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華絲毫不管其他人的看法,認真的替老人把著脈,右手把完換左手,然後通過塔哈的翻譯問老人的情況。
一個人看了半個多小時,然後取過方子,在自己原方子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
“抓藥,熬吧!”陳風華把方子遞出去。
幾個醫生麵麵相覷,然後有一個年輕的接了過來,看樣子有些猶豫。
陳風華暗歎了口氣,給自己的手消了毒後,拿過單子,來到醫生辦公室邊上的藥房——好在這裏藥還比較多,增加的兩種也有,陳風華便取過紙來,一一抓藥,邊抓邊說道:
“我抓藥時間比較多,所以每次抓的基本上都是到量的,我這一次抓五副藥,其中一副我會去熬,你們可以把剩下的稱一下。
當然你們要把握不準的話,就得用小稱來稱。”
塔哈把這話說完,其他人再次露出複雜的神情,佩服有之,質疑有之,玩味有之。
當然,陳風華也不在意,拿著藥就去熬了。
熬藥的時候,幾個醫生,還有兩個護士都跑過來看,還有兩個醫生是真的悄悄過去,拿著方子比對著稱重量了。
雖然漢字不太認識,但那數字認識啊!
一個個稱過來,這些人震驚了!
這人手是神手嗎?
一把抓啊!
再看向陳風華的目光就不一樣了!
能做到這一步的人,恐怕醫術不會差的!
想想那得抓多少藥,才能練出這一手啊!
這些人對陳風華、秦豐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陳風華一邊熬藥一邊說著話,有心的人已經拿出手機開始錄音起來!
塔哈與有榮焉的大聲翻譯著,有些不懂的地方先小聲問陳風華原因,然後才翻譯過來。
沒一會兒,連護士那邊也多了兩個人過來聽著。
煎藥過程比較慢,就有醫生大著膽子開始問了起來。
剛才陳風華把脈問情況的時候,過程都是有記錄的,這些醫生現在看著記錄著塔翻譯的記錄,問起了一些醫學問題。
這個時候,陳風華才知道,原來這些醫生大都是從華夏學了中醫過去的,有的自己開著診所,有的在醫院專設的中醫科裏。
當然,這些人平時所做的多是一些調理,比如撥罐、針灸、推拿等。
用中藥開方的很少,因此技術水平也不說多高。
因此對於陳風華所說的那些醫理,自然有不理解的地方。
好在陳風華本身就講的不算太難,化繁為簡才是醫生的本事,這也符合大道至簡那句話。
陳風華一邊解答一邊煎藥,一邊把煎藥的一些小竅門說出來,這些在華夏那邊算是比較普及的,但在這裏,陳風華猜測,如果自己不說,恐怕這些人還真不知道!
藥煎完後,陳風華吩咐道:
“溫了後給病人喝吧。叫下一個病人,再有病人,我就不抓藥了,你們抓藥,你們熬藥——我做這個,浪費時間。”
說話的語氣很平淡,但在場的不少醫生臉紅了。
是啊!
眼下看來,整個科室其實陳風華一個人就能運轉!
那要他們幹什麽?
