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杜甫
……
白複借養病為由,一個月沒有上朝,暗中徹查刺殺一事,朝堂諸臣惴惴不安。
作為一名屠戮過渤海郡國十萬鐵騎的少年將軍,白複可不是省油的燈,遭此一劫,睚眥必報。
但凡跟白複有點仇怨的人,都戰戰兢兢,生怕被白複誣陷罪名,借機動粗。
更可怕的是,對白複的刺殺揭開了魔盒的蓋子。
李林甫曾經告訴過白複,朝堂內鬥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不能在京城搞暗殺。
暗殺就是權鬥的底限,這個底限誰也不能觸碰。一旦突破這個底限,權鬥再無規矩可言,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京師大亂,誰都不會是贏家。
以白複今日之武功、麾下能人異士之數量,若不顧身份地位,處心積慮發動暗殺,除了皇帝、太子、幾大門閥的族長等少數權貴外,長安恐怕沒有幾個官員能睡個安穩覺。
當年的青玄掌門為報太平公主和發妻薛照之仇,以一己之力,殺得玄宗灰頭土臉、寢食難安,老一輩的朝臣曆曆在目。
白複的赫赫戰功,處理朝政的雷霆手段,簡直就是青玄掌門的另一個翻版。
見識過白複手段的不少老臣和皇室元老暗暗慶幸,暗讚肅宗馭臣的策略——將白複收為駙馬。
在不少朝臣和皇親國戚眼中,白複這種草根,簡直走了狗屎運,從一介寒門士子一步步走向高位,封侯拜相,迎娶公主。
但慶王李琮和長孫晏行這類經曆過大風大浪的朝堂高人就知道,像郭子儀、李光弼、白複這種草莽英雄,一旦崛起,勢不可擋。
長孫晏行曾經與慶王李琮討論過天下英才入斛之道。
長孫晏行的看法是,曆朝曆代,天下都有不少不安於農耕稼穡之人。長孫晏行將其歸納為智、勇、辯、力四種人,也就是智者、勇士、辯才和武者。這四類人天生就比普通百姓強,不會甘心去做農夫,也不甘心過一輩子窮日子。
所以聰明的帝王會把富貴拿出來和這四種人共享。他們就算什麽事都不做,但隻要安安穩穩地滿足於吃白食,整個天下就能太平無事。
隨時代變遷,帝王安撫這四類人的策略也在變化。戰國時代,這個策略是門客製度;魏晉時代,策略是九品中正製;隋唐以來,策略就是科舉製。
在長孫晏行看來,秦之所以二世而亡,症結就出在這裏:朝廷強行要把所有百姓變成農夫和戰士,不給智、勇、辯、力四種人留活路。
秦一統天下,他們也沒機會流亡到秦以外的邦國。於是,一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這四類人就揭竿而起,風起雲湧,把天捅出一個無法彌補的破洞。
要想讓祖宗基業長治久安,就需要籠絡住這類人物。
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功名利祿就是緊箍咒,醇酒美人才是英雄塚。
讓白複這類天選之人盡快大富大貴、成家生子,才是江山社稷穩固之道。有了家庭和財富的牽絆,才會束縛住草莽英雄虎嘯龍吟之心。
隻可惜,有這種見識和眼光的重臣在朝堂中越來越少了。
……
就在所有朝臣惴惴不安卻又靜觀其變的時候,內侍宦官李輔國率先行動了。李輔國借代肅宗探望白複之機,主動跟白複示好。
長孫晏行曾對白複道:“老好人和大惡人的區別之一就在於:老好人湖裏湖塗,不知道誰是惡人;大惡人卻清楚的知道誰是好人,誰是惹不起的惡人……”
李輔國雖然權勢滔天,但心機卻遠比太子李俶和越王李係深沉。他跟白複打過幾次交道,深知白複不可小覷。既不敢輕易招惹白複,更不願跟白複結下化不開的梁子。
接到李輔國的拜帖,白複陷入沉思。李輔國顯然是刺殺自己的嫌疑人之一。他還沒有想好如何應對李輔國。
……
大明宮之叛,白複親眼目睹了高力士與李輔國的生死決戰。
李輔國施展“怨偶兇靈”的妖法,讓白複幾乎可以斷定,李輔國就是安祿山在肅宗身邊布下的暗子,也是安祿山時代叛軍潛伏在長安最高級別的密諜。
白複把自己的猜測告訴高力士。高力士沉吟片刻,也將一段往事講給白複。
兩人將自己掌握的情報互相印證,馬嵬坡兵變之謎一點點揭開:
正是在李輔國的策劃下,護衛玄宗的北衙禁軍才突然發動嘩變,將楊國忠等楊氏族人滿門屠戮。
