車已準備好了,可以走了。”
這樣一說,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更覺依依不舍,鄧綏沉吟片道:“璃兒,我要走了!你若是與父親遠行,也可告知我地點,我們還可以通信。”
陰璃假意的點了點頭,心中暗歎,她怎麽會與父親遠行呢?隻是此時又不能說破,隻輕挑眉道:“那是自然,綏兒,你一路小心!”
鄧綏點頭,又握了她手,依依別道:“我走了!”
轉身便與玉兒向門外走去,陰璃沒有送到門口,隻倚在門側,看著鄧綏穿過院落,向外走去,長歎了一聲。
綏兒的隨身物品不多,隻一輛馬車,李夏又特意來接,趙玉便來了興趣,想起在草原上騎馬馳騁的情景,便要李夏跟在車的後麵,非要騎上馬不可。李夏見馬車走得慢,也便由得她胡鬧。綏兒便車中探出頭來,看著趙玉騎在馬上,隻有幾分羨慕,又想自己一個未出閣的女孩家,怎能當街騎乘?便興致勃勃地對趙玉道:“玉姐姐,待出了城,換我來騎一會兒吧,好久沒有騎馬了。”
趙玉吐了吐舌頭,“小姐,一會問過李大哥吧,他若是允許,我可沒意見。”
趙玉看了一眼跟在後麵一臉嚴肅的李夏,隻得歎了口氣,心中暗忖,李夏時刻擔心自己的安全,自是不會允可自己的。隻得縮迴了頭,悶悶地坐在車中。
眼見車子出了城,卻見幾名孩童在草地上放風箏,便叫停了車子,看著風箏越飛越高,清脆的笑聲如風鈴般在天空迴蕩,心中多了幾分豔羨。想起幼年時,家中練習女紅,被母親責罵,哥哥便帶著自己出去放風箏,往事如潮,湧上心頭,頓時來了興致。
下了車,走到那幾個孩子的身邊,接過了他們手中的風箏線,小臉仰望著看那天空中越來越高的小黑點,似乎天地萬物都變得空曠高遠,明媚的笑容如一縷陽光,連那幾個孩子都看得傻了,竟忘了手中的風穩線,一鬆手,竟遙遙掙了出去。
那孩子見了,發了急,哭了起來,綏兒一愣,忙道:“別哭啊,姐姐去幫你找!”便提了裙子,向風箏飛過的方向跑去。
柳條的嫩葉泛成了煙綠,漸漸遮住了她的身影。眼見風箏落處不遠,卻不知不覺竟走了許久。卻見風箏落在一棵樹頂。還好樹身不陡,她看看四下無人,便提了裙子向樹上攀去,隻攀到一半,卻見下麵馬蹄聲響,一人騎馬從下麵經過,臉上一紅,竟鬆了手,直向下落去。
立時嚇得花容失色,雙目緊閉,暗道不好。
落地卻不甚痛,但覺額上一熱,似是人的唿吸,淡淡的,如風兒一般輕柔。偷偷的睜開眼看去,卻迎到了一又烏黑的瞳仁,溫潤如墨玉,卻極盡溫柔,眸中映出自己紅紅的臉頰。她也沉迷於那雙眸子中,移不開視線。忽聽到遠處有唿喚之聲,才“啊”了一聲,羞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下去,略掙紮了下,才發覺自己在馬背上,被那人抱在懷中。
她低垂著臻首,低聲道:“放下,快放我下來!”卻不敢再去看那人一眼。
“你告訴我,你是誰,我就放你下來。”那人語聲略帶著一絲童稚,卻有著壓迫人的威嚴。不由迴過頭去,好奇的看去,臉兒羞得更紅,竟不知如何應對。
那人正是出來打獵的劉肇,他和袁賞追趕一隻獐子,分了開來,卻正遇到鄧綏攀到樹上去拿風箏,他一看到那絕美的容顏,就認出她是他心中想念的女子。於是便停了馬來看她,誰知卻驚了她,讓她從樹上落下。幸好,自己接住了她,卻也嚇得心兒直跳。
待見到她就偎依在自己懷中,一顆心跳得更加厲害,竟不舍得再鬆開手。
兩個人就這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說話,耳聽得馬蹄聲越來越近,卻是李夏趕到了。鄧綏急了,小聲道:“快放我下來,我叫綏兒!”掙紮了幾下,終於從馬上滑落。
“哎!”劉肇叫了一聲,心中不舍,卻見綏兒小跑了幾步,迎向了李夏,迴頭向著劉肇一笑,笑容美妙得如一道劃破流雲深霧淩於春色之上的耀目金光,竟讓劉肇又愣住了,隻覺一池春水般又被攪動了,浪花般翻湧了起來。
李夏拉了鄧綏上馬,看向劉肇,眼中露出一絲詫異,卻沒有說什麽,帶過韁繩,轉身帶鄧綏而去。
劉肇望著二人一騎離開,低聲吟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此時袁賞和任隗趕到了,問道:“陛下,出了什麽事?”
