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魚鱗般的雲朵,如同被焰火點燃,讓橘紅色的雲霞灑滿天空,明媚了整個天空。


    太極宮北側的西內苑軍營門口,一對青年男女正在爭吵。


    “楊妹。。。”白複手足無措


    楊亦蟬左手撫胸,右手指向白複,眼神淩厲,一步步逼向白複:“事到今天,都是你逼的。你離開長安去南詔作戰,考慮到我的感受嗎?你愛惜羽毛,為了功業,不管我的感受”


    “楊妹,你誤會我了,不告訴你,是因為南詔之戰充滿危險?”白複解釋道。


    “危險?那你怎麽不勸阻哪位峨眉女弟子?”楊亦蟬冷冷地道


    “據說是她主動報名參戰的,我跟雪璿師妹不熟,既沒有權利幹涉,也沒義務要勸阻。”


    “是嗎?我看是故意不讓我去吧,我在你們不方便吧?你們兩人好借故熟悉!”


    “楊妹,你這麽說可就是胡攪蠻纏,越說越不像話了。”白複有些惱怒


    “如果是誣陷了你倆,那你發什麽火呀?被我說中心裏了吧?”楊亦蟬調門突然拔高,聲音尖銳。


    “無理取鬧!”見楊亦蟬如此作態,白複麵色一沉。


    亦蟬道:“後悔了吧?後悔當初和我相好了吧?此刻特別想和我分手吧?”


    白複火往上衝,怒道“是的,特別想分,對你我忍無可忍了!”


    亦蟬臉色一變,寒霜遮麵。一字一句,帶著深深寒氣,緩緩道:“好,這可是你說的!分就分,你別後悔!”


    白複冷哼一聲:“好,你也別後悔!”大步流星離開。


    楊亦蟬見白複離開,哭著哭著,想到了什麽,迴到西內苑軍營內。在營內無人處散心,走了不多久,便來到了營地花園。亦蟬步入鳳儀亭,想想自己身世淒苦,怨恨白複脾氣之大,於是又開始繼續低聲啜泣


    哭了大約一炷香的時間,隱約聽到有腳步聲。


    “楊姑娘,是你嗎?”永王正好也在營地花園散步,聽到有女人在園中哭泣,心生好奇,走過來一看,竟是楊亦蟬,趕忙上前詢問。


    “啊?是永王殿下?”亦蟬見有人來到,連忙止住哭聲。


    “楊姑娘因何傷心?”


    “與殿下無關,是我驚擾永王殿下了。”楊亦蟬抬起頭,淚光漣漣。


    永王抬眼望過去,月光下,隻見那亦蟬哭的是梨花帶雨,粉嫩的俏臉上掛著兩滴淚珠,實在是我見猶憐。永王平日忙於政事,突見著小女兒的姿態,不禁心頭泛起陣陣柔軟,湧出兩句詩篇。“荷花橋畔閉月蓮,碧波清搖映日紅”


    “但說無妨,看小王是否能為姑娘做些什麽?”永王走進亭中,在亦蟬對麵坐下,輕搖折扇。


    “唉,是我的命不好吧……”亦蟬把和白複吵架的經過一五一十告知永王。“其實他本性也不壞。就是脾氣太暴躁,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大發雷霆砸東西。常常不聽我解釋,就破門而出,一個月也不搭理我,對我冷暴力……”


    說到這裏,說不下去,眼淚如斷線珍珠嘩嘩落下……永王禁不住歎息:“白複啊,白複,這麽好的姑娘你怎不好好珍惜。”永王心中湧出無限豪情,他放下折扇,緩緩走到亦蟬身邊,輕輕擁住亦蟬肩膀。