禁軍將士不依不饒堅持要楊玉環的命,李輔國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替安祿山將楊玉環擄走。
鑒於尹鳳藍跟安祿山有過一段苟且的露水姻緣,李輔國放了尹鳳藍和楊亦蟬一馬。
李輔國要挾尹鳳藍,命其向玄宗推薦能假死的“還魂丹”。
此計一石二鳥,一方麵減輕玄宗內心的負罪感,另一方麵,可以神不知鬼不覺擄走楊玉環。
隻要楊玉環服下還魂丹,屍身完整,以李輔國的妖術,他就有把握在起出墓穴棺槨後,讓楊玉環死而複生。
當時,高力士並不知道李輔國有此妖術,但隱約覺得此事絕不簡單。
高力士苦勸玄宗不要聽信尹鳳藍之策,然而,玄宗為了安撫嘩變的禁軍,保全自身性命,最終還是選擇了犧牲楊玉環。
高力士終於醒悟,玄宗已經不在乎楊玉環是否能真正活過來。“還魂丹”之策就是一種掩耳盜鈴,讓玄宗可以毫無內疚地處死楊玉環。
洞悉了玄宗心思,高力士心如死灰。
高力士決定將計就計,親自動手勒死楊玉環。絕不能讓楊玉環落入叛軍之手,清白被叛軍玷汙,一世美名毀於一旦。
就在高力士收緊纏繞在楊玉環脖頸的白綾時,高力士發現了隱藏在屋頂上的麗雪璿和遊方郎中。當然,高力士當時並不知遊方郎中乃是白複改扮。
麗雪璿在虎賁軍受訓時,高力士經常與之見麵,非常稔熟。對於麗雪璿的人品和武功,高力士相當放心。
於是,高力士改變策略,手下留情,先用先天罡氣護住了楊玉環的心脈,再把解藥放在香桉上,暗示麗雪璿及時施救。
等到李輔國和其餘叛軍密諜再次返迴馬嵬坡,挖開墳墓時,麗雪璿和白複早已將楊玉環救出。
高力士一生對玄宗忠心耿耿,唯有此事耿耿於懷,一直瞞著玄宗。
……
要擱往日,白複根本不屑與李輔國這種奸佞為伍。但經曆過朝堂的爾虞我詐,尤其是這次遇襲,白複深刻明白了官場生存之道。
每一種勢力能夠生存、壯大,都有其道理。與其將其連根拔除,不如與之平衡共處。權術之道,就在於妥協和製衡。
白複對管家道:“告訴送拜帖的宦官,明日一早,白複恭迎李公公!”
……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杜甫
……
白複借養病為由,一個月沒有上朝,暗中徹查刺殺一事,朝堂諸臣惴惴不安。
作為一名屠戮過渤海郡國十萬鐵騎的少年將軍,白複可不是省油的燈,遭此一劫,睚眥必報。
但凡跟白複有點仇怨的人,都戰戰兢兢,生怕被白複誣陷罪名,借機動粗。
更可怕的是,對白複的刺殺揭開了魔盒的蓋子。
李林甫曾經告訴過白複,朝堂內鬥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不能在京城搞暗殺。
暗殺就是權鬥的底限,這個底限誰也不能觸碰。一旦突破這個底限,權鬥再無規矩可言,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京師大亂,誰都不會是贏家。
以白複今日之武功、麾下能人異士之數量,若不顧身份地位,處心積慮發動暗殺,除了皇帝、太子、幾大門閥的族長等少數權貴外,長安恐怕沒有幾個官員能睡個安穩覺。
當年的青玄掌門為報太平公主和發妻薛照之仇,以一己之力,殺得玄宗灰頭土臉、寢食難安,老一輩的朝臣曆曆在目。
白複的赫赫戰功,處理朝政的雷霆手段,簡直就是青玄掌門的另一個翻版。
見識過白複手段的不少老臣和皇室元老暗暗慶幸,暗讚肅宗馭臣的策略——將白複收為駙馬。
在不少朝臣和皇親國戚眼中,白複這種草根,簡直走了狗屎運,從一介寒門士子一步步走向高位,封侯拜相,迎娶公主。
但慶王李琮和長孫晏行這類經曆過大風大浪的朝堂高人就知道,像郭子儀、李光弼、白複這種草莽英雄,一旦崛起,勢不可擋。
長孫晏行曾經與慶王李琮討論過天下英才入斛之道。
長孫晏行的看法是,曆朝曆代,天下都有不少不安於農耕稼穡之人。長孫晏行將其歸納為智、勇、辯、力四種人,也就是智者、勇士、辯才和武者。這四類人天生就比普通百姓強,不會甘心去做農夫,也不甘心過一輩子窮日子。
所以聰明的帝王會把富貴拿出來和這四種人共享。他們就算什麽事都不做,但隻要安安穩穩地滿足於吃白食,整個天下就能太平無事。
