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警官根據女童屍體的切割工具,還有上麵殘留的木屑來判斷,兇手極有可能是一個木匠。
他查到木材加工鋪王達家裏的時候,卻發現王達已經被殘忍的殺害並肢解在家中了。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兇手是在殺害王達之後,換上了王達家中幹淨的衣物而後逃離的作案現場。
案情已經明了,可是殺人動機是什麽呢?
王達掐死五歲女童並碎屍掩埋的動機是什麽?兇手殺死王達的動機是什麽?
王達和這個五歲女童究竟是什麽關係?女孩身上的瘀青是怎麽來的?
也許兇手是這個五歲女童的父親,來這裏為女兒報仇。
當然,這隻是王警官根據現場情況的一個推測。
本案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本案將永遠不會明了。
這個木材加工鋪左右都有鄰居,他們長期和王達做鄰居,對他一定有所了解。
在傳統刑偵中,調查走訪是必不可少且非常簡單有效的方式。一個目擊證人就可以直接改變案情的走向,目擊證人的一句話,有時候要比現場直接帶給我們的線索還要有效。
木材加工鋪的左右鄰居分別是一個汽車維修廠和一個跑長途運輸的司機,房子的規格和王達家一樣,都是一個小平房,前麵有個大院子。
這是最傳統的居住模式,與鄰居家隻隔著一道紅磚矮牆。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
調查走訪不是審訊嫌疑人,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警方不會打擾居民的正常生活。現在是早上七點鍾,隔壁的汽車維修廠傳來聲響,兩扇黑漆大鐵門被打開,發出吱吱的聲響。
王警官立刻走向隔壁的汽車維修廠,老板剛剛打開大門,看著王警官走進院子都懵了。心想今天這麽順利嗎?剛開門就有生意上門。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上門的不是修車的客人,而是一名刑警。
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和自己一牆之隔的鄰居王達家中,剛剛發生了一起命案。
“警察。”
王警官二話沒說,直接向他出示了自己的警察證件。
這個汽車維修廠的老板叫劉克明,在這裏開了十多年汽車維修了,他爹就是幹這個的,所以他也幹這個。像這種手藝活,子承父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劉克明和王達做了七年的鄰居,七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和每天朝夕相處的鄰居成為朋友,也足以讓兩個陌生人變得熟悉,變得相互了解。
常人見到警察上門都是懵的,劉克明也不例外,不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警察上門找自己做什麽,而是警車壞了,警察來修車。
“王達你認識嗎?”王警官開口問他。
劉克明又懵了,定了定神,有些好奇地問王警官:“王達怎麽了?他犯法了?”
雖然劉克明沒有直接迴答王警官的問題,但他的這句問話,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兩人非但認識,而且還很熟悉。
“王達平時是一個人住嗎?”王警官認真地問道。
劉克明淡淡迴答道:“不是,他有一個女兒。”
“他結婚了?”王警官有些疑惑。
因為警方在王達的家中沒有看見任何一樣屬於女人的物品,而且王警官在來調查之前已經對寧州市的木匠進行了調查,戶籍信息上寫著王達未婚。
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不符合規定的,王達很有可能沒有登記結婚,和一個非法妻子交往,並且生下了一個孩子。
劉克明搖搖頭,否認道:“他沒有結婚。”
“他有情人?”王警官追問道。
劉克明還是搖搖頭,否認道:“也沒有。”
“那怎麽會有孩子呢?”王警官很是不解。
劉克明笑了笑,向王警官講起了自己的老鄰居,王達的事情——
“我認識王達已經七年了,他今年三十八了,別說結婚和情人了,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女人在這裏留過夜。他這裏好像有點毛病,要不為什麽三十八了還沒有老婆?”劉克明指了指自己的腦袋,示意王警官王達的腦袋有病。
隨後,劉克明繼續說道:“但是吧,我和他認識這麽久,覺得他為人處世又不像是有病的樣子,有時候我都懷疑他是個同性戀,又或者年輕的時候被女人傷過,再或者他離過婚……”
劉克明一個勁地猜測,王警官沒有打斷他說話,隻是默默地聽著。
劉克明想了想,忽然說道:“大約是一個月前,他家裏突然多了一個小女孩,我看那個小女孩也就有四、五歲的樣子,我以為是他家親戚的小孩。有一天我在掃院子,看見他也在掃院子,我們就隔著牆聊了會兒天。
他說這個孩子是自己從孤兒院領養的,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也沒結婚,連個給他養老送終的人都沒有。我還和他打趣,說他也該找個伴了,要不自己一個人居住,萬一出點什麽事,死了臭屋裏都沒人知道。
王達嘿嘿一笑,十分同意我說的話,他說自己也是這麽想的,所以才領養了一個孩子。那幾天我看見小女孩在喊王達‘爸爸’,我還挺開心,王達也算是當爹了。
但是我始終懷疑那個孩子不是他領養來的,而是他買來的。”
劉克明的一番話嚇了王警官一跳,王警官立刻問他:“你說那個孩子是他買來的?”
劉克明猶豫了一下,有些小心地問王警官:“如果我說的不對,不會犯法吧?”
王警官笑了笑,解釋道:“沒關係,你說的話不用負法律責任,把你知道的都告訴我就好。”
劉克明想了想,這才說道:“王達早就有要個孩子的想法,但是沒有老婆自己怎麽生?好幾次他都和我閑聊,問我有什麽方法能要個孩子。我告訴他想要孩子可以去孤兒院領養,但是領養的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感情還需要培養。
王達忽然對我說了一句奇怪的話‘有沒有感情無所謂,是個孩子就行’。”
他查到木材加工鋪王達家裏的時候,卻發現王達已經被殘忍的殺害並肢解在家中了。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兇手是在殺害王達之後,換上了王達家中幹淨的衣物而後逃離的作案現場。
案情已經明了,可是殺人動機是什麽呢?
