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表字紀明,140年出生在益州永安縣。從小就是個孤兒,但是喜愛兵書,並且酷愛習武。十六歲的時候在當地(永安)被舉為孝廉,十七歲,前往洛陽當郎官(公務員),數月升上西部尉(西區派出所所長)。十九歲時,涼州有異族入境,於是前赴涼州,在段炯(涼州三明之一)手底下當兵。
涼州戰爭一直打到172年。陳淵和段炯從涼州凱旋而歸,迴到洛陽。靈帝封段炯太尉(三公之一),封陳淵平夷將軍(雜號將軍,管轄今重慶地區)。
陳淵隨後返鄉,駐守在巴郡江州城(後世重慶市,三國時的江州)。任命巴郡太守為王平,王平和陳淵同歲,兩人從小開始便是好友,若沒有王平就不會有如今的陳淵。
當時的社會是這樣的,皇帝任命你當官,你還要上繳當官費,陳淵從小孤兒,很窮,王平幫忙給支付的。王平家是巴郡幾個少有的有錢人家之一,王平體弱,被兒時的玩伴欺負,陳淵救助。後來二人從小一起入王府學習,一從文一從武。從王平開始當官後,王平就默默幫忙付錢。可以說王平是陳淵最信仁的人,沒有之一。
陳淵妻室早亡,後來迴永安納一妾王氏(王平族人,與王氏親上親),到了180年才有一女兒,叫陳穎。不過在王氏也難產去世,後陳淵不在納妾。
但幾年前,陳淵收幾名亡去戰友之子作為義子,大義子張亦,小名小軍,表字陰陽,170年12月出生;二義子潘傅,小名阿發,表字盛斌,171年2月出生;三義子吳忌,小名壽江,表字子彧,175年3月出生;四義子張浩,小名小標,表字信仁,176年8月出生;五義子潘榮,小名富貴,表字信德,176年9月出生;六義子楊軒,小名阿海,表字光明,178年2月出生。
180年,寶貝女兒陳穎出世之後,陳淵移居永安,除了大子張亦在江州之外,其他義子皆迴永安,王平之父同年去世,王平也迴永安接手王氏一族。
王平離開江州後,陳淵任命當時另一大世家李氏家族的李未為太守,教導當時隻有10歲的張亦。留下副將嚴顏管理地方軍隊。
嚴顏,字希伯,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史料中,嚴顏是擔任劉璋(劉焉之子)的部下擔任巴郡太守。此時的嚴顏才剛30歲左右,資質尚淺,幾年前加入陳淵的部隊,幾年的努力被陳淵看在眼裏,於是讓嚴顏擔任自己的副將,現在讓他幫忙鎮守江州,卻並不是真正的巴郡太守。
李未,巴郡最大世家李氏家族的家長,族人分布在整個益州。李未無子,幾年前長女出生,名叫李居益。180年,又添一千金,名叫李雪寧。李未有一弟,名叫李正,李未之弟李正有一女叫李思詩,小李居益一歲。李雪寧誕生之日,李未被陳淵任命為江州太守,可謂雙喜臨門。
張亦在江州時,年紀還小,未能做出多少成就,但十歲時,初次和嚴顏在鎮壓當地山賊時,對戰局頗有見解,之後,陳淵就開始傳授張亦兵法。嚴顏外出剿匪也時常帶著張亦,嚴顏對張亦也是極大的認可,陳淵也開始看到張亦有著非凡的領軍能力,直到184年1月,張亦迴到陳淵身邊。陳淵把自己對古人留下的兵法的見解講給張亦聽,張亦也很認真的記著。
平夷將軍陳淵的幾個義子,陳淵的要求他們習文習武,每日早起的功課就是練功,午飯之後就去看書。陳淵希望他的義子都文武雙全。
但是呢,除開在江州的張亦和還小的楊軒外的其他四位,他們練武就是為了敷衍陳淵,對於練武,他們更喜歡呆在將軍府的書房裏。陳淵書房裏的東西多數書都是兵書,還有很多自己都有注解,也有一部分是王平從各地手抄或別人口傳自己記錄下來的一些雜書,當然還有王平自己對管理民政上的心得等等。
陳淵看出這世道不太平,還是要求幾個義子有些武藝才行,至少也要在自己手上走上幾招。
