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老頭走進院裏的時候,劉哥正蹲坐在樹下,繪聲繪色地給街坊鄰居的孩童講著鍋盔的故事:


    “老秦人製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而被叫做墩餅。秦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護心鏡那麽大,菜墩那麽厚。秦兵在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係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褡褳一般。打仗時,墩餅竟起了盔甲的作用。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兵拔出來,掉轉頭射向敵人。


    墩餅成了秦軍獲勝的法寶。後來秦兵便把墩餅喚做“鍋盔”——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講得如此生動,孩子們哈哈大笑。


    “鍋盔能長時間存放和攜帶。這和鍋盔的用料密不可分。鍋盔的製作非常講究,要用上好的小麥麵粉,用水攪拌,和成麵團,待發酵後用擀麵杖擀成大圓餅,置於平底大鐵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幹水分、皮微焦黃而瓤幹香醇。這樣做出來的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十天半月也不會壞。適合作為士兵的幹糧,長距離征戰食用。老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見到孩子們的笑容,劉哥情緒更高,呷了一口小酒道:


    “關於鍋盔,還有另一個故事。你們想聽不?”


    “想聽!”孩子們異口同聲。


    “蜀漢時期,諸葛丞相命大將薑維率部在成都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以待北伐。行軍途中腹中饑餓,為不誤戰機,蜀軍邊行軍邊吃飯。遂架其盔,將麵和勻,置之於盔,盔下燒柴,少頃,盔內烙已為餅,稱之軍屯鍋盔。你劉叔我賣的就是軍屯鍋盔!


    此外,南陽一帶的鍋盔,叫博望鍋盔。用酵麵與冷麵經揉合、揪劑、蓋花紋烙製而成,吃起來酥香甘甜,美味可口。據傳,它也跟咱諸葛丞相有關。


    劉皇叔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諸葛亮首次用計,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軍馬。獲勝之後,班師迴新野,派關羽帶兵駐守博望。


    當時逢天旱缺水,飲水、做飯不便,士兵紛紛抱怨。關羽派人請示諸葛亮,諸葛亮迴複道:“多用幹麵,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


    關羽命令士兵如法製作,果然烙出的餅香甜可口,士兵們吃了高興,個個安心守城。從此博望鍋盔得名,流傳開來。博望鍋盔表麵焦黃,刻以各種圖案,樣子好看……”


    劉哥正說得熱鬧處,隻見蕭老頭臉色鐵青走入錦裏,忿忿道:“我今日困辱甚,可具湯也。”


    張哥連忙把眾孩童驅散迴家,讓張嫂備好熱水和酒菜。蕭老頭收拾妥當後,兩人小酌起來。


    ……


    找到老人落腳之處後,親兵即刻返迴。把目睹之情詳細告知黎幹。黎幹聽後,掐指一算,心驚肉跳。擔心業報,思來想去,決定化解這段恩怨。於是,推掉當晚應酬,脫下官服,換上青衣小帽,跟著親兵來到錦裏。此時,天色已昏黑。


    親兵進了院門,替主人通報了一下。黎幹隨即步入院內,二話不說,拜倒於老人麵前,誠懇道歉:“下官不識真人麵目,罪該萬死。”


    蕭老頭驚起:“你怎麽找到這兒的?是誰領你來的?”說罷,把黎幹攙扶起來。


    黎幹再拜,見老人神情緩和,趕忙為自己開脫了一下,徐徐道來:“今日無禮之事,還請老丈見諒。我也有不得已之苦衷。根據朝廷禮儀,欽差大臣出行代表聖上。若威儀稍損則擔心朝廷責怪。您埋形雜跡於眾人之間,非有慧眼而不能識,也不能完全怪下官。若以此責怪,就苛責我等凡人了。現在,我已經知罪,您若再不原諒我,有違聖賢仁義之心。”


    蕭老頭見黎幹故意耍賴,戲謔笑道:“官字兩張口,照你這個說法,這事還是老夫之過囉?嗬嗬”


    今日之事,賓主雙方就這樣一笑帶過。劉哥重設酒席,帶上親兵,四人一起對飲。酒過三巡,夜已深,蕭老頭談興正濃,從修身養生,說到仙道俠義,言約理辨,微言大義。黎幹越聽越敬畏,深感不虛此行。


    聊到某段江湖往事時,蕭老頭把酒盞一放,道:“老夫有一技,讓我為大家喝酒助興。”信步入屋,劉哥見狀,知其心思。


    良久,蕭老頭才出屋。再出來時,一色紫衣勁裝,背懸長短七把寶劍,威風凜凜,與平時佝僂樣貌判若兩人。


    黎幹呆立當場。


    隻見蕭老頭雙手控七劍,舞於庭院中,迭躍揮霍,換光電激,或橫若掣帛,旋若欻火,七把寶劍如同七人同使,劈斬刺切,裂盤斷石。蕭老頭旋轉若陀螺,進退如風,攻守兼備。


    舞到精彩處,隻見劍光不見其人。其間,有劍不時略過黎幹的麵前。使後者戰栗不已。


    最後,蕭老頭將手一收,七劍衝向天空,飛出庭院,隨即七劍俯衝,再次從黎幹的麵前略過,深插入地,竟呈北鬥七星之形。蕭老頭長身傲立,俾睨天下。


    黎幹再次叩謝蕭老頭不殺之恩。


    蕭老頭坐下對黎幹道:“我隻是試試黎大人的膽氣,看來還不錯。”


    黎幹又拜,道:“從今日起,我的性命為您老所賜。黎某不才,若能拜您為師,願辭官歸隱,侍奉您左右。”


    蕭老頭搖頭道:“你骨相無道氣,不是學道的料。我不可收你為徒,有什麽事以後再說吧。”說罷,施了一禮,轉身進屋。


    黎幹無奈,隻能返家。一路上精神恍惚,氣色如病。思前想後,既後怕,又遺憾。第二天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胡須被老人劍光剃掉了一寸多長。


    轉天辦完朝廷差事,黎幹再去錦裏尋找蕭老,卻怎麽也找不到老人,親兵也再找不到蕭老居住的院落了。


    經此一事,黎幹在蜀中大病一場。病好後,悻悻然離開成都。


    唐代宗時,黎升頗為受寵,升任京兆尹,封壽春公,成為有唐一代任期最長的一任京兆尹。


    唐德宗即位後,黎幹多次化妝與代宗寵宦劉忠翼密謀,被告發,被貶流放。流放期間,黎幹當年與劉忠翼當年篡立太子事發,德宗大怒,將其賜死於藍田驛。


    黎幹一生毀譽參半,史上評價:性情險澀,好旁門左道之術。


    死後多年,他的老部下山水詩人韋應物路過長安開化裏黎宅時,看到黎宅狐鼠出沒,荒煙蔓草,感念物是人非,吟詩一首:“寧知府中吏,故宅一徘徊。曆階存往敬,瞻位泣餘哀。廢井沒荒草,陰牖生綠苔。門前車馬散,非複昔時來。”


    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


    迴到黎幹抵達成都那年,雖然黎幹尋遍成都也沒找到蕭老,成為他臨死前還碎碎念的心結。但吊詭是,對街坊四鄰而言,蕭老頭並無外出,每日依然操勞他的餛飩挑子,接待光顧他攤攤的各路食客……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