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百姓能吃飽,才叫盛世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 作者:借箭十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總之,你們告訴本王的就是,你要改革,我們不同意,也不認,勸你這位吳王殿下,還是省省吧,你過的好,我們過的舒坦,這就夠了,百姓……嗬嗬……吃飽了撐的管他們幹啥……”</p>
“對不對?”這句話幾乎是吼出來的。</p>
“臣不敢!”六人連忙起身站在中間,一副十分惶恐的神情。</p>
朱雄英站在中間,那一刻,身上所迸發出來的王霸之氣隱約壓過了一旁不怒自威的洪武大帝。</p>
淩漢神情有些恍惚,這還是自己那個玩世不恭,聰明睿智卻不愛讀書,隻愛打架練拳的學生嗎?</p>
淩漢這才明白過來,自己一直忽略了一點,他的祖父是殺伐果斷的洪武帝,他的父親是儒雅善良的太子爺。</p>
而這位皇長孫分別繼承了祖父的殺伐,父親的仁善,隻不過前者是對鄉紳,後者是對百姓。</p>
這也是六部尚書第一次見識到了皇長孫的雷霆之威,他不再是那個隻會出宮遊玩,早朝睡覺的紈絝皇孫,他在藏拙,不,他是將來的皇太孫,沒有必要藏著掖著,那隻有一種解釋,他不是沒有那個能力,而是懶得去做。</p>
就連後麵的黃觀和張顯宗都感覺吳王殿下從鳳陽迴來後變得有些不敢認識了</p>
朱元璋坐在後麵,眼神之中盡是欣賞之色,這一刻,他也明白了一點,自己的這位大孫將來成為一國之君,殺貪官恐怕比自己還要狠。</p>
“淩師,您是不是感覺學生變了?”朱雄英麵無表情的問道:“變得有些不認識了!”</p>
淩漢坦然說道:“臣不敢妄言!”</p>
“淩師請坐!”朱雄英對淩漢還是很尊重的。</p>
隨後繼續說道:“本王去了一趟鳳陽後,確實變了,因為本王看到了百姓的艱難……”</p>
“百姓過的真的很難,他們說,現在的日子比至正年間要好過一些!”</p>
“各位大人,本王不知道你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如何想的,本王聽後那是心如刀絞,大明開國快二十五年了,竟然就比黑暗腐敗的前朝末年好上這麽一些,你們不覺得這是對洪武盛世最大的諷刺嗎?”</p>
聽到這句話,六人紛紛低下頭,就連身後的朱元璋臉色都難看了起來。</p>
“難道真的要將百姓逼的沒有活路嗎?”</p>
朱雄英神情冷峻的問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們比本王還清楚,偽元是如何亡的,這麽快就忘了嗎?難道真的想看到哪一天又挖出一隻獨眼石人!”</p>
“真要有那麽一天,本王會死,你們同樣會死!”</p>
“實話告訴你們吧,這些被你們抨擊,棄之如敝屣的良策都是本王所想所提,為的是大明強盛,百姓富足,海晏河清!”</p>
朱雄英一番話擲地有聲,良久後,禮部尚書任亨泰站出來說道:“殿下,臣認為殿下所提之策都乃強國富民法,但真要推行下去,將會受到萬千阻力,最終的結果也會像王安石變法一樣!”</p>
“一派胡言!”</p>
刑部尚書楊靖說道:“殿下,臣認為無論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將這些良策推行下去!”</p>
朱雄英看向楊靖問道:“楊尚書,其他人都以各種原因反對,你為何支持?”</p>
楊靖神情凝重的說道:“不瞞殿下,臣出生於偽元至正十九年,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臣幼年之時家境貧寒,官吏的腐敗,讓百姓活的很是艱難,餓殍遍野,易子而食,這些都是臣親眼所見!”</p>
“臣當官沒有別的目的,為聖上分憂,為百姓謀福,僅此而已!”</p>