王達掐死五歲女童並碎屍掩埋的動機是什麽?兇手殺死王達的動機是什麽?
王達和這個五歲女童究竟是什麽關係?女孩身上的瘀青是怎麽來的?
也許兇手是這個五歲女童的父親,來這裏為女兒報仇。
當然,這隻是王警官根據現場情況的一個推測。
本案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本案將永遠不會明了。
這個木材加工鋪左右都有鄰居,他們長期和王達做鄰居,對他一定有所了解。
在傳統刑偵中,調查走訪是必不可少且非常簡單有效的方式。一個目擊證人就可以直接改變案情的走向,目擊證人的一句話,有時候要比現場直接帶給我們的線索還要有效。
木材加工鋪的左右鄰居分別是一個汽車維修廠和一個跑長途運輸的司機,房子的規格和王達家一樣,都是一個小平房,前麵有個大院子。
這是最傳統的居住模式,與鄰居家隻隔著一道紅磚矮牆。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
調查走訪不是審訊嫌疑人,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警方不會打擾居民的正常生活。現在是早上七點鍾,隔壁的汽車維修廠傳來聲響,兩扇黑漆大鐵門被打開,發出吱吱的聲響。
王警官立刻走向隔壁的汽車維修廠,老板剛剛打開大門,看著王警官走進院子都懵了。心想今天這麽順利嗎?剛開門就有生意上門。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上門的不是修車的客人,而是一名刑警。
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和自己一牆之隔的鄰居王達家中,剛剛發生了一起命案。
“警察。”
王警官二話沒說,直接向他出示了自己的警察證件。
這個汽車維修廠的老板叫劉克明,在這裏開了十多年汽車維修了,他爹就是幹這個的,所以他也幹這個。像這種手藝活,子承父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劉克明和王達做了七年的鄰居,七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和每天朝夕相處的鄰居成為朋友,也足以讓兩個陌生人變得熟悉,變得相互了解。
常人見到警察上門都是懵的,劉克明也不例外,不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警察上門找自己做什麽,而是警車壞了,警察來修車。
“王達你認識嗎?”王警官開口問他。
劉克明又懵了,定了定神,有些好奇地問王警官:“王達怎麽了?他犯法了?”
雖然劉克明沒有直接迴答王警官的問題,但他的這句問話,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兩人非但認識,而且還很熟悉。
“王達平時是一個人住嗎?”王警官認真地問道。
劉克明淡淡迴答道:“不是,他有一個女兒。”
“他結婚了?”王警官有些疑惑。
因為警方在王達的家中沒有看見任何一樣屬於女人的物品,而且王警官在來調查之前已經對寧州市的木匠進行了調查,戶籍信息上寫著王達未婚。
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不符合規定的,王達很有可能沒有登記結婚,和一個非法妻子交往,並且生下了一個孩子。
劉克明搖搖頭,否認道:“他沒有結婚。”
“他有情人?”王警官追問道。
劉克明還是搖搖頭,否認道:“也沒有。”
“那怎麽會有孩子呢?”王警官很是不解。
劉克明笑了笑,向王警官講起了自己的老鄰居,王達的事情——
“我認識王達已經七年了,他今年三十八了,別說結婚和情人了,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女人在這裏留過夜。他這裏好像有點毛病,要不為什麽三十八了還沒有老婆?”劉克明指了指自己的腦袋,示意王警官王達的腦袋有病。
隨後,劉克明繼續說道:“但是吧,我和他認識這麽久,覺得他為人處世又不像是有病的樣子,有時候我都懷疑他是個同性戀,又或者年輕的時候被女人傷過,再或者他離過婚……”
劉克明一個勁地猜測,王警官沒有打斷他說話,隻是默默地聽著。
劉克明想了想,忽然說道:“大約是一個月前,他家裏突然多了一個小女孩,我看那個小女孩也就有四、五歲的樣子,我以為是他家親戚的小孩。有一天我在掃院子,看見他也在掃院子,我們就隔著牆聊了會兒天。
他說這個孩子是自己從孤兒院領養的,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也沒結婚,連個給他養老送終的人都沒有。我還和他打趣,說他也該找個伴了,要不自己一個人居住,萬一出點什麽事,死了臭屋裏都沒人知道。
王達嘿嘿一笑,十分同意我說的話,他說自己也是這麽想的,所以才領養了一個孩子。那幾天我看見小女孩在喊王達‘爸爸’,我還挺開心,王達也算是當爹了。
但是我始終懷疑那個孩子不是他領養來的,而是他買來的。”
劉克明的一番話嚇了王警官一跳,王警官立刻問他:“你說那個孩子是他買來的?”
劉克明猶豫了一下,有些小心地問王警官:“如果我說的不對,不會犯法吧?”
王警官笑了笑,解釋道:“沒關係,你說的話不用負法律責任,把你知道的都告訴我就好。”
劉克明想了想,這才說道:“王達早就有要個孩子的想法,但是沒有老婆自己怎麽生?好幾次他都和我閑聊,問我有什麽方法能要個孩子。我告訴他想要孩子可以去孤兒院領養,但是領養的畢竟不是自己親生的,感情還需要培養。
王達忽然對我說了一句奇怪的話‘有沒有感情無所謂,是個孩子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