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醜聞
章帝的喪禮結束後,竇太後曾根據先帝所謂遺詔,宣布將西平王劉羨改封為陳王,六安王劉恭改封為彭城王。緊接著又以皇太後身份頒詔,陳王劉羨,彭城王劉恭,樂成王劉黨,下邳王劉衍,梁王劉暢一律迴國就封,不得遲延。
竇太後的這一手確實厲害,也很高明。
當時正值國喪期間,幾位親王都是先帝劉炟的至親,本應至少過了三個月才能離京就封。至少,也應等到喪事完全辦完才動身。可是劉炟下葬才不足十日,竇氏兄妹就要迫不及待地驅趕他們出去,分明是排斥異已。
消息傳來,滿朝文武都感到意外。諸王接到詔書,心中也是萬般無奈,就算他們是金枝玉葉,也隻能含著淚卷起鋪蓋,怏怏地上路了。
元和三年,利候劉剛與他的大哥齊王劉晃因與母親太姬有家庭矛盾而鬧翻,雙方相互控告對方**,官司一直打到了先帝劉炟的禦案上。最後劉炟也沒有辦法,隻得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齊王劉晃被貶為蕪湖候,利候劉剛封地被削三千戶,太姬則被收迴了璽印綬帶。
這件案子了結之後,劉晃、劉剛威信掃地,聲名狼藉。他們連累英雄先祖,他們的曾祖劉縯也為此蒙羞。這一枝皇族後人顏麵盡失,漸漸在皇族中抬不起頭來。
後來章帝去世,蕪湖候劉晃、利候劉剛,都鄉候劉暢三人這次也是奉召千裏迢迢地來洛陽奔喪。
隻因這三人的封地距離洛陽距離太遠,雖然他們接到詔書後就立即上路,但等到三人相繼抵京之時,喪禮早已結束,劉炟也早已下葬了。這三人感覺很無奈,隻好住在館驛裏等待答複,希望能夠得幾個賞賜什麽的,誰知等了許久,卻始終沒人理睬了們。
再這樣下去,這三個人在洛陽真的就走投無路了。
這時,都鄉候劉暢想到了一個辦法,找竇太後。可是竇太後身為太後,如何可以和她結交呢?劉暢說道,他和步兵校尉鄧疊是親戚,以前他多次來到京城,就和他結交,鄧疊的母親與太後很親密,隻要通過鄧疊母親這一舉薦,這樣就可以見到竇太後的麵了。
另外兩位候爺心想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隻好聽從劉暢的辦法。
果然,劉暢找到了鄧疊的府上,把前因後果這麽一說,鄧疊立刻表示幫忙,他帶著都鄉候去見了竇憲。
竇憲從心底裏就沒有瞧得起都鄉候劉暢,但是劉暢確實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再加上相貌極為英俊,於是竇憲的心裏就打起了一個小算盤。
竇太後剛剛喪夫,心裏十分空虛,再加上她還是二三十歲的虎狼年紀,如果這個劉暢討得太後的歡心。太後自然對國事的關注就會減少,到時候自己就可以獨攬大權,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了。
有了這一層相法,他便一口應允,帶著劉暢去見了竇太後。不出所料,竇太後一看到劉暢就春心盎然了。
但是即使竇太後加以千方百計的加以遮掩,事情還是敗露了。
劉肇坐在書案後,雖然天氣十分炎熱,但是卻穿得一絲不亂,旁邊的宮女一直在為他搖扇,他卻顯得有些煩燥,揮手讓他們退下了。黃雋一直跟在他的身邊,見宮女們退下,就施了一禮,也想退出去。
劉肇卻擺了擺手,“黃雋,你留下,朕有事情問你。”
黃雋重新施了禮,站在原地沒有動。“陛下有何吩咐?”