184年2月,全國爆發黃巾起義,陳淵境內到是沒多大亂子,不過就益州整體而言,亂子也沒多大。益州此時的刺史叫欲儉,這夥計比較貪,是貪官中的典型。有個盜賊叫馬相和趙抵在綿竹自稱黃巾軍,聚集百姓造反,殺了縣令李升(李氏一枝),後來聚集了一萬來人攻打州府殺了欲儉,進攻蜀郡、犍為,自稱天子。這一切都看在陳淵的眼裏,陳淵其實在這個時候就是想借馬相的手除掉貪官刺史。
陳淵想除掉這刺史很久了,但是怎麽說他也是個官,不好直接就殺了,所以陳淵才看這馬相能不能做掉這貪官。結果還真除掉了,陳淵立馬調來千人軍隊,在馬相自稱天子不久就滅了馬相。還結實了另一個牛人賈龍,原來陳淵到州府時,賈龍已經早一步滅掉了馬相,而且也是帶來了千人,不同的是他的千人士兵明顯比不上自己訓練的士兵,算個牛人。
賈龍原本是益州從事,現在益州無主,於是陳淵被推選為代理刺史。陳淵也開始進行布置。
陳淵鎮守成都;嚴顏鎮守江州,陳淵副將陳孝正領萬人兵馬駐守武都,威震蠻族,漢中由陳淵心腹陳魯升領萬人鎮守。封大兒為試點都尉在陳淵身邊隨時聽候調遣;二兒8歲就在永安縣有了點民政上的見解,遂調來二兒潘傅任命為副成都令,是主管成都政務職副手;三兒吳忌被任命為江州城副丞使(沒固定任務,閑職);除了六子一直隨同陳淵外,另外兩人都去各城各縣擔任一些不起眼的副職。
188年,靈帝聽從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州牧最大權利,成為了地方上擁有一切實權的大官。劉焉自己也自動提出要去益州當益州牧,靈帝也應允了。於是劉焉自己帶著自己那萬餘人馬浩浩蕩蕩的從洛陽趕來益州成都。
雖然之前刺史之職權利並不大,陳淵自己卻早早掌握住了益州兵馬大權,而且擔任刺史一職後又到處任命自己的親信當官,又有誰敢站出來呢。所以當聽到皇帝派了一個人來頂替自己,嚐到甜頭的陳淵怎麽可能就這樣白白讓他人來騎在自己頭上呢。
於是又稍做布局調整,張亦和潘傅在成都,張浩在江油,潘榮在陳孝正的武都部隊裏,而且也有了點民聲。陳淵自己親自前往漢中,與劉焉對陣。嚴顏被調迴成都,保住成都,因為陳家老小多數都在成都了。吳忌和楊軒被遣迴了永安,怎麽說這才是陳淵的老窩是吧。雖然都有調動,吳忌的江州城副丞使的官職可是還保留的。
劉焉人馬早在陳淵部署前就進入到漢中郡內了,當然,陳魯聲並沒有讓劉焉輕輕鬆鬆就走進來的,也和劉焉打了幾場仗,但是陳魯聲畢竟隻是陳淵自己的親信罷了,要說打仗卻不在行,於是敗下來了。而且還敗得難堪,你想想,雙方都是萬餘人馬,自己損失一半的兵力了,對方才失去的連自己失去的一半都不到,而且還是對自己有利的防守戰。
陳淵來到漢中郡後,與劉焉在漢中對峙起來。
“將軍,末將沒用,漢中城丟了!”兵敗的陳魯聲在陳淵來後,跪在陳淵麵前,低著頭,等待陳淵下令。
陳淵看著眼前跪著的人,麵無表情的道:“自己去領三十軍棍,然後給我滾迴老家。”
連陳魯聲自己也感到意外,將軍居然沒用懲罰自己。不做多想,快速出了營帳,生怕陳淵後悔一般。
看到陳魯聲走了,王平示意其他人也下去,走到陳淵身前,靜靜跟著陳淵看著漢中的地圖。
過了一會,對著仔細看著地圖的陳淵頭道:“紀明,為何不殺了他?”王平跟著陳淵怎麽多年了,陳淵的脾氣王平多多少少都能猜出來,可是這迴按理說陳淵應該會殺了陳魯聲,不過既然沒殺,自然有沒殺的理由。
靜靜的等待中,陳淵開口道:“現在這幾個掌管兵權的幾個人中,除了嚴顏外,其餘幾人都和這魯生一般,能力平庸,遇到戰事當真就如同今日這般了。但是你又知道我為什麽要用他們嗎,他們對我很忠心,就是這份忠心,我才放心的用他們啊。”說完,陳淵望向王平,這才接著道:“當然,最讓我安心的是你。”
