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進士科、博學鴻詞科考試,賦題大多來自《九經》。所謂《九經》,是指唐政府規定的九本儒家經典,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類。大經包括《禮記》和《左傳》;中經包括《詩》、《周禮》、《儀禮》和《易經》;小經包括《尚書》、《公羊傳》和《穀粱傳》。不過,《九經》的出題頻率明顯冷熱不均,最熱門的是《禮記》,其次是《尚書》,然後依次是《周易》和《左傳》,《周禮》、《詩經》和《儀禮》則屬於冷門,至於《公羊傳》和《穀粱傳》則連冷門也算不上,因為從來就沒有出過。


    現存八十個唐代省試賦題中,隻有三個來自《周禮》,分別是貞元八年的《明水賦》,元和十年的《鄉老獻賢能書賦》以及子亭複試的《孤竹管賦》。其中,貞元八年的《明水賦又見於《禮記》。也就是說,除了《孤竹管賦》,真正隻與《周禮》有關的賦題隻出現過一次!


    小概率事件,絕對的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是人為操縱的結果。出題者設了一個局,對大多數舉子而言,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一方麵,賦題出自《周禮》正經,不能說偏冷生僻,你猜不出問題,隻能證明你的學識淺薄,怨不得別人。有什麽委屈,也隻能在肚子裏憋著。


    另一方麵,賦題出自《周禮》,是不偏之偏。因為考什麽,學什麽,古今皆然。《周禮》在出題者這裏是冰疙瘩,在舉子那裏,自然也成不了香餑餑。許多舉子點燈熬油一輩子,隻研究一部經書。顯然,這部經書可能是《禮記》,或者《尚書》,卻絕不會是《周禮》!因此,對大多數舉子而言,《周禮》是軟肋,致命的軟肋。這一點,隻要在科場中混過的人,個個心知肚明。


    對不起,出題者就是奔著你的軟肋去的,明顯的對人不對事!


    出題者,名義上是皇帝,問題是,隻知道瘋玩的李宥未必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即使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也未必肯動這樣的腦筋。這個光榮的任務,自然就義不容辭的落到了翰林院的手中,而翰林院是元稹、李紳和李德裕的天下。而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玩死你。


    “小樣,玩不死你!”我仿佛看見,元稹俊俏的麵龐上依稀閃過一絲陰險的笑容。


    頭頂作弊的光環,被無情的黜落,仕途瞬間黯淡。有誰體味過從天堂跌入地府的痛楚,如此真切?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十一個被黜落的舉子,都將是長安的“風雲人物”。他們,必將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成為觥籌交錯時的笑料。


    這不公平!


    十四名舉人通過請托等不正當競爭手段,竊取進士,對其它舉子而言,當然不公平。不過,當請托成為一種習氣,成為一種風尚,成為一種潛規則,他們,又能如何選擇?


    正義的嘴臉下,掩蓋著險惡的用心和齷齪的目的,元稹毫不客氣的將十四個舉子裝進了網裏,沒有絲毫的愧疚。當然,元稹的目標不是這些小魚小蝦,而是他們背後的那條大魚,李宗閔,中書舍人李宗閔。


    這不公平!對十四位舉子而言,這不公平!因為,除了勉強及格的那三位,其他人將很難再有機會,翻身的機會。


    不過,還是有人翻了身。而且不是一個,至少是兩個。第一條翻身的鹹魚是裴譔,裴度的兒子。裴譔能夠翻身,不是因為他有多牛,而是因為他的老爸很牛。


    裴度威望很高,高到什麽程度?有時候,就連皇帝也不得不賣他個麵子,死了的李純是這樣,活著的李宥也是如此。複試的結果呈上去,李宥大筆一揮,就給了裴譔一個進士,特賜進士!你說,裴度牛不牛?


    不過,人生的路,還是要自己走,即使你爸是李剛,也有栽跟頭,或者翹辮子的時候。所以,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如靠自己。靠老爸的麵子,裴譔的進士失而複得,不過,他這一輩子,再也沒有幹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唯一能夠在曆史上留下這麽一筆兩筆的事跡,也就是長慶元年的貢舉案了,雖然不怎麽光彩,畢竟,還是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第二條翻身的鹹魚是鄭朗,諫議大夫鄭覃的弟弟。


    說來慚愧,鄭朗出自山東的經學世家,卻猜不出來自《周禮》的問題,似乎有些說不過去。這種情況的出現,隻能有兩種可能:第一,鄭朗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第二,題目有些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偏,而是專門針對應試舉子的偏。


    那麽,鄭朗究竟是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呢?是,也不是。鄭朗是紈絝子弟,不假;鄭朗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不真。因為,接下來的時間,鄭朗用其一生的華麗演出,鄭重宣告:我,鄭朗,不是水貨,更不是草包。


    煮熟的鴨子,飛了;到手的進士,丟了。鄭朗頭也不迴的離開了長安,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戀,隻有堅定的信念:長安,我一定會迴來的!


    離開長安,鄭朗跑到了湖北襄樊,成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柳公綽的幕僚。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鄭朗幹的風生水起,遊刃有餘。很快,他就實現了自己的誓言,迴到了曾經帶給他無限屈辱的長安。


    在長安,他得到的第一個官職是右拾遺。此後的數十年間,鄭朗的官越做越大。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官,他都政績斐然,好評不斷。三十五年後的大中年間,繼父親鄭珣瑜、叔父鄭餘慶和哥哥鄭覃之後,鄭朗昂首闊步的邁入政事堂,成為文官集團的領袖,在這個偉大家族的榮譽博上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朗,這個曾經被長安鑒定為庸才的人,這個曾經深陷不名譽泥潭的人,這個曾經被長安當作話柄和笑料的人,用三十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個高難度的華麗蛻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落長安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正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正群並收藏日落長安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