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薦官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 作者:借箭十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域還在打仗,而朝廷要不斷的向晉王那邊輸血,李景隆送來的海商稅又快見底了,不過秋稅快下來了,還能再繼續堅持幾個月。
整個大明一年的財政卻無法支持晉王在西域打一年的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其次,就是官員的問題了,隨著董倫的病故,內閣陷入半癱瘓狀態了。
以前都是內閣官員給出意見,董倫最後拍板,再拿給皇帝審閱,如今沒人敢決策了。
目前交給了朱高熾,由他頂替董倫,至於楊士奇,能力倒不是什麽問題,但朱雄英不敢將全國大小政務都交給他決策。
而且內閣的製度也需要改動,這個不急於一時。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官員的問題,如今缺官有點嚴重了。
隨著王鈍,傅友文的病故,工部,禮部都缺了主官,下麵的侍郎,郎中,員外郎經過調動,也是缺的厲害。
而且漢南行省成立後還要抽出一部分官員過去任職。
前往漢南任官的官員在品級上肯定是高於原品級的,也就是說直接升官了,有可能你在朝廷是個三四品的六部官員,到了漢南直接就是三司主官,正二品的封疆大吏。
盡管是這樣,朝廷的官員也沒有多少想去漢南的,同樣是正二品,在朝廷坐鎮六部,當個尚書和在地方當個布政使這完全是兩碼事。
更何況去的還是遠離大明的漢南之地,在文官眼中,這和流放沒有什麽區別,所以誰也不想去和安南人打交道。
關鍵是,你身為大明的官吏,你想去哪當官,不想去哪,那也不是你官員個人說的算啊。
皇帝要是點你的將,你不去也得去,而且去了還要幹的好,到時候要是拿出政績給朝廷交差,不然,你就脫了官服,永遠留在漢南吧。
奉天殿!
朱雄英左手拿著一份官員名單,右手同樣拿著一份官員名單,頓時笑了起來。
左手是朝廷補缺的官員名單,右手是前往漢南任職的官員名單,都是各衙門尚書,侍郎,左右禦史,大理寺卿,翰林院等官員推薦上來的。
朱雄英隻是掃了一眼就看明白了,朝廷補缺的官員都是他們的門生故吏,或者同鄉好友,而去漢南的官員都是在朝廷或地方坐冷板凳的人。
朱雄英放下奏本,緩緩起身,提著禦帶,瞪著眾人,眼神如刀一樣淩厲,那神情舉止像極了老爺子,冷聲問道:“你們這些老家夥是在欺負朕,以為朕看不出來這其中的貓膩?”
眾官員全部跪了下來,叩首道:“臣等不敢!”
“不敢……”
朱雄英厲聲道:“你們有什麽不敢的,這是準備要結黨了,要當永興朝的權臣,然後開始營私,合夥背著朕幹些見不得人的買賣,使勁往自己口袋裏撈銀子……”
眾臣子跪在地上,不敢言語,有些人已經開始冒汗了。
推選官員,這種事夾帶點私貨也是在所難免的,隻要有那個能力,其他的都好說,換成以前,朱雄英也不會發火,可正巧碰上漢南官員的推薦,這就形成了對比,私心有點太過了。
朱雄英招招手,樸不了立馬將那份朝廷補缺官員名單的奏本拿了過來。
“來,朕給你們念念,河南左參政劉本,舉薦為刑部侍郎,如果朕沒記錯的話,這個人是練禦史的同鄉吧!”
練子寧伏在地上,說道:“迴陛下,是,劉本為官清廉,在任期間多有政績,乃……”
朱雄英直接打斷他的話,繼續說道:“太平府知府劉有年,這位劉知府和張部堂是同鄉吧!”
張衴坦然道:“迴陛下,劉有年在吏部曆年考核中皆為優等!”
“所以你就推薦他為吏部員外郎,混個京官當當?”
張衴無言!
“張顯宗來了嗎?”
後麵的一名臣子喊道:“臣在!”
“你在國子監過的不舒服是吧,想去工部當個侍郎,走的還是陳少卿的路子!”
朱雄英繼續質問道:“陳迪啊,張顯宗給你多少錢?”
陳迪猛然抬頭,說道:“陛下,臣從沒有收過他任何好處啊!”
朱雄英並沒有理會他,對著後麵喊道:“翰林院的方孝儒來了嗎?”
“臣在!”