“殿下,臣認為這些治國安民良策必須推行下去,臣雖不才,願辭去刑部尚書之位,為殿下推行改革!”</p>
“看來楊尚書是餓過肚子的人!”</p>
朱雄英正色道:“隻有餓過肚子的人才明白百姓的艱難!”</p>
“楊靖,本王記住你的話了!”</p>
“你們還有什麽要說的嗎?”</p>
六人沉寂一陣,隻見淩漢再次開口道:“聖上,殿下,此事事關重大,還需慎重斟酌一番再做決定!”</p>
改革製度絕對是大事,朱雄英相信淩漢沒有什麽私心,他一沒田地,而沒產業,每月就靠這點微薄的俸祿生活,如此之說還是出於臣子的本心。</p>
“淩師,此事必然要好好研討!”</p>
朱雄英笑道:“其實,本王與聖上早已決定推行新製度,之所以把諸位叫來,是因為其中的細節之處還要勞煩諸位,當然,要是不願意,本王也不勉強!”</p>
朱雄英心中暗道:“叫你們來就是通知你們一聲而已,你們說啥都沒有意義,支持並願意留下來幫忙,我支持,不願意的,直接滾蛋!”</p>
話音剛落,楊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願效犬馬之勞,隨後淩漢也願意留下,卓敬同樣如此!</p>
任亨泰,茹瑺,嚴震站在原地一直不表態,看那意思很明確了,朱雄英也沒客氣,表示推行新製度的事情就不勞煩三位了!</p>
不管他們出於何種原因,朱雄英也不想逼迫什麽,畢竟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事情沒什麽意思。</p>
隻有年輕人才有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也是朱元璋叫黃觀和張顯宗來的原因,朱雄英將改革製度之事交給了淩漢等五人。</p>
幾人走後,殿內隻剩下祖孫二人,朱元璋這才開口說道:“大孫,你剛才的話有些過了!”</p>
“過了!”</p>
朱雄英眉頭一皺,問道:“哪裏過了?”</p>
朱元璋瞪著他,沒好氣的說道:“你剛才斥責他們的時候為何把咱也帶上了!”</p>
“有嗎?”朱雄英不記得自己說啥了。</p>
“咱這好好的洪武盛世為何到你嘴裏就成狗屁不是了!”</p>
朱元璋咂摸著嘴說道:“來,來,你好好給咱說道說道,你要說不出來,咱今天一定用鞋底抽你!”</p>
“就這事啊?”</p>
朱雄英笑道:“您要聽實話?”</p>
“屁話,趕緊說!”朱元璋催促道。</p>
朱雄英喝了口熱茶,直言道:“皇爺爺,孫兒認為現在到底是不是洪武盛世,咱們說的都不算,隻有百姓說的才算,百姓有田種,能吃飽,那就是盛世!”</p>
“孫兒這次去鳳陽,明白了一個道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最終苦的還是百姓……”</p>
“皇爺爺,若非親眼看到鳳陽百姓過的當真艱難,孫兒絕不會搞什麽攤丁入畝……”</p>
朱元璋聽後沒有生氣,神情黯然的歎息道:“這麽多年,咱嘔心瀝血,宵衣旰食,什麽事情都親力親為,咱盡力了,哎……真的盡力了!”</p>
朱雄英反過來安慰道:“皇爺爺,孫兒當然知道您盡力了,大明開國的時候完全就是接手偽元的爛攤子,之後二十多年天災不斷,加上連年征戰,大明能被您治理成現在的地步,已經很了不起了!”</p>
朱元璋苦笑一聲,從一個孤苦伶仃的放牛娃到大明開國之君,這其中的艱辛隻有老爺子自己明白。</p>
開局一個碗,真正的白手起家,開創大一統王朝,千古以來,唯洪武大帝一人。</p>
“大孫啊,其實六部尚書說的對,改革的事情非同小可,絕不能操之過急,先讓淩漢幾個人完善了再說!”</p>
朱元璋神情凝重的說道:“等你爹迴來,咱們爺仨好好商量一下!”</p>
提到朱標,朱雄英心中一沉,按照曆史的發展,此次太子爺從西安迴來將一病不起,四月就會病逝。</p>
“皇爺爺,我爹他現在還好嗎?”朱雄英關心的問道。</p>
朱元璋笑道:“前幾日來信說挺好的,你爹聽說呂氏的事情後,立即派常茂去壽州掘了呂家的祖墳,也算給你,給你娘出口惡氣了!”</p>