隨時代變遷,帝王安撫這四類人的策略也在變化。戰國時代,這個策略是門客製度;魏晉時代,策略是九品中正製;隋唐以來,策略就是科舉製。
在長孫晏行看來,秦之所以二世而亡,症結就出在這裏:朝廷強行要把所有百姓變成農夫和戰士,不給智、勇、辯、力四種人留活路。
秦一統天下,他們也沒機會流亡到秦以外的邦國。於是,一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這四類人就揭竿而起,風起雲湧,把天捅出一個無法彌補的破洞。
要想讓祖宗基業長治久安,就需要籠絡住這類人物。
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功名利祿就是緊箍咒,醇酒美人才是英雄塚。
讓白複這類天選之人盡快大富大貴、成家生子,才是江山社稷穩固之道。有了家庭和財富的牽絆,才會束縛住草莽英雄虎嘯龍吟之心。
隻可惜,有這種見識和眼光的重臣在朝堂中越來越少了。
……
就在所有朝臣惴惴不安卻又靜觀其變的時候,內侍宦官李輔國率先行動了。李輔國借代肅宗探望白複之機,主動跟白複示好。
長孫晏行曾對白複道:“老好人和大惡人的區別之一就在於:老好人湖裏湖塗,不知道誰是惡人;大惡人卻清楚的知道誰是好人,誰是惹不起的惡人……”
李輔國雖然權勢滔天,但心機卻遠比太子李俶和越王李係深沉。他跟白複打過幾次交道,深知白複不可小覷。既不敢輕易招惹白複,更不願跟白複結下化不開的梁子。
接到李輔國的拜帖,白複陷入沉思。李輔國顯然是刺殺自己的嫌疑人之一。他還沒有想好如何應對李輔國。
……
大明宮之叛,白複親眼目睹了高力士與李輔國的生死決戰。
李輔國施展“怨偶兇靈”的妖法,讓白複幾乎可以斷定,李輔國就是安祿山在肅宗身邊布下的暗子,也是安祿山時代叛軍潛伏在長安最高級別的密諜。
白複把自己的猜測告訴高力士。高力士沉吟片刻,也將一段往事講給白複。
兩人將自己掌握的情報互相印證,馬嵬坡兵變之謎一點點揭開:
正是在李輔國的策劃下,護衛玄宗的北衙禁軍才突然發動嘩變,將楊國忠等楊氏族人滿門屠戮。
禁軍將士不依不饒堅持要楊玉環的命,李輔國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替安祿山將楊玉環擄走。
鑒於尹鳳藍跟安祿山有過一段苟且的露水姻緣,李輔國放了尹鳳藍和楊亦蟬一馬。
李輔國要挾尹鳳藍,命其向玄宗推薦能假死的“還魂丹”。
此計一石二鳥,一方麵減輕玄宗內心的負罪感,另一方麵,可以神不知鬼不覺擄走楊玉環。
隻要楊玉環服下還魂丹,屍身完整,以李輔國的妖術,他就有把握在起出墓穴棺槨後,讓楊玉環死而複生。
當時,高力士並不知道李輔國有此妖術,但隱約覺得此事絕不簡單。
高力士苦勸玄宗不要聽信尹鳳藍之策,然而,玄宗為了安撫嘩變的禁軍,保全自身性命,最終還是選擇了犧牲楊玉環。
高力士終於醒悟,玄宗已經不在乎楊玉環是否能真正活過來。“還魂丹”之策就是一種掩耳盜鈴,讓玄宗可以毫無內疚地處死楊玉環。
洞悉了玄宗心思,高力士心如死灰。
高力士決定將計就計,親自動手勒死楊玉環。絕不能讓楊玉環落入叛軍之手,清白被叛軍玷汙,一世美名毀於一旦。
就在高力士收緊纏繞在楊玉環脖頸的白綾時,高力士發現了隱藏在屋頂上的麗雪璿和遊方郎中。當然,高力士當時並不知遊方郎中乃是白複改扮。
麗雪璿在虎賁軍受訓時,高力士經常與之見麵,非常稔熟。對於麗雪璿的人品和武功,高力士相當放心。
於是,高力士改變策略,手下留情,先用先天罡氣護住了楊玉環的心脈,再把解藥放在香桉上,暗示麗雪璿及時施救。
等到李輔國和其餘叛軍密諜再次返迴馬嵬坡,挖開墳墓時,麗雪璿和白複早已將楊玉環救出。
高力士一生對玄宗忠心耿耿,唯有此事耿耿於懷,一直瞞著玄宗。
……
要擱往日,白複根本不屑與李輔國這種奸佞為伍。但經曆過朝堂的爾虞我詐,尤其是這次遇襲,白複深刻明白了官場生存之道。
每一種勢力能夠生存、壯大,都有其道理。與其將其連根拔除,不如與之平衡共處。權術之道,就在於妥協和製衡。
白複對管家道:“告訴送拜帖的宦官,明日一早,白複恭迎李公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