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節選自《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李白


    ……


    白複的判斷沒有錯:偷襲登州軍港的,根本不是都裏鎮的叛軍水師。


    發動奇襲,營救新羅俘虜的隊伍,乃是白頭山弈劍門的精英。為了不得罪大唐,他們悉數偽裝成叛軍水師。


    本次行動由傅觀首徒樸英煥策劃,傅觀長子傅英樹親自指揮。行動幹淨利落。


    傅英樹本沒想大開殺戒,原計劃救出俘虜後,乘船撤離,盡可能避免與唐軍結下仇怨。


    可被俘的新羅水師被營救出來後,見唐軍守備鬆懈,新仇舊恨一並發泄出來。


    新羅水師利用唐軍戰船上的犀利武器,向江淮水師大營開火。投石機先拋出一桶桶裝滿火油的木桶,再射出成千上萬支火箭,將火油悉數點燃。


    一時間,江淮水師大營濃煙滾滾,烈焰衝天。


    由於從未預計到,附近還有這麽一支武裝力量存在,駐紮在登州的江淮水師疏忽大意,警戒渙散。


    事發當夜,江淮水師的將領正在大擺設宴,載歌載舞。無一中高層領將在哨位值守。


    主將陳鴻鵠更是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戰鬥打響時,他仍未完全清醒,被親兵架著,逃離中軍大帳,這才僥幸逃生。


    等到新羅水師的船隊撤離時,天已經大亮。


    江淮水師營地一片狼藉,數千間房舍燒成瓦礫。火勢未盡,仍有不少餘煙繚繞,彌漫在軍營上空。


    曾經縱橫七海的江淮水師,一夜間灰飛煙滅。


    望著數萬具將士的屍骸,陳鴻鵠跪在焦土上,捧著臉,嚎啕大哭。他這才幡然悔悟,後悔沒聽白複之言。


    親兵校尉望向四周,悄聲道:“將軍,咱們闖下大禍了,趕快逃吧。再不走,就來不及了。聖旨下來,一定軍法從事、梟首示眾。”


    幸存下來的士兵們紮著帶血的綁帶,拖著蹣跚的步履,一步步圍了上來。眾人看著陳鴻鵠,眼光惡毒,充滿了憎恨。


    陳鴻鵠追悔莫及,掏出佩劍,試圖自刎謝罪。此舉被親兵們攔下,親兵校尉奪下陳鴻鵠佩劍,苦勸道:“將軍,你若昨夜以身殉國,朝廷說不定還能體諒,赦免罪行,撫恤家屬。


    此時自盡,於事無補。倘若死在這裏,你留在巴蜀的妻兒老小,該如何是好?”


    陳鴻鵠長歎一聲,想到愛妻璿璣仙子和幼子們,他隻能後半輩子隱姓埋名,苟且偷生了。


    陳鴻鵠找到一艘尚未毀損的海船,帶著數十名親信,倉惶逃離登州。


    陳鴻鵠少年成名,在安祿山造反後,如彗星般崛起。尤其是平定永王李璘之叛後,將江淮水師收於麾下,成為大唐水師屈指可數的領軍人物。


    沒曾想,數年經營,毀於一旦,白白犧牲數萬唐軍將士的性命。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王忠嗣將軍曾對白複道:“年少成名,乃是人生三大不幸。”這句讖言,應在了陳鴻鵠的身上。


    ……


    好在白複決斷迅速,唐軍損失才沒進一步擴大。


    渤海郡王大欽茂見到白複親筆信後,權衡半天,最終答應了白複的條件。大欽茂命渤海郡國水師從圖們江口南下,做出二次入侵新羅國都金城的姿態。


    遊弋在渤海灣中的新羅水師隻能放棄合圍安西北庭軍,調頭返迴新羅。


    幾場戰事下來,渤海郡王大欽茂見大唐勢力不容小覷,主將白複更是見識高遠、謀略過人,於是甘拜下風,選擇與大唐重新交好。


    ……


    潛伏入渤海郡國上京龍泉府(今hlj寧安縣渤海鎮)的唐門密諜,向白複發來密信:“將軍,大欽茂族弟大元義質問我方,為何要將大欽茂嫡長子大宏臨放迴國內?此舉破壞了咱們和他的秘密協議。”


