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親,親戚朋友眼中的好人。


    但同時他也可能是下屬們眼中刻薄的上司,受害者眼中窮兇極惡的壞人,上司眼中趨炎附勢的小人。


    這裏麵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他,也每一個其實都不是他,是真是假、是非善惡,又有誰能夠真的分清楚呢?


    潘濬在從蜀漢政權這邊,跳槽到東吳政權的過程之中,確實是表現的非常做作,尤其是在和潘濬後來的所作所為相對比。


    那就更顯得潘濬之前,在東吳大帝孫權麵前的掩麵痛哭,是一場破綻百出的裝腔作勢了。


    但是誰又敢保證,潘濬這種所謂的政治作秀,不是人家東吳大帝孫權,所正想要看到的畫麵呢。


    畢竟如此一來,既能夠展現出他東吳大帝孫權的包容大度,以及不計前嫌和求賢若渴,好一個君臣佳話。


    又能夠體現出潘濬,對於舊主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忠心耿耿,是一種自身人品素質過硬的表現。


    這不就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嗎?那麽人家東吳大帝孫權,又何樂而不為的順便陪著潘濬,把這一場戲給繼續的演下去呢?


    更何況以潘濬的才學和能力,以及在荊州地區士族階層的聲望和影響力。


    是完全值得東吳大帝孫權,去親自出麵拉攏一下這個潘濬的,並且陪著潘濬把這一出雙贏的好戲唱完。


    畢竟有些人,比如說麋芳和傅士仁等人,可是連演都不願意演的啊,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從這一點上來說,至少潘濬這個還願意裝模作樣,給自己打造忠臣人設的家夥,還是要比麋芳和傅士仁這樣的真小人強的。


    因為潘濬這個偽君子,至少還知道要那麽一點臉麵,哪怕這些都是裝出來的,潘濬至少也要把這個忠臣的人設給立住了。


    就算是潘濬在跳槽到了東吳政權之後,可以馬上就麵不改色地衝著自己的老東家蜀漢政權動手。


    那人家潘濬也可以解釋說,自己也隻不過是在身份和立場方麵,轉變得比較快而已,大家各為其主嘛。


    而麋芳和傅士仁二人這樣連裝都不願意裝一下的真小人,才是最遭人嫌棄的,連東吳大帝孫權這樣。


    接納了麋芳和傅士仁二人投降的諸侯勢力政權君主,也絕對不敢輕易相信麋芳和傅士仁二人。


    還是那個很簡單的道理,既然麋芳和傅士仁二人,能夠出賣一直以來都對他們不錯的蜀漢昭烈帝劉備。


    那麽為什麽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出賣一下東吳大帝孫權呢?畢竟麋芳和傅士仁二人,也早都已經有過這種背叛的前科了。


    就像是那個在漢末三國時期,同樣表現得反複無常的真小人孟達一樣,起初孟達是當時益州牧劉璋的部將。


    後來孟達又投靠了蜀漢昭烈帝劉備,得到了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重用,結果因為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事件中。


    對關羽的見死不救,而擔心事後會遭到蜀漢昭烈帝劉備的追責,於是孟達就又投奔到了曹魏政權那裏。


    同樣也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重用,按理來說這個時候孟達也應該消停下來了,可是偏偏孟達骨子裏麵就是一個不安定的人。


    而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就敏銳地發現了孟達的這一特點,於是孟達就又在蜀漢政權丞相諸葛亮的引誘下。


    試圖脫離曹魏政權,重新迴到蜀漢政權的懷抱,這種想要在兩頭左右橫跳,反複無常的小人,最後自然也得不了什麽好。


    被晉高祖司馬懿,以一招兵貴神速,給輕鬆地剿滅了,成為了晉高祖司馬懿腳下的一塊踏腳石。


    像是孟達、麋芳、傅士仁,他們這種反複無常、朝秦暮楚的小人,今天既然可以背叛自己原來所效忠的君主。


    那麽未來有朝一日,孟達、麋芳、傅士仁,他們這三個人未必就不會再背叛他們現在所效忠的君主。


    所以像是孟達、麋芳、傅士仁,他們這些反複無常的小人們,又有什麽好值得君主們信任的呢?


    反而是潘濬這種偽君子,雖然東吳大帝孫權,也未必就不知道,潘濬的這一係列表演,都是在惺惺作態而已。


    其實潘濬本人,對於蜀漢政權和蜀漢昭烈帝劉備,也並沒有潘濬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忠誠。


    否則潘濬就根本不可能會向東吳大帝孫權投降,也根本就不會主動的去向東吳大帝孫權請命。


    要求親自去平定昔日裏潘濬在蜀漢政權的同僚,武陵從事樊伷和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所發起的叛亂。


    用自己昔日裏同僚的屍骨,來作為自己加官進祿的階梯,再不濟潘濬也可以像當初樂毅所做的事情那樣。


    主動地要求避嫌啊,不去向自己昔日裏的同僚揮動屠刀,可是人家潘濬又是怎麽做的呢?