陳淵和王平整天都待在營帳中,看著地圖。快到大食(晚飯)之時,陳淵讓人叫來幾個領軍的人,準備開會。
會上,除去陳淵和王平,還有七八個千夫長。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陳淵下令道:“劉焉攻破漢中,城外幾個關口多數還在我們手中,戰局對我們還是很有利的,如果城外幾個關口皆被劉焉奪取,那他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在漢中內,然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征兵,再來奪取益州的其他州郡。所以你們幾個各領自家的隊伍給我守住城外的這幾個關口,給你們說,是讓你們知道這幾個關口的重要,聽清楚的話現在就給我領兵前往你們該去的地方。”
幾日之後,劉焉果真帶隊與陳淵爭奪漢中城外的幾個關隘,雙方各有得失,大體上也沒出差錯。
雙方就在漢中郡內打了兩年的仗,當然不可能一直打了兩年,隻是這兩年劉焉和陳淵在漢中內的小動作很多。並不是陳淵不想趕走劉焉,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陳淵可是在涼州帶兵打仗過的將軍,而且還是常勝將軍。倒不是劉焉很能打仗,而是陳淵覺得還不是時候趕走劉焉,讓劉焉多過活一段時間罷了。
主要原因有幾點,其一是當時的朝廷,陳淵把劉焉拒在漢中,也是為了隔絕與朝廷之間的來往;其二是當時的社會,黃巾之亂之後,多多少少都出現了軍閥的存在,陳淵看出了今後軍閥之間不可避免的戰爭,所以陳淵趁著隔絕與朝廷聯係的這段時間好好發展自身的勢力;其三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益州內部的世家,益州內部世家過多,陳淵想在與劉焉對峙的這段時間好好整頓整頓,分清敵友,然後消滅敵對勢力。
所以才有了陳淵和劉焉在漢中內打了兩年仗這一說法。
涼州戰爭一直打到172年。陳淵和段炯從涼州凱旋而歸,迴到洛陽。靈帝封段炯太尉(三公之一),封陳淵平夷將軍(雜號將軍,管轄今重慶地區)。
陳淵隨後返鄉,駐守在巴郡江州城(後世重慶市,三國時的江州)。任命巴郡太守為王平,王平和陳淵同歲,兩人從小開始便是好友,若沒有王平就不會有如今的陳淵。
當時的社會是這樣的,皇帝任命你當官,你還要上繳當官費,陳淵從小孤兒,很窮,王平幫忙給支付的。王平家是巴郡幾個少有的有錢人家之一,王平體弱,被兒時的玩伴欺負,陳淵救助。後來二人從小一起入王府學習,一從文一從武。從王平開始當官後,王平就默默幫忙付錢。可以說王平是陳淵最信仁的人,沒有之一。
陳淵妻室早亡,後來迴永安納一妾王氏(王平族人,與王氏親上親),到了180年才有一女兒,叫陳穎。不過在王氏也難產去世,後陳淵不在納妾。
但幾年前,陳淵收幾名亡去戰友之子作為義子,大義子張亦,小名小軍,表字陰陽,170年12月出生;二義子潘傅,小名阿發,表字盛斌,171年2月出生;三義子吳忌,小名壽江,表字子彧,175年3月出生;四義子張浩,小名小標,表字信仁,176年8月出生;五義子潘榮,小名富貴,表字信德,176年9月出生;六義子楊軒,小名阿海,表字光明,178年2月出生。
180年,寶貝女兒陳穎出世之後,陳淵移居永安,除了大子張亦在江州之外,其他義子皆迴永安,王平之父同年去世,王平也迴永安接手王氏一族。
王平離開江州後,陳淵任命當時另一大世家李氏家族的李未為太守,教導當時隻有10歲的張亦。留下副將嚴顏管理地方軍隊。
