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_86661周誌光繼續說:“如果我海南的廣西駐軍主動退至海口一線, 不但我海南全部暴露在清廷的二十萬大軍麵前,而且形成了背水一戰的局麵。
況且,越南的法軍已經開始行動,英軍的遠東艦隊開始向我海南靠攏,日軍的西海艦隊也已開始緊急備戰。
那麽,我們海南真可謂四麵楚歌了。所以,我認為廣西的軍隊不可以全線向海南靠攏,應該如齊綱將軍所構想的,將大軍兵分東西兩路,這樣可以牽製和分割清軍的力量,同時,還可以使整個戰局發生轉化,我海南就會漸漸的掌握這個戰局的主動權。”
李闖說:“周將軍說的很有道理。不過,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就是我海南在廣西的大軍,若向東、向西所麵對清軍,分別是蘇元春和王之春。
現在的王之春部,若不去追擊我插入廣東境內的軍隊,而是,直接和蘇元春部合圍我向西移動的部隊,實施各個殲滅,這樣,齊將軍的戰略構想就失去了意義,最終,我廣西的大軍就可能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清軍圍剿海南,應該是早晚的事了。”
肖揚則同意張彤的看法,主張將大部分的兵力集結海南,采取固守海南的戰略,以應對四麵來犯之敵。
一時間,海南王府的軍事會議廳內,對於廣西戰事的討論異常激烈。
此刻,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部,東鄉平八郎與其幕僚也正在談論關於海南遠東驛站事件的日方處理態度。
東鄉平八郎對國內處理此事過於遲緩,倍感憤怒。認為海南這個大清的叛軍之地,使用了極端手段,斬殺日本外事人員,這是公然的挑釁,讓大日本帝國的威嚴盡失,他們極力主張即刻出兵複仇,攻打海南。
東鄉平八郎聯名上書日俄戰爭大本營的軍令部長伊東佑亨上將,要求帝國派出一支艦隊與駐台灣的日軍配合,對海南實施毀滅性的攻擊。
伊東佑亨上將采納了東鄉平八郎的意見,決定命日本國駐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組織力量準備出兵海南。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此番在東北與俄國激戰,因此日軍隻能抽調老西海艦隊的艦船和人員臨時組建新西海艦隊,艦隊的總指揮由伊東向善少將擔任。
伊東向善少將是伊東佑亨的第二個兒子,早年畢業於江田島海軍兵學校。
伊東向善深受其父親影響,從小就癡迷於海軍,是目前日本國內極為優秀的海軍將領。
說起伊東佑亨上將,此人是甲午海戰的日本艦隊主將,時年(明治27年)7月16日日本禦前會議決定對中國開戰,7月18日根據軍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權兵衛大佐提出的方案,將已經改名為“西海艦隊”了的警備艦隊和常備艦隊組成“聯合艦隊”。
這是日本海軍第一次組建聯合艦隊,伊東祐亨海軍中將為首任司令長官,準備參加甲午戰爭,7月23日伊東祐亨奉大本營作戰命令,親率軍艦15艘、魚雷艇6艘、偵查艇一艘,由佐世保軍港出發,向朝鮮西海岸進發。
25日派第一遊擊艦隊以突然襲擊手段,發動不宣而戰的豐島海戰,挑起中日戰爭。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正式宣戰後,伊東佑亨遵照大本營的“作戰大方針”,積極尋求與中國海軍進行主力決戰,以奪取製海權。
經過一番激戰,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眾退守威海衛,被日艦重重包圍,窮途末路之際,收到日本主將伊東佑亨的勸降書。該信書是伊東佑亨委托在威海衛海域的英*艦“塞萬”號帶給丁汝昌的。
勸降書的開頭寫道:
“謹呈一書致丁提督閣下:事局之變,致使仆與閣下互為敵對,何其不幸!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個人結仇也。仆與閣下友誼之溫,今猶如昨。”
伊東佑亨陳說中國陸海軍連敗,絕非君臣某一個人之罪,其原因乃是墨守陳舊政治之弊。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拋棄舊政治,逐漸崛起。最後,勸誘丁汝昌逃亡日本,以期東山再起。
“貴國曾有雪會稽之恥,以成大誌之先例。在我國,如榎本海軍中將、大島樞密顧問官,雖舉叛旗,終得赦免,且位居顯要,不屈才幹。敗戰乃舊政治之結果,非閣下責任。應留有餘力,以圖他日……”
丁汝昌當然不聽這種勸告,把勸降書原封不動寄給了天津的李鴻章。19天後,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當時,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的勸降書,是寫給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但是作為信使的那個美國人卻登上了劉步蟾的“定遠”戰艦,把勸降書呈遞到了劉步蟾手裏。
這對於伊東佑亨中將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在意的事情。丁汝昌雖然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最高統帥,但是,在伊東佑亨這樣的職業軍人眼裏,在海戰方麵的真正對手是曾經留學於英國倫敦海軍學院的劉步蟾,給伊東佑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最佩服的是劉步蟾。
伊東佑亨對劉步蟾是心儀已久的,當在威海與劉步蟾第一次相見時,往日的傳言便被證實了。伊東佑亨甚至覺得劉步蟾很像他們日本人,精明幹練,意誌堅強,卻又從不向人顯露。
他甚至為此而失望過,沮喪過,認為中國有了劉步蟾等一批海軍人才,自己這一代人的努力是否會付諸東流,日本軍人的大陸夢想是否將化為泡影?