看到他那副鐵骨錚錚的樣子,朱雄英都被氣笑了,說道:“別人推薦一兩個好友同鄉,朕都理解,畢竟誰都有幾個朋友,而且都是科舉出身,可你有些過分了吧!”
“你不僅推薦了十幾個沒有任何功名的門生,還都是南方人,令給朕諫言,恢複舉薦製,你這一句話頂過別人幾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夠狠的啊,也不怕那些科舉出身的士子罵死你!”
所謂的舉薦製,就是不用參加科舉,由五品以上官員舉薦就能直接當官。
洪武初年,確實推行的舉薦選官製度,受當時的環境影響,實在是沒辦法的事,不過,到了永興新政,朱雄英直接就把洪武朝的舉薦製給廢除了。
以後想當官就必須參加科舉,或者去戰場上立軍功,沒有功名,沒有軍功就迴家老老實實種地吧,你爹是六部尚書都沒用。
方孝儒硬著脖子說道:“陛下,臣推薦之人皆是才德兼備,正所謂內舉不避親,臣……”
“你拉倒吧!”
朱雄英不耐煩的說道:“你什麽時候能放下私心,為國分憂,為民謀福,哪怕有董倫一半的坦誠,朕早都讓你進內閣參政了!”
方孝儒朗聲道:“陛下,臣所做之事皆是為我大明朝江山穩固啊!”
朱雄英實在不想再和他爭辯什麽了,沒意思,方孝儒這個人品行倒是還不錯,做事就算了吧,就連老好人董倫都說他言過其實。
之所以讓他還留在朝廷,也是要用他的名望穩住南方文官的人心,沒辦法的事。
“都是跟了朕數年的老臣了,這點麵子朕還是要給的!”
朱雄英又讓樸不了拿來那份漢南官員的名單,分別拿在手上,說道:“那就相互換換吧,來朝廷的去漢南曆練幾年,去漢南的也來奉天殿站上幾個時辰,都是我大明官吏,為君分憂,為國盡忠,在哪裏當官不是當啊,你們說對吧?”
眾官員紛紛拉著臉說道:“陛下言之有理!”
扯了半天,朱雄英也累了,問道:“工部員外郎黃福來了嗎?”
一位長相忠厚,年約四五十歲的官員站了出來,拱手道:“臣在!”
“黃福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整個大明一年的財政卻無法支持晉王在西域打一年的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其次,就是官員的問題了,隨著董倫的病故,內閣陷入半癱瘓狀態了。
以前都是內閣官員給出意見,董倫最後拍板,再拿給皇帝審閱,如今沒人敢決策了。
目前交給了朱高熾,由他頂替董倫,至於楊士奇,能力倒不是什麽問題,但朱雄英不敢將全國大小政務都交給他決策。
而且內閣的製度也需要改動,這個不急於一時。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官員的問題,如今缺官有點嚴重了。
隨著王鈍,傅友文的病故,工部,禮部都缺了主官,下麵的侍郎,郎中,員外郎經過調動,也是缺的厲害。
而且漢南行省成立後還要抽出一部分官員過去任職。
前往漢南任官的官員在品級上肯定是高於原品級的,也就是說直接升官了,有可能你在朝廷是個三四品的六部官員,到了漢南直接就是三司主官,正二品的封疆大吏。
盡管是這樣,朝廷的官員也沒有多少想去漢南的,同樣是正二品,在朝廷坐鎮六部,當個尚書和在地方當個布政使這完全是兩碼事。
更何況去的還是遠離大明的漢南之地,在文官眼中,這和流放沒有什麽區別,所以誰也不想去和安南人打交道。
關鍵是,你身為大明的官吏,你想去哪當官,不想去哪,那也不是你官員個人說的算啊。
皇帝要是點你的將,你不去也得去,而且去了還要幹的好,到時候要是拿出政績給朝廷交差,不然,你就脫了官服,永遠留在漢南吧。
奉天殿!
朱雄英左手拿著一份官員名單,右手同樣拿著一份官員名單,頓時笑了起來。
左手是朝廷補缺的官員名單,右手是前往漢南任職的官員名單,都是各衙門尚書,侍郎,左右禦史,大理寺卿,翰林院等官員推薦上來的。
朱雄英隻是掃了一眼就看明白了,朝廷補缺的官員都是他們的門生故吏,或者同鄉好友,而去漢南的官員都是在朝廷或地方坐冷板凳的人。
朱雄英放下奏本,緩緩起身,提著禦帶,瞪著眾人,眼神如刀一樣淩厲,那神情舉止像極了老爺子,冷聲問道:“你們這些老家夥是在欺負朕,以為朕看不出來這其中的貓膩?”