好在有肯學的,立刻提出一串問題,陳風華邊解答邊就來到了醫生辦公室,再次消毒後,看下一個病人。
一上午過去,邊講解邊看病,一共看了五個病人,平均一個差不多四十分鍾。
等最後一個病人看完,陳風華進行了全身消毒,跟著這些人一起下樓吃飯——這裏不像當時的國內,不需要二十四小時連軸轉——當然,和這些病人大都是輕症有關。
下到二樓的時候,發現這邊聲音還挺大,有人大聲說著什麽,英語、哈語都有,塔哈聽了幾句,笑了。
秦豐問他笑啥,他小聲說道:
“他們有人說,儀器還沒到位,所以現在沒辦法給人看病。至於什麽時候能給看,他們也不知道。”
吃飯的地方也在這大圍牆裏,另外一棟樓。
陳風華過去聽過關於這個國家飲食方麵的一些傳聞。
據說這個國家的軍隊裏,軍官和士兵的階層分明,據說有邊防的會晤,過去吃飯的時候,軍官坐裏麵吃,那夥食也就兩三個菜,土豆、西紅柿為主。
而司機(士兵或者軍士)就拿著大列巴夾著醃大肉在外麵吃著。
據說這玩意兒能量充足,扛餓。
當然這是聽的十幾年前的事情,現在怎麽樣,不清楚。
到了食堂,消毒過後,進去看了看,發現自助餐還不錯,好幾個菜,雖然不像中餐那麽豐盛,但比想像中的好多了。主食也有幾種,吃著沒問題了。
吃完迴到醫療樓,發現二樓那裏還在有人吼,塔哈翻譯:“儀器還沒到,還不能開始治病。”
好吧,秦豐小聲對陳風華說道:
“這是不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中醫一個人在哪裏都能開始看病,西醫就得看各種儀器了。”
陳風華點點頭,又搖了搖頭:
“大體上可以這樣說。但各有特色吧。畢竟西醫在微觀、疫苗等方麵還是要先進的多。中醫在治療方麵本身比較吃經驗,經驗豐富的醫生各種病症都能治,經驗欠缺的就比較麻煩。好中醫還是太少啊!”
秦豐想了想,點了點頭。
是啊!
好中醫,太少!
迴到四樓,再次開啟治療模式,醫生們都比較謙虛,病人也都比較配合,下午竟然相當順利的又多看了兩個病人,才下班吃飯。
塔哈照舊把人送迴賓館,然後自己迴去。
秦豐疑惑的問塔哈:“為什麽不住在賓館?他們應該會安排你住在這裏啊!”
“沒有。”塔哈笑著說道:“住在家裏比較習慣,而且吃飯……在外麵是要花錢的。”
好吧,這個話題可以不用再往下聊了。
等塔哈走了,秦豐感歎一聲:
“在這裏,真不容易啊!”
陳風華一邊反思著今天的病例一邊說道:“誰活著都不容易。其實這邊資源豐富,真要搞的好的話,未必就會比咱們那邊差。不過……這些事情太複雜了,還是不說了,早點休息吧,明天還要繼續!”
一個人看了半個多小時,然後取過方子,在自己原方子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
“抓藥,熬吧!”陳風華把方子遞出去。
幾個醫生麵麵相覷,然後有一個年輕的接了過來,看樣子有些猶豫。
陳風華暗歎了口氣,給自己的手消了毒後,拿過單子,來到醫生辦公室邊上的藥房——好在這裏藥還比較多,增加的兩種也有,陳風華便取過紙來,一一抓藥,邊抓邊說道:
“我抓藥時間比較多,所以每次抓的基本上都是到量的,我這一次抓五副藥,其中一副我會去熬,你們可以把剩下的稱一下。
當然你們要把握不準的話,就得用小稱來稱。”
塔哈把這話說完,其他人再次露出複雜的神情,佩服有之,質疑有之,玩味有之。
當然,陳風華也不在意,拿著藥就去熬了。
熬藥的時候,幾個醫生,還有兩個護士都跑過來看,還有兩個醫生是真的悄悄過去,拿著方子比對著稱重量了。
雖然漢字不太認識,但那數字認識啊!
一個個稱過來,這些人震驚了!
這人手是神手嗎?
一把抓啊!
再看向陳風華的目光就不一樣了!
能做到這一步的人,恐怕醫術不會差的!
想想那得抓多少藥,才能練出這一手啊!
這些人對陳風華、秦豐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陳風華一邊熬藥一邊說著話,有心的人已經拿出手機開始錄音起來!