劉步蟾,這個名字,深深地刻印在了伊東佑亨的心上,他的身影時不常地浮現在伊東佑亨的腦海裏,他知道,終將有朝一日,他們會在海上相遇的,不是為了敘情,而是決鬥。
劉步蟾也好,丁汝昌也罷,投降與否都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北洋艦隊的覆滅是命中注定的了。大日本帝國的海軍攻占威海,消滅北洋水師的目的已接近完成,寫一封勸降的書信,不過是擺個姿勢,做個樣子,為大日本帝國的海軍史留一頁耀眼奪目的篇章。
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終於踏上了劉公島。此時,劉步蟾戰死,丁汝昌飲彈自盡,北洋水師其餘將官投降。
當伊東佑亨率領東鄉平八郎、坪井航三等一班戰將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北洋水師衙門大廳的時候,他們的目光立刻被並排擺著的五口棺材給吸引住了。
五口棺材中,中間一口躺著的是丁汝昌,右為劉步蟾、楊用霖,左為張德三、戴宗騫。
沒有人為他們守靈,也沒有人哭泣祭奠。伊東佑亨麵色凝重而莊嚴,率領他手下的將軍們,繞著五口棺材緩緩地走了一圈,又鄭重其事地在五人靈前各上了一柱香,然後虔誠地鞠躬致意。
第二天,伊東佑亨從降艦中選出三等舊艦“康濟”號,下令拆去大炮,改裝成一艘商船,由原軍艦人員駕駛,載了丁汝昌、劉步蟾等五人靈柩去煙台。
當“康濟”號緩緩地駛離碼頭時,人們看到它的主桅上仍飄揚著大清帝國的黃龍旗和北洋水師提督的帥旗。
伊東佑亨安排送行的樂隊奏起了悲痛欲絕的哀樂,炮台及日艦上齊鳴十二響禮炮……
伊東佑亨沒想到,十年之後,在兒子這一代與中國還會有一場悲壯的海戰。
天涯海角,風雲再起!。
...
況且,越南的法軍已經開始行動,英軍的遠東艦隊開始向我海南靠攏,日軍的西海艦隊也已開始緊急備戰。
那麽,我們海南真可謂四麵楚歌了。所以,我認為廣西的軍隊不可以全線向海南靠攏,應該如齊綱將軍所構想的,將大軍兵分東西兩路,這樣可以牽製和分割清軍的力量,同時,還可以使整個戰局發生轉化,我海南就會漸漸的掌握這個戰局的主動權。”
李闖說:“周將軍說的很有道理。不過,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就是我海南在廣西的大軍,若向東、向西所麵對清軍,分別是蘇元春和王之春。
現在的王之春部,若不去追擊我插入廣東境內的軍隊,而是,直接和蘇元春部合圍我向西移動的部隊,實施各個殲滅,這樣,齊將軍的戰略構想就失去了意義,最終,我廣西的大軍就可能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清軍圍剿海南,應該是早晚的事了。”
肖揚則同意張彤的看法,主張將大部分的兵力集結海南,采取固守海南的戰略,以應對四麵來犯之敵。
一時間,海南王府的軍事會議廳內,對於廣西戰事的討論異常激烈。
此刻,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部,東鄉平八郎與其幕僚也正在談論關於海南遠東驛站事件的日方處理態度。
東鄉平八郎對國內處理此事過於遲緩,倍感憤怒。認為海南這個大清的叛軍之地,使用了極端手段,斬殺日本外事人員,這是公然的挑釁,讓大日本帝國的威嚴盡失,他們極力主張即刻出兵複仇,攻打海南。
東鄉平八郎聯名上書日俄戰爭大本營的軍令部長伊東佑亨上將,要求帝國派出一支艦隊與駐台灣的日軍配合,對海南實施毀滅性的攻擊。
伊東佑亨上將采納了東鄉平八郎的意見,決定命日本國駐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組織力量準備出兵海南。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此番在東北與俄國激戰,因此日軍隻能抽調老西海艦隊的艦船和人員臨時組建新西海艦隊,艦隊的總指揮由伊東向善少將擔任。
伊東向善少將是伊東佑亨的第二個兒子,早年畢業於江田島海軍兵學校。
伊東向善深受其父親影響,從小就癡迷於海軍,是目前日本國內極為優秀的海軍將領。
說起伊東佑亨上將,此人是甲午海戰的日本艦隊主將,時年(明治27年)7月16日日本禦前會議決定對中國開戰,7月18日根據軍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權兵衛大佐提出的方案,將已經改名為“西海艦隊”了的警備艦隊和常備艦隊組成“聯合艦隊”。
這是日本海軍第一次組建聯合艦隊,伊東祐亨海軍中將為首任司令長官,準備參加甲午戰爭,7月23日伊東祐亨奉大本營作戰命令,親率軍艦15艘、魚雷艇6艘、偵查艇一艘,由佐世保軍港出發,向朝鮮西海岸進發。
