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李煜五代


    ……x


    長孫宴行點點頭,再不言語,帶著白複走入正院。


    這是一座兩進四合院,麵南背北,進入門樓,迎麵是延禧殿,殿北是壽康宮,左右兩側連接著兩層的延樓,房屋已經殘破,蛛網密布。


    中庭有崇台三層,後庭掇山疊石,左右各有內堂三楹,東為春福齋,西為秋萱堂。空間布局舒緩有致,當年應該很適合閑居。x:/


    長孫宴行歎道:“這座園子荒蕪已久,已經百年無人問津了。”


    白複心中一驚,本能地四下看看,整個院落空空蕩蕩,隻有些許風聲。荒草野蠻生長,幾乎沒膝,從院門一直彌漫到內殿的台階。荒草上麵浮動著無名野花,在風中搖曳生姿。


    一隻銅水缸歪斜在草叢中,鎏金早已退去,缸身布滿綠鏽,喑啞無光。還有幾件石雕獅虎,臥伏在荒草野花中。


    長孫宴行感慨萬千,道:“當年玄武門之變,撕裂了整個大唐。太宗皇帝雖然英明神武,千古一帝,但此事成為他一生不可磨滅的痛。”x電腦端:/


    白複小心翼翼地問道:“我聽說太宗皇帝命人篡改了《起居注》等史料?醜化隱太子,抹殺其功績,貶低其能力。”


    長孫宴行哈哈大笑,道:“改史可不是史官一拍腦門,提筆隨便塗抹,就改好了的。對後世人來說,沒有旁證的孤立史料,是不足以采信的。


    一個王朝的曆史,除了史官的起居注,還有大量的人物墓誌銘,地方縣誌等文獻記載。太宗皇帝就是想篡改,也沒可能把這麽龐大的史料改的天衣無縫。”


    白複問道:“那隱太子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是個荒淫無道、嫉賢妒能的儲君嗎?


    我看過太祖皇帝隨軍記室參軍溫大雅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述了太祖皇帝、隱太子父子太原起兵後的表現。書中說,隱太子為李唐王朝開國立下卓著功績,死後卻背負許多不實汙名。”


    長孫宴行笑道:“《大唐創業起居注》?那可是禁書啊!徐太傅借給你的吧?”


    白複不好意思笑笑,道:“太傅說,正史常為尊者諱。要想學史,就要對比幾家之言。”


    長孫宴行點頭讚同。


    沉吟片刻,長孫宴行道:“當年隱太子協助太祖皇帝居中調度,裁決軍國政務,開創了“武德之治”,確實功不可沒。絕非那種不敢沾惹政務、荒誕不羈的儲君可比。


    收納王珪、魏征、薛萬徹、薛萬鈞兄弟等眾多文臣武將,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國之棟梁。


    哪怕單論軍功,隱太子也算是曆朝開國太子中最出彩的一個,遠勝過漢之劉盈、魏之曹丕、隋之楊勇。


    霍邑之戰,隱太子獻策斬殺隋將宋老生,殲滅兩萬隋軍精銳;潼關之戰,大敗隋名將屈突通,守住永豐倉;圍攻長安之戰,隱太子部率先登樓破城。


    在秦王率唐軍主力征討各路諸侯時,隱太子也多次北上,抵禦突厥,令其大軍無機可乘。


    武德四年,隱太子率軍剿滅稽胡部族。


    武德五年,隱太子率部東征,攻心為上,安撫河北,徹底將劉黑闥平定,至此,我大唐一統天下。


    從其太子監國表現出來的才德氣度,天若假年,也絕不會遜色於漢文帝這等君王,一個“太宗文皇帝”的諡號,是完全當得起的。


    平心而論,隱太子沒有犯過足以招致敗亡之錯,也沒有做過任何違背禮法道德之事。


    隱太子之不幸,就在於“既生瑜,何生亮”!繼承九五之尊的道路上偏偏碰到了降世臨凡、神武不殺的秦王。


    如果換成普通人家,家中兄弟個個英明神武,乃家族之大幸。可是到了帝王之家,就是兄弟鬩牆、九龍奪嫡的悲劇。


    秦王本就天縱奇才、軍功蓋世、殺伐果斷,無懼世間法則。


    更何況,天策府裏還有一群不甘心引頸受戮的悍將。太宗皇帝若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幫心狠手辣的虎狼之師如何謀取功名富貴?!”


    白複問道:“按說玄武門應該控製在太祖皇帝手裏,秦王如何能有恃無恐地在眼皮子底下反客為主,設伏襲擊隱太子和齊王李元吉?又是如何,一舉斷絕宮城內外聯係,從容不迫地部署善後措施?


    反觀隱太子和齊王,與秦王勢同水火。當時奪嫡局麵如此兇險,隱太子為何毫無準備,從容不迫從玄武門入宮麵聖,招致滅門之禍?”


    長孫宴行搖搖頭,道:“玄武門之變,驚心動魄、兇險萬分。我家先祖也是參與者之一,卻從未留下片言隻語談及此事。可見風雲變化之莫測,玄武門殺戮之詭譎。


    當日成敗的關鍵就在於隱太子的心腹——玄武門守衛中郎將常何突然陣前倒戈。


    從後世種種推斷來看,常何應是秦王安排在東宮的臥底。明麵上常何被東宮籠絡,暗地裏以新的身份隱藏起來,以便在最關鍵的時候發出致命一擊。


    沒有中郎將常何的許可,天策府七十多名高手不可能從容不迫地埋伏在北衙這樣的咽喉要地。


    沒有常何出兵相助,這幾十號人怎麽可能抵擋得住東宮和齊王府兩千多人的強攻?


    同樣,若沒有常何假意效忠,隱太子和齊王李元吉也不敢從玄武門貿然進宮,玄武門之變也不可能發生。


    此外,常何還偷偷掉包了齊王李元吉的專用弓箭。玄武門前,本欲將秦王除之而後快的李元吉竟然‘再三不彀’,連拉三次都拉不開弓。齊王箭法可與秦王比肩,若不是弓箭被動了手腳,此事怎能發生?


    玄武門之變的秘密,恐怕隻有秦王和常何才知道。也正因如此,秦王登基後,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所有將士都加官晉爵,包括歸降的隱太子和齊王李元吉的兵將。


    唯獨常何,在玄武門之變過去了五年之後,還僅僅是一個中郎將。


    太宗皇帝向來有恩必報、賞罰分明。獨獨不犒賞常何,隻因他在玄武門之變的作用太過於敏感。不是沒有功勞,而是居功至偉!


    有些秘密,注定是要帶進棺材裏的。常何還算聰明,終生緘默,守口如瓶。最後在右屯衛將軍任上終老。也算得以善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