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水怪盜》這本書,如果按成績來說,算是非常差的,簡直不堪入目。當然,與我個人的筆力也有關係。從4月1號更新到現在,一是很慢,二是時不時受自己工作的影響,導致不能按時更新。很多讀者,早已經沒有耐心,棄我而去。
但是,總算有那麽些讀者,不離不棄,對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寬容,讓我難以想象。如果我是讀者,我都恨不得殺了自己。沒有辦法,我從來不企圖這本書能賺錢,每天一點的訂閱,不夠我寫一章時的五六根煙錢。但謝謝你們的大度與包容,使我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我承諾,一定會寫下去,直到完結。
此外,我是一個比較認真的作者。
為什麽這樣說?
很多人寫書寫完就拉倒,甚至,書中的細節也沒有推敲。但我這人這輩子就是被強迫症害死的。前幾天,我向大家請了一下假。一是迴老家,二是我專程去了一趟書中主人公大熊的老家。沒錯,現在可以告訴大家,地處贛南的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也就是僚村派的所在地。
去三僚村,做了兩件事,一是我參觀了一下現在4a級景區,當年華夏風水泰鬥之地的核心景點,關於三僚村的圖片,我當天就在讀者群裏發給大家看了。二是在三僚看了幾場戲。這戲就在村裏演,從4月持續到11月,每天晚上都有,村裏老小都來看,當然,戲文裏肯定有楊公風水的故事,可惜我沒看到。這體現了三僚的文化底蘊。
作為作者,我非常開心。至少,我代很多人實現了願望。
下麵有一篇文章,介紹三僚,很詳細。
在海外客家人的心目中,興國三僚村的名氣遠比在贛南大得多,他們把三僚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第一村”。聲名遠播的三僚村近幾年來吸引了紛至遝來的海外客家人千裏迢迢走進三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媒體單位。他們都是去探索那塊土地上的神奇和奧秘;去尋覓已長眠在地下先人們的蹤跡履痕。
偏遠的三僚村離興國縣城還有70多公裏,是興國、寧都、於都三縣的交界處。還沒進村,一座布滿白色怪石的石頭山首先映入眼簾,這就是有名的楊公嶺。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沿著那條陡峭險峻的山路上至山頂的楊公祠朝拜,隻可惜這一建築現在已經絕跡,僅能看見還有幾隻刻有“鹹豐”字樣的石製香爐,但民間卻借這石頭山演繹傳播了許許多多神奇的故事。
這個有4600人口的大村莊裏隻有曾、廖二個姓氏。地處僻壤的三僚是因為風水大師楊筠鬆而出名的,曾、廖二姓的宗祠竟然都叫楊公祠,楊筠鬆因濟貧救世還被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對這位傳奇式的人物,三僚人說:楊筠鬆是在戰亂中偷攜著宮廷風水秘籍從京城長安出逃南遷輾轉至三僚定居的。經曆了千山萬水的楊筠鬆發現人跡罕至的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渾然天成得像一個堪輿用的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後人稱之為羅經吸石。於是乎漂泊中的楊筠鬆帶著他的兩個弟子就在此地搭建茅棚定居下。《興國縣誌》因了這三座茅棚才在記載中有了三僚這個地名;三僚則因了楊筠鬆而成之為中國客家風水文化的發祥地。楊筠鬆就是在在這塊荒僻之地創立和傳播了他的堪輿理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絕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外。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這形如猛虎下山、蘊蕆著很多奧秘的古代墓穴。1984年廖均卿墓被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僚人的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好多座造型各異的古墓。相傳楊筠鬆創造了72種陰宅墓葬法,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造型,諸如“鳳形”、“龜形”“蛇形”、“蛤蟆形”。我們眼界大開地看見了“虎形”的墓穴就猶如一隻老虎臥在山頭,兩尊副碑如兩隻豎立的耳朵,墓碑誠如張開的大嘴俯視著山下的村落。位於村口的“鯉魚形”墓穴是給明萬曆皇帝選了陰宅風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參天古樹猶如鯉魚的兩根胡須,可惜的是,左邊的那棵樹在大練鋼鐵的年代給毀了。
三僚曾姓人說,他們引以驕傲的是為萬裏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隻可惜我們沒有發現曾從政的墓地,倒看見了護送其靈樞迴鄉的太監黃榜的墓址。三僚曾姓人還說,他們的開基祖先是曾文訕,這位楊筠鬆的首席弟子為了卻師父心願而製煞了贛州府督盧光稠的曆史掌故不但廣為流傳還載被入了贛州府誌。
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裏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裏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鳥瞰眼前這塊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處在指針的兩邊,就象太極圖形中的兩儀。隨行的風水學研究者胡玉春先生說盆地的四邊各有東華、西竺、南極、北鬥四座寺廟,還有活龍腦、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傳說,這其中就蘊藏著《易經》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胡先生指著那塊被人稱之為羅盤指針的“羅經石”說:三僚的奧妙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探索清楚,這座“羅經石”上有一個地下溶洞,就從來沒有人走到過盡頭。十幾年前愛探險的我走進了這個怪石磷露的地洞,看見了許多奇妙怪異的現象,也掉入地下暗河經曆了一迴死的考驗。如有心去觀察,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裏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裏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