25日派第一遊擊艦隊以突然襲擊手段,發動不宣而戰的豐島海戰,挑起中日戰爭。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正式宣戰後,伊東佑亨遵照大本營的“作戰大方針”,積極尋求與中國海軍進行主力決戰,以奪取製海權。
經過一番激戰,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眾退守威海衛,被日艦重重包圍,窮途末路之際,收到日本主將伊東佑亨的勸降書。該信書是伊東佑亨委托在威海衛海域的英*艦“塞萬”號帶給丁汝昌的。
勸降書的開頭寫道:
“謹呈一書致丁提督閣下:事局之變,致使仆與閣下互為敵對,何其不幸!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個人結仇也。仆與閣下友誼之溫,今猶如昨。”
伊東佑亨陳說中國陸海軍連敗,絕非君臣某一個人之罪,其原因乃是墨守陳舊政治之弊。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拋棄舊政治,逐漸崛起。最後,勸誘丁汝昌逃亡日本,以期東山再起。
“貴國曾有雪會稽之恥,以成大誌之先例。在我國,如榎本海軍中將、大島樞密顧問官,雖舉叛旗,終得赦免,且位居顯要,不屈才幹。敗戰乃舊政治之結果,非閣下責任。應留有餘力,以圖他日……”
丁汝昌當然不聽這種勸告,把勸降書原封不動寄給了天津的李鴻章。19天後,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當時,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的勸降書,是寫給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但是作為信使的那個美國人卻登上了劉步蟾的“定遠”戰艦,把勸降書呈遞到了劉步蟾手裏。
這對於伊東佑亨中將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在意的事情。丁汝昌雖然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最高統帥,但是,在伊東佑亨這樣的職業軍人眼裏,在海戰方麵的真正對手是曾經留學於英國倫敦海軍學院的劉步蟾,給伊東佑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最佩服的是劉步蟾。
伊東佑亨對劉步蟾是心儀已久的,當在威海與劉步蟾第一次相見時,往日的傳言便被證實了。伊東佑亨甚至覺得劉步蟾很像他們日本人,精明幹練,意誌堅強,卻又從不向人顯露。
他甚至為此而失望過,沮喪過,認為中國有了劉步蟾等一批海軍人才,自己這一代人的努力是否會付諸東流,日本軍人的大陸夢想是否將化為泡影?
劉步蟾,這個名字,深深地刻印在了伊東佑亨的心上,他的身影時不常地浮現在伊東佑亨的腦海裏,他知道,終將有朝一日,他們會在海上相遇的,不是為了敘情,而是決鬥。
劉步蟾也好,丁汝昌也罷,投降與否都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北洋艦隊的覆滅是命中注定的了。大日本帝國的海軍攻占威海,消滅北洋水師的目的已接近完成,寫一封勸降的書信,不過是擺個姿勢,做個樣子,為大日本帝國的海軍史留一頁耀眼奪目的篇章。
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終於踏上了劉公島。此時,劉步蟾戰死,丁汝昌飲彈自盡,北洋水師其餘將官投降。
當伊東佑亨率領東鄉平八郎、坪井航三等一班戰將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北洋水師衙門大廳的時候,他們的目光立刻被並排擺著的五口棺材給吸引住了。
五口棺材中,中間一口躺著的是丁汝昌,右為劉步蟾、楊用霖,左為張德三、戴宗騫。
沒有人為他們守靈,也沒有人哭泣祭奠。伊東佑亨麵色凝重而莊嚴,率領他手下的將軍們,繞著五口棺材緩緩地走了一圈,又鄭重其事地在五人靈前各上了一柱香,然後虔誠地鞠躬致意。
第二天,伊東佑亨從降艦中選出三等舊艦“康濟”號,下令拆去大炮,改裝成一艘商船,由原軍艦人員駕駛,載了丁汝昌、劉步蟾等五人靈柩去煙台。
當“康濟”號緩緩地駛離碼頭時,人們看到它的主桅上仍飄揚著大清帝國的黃龍旗和北洋水師提督的帥旗。
伊東佑亨安排送行的樂隊奏起了悲痛欲絕的哀樂,炮台及日艦上齊鳴十二響禮炮……
伊東佑亨沒想到,十年之後,在兒子這一代與中國還會有一場悲壯的海戰。
天涯海角,風雲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