劉肇從案後站起身子,把案後的小弓拿了下來,在手裏擺弄,拉開了幾次覺得無趣,就又放下,顯然心神不定。
黃雋見狀便道,“陛下,心中有事,願不願意和屬下說一說?屬下雖說愚鈍,卻多個人幫陛下,沒準就有什麽好點子呢?”
劉肇聽了看了一眼身材矮小的黃雋,走到他的麵前,把手放在他的肩上,眼中閃著寒森森的光,“你是不是太後派過來監視朕的人?說!”
黃雋心裏一抖,腳下一軟,跪倒在地上,“陛下,屬下雖是個閹人,卻不會做那種奴才,陛下若是不信,殺了屬下也可。”
劉肇站直了身子,狠狠地盯著黃雋的眼睛看了許久。黃雋直著脖子,死人臉似的又灰又白,卻咬著嘴唇,不哼一聲,樣子十分倔強。
卻聽劉肇突然嗬嗬笑道,“你起來吧,我相信你。”
黃雋一愣,不知這位少年天子的心中想著什麽,哆嗦著站起,心裏縮成一團。他深知劉肇雖年幼,心思卻極重,有時孩童般天真,有時卻刻薄陰毒。
劉肇喝了一口案上的*,圓險上帶著一種笑意,卻語氣冰冷道,“朕身邊沒有心腹,那些宮女太監十有*都是母後身邊的人。所以,朕才問你,你也不要害怕,對我忠心之人,朕,必不會虧待於他。”
黃雋此時才明白小皇帝的意思,不僅為他小小年紀,心思如此細膩而驚歎。忙跪倒道,“多謝陛下的信任,屬下必忠心耿耿,決不會讓陛下失望。”
“好,你起來吧!兩條,第一,我並非心胸寬大之人,忠心侍主,再大的錯,我也會護著你,如果你對我有了二心,再小的錯,朕也會嚴懲,決不輕饒。第二,宮裏是母後的天下,雖說朕是皇帝,但是仍要處處小心,朕吩付的差事,都是生死攸關之事,凡事我隻交待一次,而且至死都要爛在肚子裏,決不能吐露半點風聲。”
他又看了看黃雋,沉聲道,“我已觀察了你許久,發現你確是一個忠心可信之人,從即日起,朕升你為黃門令,時刻跟在朕的身邊。”
黃雋再次磕頭謝恩,“謝陛下的恩典,屬下必為陛下隳肝瀝膽,以報陛下之恩。”
劉肇此刻才換了一張笑臉,神情也隨和了許多,他將黃雋扶起道,“你對我忠誠,我必待你以兄弟。以後隻有我們二人之時,你不必如此拘禮。”
黃雋長歎了口氣,渾如一場噩夢方醒,許多這幾日想不通的事似乎也有了答案,不僅對這位少年天子又多了一層敬重。眼中朦朧上了一層霧氣,心裏也感動不已,一瞬間已下了為天子而死的決心。
劉肇歎道,“母後與都鄉候之事,你可聽說?”
黃雋道,“陛下,此事**之人,盡人皆知,隻是大家也就是背後小聲議論幾句,誰不想要腦袋了,才會批評太後的不是。”
劉肇咬著細碎的白牙,“太可恨了,先帝才過世一年,就有這種醜聞,實在是難以容忍。”
黃雋陰陰地道,“陛下,唯今之際,隻有想辦法除了那都鄉候,永絕後患。”
劉肇從容道,“你若有計策,或可說說。劉暢雖是皇族,但是卻做出此等讓皇室蒙羞之事,死有餘辜。”他淡淡說來,似沒有發作,骨子裏卻透著陰冷,黃雋不僅打了一個冷戰。
“臣有一計,可以借刀殺人。”黃雋粗重地透了一口氣,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殿外,天又開始陰沉了下來,細細的微風吹過了簷角的銅鈴,叮當有聲。
翌日,竇憲正在家中飲酒,他飲酒已成習慣,下朝無事,他會一直與姬妾飲至深夜,大醉而臥,醜態百出。此時,門吏來報,“大人,有一名小吏來見,說有要事。”
竇憲把懷中的姬妾推到一旁,問道,“一名小吏?誰家的小吏,可問他有何事?”