劉肇笑道:“那女孩是陰家府中的女兒對吧?是叫綏兒嗎?”
任隗一愣,突然想起那日的事,不知道他為何今日又提起,忙答道:“她叫陰孝和,是不是有小字,臣便不知道了。”
劉肇點頭道:“好,朕等著,就等到那一天,綏兒,綏兒,我等著。”
三人轉了馬頭,向林中跑去,袁賞卻突然想起什麽似的說道:“陛下,那個人我看著眼熟,以前到我家裏來過,似乎姓李。但是我記得他來見清河王的,他與王爺是有一些關係的,怎麽他卻在此地出現?”
劉肇奇道:“你說他認得清河王劉慶?”
袁賞點頭,“臣沒有記錯,對了,他叫李夏,當時因為劉暢一案,他來見過在我家府中居住的清河王。當時,我也沒注意過,是怎麽迴事,陛下要是感興趣,臣迴家問問家父。”
任隗道:“笨啊,當然得問啊,不過陛下,臣卻覺得不如直接問問清河王爺比較好。”
劉肇皺了皺眉頭,停下了馬,靜思了許久,才喟然歎道:“卻不知他與她是什麽關係,綏兒似乎十分信任和依賴他。明日,朕去兄長那裏問問,或者可以多知道綏兒的情況。”
心中卻想著,劉慶會和綏兒有什麽關係呢?那李夏又是什麽人?都鄉候劉暢一案,兄長怎麽又會參與其中?他自小雖與自己一同長大,卻還是有事瞞著自己?越想心裏越亂,虛虛實實,不可捉摸,心裏又如泉裏湧上來的水一樣,亂蓬蓬的噴濺了出來,四下裏沒有一個著落。不由得長歎一聲,隻望著林中綠樹蔭蔽的景色,呆呆出起神來。
路旁開滿了各色菊花,**有金芍藥、鶯羽黃;白菊有月下白,玉牡丹、貂嬋拜月、一團雪。紫菊有碧江霞、雙飛燕、和紫羅繖。還有美人紅的紅菊,淡紅色的佛見笑、桃花菊,品種名貴,如雲霞的菊叢中,鄧綏一張比花還嬌美的麵龐,笑得十分燦爛。
玉兒跟在她的身邊,一邊為她打傘,一邊小聲的嘀咕著:“小姐,這花又不是我們種的,幹嘛費心思去弄它,好端端的把手都弄得粗了。”
鄧綏眼中閃著柔和的光芒,小嘴微張,那素白的小手上已粘了泥土,她卻不去管它,還在將一棵玉樓春扶正,培上了土,然後才滿意的站起身來。
“玉姐姐,這花和人是有感情的,我剛來時,花還未開,如今是開得滿園了。一會我們就要走了,怎麽能看著它倒於路旁,若是別人沒有看到,踏上一腳,不是可惜。”
她轉身迴屋去洗手,待將手洗得幹淨了,卻見陰璃自外而入,便笑道:“怎麽,我要走了,你才來送我?有什麽禮物要送我?”小臉俏皮的仰著,一雙眼睛卻晶亮有神。
陰璃走過來牽了她手,隻感觸手冰冷,正自詫異,卻見陰璃眼中含淚,竟滾滾的落了下來,啜泣不已。
鄧綏一愣,便柔和了語聲道:“我知你不舍我,卻又不是永生不見,怎麽竟落淚了。快擦擦,臉上的胭脂要變成條了。”
這一說,倒把陰璃逗得“噗嗤”一聲樂了出來,用力打了綏兒一下,說道:“綏兒,你倒是沒生那個心思,這些日子在我這裏,走了便不想我!”