嚴顏,字希伯,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史料中,嚴顏是擔任劉璋(劉焉之子)的部下擔任巴郡太守。此時的嚴顏才剛30歲左右,資質尚淺,幾年前加入陳淵的部隊,幾年的努力被陳淵看在眼裏,於是讓嚴顏擔任自己的副將,現在讓他幫忙鎮守江州,卻並不是真正的巴郡太守。
李未,巴郡最大世家李氏家族的家長,族人分布在整個益州。李未無子,幾年前長女出生,名叫李居益。180年,又添一千金,名叫李雪寧。李未有一弟,名叫李正,李未之弟李正有一女叫李思詩,小李居益一歲。李雪寧誕生之日,李未被陳淵任命為江州太守,可謂雙喜臨門。
張亦在江州時,年紀還小,未能做出多少成就,但十歲時,初次和嚴顏在鎮壓當地山賊時,對戰局頗有見解,之後,陳淵就開始傳授張亦兵法。嚴顏外出剿匪也時常帶著張亦,嚴顏對張亦也是極大的認可,陳淵也開始看到張亦有著非凡的領軍能力,直到184年1月,張亦迴到陳淵身邊。陳淵把自己對古人留下的兵法的見解講給張亦聽,張亦也很認真的記著。
平夷將軍陳淵的幾個義子,陳淵的要求他們習文習武,每日早起的功課就是練功,午飯之後就去看書。陳淵希望他的義子都文武雙全。
但是呢,除開在江州的張亦和還小的楊軒外的其他四位,他們練武就是為了敷衍陳淵,對於練武,他們更喜歡呆在將軍府的書房裏。陳淵書房裏的東西多數書都是兵書,還有很多自己都有注解,也有一部分是王平從各地手抄或別人口傳自己記錄下來的一些雜書,當然還有王平自己對管理民政上的心得等等。
陳淵看出這世道不太平,還是要求幾個義子有些武藝才行,至少也要在自己手上走上幾招。
184年2月,全國爆發黃巾起義,陳淵境內到是沒多大亂子,不過就益州整體而言,亂子也沒多大。益州此時的刺史叫欲儉,這夥計比較貪,是貪官中的典型。有個盜賊叫馬相和趙抵在綿竹自稱黃巾軍,聚集百姓造反,殺了縣令李升(李氏一枝),後來聚集了一萬來人攻打州府殺了欲儉,進攻蜀郡、犍為,自稱天子。這一切都看在陳淵的眼裏,陳淵其實在這個時候就是想借馬相的手除掉貪官刺史。
陳淵想除掉這刺史很久了,但是怎麽說他也是個官,不好直接就殺了,所以陳淵才看這馬相能不能做掉這貪官。結果還真除掉了,陳淵立馬調來千人軍隊,在馬相自稱天子不久就滅了馬相。還結實了另一個牛人賈龍,原來陳淵到州府時,賈龍已經早一步滅掉了馬相,而且也是帶來了千人,不同的是他的千人士兵明顯比不上自己訓練的士兵,算個牛人。
賈龍原本是益州從事,現在益州無主,於是陳淵被推選為代理刺史。陳淵也開始進行布置。
陳淵鎮守成都;嚴顏鎮守江州,陳淵副將陳孝正領萬人兵馬駐守武都,威震蠻族,漢中由陳淵心腹陳魯升領萬人鎮守。封大兒為試點都尉在陳淵身邊隨時聽候調遣;二兒8歲就在永安縣有了點民政上的見解,遂調來二兒潘傅任命為副成都令,是主管成都政務職副手;三兒吳忌被任命為江州城副丞使(沒固定任務,閑職);除了六子一直隨同陳淵外,另外兩人都去各城各縣擔任一些不起眼的副職。
188年,靈帝聽從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州牧最大權利,成為了地方上擁有一切實權的大官。劉焉自己也自動提出要去益州當益州牧,靈帝也應允了。於是劉焉自己帶著自己那萬餘人馬浩浩蕩蕩的從洛陽趕來益州成都。
雖然之前刺史之職權利並不大,陳淵自己卻早早掌握住了益州兵馬大權,而且擔任刺史一職後又到處任命自己的親信當官,又有誰敢站出來呢。所以當聽到皇帝派了一個人來頂替自己,嚐到甜頭的陳淵怎麽可能就這樣白白讓他人來騎在自己頭上呢。
於是又稍做布局調整,張亦和潘傅在成都,張浩在江油,潘榮在陳孝正的武都部隊裏,而且也有了點民聲。陳淵自己親自前往漢中,與劉焉對陣。嚴顏被調迴成都,保住成都,因為陳家老小多數都在成都了。吳忌和楊軒被遣迴了永安,怎麽說這才是陳淵的老窩是吧。雖然都有調動,吳忌的江州城副丞使的官職可是還保留的。