“他說是宮中來的。”門吏據實以報。
“哦?你叫他進來。”竇憲一聽是宮中來人,自然想到了在宮中當太後的妹妹,太後久未召見,這幾日他簡直在朝中躊躇滿誌,驕橫跋扈,性情也越來越暴烈,就連朝臣中有人瞪他一眼的微末小事,他都懷恨在心。為了彰顯他手中的殺予之權,已經借故殺了好些人,威震朝廷。
他正懷疑是不是自己這些時日的作為讓太後又有些擔心,便見到一名小吏從外麵而入。
小吏年齡約十*歲上下,身量不高,臉色略顯灰白,顯得十分緊張。這讓他更加起疑,酒也忘了喝,大叫道,“你是何人,是誰派你來的?”
小吏深施一禮,“大人,屬下是宮內太後身邊的黃門令,我聽到了一點消息,想到大人這裏通報一聲。”
“哦?”竇憲用懷疑的目光上下打量著這個小吏,“你是太後身邊的人,我怎麽沒見過你。”
“太後身邊那麽多的宮人,屬下小小一個黃門令,怎麽入得大人的眼呢?不過,這件事情有關大人的榮辱,所以特來告知。”小吏眼中目光灼灼,初時的懼意已蕩然無存。
“好,你說吧,本大人會重重有賞,以後,太後身邊的風吹草動,你都來告知一聲,好處少不了你的。你叫什麽名字?”竇憲已然放鬆下來,語氣也沒有了最初的冷峻。
“屬下黃鐸。大人,你可知道都鄉候劉暢入宮一事嗎?”黃鐸就是黃門令黃雋,他今日來見竇憲就是為了與劉肇的借刀殺人之計。
“那個劉暢頻頻入宮一事,現在盡人皆知,我自然早就知曉,太後既然喜歡,我這當哥哥的也沒辦法阻攔啊!”竇憲哈哈大笑,極盡猥瑣。
黃鐸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大人,我卻聽說不是那麽迴事呢!”
“怎麽?”竇憲坐直了身子,略顯緊張的靠了上來,“你是什麽意思?”
“大人,小人昨天偷偷聽到那個劉暢對太後說,想將家小都遷入洛陽城中,還求太後將在洛陽城中的蕪湖候劉晃、利候劉剛都封為王,賜府邸居住。說他們什麽兄弟情深,還說對皇室忠心耿耿,想讓太後在朝中安排一些官職,比如當個尚書台什麽的。”
“什麽?”竇憲勃然大怒,一掌將酒案推倒,大吼道,“尚書台是何等重要的官職,竟想讓那個承歡小人去擔當,太後是昏了頭嗎?”
黃雋笑道,“大人,你還沒看出來嗎?太後對那都鄉候現在是言聽計從,大人,你的地位早晚會及及可危啊。”
“太後,畢竟是我的妹妹。”竇憲遲疑了一下答道。
“大人,你心裏都沒有底了吧,小小的幼芽,過不了幾天,根紮穩了,可就長成參天大樹了。大人,您三思!”