綏兒打趣道:“我迴去畫了你的畫像,日日看著,念著可好?”
陰璃甩了她手,“你啊,這是要把我當成個菩薩了,我可不要,隻是不知,這一別,何時再能相見。”說罷歎了口氣,她心中雖知,兩人日後定有一番爭鬥,隻是如此時光,怎麽又平白想著以後的日子呢?卻是父親告訴她,自綏兒走後,不可再相往來,隻是日日的朝夕相處,這份不舍,卻來得自自然然,全無一點做作。
鄧綏將她頭上的發絲撫了撫,柔聲道:“璃兒,我會給你寫信的,離得也不遠,你想我了便來看我,我想你了,便來看你,又無緣無故說這些傷感話做什麽?”
陰璃的臉色變了變,說道:“我過些日子要隨父親去上任,不知何時迴來,故有此一說。罷了,也許以後我們都入了宮,共侍一夫也說不準呢!”說罷用眼睛去看鄧綏,見她神色如常,微覺詫異。她卻不知,綏兒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入宮之事。
鄧綏笑道:“我才不入宮,綏兒將來必會嫁一個一生與我相愛之人,攜手走遍天涯,白頭不相離。宮中又豈是我們女兒家相與之所嗎?不過以璃兒的美貌,若是入得後宮,也是三千寵愛於一身吧!”
這一說,陰璃不由得麵紅耳赤,一張俏臉臊得如紅布一般,小聲啐道:“你不要胡說!”
鄧綏暗自好笑,卻不點破,隻打趣道:“璃兒害羞了!”
兩個人正說笑,趙玉從外麵進來道:“小姐,車已準備好了,可以走了。”
這樣一說,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更覺依依不舍,鄧綏沉吟片道:“璃兒,我要走了!你若是與父親遠行,也可告知我地點,我們還可以通信。”
陰璃假意的點了點頭,心中暗歎,她怎麽會與父親遠行呢?隻是此時又不能說破,隻輕挑眉道:“那是自然,綏兒,你一路小心!”
鄧綏點頭,又握了她手,依依別道:“我走了!”
轉身便與玉兒向門外走去,陰璃沒有送到門口,隻倚在門側,看著鄧綏穿過院落,向外走去,長歎了一聲。
綏兒的隨身物品不多,隻一輛馬車,李夏又特意來接,趙玉便來了興趣,想起在草原上騎馬馳騁的情景,便要李夏跟在車的後麵,非要騎上馬不可。李夏見馬車走得慢,也便由得她胡鬧。綏兒便車中探出頭來,看著趙玉騎在馬上,隻有幾分羨慕,又想自己一個未出閣的女孩家,怎能當街騎乘?便興致勃勃地對趙玉道:“玉姐姐,待出了城,換我來騎一會兒吧,好久沒有騎馬了。”
趙玉吐了吐舌頭,“小姐,一會問過李大哥吧,他若是允許,我可沒意見。”
趙玉看了一眼跟在後麵一臉嚴肅的李夏,隻得歎了口氣,心中暗忖,李夏時刻擔心自己的安全,自是不會允可自己的。隻得縮迴了頭,悶悶地坐在車中。
眼見車子出了城,卻見幾名孩童在草地上放風箏,便叫停了車子,看著風箏越飛越高,清脆的笑聲如風鈴般在天空迴蕩,心中多了幾分豔羨。想起幼年時,家中練習女紅,被母親責罵,哥哥便帶著自己出去放風箏,往事如潮,湧上心頭,頓時來了興致。
下了車,走到那幾個孩子的身邊,接過了他們手中的風箏線,小臉仰望著看那天空中越來越高的小黑點,似乎天地萬物都變得空曠高遠,明媚的笑容如一縷陽光,連那幾個孩子都看得傻了,竟忘了手中的風穩線,一鬆手,竟遙遙掙了出去。
那孩子見了,發了急,哭了起來,綏兒一愣,忙道:“別哭啊,姐姐去幫你找!”便提了裙子,向風箏飛過的方向跑去。
柳條的嫩葉泛成了煙綠,漸漸遮住了她的身影。眼見風箏落處不遠,卻不知不覺竟走了許久。卻見風箏落在一棵樹頂。還好樹身不陡,她看看四下無人,便提了裙子向樹上攀去,隻攀到一半,卻見下麵馬蹄聲響,一人騎馬從下麵經過,臉上一紅,竟鬆了手,直向下落去。