劉焉人馬早在陳淵部署前就進入到漢中郡內了,當然,陳魯聲並沒有讓劉焉輕輕鬆鬆就走進來的,也和劉焉打了幾場仗,但是陳魯聲畢竟隻是陳淵自己的親信罷了,要說打仗卻不在行,於是敗下來了。而且還敗得難堪,你想想,雙方都是萬餘人馬,自己損失一半的兵力了,對方才失去的連自己失去的一半都不到,而且還是對自己有利的防守戰。
陳淵來到漢中郡後,與劉焉在漢中對峙起來。
“將軍,末將沒用,漢中城丟了!”兵敗的陳魯聲在陳淵來後,跪在陳淵麵前,低著頭,等待陳淵下令。
陳淵看著眼前跪著的人,麵無表情的道:“自己去領三十軍棍,然後給我滾迴老家。”
連陳魯聲自己也感到意外,將軍居然沒用懲罰自己。不做多想,快速出了營帳,生怕陳淵後悔一般。
看到陳魯聲走了,王平示意其他人也下去,走到陳淵身前,靜靜跟著陳淵看著漢中的地圖。
過了一會,對著仔細看著地圖的陳淵頭道:“紀明,為何不殺了他?”王平跟著陳淵怎麽多年了,陳淵的脾氣王平多多少少都能猜出來,可是這迴按理說陳淵應該會殺了陳魯聲,不過既然沒殺,自然有沒殺的理由。
靜靜的等待中,陳淵開口道:“現在這幾個掌管兵權的幾個人中,除了嚴顏外,其餘幾人都和這魯生一般,能力平庸,遇到戰事當真就如同今日這般了。但是你又知道我為什麽要用他們嗎,他們對我很忠心,就是這份忠心,我才放心的用他們啊。”說完,陳淵望向王平,這才接著道:“當然,最讓我安心的是你。”
陳淵和王平整天都待在營帳中,看著地圖。快到大食(晚飯)之時,陳淵讓人叫來幾個領軍的人,準備開會。
會上,除去陳淵和王平,還有七八個千夫長。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陳淵下令道:“劉焉攻破漢中,城外幾個關口多數還在我們手中,戰局對我們還是很有利的,如果城外幾個關口皆被劉焉奪取,那他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在漢中內,然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征兵,再來奪取益州的其他州郡。所以你們幾個各領自家的隊伍給我守住城外的這幾個關口,給你們說,是讓你們知道這幾個關口的重要,聽清楚的話現在就給我領兵前往你們該去的地方。”
幾日之後,劉焉果真帶隊與陳淵爭奪漢中城外的幾個關隘,雙方各有得失,大體上也沒出差錯。
雙方就在漢中郡內打了兩年的仗,當然不可能一直打了兩年,隻是這兩年劉焉和陳淵在漢中內的小動作很多。並不是陳淵不想趕走劉焉,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陳淵可是在涼州帶兵打仗過的將軍,而且還是常勝將軍。倒不是劉焉很能打仗,而是陳淵覺得還不是時候趕走劉焉,讓劉焉多過活一段時間罷了。
主要原因有幾點,其一是當時的朝廷,陳淵把劉焉拒在漢中,也是為了隔絕與朝廷之間的來往;其二是當時的社會,黃巾之亂之後,多多少少都出現了軍閥的存在,陳淵看出了今後軍閥之間不可避免的戰爭,所以陳淵趁著隔絕與朝廷聯係的這段時間好好發展自身的勢力;其三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益州內部的世家,益州內部世家過多,陳淵想在與劉焉對峙的這段時間好好整頓整頓,分清敵友,然後消滅敵對勢力。
所以才有了陳淵和劉焉在漢中內打了兩年仗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