2000年建成的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讚助並施工的。祠堂是鎖著的,我們無法入內,僅從外觀上看其造型十分豪華壯觀,外牆全是青石雕刻,正麵牆壁刻滿了浮雕,內容?是楊公著書、出遊、進政、考風水的四組大幅浮雕,仰視中呈現出立體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唿之欲出;人物下麵以“山清水秀、江山多嬌、群峰疊翠、玉溪春色”為題的四幅風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鳥、亭台樓閣,其細膩逼真的工藝也讓人歎為觀止。
三僚村最富傳奇的還是山腰上一棵十幾裏外就能看的見的形似傘蓋的大杉樹和樹底下的形似包裹的兩塊巨石。傳說楊筠鬆的弟子曾文辿當年也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的寶地,在曾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他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前有金盤玉印,後有華蓋遮蔭,代代能文武,世世好為官。”師傅楊筠鬆卻當即斷言為:“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裏,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三僚人說,是楊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機,所以他才沒有後代,但他的兩個徒弟卻從此在這大山深處繁衍不息。替人看風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謀生的祖傳技藝,三僚人和許許多多的人都把楊公視為祖先供奉著。
三僚水豆腐是當地有名的小吃,很多人到了三僚必要品嚐一下.三僚水豆腐看起來格外白嫩細膩;吃起來格外的滑溜香甜,如果和著肉類煮,更是妙不可言。?據有關專家考察分析,這裏的水含有多種礦物質。豆腐的可口首先得歸功於大自然。在製作上,三僚水豆腐也別具特色:在浸豆前一定要把殼脫去並篩盡,這是豆腐特別滑膩的原因;一定要把豆漿熬開,否則有生豆味;在熬漿和放石膏前要反複衝漿,把豆泡徹底清除,這是豆腐特別嫩的原因。另外,上漿後榨水要恰到好處。榨得太幹,豆腐板結,吃的時候沒有“滑”的口感。反之水分太多,一下鍋就爛得不成形,口感也不好。
但是,總算有那麽些讀者,不離不棄,對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寬容,讓我難以想象。如果我是讀者,我都恨不得殺了自己。沒有辦法,我從來不企圖這本書能賺錢,每天一點的訂閱,不夠我寫一章時的五六根煙錢。但謝謝你們的大度與包容,使我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我承諾,一定會寫下去,直到完結。
此外,我是一個比較認真的作者。
為什麽這樣說?
很多人寫書寫完就拉倒,甚至,書中的細節也沒有推敲。但我這人這輩子就是被強迫症害死的。前幾天,我向大家請了一下假。一是迴老家,二是我專程去了一趟書中主人公大熊的老家。沒錯,現在可以告訴大家,地處贛南的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也就是僚村派的所在地。
去三僚村,做了兩件事,一是我參觀了一下現在4a級景區,當年華夏風水泰鬥之地的核心景點,關於三僚村的圖片,我當天就在讀者群裏發給大家看了。二是在三僚看了幾場戲。這戲就在村裏演,從4月持續到11月,每天晚上都有,村裏老小都來看,當然,戲文裏肯定有楊公風水的故事,可惜我沒看到。這體現了三僚的文化底蘊。
作為作者,我非常開心。至少,我代很多人實現了願望。
下麵有一篇文章,介紹三僚,很詳細。
在海外客家人的心目中,興國三僚村的名氣遠比在贛南大得多,他們把三僚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第一村”。聲名遠播的三僚村近幾年來吸引了紛至遝來的海外客家人千裏迢迢走進三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媒體單位。他們都是去探索那塊土地上的神奇和奧秘;去尋覓已長眠在地下先人們的蹤跡履痕。
偏遠的三僚村離興國縣城還有70多公裏,是興國、寧都、於都三縣的交界處。還沒進村,一座布滿白色怪石的石頭山首先映入眼簾,這就是有名的楊公嶺。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沿著那條陡峭險峻的山路上至山頂的楊公祠朝拜,隻可惜這一建築現在已經絕跡,僅能看見還有幾隻刻有“鹹豐”字樣的石製香爐,但民間卻借這石頭山演繹傳播了許許多多神奇的故事。