立時嚇得花容失色,雙目緊閉,暗道不好。
落地卻不甚痛,但覺額上一熱,似是人的唿吸,淡淡的,如風兒一般輕柔。偷偷的睜開眼看去,卻迎到了一又烏黑的瞳仁,溫潤如墨玉,卻極盡溫柔,眸中映出自己紅紅的臉頰。她也沉迷於那雙眸子中,移不開視線。忽聽到遠處有唿喚之聲,才“啊”了一聲,羞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下去,略掙紮了下,才發覺自己在馬背上,被那人抱在懷中。
她低垂著臻首,低聲道:“放下,快放我下來!”卻不敢再去看那人一眼。
“你告訴我,你是誰,我就放你下來。”那人語聲略帶著一絲童稚,卻有著壓迫人的威嚴。不由迴過頭去,好奇的看去,臉兒羞得更紅,竟不知如何應對。
那人正是出來打獵的劉肇,他和袁賞追趕一隻獐子,分了開來,卻正遇到鄧綏攀到樹上去拿風箏,他一看到那絕美的容顏,就認出她是他心中想念的女子。於是便停了馬來看她,誰知卻驚了她,讓她從樹上落下。幸好,自己接住了她,卻也嚇得心兒直跳。
待見到她就偎依在自己懷中,一顆心跳得更加厲害,竟不舍得再鬆開手。
兩個人就這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說話,耳聽得馬蹄聲越來越近,卻是李夏趕到了。鄧綏急了,小聲道:“快放我下來,我叫綏兒!”掙紮了幾下,終於從馬上滑落。
“哎!”劉肇叫了一聲,心中不舍,卻見綏兒小跑了幾步,迎向了李夏,迴頭向著劉肇一笑,笑容美妙得如一道劃破流雲深霧淩於春色之上的耀目金光,竟讓劉肇又愣住了,隻覺一池春水般又被攪動了,浪花般翻湧了起來。
李夏拉了鄧綏上馬,看向劉肇,眼中露出一絲詫異,卻沒有說什麽,帶過韁繩,轉身帶鄧綏而去。
劉肇望著二人一騎離開,低聲吟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此時袁賞和任隗趕到了,問道:“陛下,出了什麽事?”
劉肇笑道:“那女孩是陰家府中的女兒對吧?是叫綏兒嗎?”
任隗一愣,突然想起那日的事,不知道他為何今日又提起,忙答道:“她叫陰孝和,是不是有小字,臣便不知道了。”
劉肇點頭道:“好,朕等著,就等到那一天,綏兒,綏兒,我等著。”
三人轉了馬頭,向林中跑去,袁賞卻突然想起什麽似的說道:“陛下,那個人我看著眼熟,以前到我家裏來過,似乎姓李。但是我記得他來見清河王的,他與王爺是有一些關係的,怎麽他卻在此地出現?”
劉肇奇道:“你說他認得清河王劉慶?”
袁賞點頭,“臣沒有記錯,對了,他叫李夏,當時因為劉暢一案,他來見過在我家府中居住的清河王。當時,我也沒注意過,是怎麽迴事,陛下要是感興趣,臣迴家問問家父。”
任隗道:“笨啊,當然得問啊,不過陛下,臣卻覺得不如直接問問清河王爺比較好。”
劉肇皺了皺眉頭,停下了馬,靜思了許久,才喟然歎道:“卻不知他與她是什麽關係,綏兒似乎十分信任和依賴他。明日,朕去兄長那裏問問,或者可以多知道綏兒的情況。”
心中卻想著,劉慶會和綏兒有什麽關係呢?那李夏又是什麽人?都鄉候劉暢一案,兄長怎麽又會參與其中?他自小雖與自己一同長大,卻還是有事瞞著自己?越想心裏越亂,虛虛實實,不可捉摸,心裏又如泉裏湧上來的水一樣,亂蓬蓬的噴濺了出來,四下裏沒有一個著落。不由得長歎一聲,隻望著林中綠樹蔭蔽的景色,呆呆出起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