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迢遞畏崚嶒(中)


    劉慶渾渾噩噩信馬由韁,一直到了深夜,卻見滿天星鬥,雲翳遮掩,一彎明月在沉沉的雲海中穿行,那淡淡的朦朧月光,將他的身影拖得很長很長,暗月的光輝,映在他清秀的臉上,帶著一抹幽幽的光暈。他抬頭見那明月,才長長歎道,“月影如此,不知是否也照著伊人呢?”


    他環視周圍,卻發現自己是在一座大鎮的鎮口,鎮中沉靜,偶爾傳來一兩聲犬吠,自己也不知走過了多遠,走到了哪裏。他驅使那馬兒向鎮中走去,家家都已關門,隻有幾戶人家有燈光透出。夜風吹來,帶著一抹殷殷的水氣,令人全身一爽。


    他打點起精神,策馬徐行,耳畔似傳來嗚咽的塤聲,聲音淒婉幽怨,卻又音域深厚低沉,不僅心折,又觸動了心事,便循聲而去。


    鎮中一條大路,那聲音若隱若現,時高時低,他也漸漸脫離了大路,轉入一條小徑。小徑幽深,耳邊水聲可聞,卻見腳下一條溪流,月光下仍清澈如鏡。溪邊清草繁茂,水聲淙淙,不遠處一座木橋,橋後一方小小的院落。聲音越發清晰,正是從院中傳出。


    劉慶下了馬,行過小橋。見院中燈火未熄,一人穿著麻布衣和麻鞋坐在院中乘涼,塤聲卻是從他旁邊一個少年口聲吹出。


    那少年見了劉慶,微微一愣,塤聲噶然而止。那人卻看也不看劉慶一眼,對少年嗬斥道,“樂乃聲之耳,你若見物而動,心動意便動,樂聲也就不會聯貫,如此如何能奏出天籟之音呢?”


    少年聽了,低著頭不發一聲,恭謹之極。


    “罷了,即有客到,你去取些食物,他深夜來此,必是腹中饑餓。”他如此一說,劉慶才感到腹內如火燒一般,不由吞了一下唾液。


    那人看了看滿天星鬥問道,“客人是從京城來此不久吧,你身帶皇家之氣,莫非是姓劉?看你眉目之間有著些許哀愁,想來必不得誌,主星晦暗,客星昏憒,你是廢太子劉慶吧!”


    他一言未了,劉慶已吃驚非小,隻看了星象,再看相貌,就知道自己的身份,真是神人啊。


    他忙拜道,“小王確是劉慶,先生真神人啊!”


    那人笑道,“我早見一客星從京城而來,便知是你,又見你眉目之間仇怨甚深,是以知道,這也不足為奇。”


    說罷站起身來,對劉慶施了一禮,“小人李郃,隱居在鄉野,對王爺無禮,請王爺不要見怪。”


    劉慶忙將他扶起,“李郃先生,想來是位世外高人,剛才小王為塤聲所吸引,來到此間,不想遇到高人,小王鬱鬱不得誌,先生可能指點迷津?”


    李郃笑道,“王爺,你先吃些東西,也可以敝處停留幾日,李郃自會為王爺建一言的。”


    此時那少年已拿著漆盤而出,都是鄉野之物,劉慶自離開鄧訓的隊伍,一直未進食,也不管食物粗鄙,狼吞虎咽起來。


    李郃微笑不語,隻對那少年道,“甘英,你再拿些水來。”


    劉慶吃了飯,又大口喝了幾口水,感覺全身的活力又迴來了,似乎對鄧綏的思念也淡了一些。


    李郃並不與他交談,隻道,“王爺遠路勞乏,好好休息一夜,明早,小人帶王爺到山上走走,此處乃屬華陰縣境,風光極秀!”說罷告退而去。


    劉慶一路行來,再加上倍受打擊,身心俱疲,便沉沉睡去。


    清晨的微光映進窗格,滿天霞光中,鳥鳴啾啾,卻也聞得一陣花香淡雅,劉慶起身穿衣下塌,走出門去,卻見好一個風光所在。


    昨夜來時,夜色濃重,又是心神恍惚,不曾注意這周圍的景致,如今看來卻令人心折不已。


    房前小院前的木橋後,是一片竹林,翠竹青青,如蒙著一層濃鬱的青紗,晨光中似有霧氣,更襯得炯娜多姿,輕盈細巧。


    房前的柵欄外,種著一株楝樹,此時花開,花朵極小,花瓣白中透紫,卻散發出一股極濃的花香。雖然無風,花香卻在樹身周圍形成了一團,慢慢散去,遠處也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香氣。木舍簡陋,卻淡雅別致。舍後竟然是一座高峰入雲,峰頂雲霧繚繞,更顯得如人間仙境一般。


    甘英正提著兩桶水從橋後走來,他十六七歲的年齡,身材高挑,雙眼有神,皮膚略黑。兩桶水都已裝滿,他卻毫不吃力,水在桶中,波紋不起。


    他見劉慶起身,微微一笑,卻不答話,待將桶中之水倒入一口大缸之中,才出聲道,“王爺已醒了,小人這就為王爺倒水洗臉。”