這話讓朱雄英有些意外,他早就打聽過了,太子朱標的隱疾已經多好年了,就算不去西安也活不了幾年……</p>
……</p>
今天家裏逼我去相親,被我強勢的拒絕了,相什麽親,我要在家打遊……不是,碼字……</p>
“對不對?”這句話幾乎是吼出來的。</p>
“臣不敢!”六人連忙起身站在中間,一副十分惶恐的神情。</p>
朱雄英站在中間,那一刻,身上所迸發出來的王霸之氣隱約壓過了一旁不怒自威的洪武大帝。</p>
淩漢神情有些恍惚,這還是自己那個玩世不恭,聰明睿智卻不愛讀書,隻愛打架練拳的學生嗎?</p>
淩漢這才明白過來,自己一直忽略了一點,他的祖父是殺伐果斷的洪武帝,他的父親是儒雅善良的太子爺。</p>
而這位皇長孫分別繼承了祖父的殺伐,父親的仁善,隻不過前者是對鄉紳,後者是對百姓。</p>
這也是六部尚書第一次見識到了皇長孫的雷霆之威,他不再是那個隻會出宮遊玩,早朝睡覺的紈絝皇孫,他在藏拙,不,他是將來的皇太孫,沒有必要藏著掖著,那隻有一種解釋,他不是沒有那個能力,而是懶得去做。</p>
就連後麵的黃觀和張顯宗都感覺吳王殿下從鳳陽迴來後變得有些不敢認識了</p>
朱元璋坐在後麵,眼神之中盡是欣賞之色,這一刻,他也明白了一點,自己的這位大孫將來成為一國之君,殺貪官恐怕比自己還要狠。</p>
“淩師,您是不是感覺學生變了?”朱雄英麵無表情的問道:“變得有些不認識了!”</p>
淩漢坦然說道:“臣不敢妄言!”</p>
“淩師請坐!”朱雄英對淩漢還是很尊重的。</p>
隨後繼續說道:“本王去了一趟鳳陽後,確實變了,因為本王看到了百姓的艱難……”</p>
“百姓過的真的很難,他們說,現在的日子比至正年間要好過一些!”</p>
“各位大人,本王不知道你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如何想的,本王聽後那是心如刀絞,大明開國快二十五年了,竟然就比黑暗腐敗的前朝末年好上這麽一些,你們不覺得這是對洪武盛世最大的諷刺嗎?”</p>
聽到這句話,六人紛紛低下頭,就連身後的朱元璋臉色都難看了起來。</p>
“難道真的要將百姓逼的沒有活路嗎?”</p>
朱雄英神情冷峻的問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們比本王還清楚,偽元是如何亡的,這麽快就忘了嗎?難道真的想看到哪一天又挖出一隻獨眼石人!”</p>
“真要有那麽一天,本王會死,你們同樣會死!”</p>
“實話告訴你們吧,這些被你們抨擊,棄之如敝屣的良策都是本王所想所提,為的是大明強盛,百姓富足,海晏河清!”</p>
朱雄英一番話擲地有聲,良久後,禮部尚書任亨泰站出來說道:“殿下,臣認為殿下所提之策都乃強國富民法,但真要推行下去,將會受到萬千阻力,最終的結果也會像王安石變法一樣!”</p>
“一派胡言!”</p>
刑部尚書楊靖說道:“殿下,臣認為無論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將這些良策推行下去!”</p>
朱雄英看向楊靖問道:“楊尚書,其他人都以各種原因反對,你為何支持?”</p>
楊靖神情凝重的說道:“不瞞殿下,臣出生於偽元至正十九年,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臣幼年之時家境貧寒,官吏的腐敗,讓百姓活的很是艱難,餓殍遍野,易子而食,這些都是臣親眼所見!”</p>
“臣當官沒有別的目的,為聖上分憂,為百姓謀福,僅此而已!”</p>
“殿下,臣認為這些治國安民良策必須推行下去,臣雖不才,願辭去刑部尚書之位,為殿下推行改革!”</p>
“看來楊尚書是餓過肚子的人!”</p>
朱雄英正色道:“隻有餓過肚子的人才明白百姓的艱難!”</p>
“楊靖,本王記住你的話了!”</p>
“你們還有什麽要說的嗎?”</p>
六人沉寂一陣,隻見淩漢再次開口道:“聖上,殿下,此事事關重大,還需慎重斟酌一番再做決定!”</p>
