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過那個包裹,陳風華好奇的打開了。
包裹裏,是一套衣服,一雙布鞋,還有一封信。
先取過衣服,在身上比了比,很合身的樣子。
針腳也很細密,看得出來,手工活非常不錯。
陳風華隱隱已經有所猜測了。
然後就拿起那封信打開來看。
絹秀的字跡,整齊的小楷,很不錯。
果然是陳風華想像的樣子!
寫信的人叫於芷婷,陳風華從原主的記憶裏找到了這個女孩。
於芷婷是陳二郎的未婚妻。
陳於兩家是世交,於爸爸是教書先生,考上了秀才,沒考上舉人,在宣業城裏辦了私塾教書,教出三個舉人,頗為出名。
陳爸爸則是世代為醫,兩家相隔不遠,兩個人也是世交,小時候就給兩人訂了親。
原本是很快就要完婚的,隻不過陳爸爸去世,陳二郎要守孝,所以不得嫁。
沒有那麽多狗血看不起的事情,陳二郎還經常去於家的,於家也是真的把陳二郎視為自己家的姑爺。
於芷婷在信裏先講了講最近城裏發生的事情,流民過多對於城市秩序、物價等都帶來了衝擊——當然這些事情是於爸爸以及於芷婷的弟弟講給她聽的。
醫館因為陳二郎不在,暫時關門。
不過因為陳風華在外安置流民,大家都認為這是功德,所以不少人都給陳家送東西,陳母不收,那些人都把東西往醫館外麵一放就走,竟然成了宣業城的盛景。
於芷婷還說了坊間傳聞陳二郎在城外安置流民的那些新政,以及及時通知知府衙門早做準備等事,防止了流民時疫感染到城裏人,都說陳二郎有乃父之風,遲早是要成為名醫的。
所以最近到陳家拜訪的人比較多,包括城內不少的名流,於家也與有榮焉。於父經常迴來,笑稱自己眼光好,挑了個好姑爺。
信寫到這時候的,於芷婷的語氣裏都帶著羞澀,陳風華能感受得出來。
信裏還讓陳風華保重身體,有需要什麽寫信迴來,她會盡力去辦。
城內雖然也有人發病,但知府衙門那邊動作很快,把感染的人隔離開,所以城裏人還比較穩定。就是米價還在上漲,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最後寫一首小詩,陳風華能從詩裏感受到女孩的思念,雖然說的比較隱晦,但陳風華還是能體會到的。
看完信,陳風華腦海裏就出現一個秀麗的女孩,手持團扇,眉眼彎彎,正看著自己在笑。
這是個好女孩啊!
陳風華想了想,找來紙筆,寫了一封信。
信裏也說了自己的近況,包括做的事情,事無巨細,寫了很多,像教八段錦,把流民分開,施粥施計,以及將要帶著流民去找能吃的東西等等。
信後還讓兩家多買點米糧存著,以防後麵米價上漲甚至買不到等等。
陳於兩家在宣業城裏算是小康之家,但並沒有多少存銀,如果糧價真漲上去了,自己又不在家,醫館沒有收入,真堅持不了多久。
把信封好,陳風華拿著信就去找任傑了。
任傑沒想到陳風華這麽快就找了過來,不過聽他說了要把糧拉過來自己熬粥的申請後,立刻就明白過來,笑著說道:
“陳二郎!有你的!這計不錯!我這邊也可效仿一下!成,這事準了!”
陳風華立刻就迴轉迴去,叫了幾個軍士把糧食、大鍋等拉了過來。
任傑這邊給陳風華又批了一頂帳篷,專門存放糧食。
夏無傷的動作也很快,東西拉過來後,他把人已經挑了出來。
讓陳風華意外的是,竟然有最初被發現時疫的那個小男孩,和那個中年瘦弱男子。
不過他並沒有在意,這事既然交給夏無傷了,那自己就不用管太多。
砌灶、熬粥,等這一頓吃過後,休息了半個小時,陳風華就帶人去外麵找野菜。
信已經托任傑帶迴去了,想必陳於兩家得了信,應該很快就會有行動吧?