    白複迴信道:“此一時彼一時,讓大元義靜觀其變,此舉對其有利無害。”


    獨狼也發來密信,詢問此事:“白龍,倘若大宏臨迴國,咱們手中再無人質,想要控製渤海郡國,恐怕就不容易了。”


    白複迴函言簡意賅,墨跡淋漓,殺氣凜冽,就兩句話:“何謂殺人不見血?有時,不殺人比殺人還可怕。”


    果不其然,大宏臨指揮無方,白狼山一役,讓渤海郡國十萬鐵騎白白丟掉性命,也使渤海郡國兵力大損,再無力稱霸遼東。


    大宏臨平安歸國後,大欽茂對這個破壞渤海霸業的世子,氣不打一處來。


    大欽茂一臉冷漠,當著朝廷眾臣的麵,厲聲質問道:“你還有臉迴來!十萬將士魂歸白狼山,你怎麽沒死?”


    大宏臨好不容易死裏逃生,本以為一家人團聚,可以盡情傾訴,撫慰在戰俘營遭遇的苦難。沒想到,自己忍辱負重、日思夜想,等到的卻是的父王這麽一句誅心之言。


    大宏臨臉色鐵青,咬碎牙關,緊緊攥住自己的雙拳。


    從此父子二人離心離德,怨恨日生。大欽茂決定將渤海郡國的王位傳給其他王子。大宏臨鬱鬱寡歡,無疾而終。


    大宏臨被俘後,生死不明,原本無望繼承王位的王子看見立儲希望,紛紛現出野心和獠牙,登上爭奪權力的舞台。


    白複兵家手腕,冷酷非情。


    將大欽茂嫡長子大宏臨送迴,就是白複製衡渤海郡國的後手。


    果不其然,此舉很快造成渤海王室的分裂、內亂。


    ……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大欽茂病故,渤海郡國政局出現動蕩,王室內部爆發爭權內亂。


    大欽茂族弟大元義趁機奪取王權。


    大元義得位不正,執掌王權後,殘忍暴虐,殺戮王室和托孤重臣。很快,大欽茂的子孫開始反撲。數月後,大元義因積怨過多而被國人政變殺之。


    大元義死,渤海王室擁立大宏臨之子、大欽茂之孫——大華璵為王。


    渤海郡國王權複歸大欽茂嫡係子孫。


    大華璵繼位後,不及一年便突然逝世。大華璵去世後,由其叔父大嵩璘攝政,暫掌王權。


    此時,渤海郡國爭權激烈,政局動蕩,大嵩璘決定向大唐朝貢,以取得大唐對其執政的支持。


    貞元十一年(795年),大唐遣內侍殷誌瞻出使渤海郡國,冊封大嵩璘為渤海郡王,兼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


    大嵩璘借勢加強對王室、地方諸侯的控製,使渤海政局穩定下來。其繼位者忠實地奉行與大唐交好這一路線,最終為大唐和渤海郡國帶來了持久的和平。


    這是後話,這裏按下不表。


    ……


    川幫和唐門的情報傳遞係統,效率遠勝過大唐朝廷。


    等到朝廷知曉江淮水師遇襲時,新羅水師已退迴新羅熊津城。安西北庭軍也已經撤出薊州,從檀州北返,繞過塞北草原,抵達雁門關修整。


    唯一可惜的是,李泌先生的“彭原對策”再次擱淺。剿滅叛軍的時日又被無限期拉長。


    ……


    ------題外話------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


    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然諾聞諸公。


    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李白


    ……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