這個有4600人口的大村莊裏隻有曾、廖二個姓氏。地處僻壤的三僚是因為風水大師楊筠鬆而出名的,曾、廖二姓的宗祠竟然都叫楊公祠,楊筠鬆因濟貧救世還被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對這位傳奇式的人物,三僚人說:楊筠鬆是在戰亂中偷攜著宮廷風水秘籍從京城長安出逃南遷輾轉至三僚定居的。經曆了千山萬水的楊筠鬆發現人跡罕至的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渾然天成得像一個堪輿用的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後人稱之為羅經吸石。於是乎漂泊中的楊筠鬆帶著他的兩個弟子就在此地搭建茅棚定居下。《興國縣誌》因了這三座茅棚才在記載中有了三僚這個地名;三僚則因了楊筠鬆而成之為中國客家風水文化的發祥地。楊筠鬆就是在在這塊荒僻之地創立和傳播了他的堪輿理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絕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外。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這形如猛虎下山、蘊蕆著很多奧秘的古代墓穴。1984年廖均卿墓被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僚人的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好多座造型各異的古墓。相傳楊筠鬆創造了72種陰宅墓葬法,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造型,諸如“鳳形”、“龜形”“蛇形”、“蛤蟆形”。我們眼界大開地看見了“虎形”的墓穴就猶如一隻老虎臥在山頭,兩尊副碑如兩隻豎立的耳朵,墓碑誠如張開的大嘴俯視著山下的村落。位於村口的“鯉魚形”墓穴是給明萬曆皇帝選了陰宅風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參天古樹猶如鯉魚的兩根胡須,可惜的是,左邊的那棵樹在大練鋼鐵的年代給毀了。
三僚曾姓人說,他們引以驕傲的是為萬裏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隻可惜我們沒有發現曾從政的墓地,倒看見了護送其靈樞迴鄉的太監黃榜的墓址。三僚曾姓人還說,他們的開基祖先是曾文訕,這位楊筠鬆的首席弟子為了卻師父心願而製煞了贛州府督盧光稠的曆史掌故不但廣為流傳還載被入了贛州府誌。
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裏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裏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鳥瞰眼前這塊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處在指針的兩邊,就象太極圖形中的兩儀。隨行的風水學研究者胡玉春先生說盆地的四邊各有東華、西竺、南極、北鬥四座寺廟,還有活龍腦、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傳說,這其中就蘊藏著《易經》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胡先生指著那塊被人稱之為羅盤指針的“羅經石”說:三僚的奧妙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探索清楚,這座“羅經石”上有一個地下溶洞,就從來沒有人走到過盡頭。十幾年前愛探險的我走進了這個怪石磷露的地洞,看見了許多奇妙怪異的現象,也掉入地下暗河經曆了一迴死的考驗。如有心去觀察,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裏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裏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
2000年建成的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讚助並施工的。祠堂是鎖著的,我們無法入內,僅從外觀上看其造型十分豪華壯觀,外牆全是青石雕刻,正麵牆壁刻滿了浮雕,內容?是楊公著書、出遊、進政、考風水的四組大幅浮雕,仰視中呈現出立體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唿之欲出;人物下麵以“山清水秀、江山多嬌、群峰疊翠、玉溪春色”為題的四幅風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鳥、亭台樓閣,其細膩逼真的工藝也讓人歎為觀止。
三僚村最富傳奇的還是山腰上一棵十幾裏外就能看的見的形似傘蓋的大杉樹和樹底下的形似包裹的兩塊巨石。傳說楊筠鬆的弟子曾文辿當年也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的寶地,在曾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他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前有金盤玉印,後有華蓋遮蔭,代代能文武,世世好為官。”師傅楊筠鬆卻當即斷言為:“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裏,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三僚人說,是楊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機,所以他才沒有後代,但他的兩個徒弟卻從此在這大山深處繁衍不息。替人看風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謀生的祖傳技藝,三僚人和許許多多的人都把楊公視為祖先供奉著。
三僚水豆腐是當地有名的小吃,很多人到了三僚必要品嚐一下.三僚水豆腐看起來格外白嫩細膩;吃起來格外的滑溜香甜,如果和著肉類煮,更是妙不可言。?據有關專家考察分析,這裏的水含有多種礦物質。豆腐的可口首先得歸功於大自然。在製作上,三僚水豆腐也別具特色:在浸豆前一定要把殼脫去並篩盡,這是豆腐特別滑膩的原因;一定要把豆漿熬開,否則有生豆味;在熬漿和放石膏前要反複衝漿,把豆泡徹底清除,這是豆腐特別嫩的原因。另外,上漿後榨水要恰到好處。榨得太幹,豆腐板結,吃的時候沒有“滑”的口感。反之水分太多,一下鍋就爛得不成形,口感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