竇憲心亂如麻,擺了擺手道,“你下去吧,到帳房去領兩千封銀。”
黃雋又施一禮,笑著退出。他相信,以竇憲的個性,劉暢的性命,已在旦夕之間。
(尚書台既出詔令,又出政令;負責起草發布皇帝詔令;朝臣選舉,由尚書台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謀議、決策尚書台權力雖重,但台官職位卑微,長官尚書令不過千石,尚在九卿之下,這樣位卑權重,皆由皇帝親任幹練之士充任,便於皇帝控製控製,發揮效率高。)
(都鄉候劉暢與梁王劉暢並非一人,梁王劉暢係漢明帝之子,而都鄉候劉暢為齊殤王的兒子。)
章帝的喪禮結束後,竇太後曾根據先帝所謂遺詔,宣布將西平王劉羨改封為陳王,六安王劉恭改封為彭城王。緊接著又以皇太後身份頒詔,陳王劉羨,彭城王劉恭,樂成王劉黨,下邳王劉衍,梁王劉暢一律迴國就封,不得遲延。
竇太後的這一手確實厲害,也很高明。
當時正值國喪期間,幾位親王都是先帝劉炟的至親,本應至少過了三個月才能離京就封。至少,也應等到喪事完全辦完才動身。可是劉炟下葬才不足十日,竇氏兄妹就要迫不及待地驅趕他們出去,分明是排斥異已。
消息傳來,滿朝文武都感到意外。諸王接到詔書,心中也是萬般無奈,就算他們是金枝玉葉,也隻能含著淚卷起鋪蓋,怏怏地上路了。
元和三年,利候劉剛與他的大哥齊王劉晃因與母親太姬有家庭矛盾而鬧翻,雙方相互控告對方**,官司一直打到了先帝劉炟的禦案上。最後劉炟也沒有辦法,隻得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齊王劉晃被貶為蕪湖候,利候劉剛封地被削三千戶,太姬則被收迴了璽印綬帶。
這件案子了結之後,劉晃、劉剛威信掃地,聲名狼藉。他們連累英雄先祖,他們的曾祖劉縯也為此蒙羞。這一枝皇族後人顏麵盡失,漸漸在皇族中抬不起頭來。
後來章帝去世,蕪湖候劉晃、利候劉剛,都鄉候劉暢三人這次也是奉召千裏迢迢地來洛陽奔喪。
隻因這三人的封地距離洛陽距離太遠,雖然他們接到詔書後就立即上路,但等到三人相繼抵京之時,喪禮早已結束,劉炟也早已下葬了。這三人感覺很無奈,隻好住在館驛裏等待答複,希望能夠得幾個賞賜什麽的,誰知等了許久,卻始終沒人理睬了們。
再這樣下去,這三個人在洛陽真的就走投無路了。
這時,都鄉候劉暢想到了一個辦法,找竇太後。可是竇太後身為太後,如何可以和她結交呢?劉暢說道,他和步兵校尉鄧疊是親戚,以前他多次來到京城,就和他結交,鄧疊的母親與太後很親密,隻要通過鄧疊母親這一舉薦,這樣就可以見到竇太後的麵了。
另外兩位候爺心想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隻好聽從劉暢的辦法。
果然,劉暢找到了鄧疊的府上,把前因後果這麽一說,鄧疊立刻表示幫忙,他帶著都鄉候去見了竇憲。
竇憲從心底裏就沒有瞧得起都鄉候劉暢,但是劉暢確實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再加上相貌極為英俊,於是竇憲的心裏就打起了一個小算盤。
竇太後剛剛喪夫,心裏十分空虛,再加上她還是二三十歲的虎狼年紀,如果這個劉暢討得太後的歡心。太後自然對國事的關注就會減少,到時候自己就可以獨攬大權,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了。
有了這一層相法,他便一口應允,帶著劉暢去見了竇太後。不出所料,竇太後一看到劉暢就春心盎然了。
但是即使竇太後加以千方百計的加以遮掩,事情還是敗露了。
劉肇坐在書案後,雖然天氣十分炎熱,但是卻穿得一絲不亂,旁邊的宮女一直在為他搖扇,他卻顯得有些煩燥,揮手讓他們退下了。黃雋一直跟在他的身邊,見宮女們退下,就施了一禮,也想退出去。
劉肇卻擺了擺手,“黃雋,你留下,朕有事情問你。”
黃雋重新施了禮,站在原地沒有動。“陛下有何吩咐?”