改革製度絕對是大事,朱雄英相信淩漢沒有什麽私心,他一沒田地,而沒產業,每月就靠這點微薄的俸祿生活,如此之說還是出於臣子的本心。</p>
“淩師,此事必然要好好研討!”</p>
朱雄英笑道:“其實,本王與聖上早已決定推行新製度,之所以把諸位叫來,是因為其中的細節之處還要勞煩諸位,當然,要是不願意,本王也不勉強!”</p>
朱雄英心中暗道:“叫你們來就是通知你們一聲而已,你們說啥都沒有意義,支持並願意留下來幫忙,我支持,不願意的,直接滾蛋!”</p>
話音剛落,楊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願效犬馬之勞,隨後淩漢也願意留下,卓敬同樣如此!</p>
任亨泰,茹瑺,嚴震站在原地一直不表態,看那意思很明確了,朱雄英也沒客氣,表示推行新製度的事情就不勞煩三位了!</p>
不管他們出於何種原因,朱雄英也不想逼迫什麽,畢竟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事情沒什麽意思。</p>
隻有年輕人才有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也是朱元璋叫黃觀和張顯宗來的原因,朱雄英將改革製度之事交給了淩漢等五人。</p>
幾人走後,殿內隻剩下祖孫二人,朱元璋這才開口說道:“大孫,你剛才的話有些過了!”</p>
“過了!”</p>
朱雄英眉頭一皺,問道:“哪裏過了?”</p>
朱元璋瞪著他,沒好氣的說道:“你剛才斥責他們的時候為何把咱也帶上了!”</p>
“有嗎?”朱雄英不記得自己說啥了。</p>
“咱這好好的洪武盛世為何到你嘴裏就成狗屁不是了!”</p>
朱元璋咂摸著嘴說道:“來,來,你好好給咱說道說道,你要說不出來,咱今天一定用鞋底抽你!”</p>
“就這事啊?”</p>
朱雄英笑道:“您要聽實話?”</p>
“屁話,趕緊說!”朱元璋催促道。</p>
朱雄英喝了口熱茶,直言道:“皇爺爺,孫兒認為現在到底是不是洪武盛世,咱們說的都不算,隻有百姓說的才算,百姓有田種,能吃飽,那就是盛世!”</p>
“孫兒這次去鳳陽,明白了一個道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最終苦的還是百姓……”</p>
“皇爺爺,若非親眼看到鳳陽百姓過的當真艱難,孫兒絕不會搞什麽攤丁入畝……”</p>
朱元璋聽後沒有生氣,神情黯然的歎息道:“這麽多年,咱嘔心瀝血,宵衣旰食,什麽事情都親力親為,咱盡力了,哎……真的盡力了!”</p>
朱雄英反過來安慰道:“皇爺爺,孫兒當然知道您盡力了,大明開國的時候完全就是接手偽元的爛攤子,之後二十多年天災不斷,加上連年征戰,大明能被您治理成現在的地步,已經很了不起了!”</p>
朱元璋苦笑一聲,從一個孤苦伶仃的放牛娃到大明開國之君,這其中的艱辛隻有老爺子自己明白。</p>
開局一個碗,真正的白手起家,開創大一統王朝,千古以來,唯洪武大帝一人。</p>
“大孫啊,其實六部尚書說的對,改革的事情非同小可,絕不能操之過急,先讓淩漢幾個人完善了再說!”</p>
朱元璋神情凝重的說道:“等你爹迴來,咱們爺仨好好商量一下!”</p>
提到朱標,朱雄英心中一沉,按照曆史的發展,此次太子爺從西安迴來將一病不起,四月就會病逝。</p>
“皇爺爺,我爹他現在還好嗎?”朱雄英關心的問道。</p>
朱元璋笑道:“前幾日來信說挺好的,你爹聽說呂氏的事情後,立即派常茂去壽州掘了呂家的祖墳,也算給你,給你娘出口惡氣了!”</p>
這話讓朱雄英有些意外,他早就打聽過了,太子朱標的隱疾已經多好年了,就算不去西安也活不了幾年……</p>
……</p>
今天家裏逼我去相親,被我強勢的拒絕了,相什麽親,我要在家打遊……不是,碼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