塔哈與有榮焉的大聲翻譯著,有些不懂的地方先小聲問陳風華原因,然後才翻譯過來。
沒一會兒,連護士那邊也多了兩個人過來聽著。
煎藥過程比較慢,就有醫生大著膽子開始問了起來。
剛才陳風華把脈問情況的時候,過程都是有記錄的,這些醫生現在看著記錄著塔翻譯的記錄,問起了一些醫學問題。
這個時候,陳風華才知道,原來這些醫生大都是從華夏學了中醫過去的,有的自己開著診所,有的在醫院專設的中醫科裏。
當然,這些人平時所做的多是一些調理,比如撥罐、針灸、推拿等。
用中藥開方的很少,因此技術水平也不說多高。
因此對於陳風華所說的那些醫理,自然有不理解的地方。
好在陳風華本身就講的不算太難,化繁為簡才是醫生的本事,這也符合大道至簡那句話。
陳風華一邊解答一邊煎藥,一邊把煎藥的一些小竅門說出來,這些在華夏那邊算是比較普及的,但在這裏,陳風華猜測,如果自己不說,恐怕這些人還真不知道!
藥煎完後,陳風華吩咐道:
“溫了後給病人喝吧。叫下一個病人,再有病人,我就不抓藥了,你們抓藥,你們熬藥——我做這個,浪費時間。”
說話的語氣很平淡,但在場的不少醫生臉紅了。
是啊!
眼下看來,整個科室其實陳風華一個人就能運轉!
那要他們幹什麽?
好在有肯學的,立刻提出一串問題,陳風華邊解答邊就來到了醫生辦公室,再次消毒後,看下一個病人。
一上午過去,邊講解邊看病,一共看了五個病人,平均一個差不多四十分鍾。
等最後一個病人看完,陳風華進行了全身消毒,跟著這些人一起下樓吃飯——這裏不像當時的國內,不需要二十四小時連軸轉——當然,和這些病人大都是輕症有關。
下到二樓的時候,發現這邊聲音還挺大,有人大聲說著什麽,英語、哈語都有,塔哈聽了幾句,笑了。
秦豐問他笑啥,他小聲說道:
“他們有人說,儀器還沒到位,所以現在沒辦法給人看病。至於什麽時候能給看,他們也不知道。”
吃飯的地方也在這大圍牆裏,另外一棟樓。
陳風華過去聽過關於這個國家飲食方麵的一些傳聞。
據說這個國家的軍隊裏,軍官和士兵的階層分明,據說有邊防的會晤,過去吃飯的時候,軍官坐裏麵吃,那夥食也就兩三個菜,土豆、西紅柿為主。
而司機(士兵或者軍士)就拿著大列巴夾著醃大肉在外麵吃著。
據說這玩意兒能量充足,扛餓。
當然這是聽的十幾年前的事情,現在怎麽樣,不清楚。
到了食堂,消毒過後,進去看了看,發現自助餐還不錯,好幾個菜,雖然不像中餐那麽豐盛,但比想像中的好多了。主食也有幾種,吃著沒問題了。
吃完迴到醫療樓,發現二樓那裏還在有人吼,塔哈翻譯:“儀器還沒到,還不能開始治病。”
好吧,秦豐小聲對陳風華說道:
“這是不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中醫一個人在哪裏都能開始看病,西醫就得看各種儀器了。”
陳風華點點頭,又搖了搖頭:
“大體上可以這樣說。但各有特色吧。畢竟西醫在微觀、疫苗等方麵還是要先進的多。中醫在治療方麵本身比較吃經驗,經驗豐富的醫生各種病症都能治,經驗欠缺的就比較麻煩。好中醫還是太少啊!”
秦豐想了想,點了點頭。
是啊!
好中醫,太少!
迴到四樓,再次開啟治療模式,醫生們都比較謙虛,病人也都比較配合,下午竟然相當順利的又多看了兩個病人,才下班吃飯。
塔哈照舊把人送迴賓館,然後自己迴去。
秦豐疑惑的問塔哈:“為什麽不住在賓館?他們應該會安排你住在這裏啊!”
“沒有。”塔哈笑著說道:“住在家裏比較習慣,而且吃飯……在外麵是要花錢的。”
好吧,這個話題可以不用再往下聊了。
等塔哈走了,秦豐感歎一聲:
“在這裏,真不容易啊!”
陳風華一邊反思著今天的病例一邊說道:“誰活著都不容易。其實這邊資源豐富,真要搞的好的話,未必就會比咱們那邊差。不過……這些事情太複雜了,還是不說了,早點休息吧,明天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