尋找野菜這事情,陳風華隻是起個頭,其實這些流民白天就有人在附近轉悠,隻是不敢跑遠。
現在有了陳風華帶頭,那些性急的人早早就往四周散開跑去,以求多找點野菜。
第一天,收獲並不是很理想——或者說,少部分人撿到不少野菜,大部分人都收獲不多。
而且陳風華也看得出來,這些人積極性並不高。
想想也明白,天天有粥吃,可能比有些人在家裏吃的都好,還幹嘛去找野菜呢?
陳風華並不著急,他也找到了不少的野菜,就在帳篷外麵曬上了。
而流民們的野菜,收集上來一部分直接熬粥裏了。
第二天,收集野菜的時候,陳風華就把一些常用草藥給大家講了加了進去。
當天收集到的野菜同樣不多。
第三天,出發前,夏無傷帶著士兵站在了流民麵前,大聲宣布:
“今日每人撿野菜不得少於一斤!少的施粥時少半碗!多的有獎勵!”
流民這一下子立刻就吵嚷起來。
不過夏無傷並沒有聽他們的話,而有些人也已經開始討論,是不是缺糧了!
事情傳開很快,八卦本身就是不少人的天性,然後等收工迴來的時候,每個人抱著的野菜都不少!
這一次,大堆的野菜被堆在熬粥的帳篷邊上,挑出來熬粥的那些人開始分撿野菜,並弄幹淨——曬上。
晚上的粥裏又多了些綠色,倒的確是可以增加點維生素。
吃完粥和藥後,流民們三三兩兩擠在一起,又開始了討論。
陳風華聽得出來,這些人說的就是缺糧的事情。
看得出來,流言已經開始有效果了。
第二天一早,粥比頭一天稀了一些,不過加了不少野菜,看著還行。
但有些人已經不滿了。
野菜雖然添色,但吃起來有點苦味兒,不是誰都受得了的。
因此上午去撿野菜的時候,有些人開始鼓噪起來:
“粥為什麽會稀不少?”
“是不是有人中途克扣了大家的糧食?”
“一定要說清楚!不然沒完!”
“不說清楚,就不去挖野菜了!”
“搞什麽野菜,那麽難吃……”
陳風華聽到這些低聲的議論和竊竊私語,嘴角露出一絲嘲諷。
果然是升米恩鬥米仇啊!
這些人也不想想,他們吃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看到陳風華這邊沒迴應,那些聲音大了起來!
包裹裏,是一套衣服,一雙布鞋,還有一封信。
先取過衣服,在身上比了比,很合身的樣子。
針腳也很細密,看得出來,手工活非常不錯。
陳風華隱隱已經有所猜測了。
然後就拿起那封信打開來看。
絹秀的字跡,整齊的小楷,很不錯。
果然是陳風華想像的樣子!
寫信的人叫於芷婷,陳風華從原主的記憶裏找到了這個女孩。
於芷婷是陳二郎的未婚妻。
陳於兩家是世交,於爸爸是教書先生,考上了秀才,沒考上舉人,在宣業城裏辦了私塾教書,教出三個舉人,頗為出名。
陳爸爸則是世代為醫,兩家相隔不遠,兩個人也是世交,小時候就給兩人訂了親。
原本是很快就要完婚的,隻不過陳爸爸去世,陳二郎要守孝,所以不得嫁。
沒有那麽多狗血看不起的事情,陳二郎還經常去於家的,於家也是真的把陳二郎視為自己家的姑爺。
於芷婷在信裏先講了講最近城裏發生的事情,流民過多對於城市秩序、物價等都帶來了衝擊——當然這些事情是於爸爸以及於芷婷的弟弟講給她聽的。
醫館因為陳二郎不在,暫時關門。
不過因為陳風華在外安置流民,大家都認為這是功德,所以不少人都給陳家送東西,陳母不收,那些人都把東西往醫館外麵一放就走,竟然成了宣業城的盛景。
於芷婷還說了坊間傳聞陳二郎在城外安置流民的那些新政,以及及時通知知府衙門早做準備等事,防止了流民時疫感染到城裏人,都說陳二郎有乃父之風,遲早是要成為名醫的。
所以最近到陳家拜訪的人比較多,包括城內不少的名流,於家也與有榮焉。於父經常迴來,笑稱自己眼光好,挑了個好姑爺。
信寫到這時候的,於芷婷的語氣裏都帶著羞澀,陳風華能感受得出來。
信裏還讓陳風華保重身體,有需要什麽寫信迴來,她會盡力去辦。
城內雖然也有人發病,但知府衙門那邊動作很快,把感染的人隔離開,所以城裏人還比較穩定。就是米價還在上漲,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最後寫一首小詩,陳風華能從詩裏感受到女孩的思念,雖然說的比較隱晦,但陳風華還是能體會到的。
看完信,陳風華腦海裏就出現一個秀麗的女孩,手持團扇,眉眼彎彎,正看著自己在笑。
這是個好女孩啊!