劉肇從案後站起身子,把案後的小弓拿了下來,在手裏擺弄,拉開了幾次覺得無趣,就又放下,顯然心神不定。
黃雋見狀便道,“陛下,心中有事,願不願意和屬下說一說?屬下雖說愚鈍,卻多個人幫陛下,沒準就有什麽好點子呢?”
劉肇聽了看了一眼身材矮小的黃雋,走到他的麵前,把手放在他的肩上,眼中閃著寒森森的光,“你是不是太後派過來監視朕的人?說!”
黃雋心裏一抖,腳下一軟,跪倒在地上,“陛下,屬下雖是個閹人,卻不會做那種奴才,陛下若是不信,殺了屬下也可。”
劉肇站直了身子,狠狠地盯著黃雋的眼睛看了許久。黃雋直著脖子,死人臉似的又灰又白,卻咬著嘴唇,不哼一聲,樣子十分倔強。
卻聽劉肇突然嗬嗬笑道,“你起來吧,我相信你。”
黃雋一愣,不知這位少年天子的心中想著什麽,哆嗦著站起,心裏縮成一團。他深知劉肇雖年幼,心思卻極重,有時孩童般天真,有時卻刻薄陰毒。
劉肇喝了一口案上的*,圓險上帶著一種笑意,卻語氣冰冷道,“朕身邊沒有心腹,那些宮女太監十有*都是母後身邊的人。所以,朕才問你,你也不要害怕,對我忠心之人,朕,必不會虧待於他。”
黃雋此時才明白小皇帝的意思,不僅為他小小年紀,心思如此細膩而驚歎。忙跪倒道,“多謝陛下的信任,屬下必忠心耿耿,決不會讓陛下失望。”
“好,你起來吧!兩條,第一,我並非心胸寬大之人,忠心侍主,再大的錯,我也會護著你,如果你對我有了二心,再小的錯,朕也會嚴懲,決不輕饒。第二,宮裏是母後的天下,雖說朕是皇帝,但是仍要處處小心,朕吩付的差事,都是生死攸關之事,凡事我隻交待一次,而且至死都要爛在肚子裏,決不能吐露半點風聲。”
他又看了看黃雋,沉聲道,“我已觀察了你許久,發現你確是一個忠心可信之人,從即日起,朕升你為黃門令,時刻跟在朕的身邊。”
黃雋再次磕頭謝恩,“謝陛下的恩典,屬下必為陛下隳肝瀝膽,以報陛下之恩。”
劉肇此刻才換了一張笑臉,神情也隨和了許多,他將黃雋扶起道,“你對我忠誠,我必待你以兄弟。以後隻有我們二人之時,你不必如此拘禮。”
黃雋長歎了口氣,渾如一場噩夢方醒,許多這幾日想不通的事似乎也有了答案,不僅對這位少年天子又多了一層敬重。眼中朦朧上了一層霧氣,心裏也感動不已,一瞬間已下了為天子而死的決心。
劉肇歎道,“母後與都鄉候之事,你可聽說?”
黃雋道,“陛下,此事**之人,盡人皆知,隻是大家也就是背後小聲議論幾句,誰不想要腦袋了,才會批評太後的不是。”
劉肇咬著細碎的白牙,“太可恨了,先帝才過世一年,就有這種醜聞,實在是難以容忍。”
黃雋陰陰地道,“陛下,唯今之際,隻有想辦法除了那都鄉候,永絕後患。”
劉肇從容道,“你若有計策,或可說說。劉暢雖是皇族,但是卻做出此等讓皇室蒙羞之事,死有餘辜。”他淡淡說來,似沒有發作,骨子裏卻透著陰冷,黃雋不僅打了一個冷戰。
“臣有一計,可以借刀殺人。”黃雋粗重地透了一口氣,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殿外,天又開始陰沉了下來,細細的微風吹過了簷角的銅鈴,叮當有聲。
翌日,竇憲正在家中飲酒,他飲酒已成習慣,下朝無事,他會一直與姬妾飲至深夜,大醉而臥,醜態百出。此時,門吏來報,“大人,有一名小吏來見,說有要事。”
竇憲把懷中的姬妾推到一旁,問道,“一名小吏?誰家的小吏,可問他有何事?”