眾官員全部跪了下來,叩首道:“臣等不敢!”
“不敢……”
朱雄英厲聲道:“你們有什麽不敢的,這是準備要結黨了,要當永興朝的權臣,然後開始營私,合夥背著朕幹些見不得人的買賣,使勁往自己口袋裏撈銀子……”
眾臣子跪在地上,不敢言語,有些人已經開始冒汗了。
推選官員,這種事夾帶點私貨也是在所難免的,隻要有那個能力,其他的都好說,換成以前,朱雄英也不會發火,可正巧碰上漢南官員的推薦,這就形成了對比,私心有點太過了。
朱雄英招招手,樸不了立馬將那份朝廷補缺官員名單的奏本拿了過來。
“來,朕給你們念念,河南左參政劉本,舉薦為刑部侍郎,如果朕沒記錯的話,這個人是練禦史的同鄉吧!”
練子寧伏在地上,說道:“迴陛下,是,劉本為官清廉,在任期間多有政績,乃……”
朱雄英直接打斷他的話,繼續說道:“太平府知府劉有年,這位劉知府和張部堂是同鄉吧!”
張衴坦然道:“迴陛下,劉有年在吏部曆年考核中皆為優等!”
“所以你就推薦他為吏部員外郎,混個京官當當?”
張衴無言!
“張顯宗來了嗎?”
後麵的一名臣子喊道:“臣在!”
“你在國子監過的不舒服是吧,想去工部當個侍郎,走的還是陳少卿的路子!”
朱雄英繼續質問道:“陳迪啊,張顯宗給你多少錢?”
陳迪猛然抬頭,說道:“陛下,臣從沒有收過他任何好處啊!”
朱雄英並沒有理會他,對著後麵喊道:“翰林院的方孝儒來了嗎?”
“臣在!”
看到他那副鐵骨錚錚的樣子,朱雄英都被氣笑了,說道:“別人推薦一兩個好友同鄉,朕都理解,畢竟誰都有幾個朋友,而且都是科舉出身,可你有些過分了吧!”
“你不僅推薦了十幾個沒有任何功名的門生,還都是南方人,令給朕諫言,恢複舉薦製,你這一句話頂過別人幾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夠狠的啊,也不怕那些科舉出身的士子罵死你!”
所謂的舉薦製,就是不用參加科舉,由五品以上官員舉薦就能直接當官。
洪武初年,確實推行的舉薦選官製度,受當時的環境影響,實在是沒辦法的事,不過,到了永興新政,朱雄英直接就把洪武朝的舉薦製給廢除了。
以後想當官就必須參加科舉,或者去戰場上立軍功,沒有功名,沒有軍功就迴家老老實實種地吧,你爹是六部尚書都沒用。
方孝儒硬著脖子說道:“陛下,臣推薦之人皆是才德兼備,正所謂內舉不避親,臣……”
“你拉倒吧!”
朱雄英不耐煩的說道:“你什麽時候能放下私心,為國分憂,為民謀福,哪怕有董倫一半的坦誠,朕早都讓你進內閣參政了!”
方孝儒朗聲道:“陛下,臣所做之事皆是為我大明朝江山穩固啊!”
朱雄英實在不想再和他爭辯什麽了,沒意思,方孝儒這個人品行倒是還不錯,做事就算了吧,就連老好人董倫都說他言過其實。
之所以讓他還留在朝廷,也是要用他的名望穩住南方文官的人心,沒辦法的事。
“都是跟了朕數年的老臣了,這點麵子朕還是要給的!”
朱雄英又讓樸不了拿來那份漢南官員的名單,分別拿在手上,說道:“那就相互換換吧,來朝廷的去漢南曆練幾年,去漢南的也來奉天殿站上幾個時辰,都是我大明官吏,為君分憂,為國盡忠,在哪裏當官不是當啊,你們說對吧?”
眾官員紛紛拉著臉說道:“陛下言之有理!”
扯了半天,朱雄英也累了,問道:“工部員外郎黃福來了嗎?”
一位長相忠厚,年約四五十歲的官員站了出來,拱手道:“臣在!”
“黃福留下,其他人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