陳風華想了想,找來紙筆,寫了一封信。
信裏也說了自己的近況,包括做的事情,事無巨細,寫了很多,像教八段錦,把流民分開,施粥施計,以及將要帶著流民去找能吃的東西等等。
信後還讓兩家多買點米糧存著,以防後麵米價上漲甚至買不到等等。
陳於兩家在宣業城裏算是小康之家,但並沒有多少存銀,如果糧價真漲上去了,自己又不在家,醫館沒有收入,真堅持不了多久。
把信封好,陳風華拿著信就去找任傑了。
任傑沒想到陳風華這麽快就找了過來,不過聽他說了要把糧拉過來自己熬粥的申請後,立刻就明白過來,笑著說道:
“陳二郎!有你的!這計不錯!我這邊也可效仿一下!成,這事準了!”
陳風華立刻就迴轉迴去,叫了幾個軍士把糧食、大鍋等拉了過來。
任傑這邊給陳風華又批了一頂帳篷,專門存放糧食。
夏無傷的動作也很快,東西拉過來後,他把人已經挑了出來。
讓陳風華意外的是,竟然有最初被發現時疫的那個小男孩,和那個中年瘦弱男子。
不過他並沒有在意,這事既然交給夏無傷了,那自己就不用管太多。
砌灶、熬粥,等這一頓吃過後,休息了半個小時,陳風華就帶人去外麵找野菜。
信已經托任傑帶迴去了,想必陳於兩家得了信,應該很快就會有行動吧?
尋找野菜這事情,陳風華隻是起個頭,其實這些流民白天就有人在附近轉悠,隻是不敢跑遠。
現在有了陳風華帶頭,那些性急的人早早就往四周散開跑去,以求多找點野菜。
第一天,收獲並不是很理想——或者說,少部分人撿到不少野菜,大部分人都收獲不多。
而且陳風華也看得出來,這些人積極性並不高。
想想也明白,天天有粥吃,可能比有些人在家裏吃的都好,還幹嘛去找野菜呢?
陳風華並不著急,他也找到了不少的野菜,就在帳篷外麵曬上了。
而流民們的野菜,收集上來一部分直接熬粥裏了。
第二天,收集野菜的時候,陳風華就把一些常用草藥給大家講了加了進去。
當天收集到的野菜同樣不多。
第三天,出發前,夏無傷帶著士兵站在了流民麵前,大聲宣布:
“今日每人撿野菜不得少於一斤!少的施粥時少半碗!多的有獎勵!”
流民這一下子立刻就吵嚷起來。
不過夏無傷並沒有聽他們的話,而有些人也已經開始討論,是不是缺糧了!
事情傳開很快,八卦本身就是不少人的天性,然後等收工迴來的時候,每個人抱著的野菜都不少!
這一次,大堆的野菜被堆在熬粥的帳篷邊上,挑出來熬粥的那些人開始分撿野菜,並弄幹淨——曬上。
晚上的粥裏又多了些綠色,倒的確是可以增加點維生素。
吃完粥和藥後,流民們三三兩兩擠在一起,又開始了討論。
陳風華聽得出來,這些人說的就是缺糧的事情。
看得出來,流言已經開始有效果了。
第二天一早,粥比頭一天稀了一些,不過加了不少野菜,看著還行。
但有些人已經不滿了。
野菜雖然添色,但吃起來有點苦味兒,不是誰都受得了的。
因此上午去撿野菜的時候,有些人開始鼓噪起來:
“粥為什麽會稀不少?”
“是不是有人中途克扣了大家的糧食?”
“一定要說清楚!不然沒完!”
“不說清楚,就不去挖野菜了!”
“搞什麽野菜,那麽難吃……”
陳風華聽到這些低聲的議論和竊竊私語,嘴角露出一絲嘲諷。
果然是升米恩鬥米仇啊!
這些人也不想想,他們吃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看到陳風華這邊沒迴應,那些聲音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