“他說是宮中來的。”門吏據實以報。
“哦?你叫他進來。”竇憲一聽是宮中來人,自然想到了在宮中當太後的妹妹,太後久未召見,這幾日他簡直在朝中躊躇滿誌,驕橫跋扈,性情也越來越暴烈,就連朝臣中有人瞪他一眼的微末小事,他都懷恨在心。為了彰顯他手中的殺予之權,已經借故殺了好些人,威震朝廷。
他正懷疑是不是自己這些時日的作為讓太後又有些擔心,便見到一名小吏從外麵而入。
小吏年齡約十*歲上下,身量不高,臉色略顯灰白,顯得十分緊張。這讓他更加起疑,酒也忘了喝,大叫道,“你是何人,是誰派你來的?”
小吏深施一禮,“大人,屬下是宮內太後身邊的黃門令,我聽到了一點消息,想到大人這裏通報一聲。”
“哦?”竇憲用懷疑的目光上下打量著這個小吏,“你是太後身邊的人,我怎麽沒見過你。”
“太後身邊那麽多的宮人,屬下小小一個黃門令,怎麽入得大人的眼呢?不過,這件事情有關大人的榮辱,所以特來告知。”小吏眼中目光灼灼,初時的懼意已蕩然無存。
“好,你說吧,本大人會重重有賞,以後,太後身邊的風吹草動,你都來告知一聲,好處少不了你的。你叫什麽名字?”竇憲已然放鬆下來,語氣也沒有了最初的冷峻。
“屬下黃鐸。大人,你可知道都鄉候劉暢入宮一事嗎?”黃鐸就是黃門令黃雋,他今日來見竇憲就是為了與劉肇的借刀殺人之計。
“那個劉暢頻頻入宮一事,現在盡人皆知,我自然早就知曉,太後既然喜歡,我這當哥哥的也沒辦法阻攔啊!”竇憲哈哈大笑,極盡猥瑣。
黃鐸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大人,我卻聽說不是那麽迴事呢!”
“怎麽?”竇憲坐直了身子,略顯緊張的靠了上來,“你是什麽意思?”
“大人,小人昨天偷偷聽到那個劉暢對太後說,想將家小都遷入洛陽城中,還求太後將在洛陽城中的蕪湖候劉晃、利候劉剛都封為王,賜府邸居住。說他們什麽兄弟情深,還說對皇室忠心耿耿,想讓太後在朝中安排一些官職,比如當個尚書台什麽的。”
“什麽?”竇憲勃然大怒,一掌將酒案推倒,大吼道,“尚書台是何等重要的官職,竟想讓那個承歡小人去擔當,太後是昏了頭嗎?”
黃雋笑道,“大人,你還沒看出來嗎?太後對那都鄉候現在是言聽計從,大人,你的地位早晚會及及可危啊。”
“太後,畢竟是我的妹妹。”竇憲遲疑了一下答道。
“大人,你心裏都沒有底了吧,小小的幼芽,過不了幾天,根紮穩了,可就長成參天大樹了。大人,您三思!”
竇憲心亂如麻,擺了擺手道,“你下去吧,到帳房去領兩千封銀。”
黃雋又施一禮,笑著退出。他相信,以竇憲的個性,劉暢的性命,已在旦夕之間。
(尚書台既出詔令,又出政令;負責起草發布皇帝詔令;朝臣選舉,由尚書台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謀議、決策尚書台權力雖重,但台官職位卑微,長官尚書令不過千石,尚在九卿之下,這樣位卑權重,皆由皇帝親任幹練之士充任,便於皇帝控製控製,發揮效率高。)
(都鄉候劉暢與梁王劉暢並非一人,梁王劉暢係漢明帝之子,而都鄉候劉暢為齊殤王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