    不光是沒有主動的避嫌,反而還向東吳大帝孫權主動請命,要求東吳大帝孫權讓自己去執行這個平叛的任務。


    也算是徹底把潘濬自己之前,在東吳大帝孫權麵前,所塑造的過去蜀漢政權忠臣形象,又給親手地毀掉了。


    但是這卻也絲毫不會影響潘濬,在東吳大帝孫權心目中的印象,因為固然各個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


    都是更加的推崇和敬佩忠臣的,可是歸根結底,各個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還是會更喜愛那些能夠忠誠於自己的臣子。


    而對於那些忠誠於其他諸侯勢力政權君主們的臣子,則大半都是又愛又恨,所愛的自然是對方的忠心耿耿和品行高潔。


    希望對方能夠在效忠自己的時候,也依然還是這樣的忠義無雙,那樣的話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才能夠安心。


    所恨的自然也同樣會是對方的忠心耿耿,因為對方如果真的實在是太過於忠心了。


    認準了一個主公之後,就說什麽也不換了,那不就和茅坑裏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了麽。


    不管你到底是用盡了什麽樣的辦法,都沒有辦法改變對方的心意,讓對方轉而向你效忠。


    就算你將對方給強行的收入到自己的麾下之中了,對方也會給你表演一下,什麽叫做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又或者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得到了對方的人,也得不到對方的心,對方也永遠都不會為你效力。


    更是時不時的就想要重新迴到對方所效忠的諸侯勢力政權君主的懷抱,更有甚者。


    對方甚至還試圖,和自己所效忠的諸侯勢力政權君主裏應外合,將你給除掉,這又怎麽能不叫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們恨呢?


    而潘濬向東吳大帝孫權主動請命,要求親自去剿滅自己昔日裏在蜀漢政權的那些同僚們。


    平定了武陵從事樊伷和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等人,在荊州武陵郡地區所發起的叛亂。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等於是潘濬給東吳大帝孫權的一份投名狀了,證明了潘濬對東吳大帝孫權的忠心,也向東吳大帝孫權傳達出了。


    他潘濬並不是什麽蜀漢政權的死忠臣子,也並不是什麽蜀漢昭烈帝劉備的死忠鐵粉,沒有要和蜀漢政權共存亡的心。


    不信你看武陵從事樊伷和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這些蜀漢昭烈帝劉備真正的死忠臣子,不就都死在了他潘濬的手上麽。


    那麽對於東吳大帝孫權來說,這不就等於是潘濬在表忠心,在展現自己是真心實意投靠東吳政權的誠意。


    同時這可能也是東吳大帝孫權在有意的斷潘濬的後路,因為潘濬確實是沒有像麋芳和傅士仁二人當初那樣,直接就痛快地向東吳政權投降了。


    而是在經過了一番痛哭流涕的“抵抗”之後,才在東吳大帝孫權的親自勸說之下,投降了東吳大帝孫權。


    這樣即使是日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成功地打迴來了,又擊敗了東吳政權,再一次地占據了荊州地區。


    那麽想來蜀漢昭烈帝劉備,也是不會過於苛責潘濬的,畢竟人家潘濬,已經是蜀漢政權在荊州地區的這些臣子裏麵。


    堅持不投降東吳大帝孫權,抵抗時間最久的那一批人了,甚至還為了蜀漢政權的戰敗而掩麵痛哭。


    於情於理,蜀漢昭烈帝劉備都不該因為潘濬,曾經投降過東吳政權,就去治潘濬的不忠之罪。


    因為如此一來的話,那豈不是荊州地區這裏所有曾經投降過東吳政權的官員們,全部都要被蜀漢昭烈帝劉備追責了?


    俗話說得好:法不責眾,所有的荊州地區官吏們全部都投降過東吳大帝孫權,難不成蜀漢昭烈帝劉備。


    還能夠把這些曾經投降過東吳政權的官員們,全部都給殺了嗎?先不說這些荊州地區的官員們。


    本來就是荊州地區的本地士族,是統治荊州的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維持荊州地區統治的重要根基。


    蜀漢昭烈帝劉備如果要把這些人都給殺了,基本上也就等於是讓蜀漢政權,和荊州地區的本地士族們徹底的決裂了。


    那麽即使蜀漢昭烈帝劉備,能夠打下荊州地區來,也絕對占據不了荊州地區,至少是無法再長時間的占據了。


    這就是荊州地區本地士族的作用,幫助占據荊州地區的諸侯勢力政權的君主,維護對方在荊州地區的統治。


    但是同時,這些荊州地區的本地士族們,也同樣能夠幫助其他的外來諸侯勢力政權,推翻蜀漢昭烈帝劉備在荊州地區的統治。


    就算蜀漢昭烈帝劉備下手狠,直接將荊州地區的所有士族,全部都給連根拔起了。


    那麽以後誰又來幫助蜀漢昭烈帝劉備,繼續一起統治荊州地區呢?畢竟不管蜀漢昭烈帝劉備再怎麽厲害。


    他也不可能隻靠自己一個人,就能夠治理得了整個荊州地區吧?總需要一些下屬官吏,來幫助蜀漢昭烈帝劉備分工啊。


    否則就算蜀漢昭烈帝劉備,有諸葛亮那樣治理地方的經天緯地之才,也隻能是活活地累死自己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侯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餅仙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餅仙人並收藏諸侯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