    待劉慶洗過了臉,卻見李郃已經在等候他用餐了。李郃和甘英用餐時都不說話,早餐隻有一碗清粥,一小盤醃製的小菜,劉慶雖是王子,卻也吃了許多苦楚,也不為許,隨遇而安,吃得津津有味。


    李郃年紀二十七八,雖做農夫裝扮,卻難掩書卷之氣,一雙眸子精光通透,顯得聰慧非常。他遞給劉慶一根粗些的柴枝道,“王爺,我們今天一起爬到山頂,此山乃華山三峰之一,極為險峻,我與甘英每天都會攀爬一次,也練得身強體壯。王爺自小生於王候之家,不知可否有些體力?”他笑看著劉慶,似有激他之意。


    劉慶仰頭看了看頭頂的高峰,雖心生俱意,卻毫無退縮之態,朗聲道,“先生小看我了,小王定隨先生攀到山頂。”


    李郃笑而不語,率先向外走去。峰高入雲,山路崎嶇,李郃與甘英卻如平地一般,談笑自如,李郃時而停下來,等著劉慶,卻不忘鼓勵。劉慶一生孤苦,自有一股好強之氣,所以雖然累得汗流浹背,卻不肯放棄,勉強支撐自己前行。


    怎奈他畢竟在皇宮之中,養尊處優,行到一半,隻感到全身無力,再難攀上半步。


    李郃也不勉強,便帶他迴到山下木屋,如此半月,劉慶漸行漸高,身體也越來越強壯。甘英談吐有禮,劉慶十分喜歡他,卻對李郃摸不清底細。


    他私底下也問過甘英,甘英隻道,“師父精通音律,術算,武術,諸子百家,是位難遇的高人,王爺遇到他是王爺的福氣,此時師父也在考驗王爺,待你能登到山頂,師父自會與你講談天下之道。”


    劉慶大喜,勤加苦練,終於在第十九天登到了山頂。見白雲在腳下,天地萬物都如蟲蟻般渺小,頓覺心胸開闊,一掃低靡之氣。


    李郃走到他身邊道,“王爺,你看這天下如何?”


    劉慶歎道,“天下與我又如何,就如這山中之雲,飄渺無依,渾若無物。”


    “不錯,王爺,天下就是如此,何苦為此而生煩惱?”


    “小王早已沒了坐擁天下之誌,此時更是如此!”劉慶歎道。


    “王爺若無此誌,又何必歎氣!你雖被廢太子,卻也是胸懷大誌之人,隻是兄弟情深,不肯悔了情意。又是屈居於人下,時時受辱於他人,心中有所不甘。你就沒有為所求之事而不得而痛苦嗎?”李郃侃侃而談,目光炯炯,注視著劉慶。


    劉慶低頭不語,想起綏兒必入宮為妃,自己若是皇帝,不是可以和綏兒長相廝守,永不分離了嗎?


    “王爺,小人乃一布衣,也從未想過入仕為官,隻是看王爺如此,指點迷津罷了。”


    “先生請講!”劉慶抬起頭,神情鬆馳了下來。


    “我雖通五行,卻也隻遵儒道,天子即立,王爺必要用心輔助,決不可有奪位之心。否則必不得善終!”李郃看也不看劉慶,繼續說,“你鼻通四海,目露慈意,你是一個心善之人,天下雖一時不可得,卻不是永不可得。”


    “先生,你此話何意?”劉慶爬山時的汗已變成了冷汗,此時如芒在背,十分難受。


    “天下間,世事紛擾不定,王爺是得子孫福之人啊!所以,王爺一定要助陛下得天下之功,才會有得天下之份。你雖心下不甘,卻要放開胸懷,才會容天下於掌中啊!”李郃一邊踱步一邊娓娓而談。


    “先生是讓我助皇弟嗎?”劉慶問道。


    “不錯,王爺可寫一字看看,我再講給你聽!”李郃拾起一顆石子交在劉慶手中。


    劉慶略一沉思,在地上寫了一個“綏”字。


    李郃注視了許久,才道,“王爺心中可有一個女子?”


    劉慶點頭,“王爺,此女子秀外慧中,仁愛賢德是也不是?”


    劉慶道,“先生大才,何處得知?”


    “你看這綏字,中有一女,便說明王爺心中所想,再則,此女上有愛下有民,是主掌天下之人,即愛民如子,定是一個仁愛賢德之人。隻是此女要想位登於此,尚要有萬千的波折,小人不才,敢問此女可對王爺有意?”他盯著劉慶的眼睛沉了聲音問道。


    “我深愛於她,卻不知她對我是否有一樣的情意,她極守禮,是絕不肯對我言明的!”劉慶對李郃深信不疑,便將心事說出。


    “王爺不可啊,此女非大人可得,卻是日後助大人得天下之人,你要打定主意才好!”


    劉慶垂下了台,他已經服了李郃,一個字中若能推出這幾許,良久,他低聲道,“先生,劉慶雖無大才,卻明白了先生之意,定會按照先生的意思行事,請先生放心。”


    李郃朗聲大笑道,“王爺,可不必讓我放心,此乃小人之拙見,天色不早,我們下山去吧!”


    深雲依舊,一個清晰的“綏”字還刻在華山這頂,清風蕩然,似在述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熹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歲月海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歲月海萌並收藏和熹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