    亦蟬似乎沒有察覺異樣,隻是放聲哭泣,似乎要把一生的眼淚都流光。


    永王見亦蟬如此悲鳴,心生憐惜,輕輕托起亦蟬下頜,隻見那亦蟬哭的是梨花帶雨,兩片紅唇如櫻桃映雪,心中大慟,衝動襲來,俯身吻在亦蟬的唇上,頓覺丁香綻放,滿室生香,天旋地轉……


    半響,永王起身,整理下衣衫,望向亦蟬。


    亦蟬半響不語,低聲歎道:“今日之事,我對不住我師兄。”


    永王拉住亦蟬纖手,將她擁入懷中:“你與他尚未婚配,何罪之有?更何況,他一鄉野之人,舉止粗僻,怎麽配得上楊妹你這芬芳之人。”


    “他雖脾氣暴蠻,終究待我甚好。唉,也罷,這都是緣分……隻盼三郎你今生不要負我才好。”


    “楊妹你放心,今生本王隻寵愛你一人,定於你白頭偕老,絕不負你!”


    “希望三郎不是說說,哄我開心罷了。”


    聽到此處,永王解下腰間玉佩:“楊妹,此乃我娘親端王妃送我的玉佩,有辟邪之功效。我看楊國忠大人的尹妃平時對你嗬護備至,明日我就求尹妃作媒,擇吉日,將你明媒正娶過門。”


    亦蟬聞言大羞,扭捏依偎在永王懷中。


    明月當空,寂靜不語……


    此刻的白複正在星夜奔迴軍營的路上,悲憤之情噴薄而出。策馬狂奔中,冷風襲麵,漸漸冷靜下來。昨日重現,迴憶起與亦蟬在青城練劍的美好時光,胸中憤怒漸消。


    “不怪她,這許多時日未見,定會有些怨氣,能理解。亦蟬對我最大期望,就是能建立功名。此刻南詔危機,正是大丈夫揚名立萬的好時機。等到博得軍功,衣錦還鄉之時,亦蟬定會理解我的苦心,到時候一切謠言定然不攻自破。”想到這裏,白複心中趨於平靜,對南詔之戰,充滿期待,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駕著五彩祥雲迎娶亦蟬,一抹微笑現於臉上。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駕!”一揮馬鞭,唿嘯而去……


    ......


    出發前,徐太傅來到營中,探望白複。


    徐太傅道:“複兒,你可曾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用功不要老是預期其效果,不要期待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功夫怎麽還沒練成,怎麽還沒成功?讓後就想著怎樣才能加快過程,貪巧求速,拔苗助長。


    時刻不要忘記自己要做什麽,水滴石穿,日日不斷,不要管什麽時候會有迴報。就像你們道家常說的練功心法‘勿忘勿助’:按師父教的去練,不要成天惦記何時會練成,否則永遠也練不成。你看,這句道家常說的話,其實是孟子最先提出來的。


    勿忘勿助’再說簡單直白一點,就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複兒道:“如果不問收獲,那耕耘又有何意?”


    徐太傅道:“這就是看問題的角度。我們不能結果導向看問題,而要因果導向看問題。不是你問收獲,收獲它就會來。心裏老惦念收獲,就會覺得進展太慢,就會犯‘拔苗助長’的錯誤。隻問耕耘,隻管澆灌栽培,日有所長,不疾而速。


    你不是也很驚訝,為何上次武舉少林弟子會輸給峨眉嗎?可能除了這屆峨眉弟子天資確實出眾外,與少林本身的武功修煉也有關。少林功夫格外強調築基,學武前期幾乎不學招式,就是基本的氣息、力量、耐力的訓練,所以。學武頭十年,趕不上一般幫派弟子。學武二十年,與昆侖、峨眉、崆峒等名門大派不相上下。學武三十年,這一批的高手中,就沒有多少人是少林的對手了。”


    說罷,徐太傅提筆,寫下四個大字:“水滴石穿”,道;“複兒,這幅字送給你。你的武功來自雍鼎水的源泉,希望你的人生亦如此,從積跬步開始,日複一日,水滴石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