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唐雎在內,就將成為平民百姓之中,最有才能和最有膽識的四個人了。”
“倘若一個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到了一個忍無可忍的程度,一定要不得不發怒的時候。”
“那麽他就隻能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都淌滿了鮮血,但是天下的平民百姓們,卻都要為他們兩個穿喪服。”
“而現在就是這個時候了。”說完,唐雎就立刻站起身來,拔劍出鞘,看起來,似乎是要像唐雎自己所說的那樣。
既然你秦王嬴政,都已經不打算要給我們安陵國活路了,還想要讓我們安陵國的人,見識一下你秦王嬴政的天子之怒。
那麽我唐雎,在忍無可忍之下,也就無須再忍了,正好現在就讓你秦王嬴政,也好好的見識一下,什麽叫做布衣之怒。
我們布衣之怒,雖然無法像你秦王嬴政的天子之怒那樣,讓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在你秦王嬴政的怒火之中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但是我唐雎,也可以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他們這三位前輩,給秦王嬴政你展示一下,什麽叫做真正的布衣之怒。
到時候這裏也不過是隻會死上兩個人,流淌出來的血液,也超不過五步的距離,但是整個天下的百姓,卻都要為這兩個人披麻戴孝。
秦王嬴政聽完之後,立刻就臉色大變,對著唐雎直身而跪,衝著唐雎鄭重其事地道歉說道:“先生快快請坐!”
“安陵國不願意和寡人交換土地,那就不交換好了,怎麽會鬧到這種地步呢?何至如此啊?”
“現在寡人總算是明白了,強大如韓國和魏國那樣的諸侯國,都已經被滅亡了。”
“但是安陵國,卻能夠隻憑借這區區方圓五十裏的國土幸存下來,就是因為安陵國,有唐雎先生您在啊!”
這就是《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了,而《唐雎不辱使命》這則故事,也正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戰國策》一書。
隻可惜《戰國策》的名氣雖然確實是不小,但是《戰國策》本身,卻也並不是一本正兒八經的史書。
它也隻是一部帶有很多文學藝術加工的散文罷了,其中的很多故事,都純屬是子虛烏有,被虛構杜撰出來的。
雖然可能《戰國策》的藝術成分很高,最起碼也有個三、四層樓那麽高了,可是《戰國策》卻也絕對不是什麽信史。
就比如說這個《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就有極多的不實之處,甚至很有可能《唐雎不辱使命》這一整個故事。
都是被人們所臆想虛構編造出來的,首先就是唐雎這個人,唐雎這個人應該是一個,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
因為除了在《戰國策》中,有關於唐雎這個人的事跡記載以外,在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中,同樣也有一段關於唐雎的事跡記載。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
‘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
‘唐雎到,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
‘唐雎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
‘“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麵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秦之彊足以為與也。”’
‘“今齊、楚之兵已合於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
‘“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彊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遽(ju)為發兵救魏。魏氏複定。’
說的是戰國七雄之中的魏國,遭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齊國和楚國,他們這兩個諸侯國家的聯合進攻,魏國雙拳難敵四手。
於是魏國這邊就派遣了很多的使臣,到秦國去找秦昭襄王求救,從魏國派去秦國的使臣絡繹不絕,可是秦國的救兵,卻始終都沒有來。
當時的魏國有一個名字叫做唐睢的人,已經有九十多歲的高齡了,他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這不是辦法。
就對魏王說:“老臣請求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一定要讓秦國來救援我魏國的兵馬,在我離開秦國之前出發。”
魏王聽了之後很感動,很鄭重的拜謝了唐雎,然後就準備好了一應的車輛。
派遣唐雎作為他們魏國的使者,去出使秦國求援,等唐睢到了秦國之後,就入宮去拜見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說:“老人家疲憊不堪的遠路來到秦國,實在是太辛苦了!魏國來求救好多次了,寡人也已經知道魏國的危急了。”
唐睢則迴答說:“大王既然已經知道了我們魏國現在的危急情況,卻還是遲遲不肯發救兵救援我們魏國。”
“我私下以為,這應該是秦國出謀劃策之臣的無能,我們魏國是一個有著萬輛戰車的強大國家。”
“而之所以願意向西侍奉秦國,稱為秦國的東方藩屬,接受秦國賜給的衣冠。”
“甚至在春秋兩季,還願意向秦國送祭品,正是由於秦國的強大,足以成為我們魏國的盟國。”
“如今齊國和楚國的軍隊,都已經在魏國都城的郊外會合了,可是秦國卻還是遲遲不肯發兵救援我們魏國。”
“大概也就是依仗著我們魏國現在的情況,還不是太過於危急吧,想要在繼續得等上一等。”
“但是假如我們魏國,現在真的是已經到了一個特別危急的時候,又沒有盟友願意來救我們魏國。”
“那我們魏國就要割地,加入到合縱集團當中,去一起對付秦國去了,那麽到時候大王您還去救誰呢”
“難道一定要等到我們魏國,真的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秦國才肯去解救我們魏國的困境嗎?”
“這是要讓秦國,徹底地失去秦國東邊,一個可以作為秦國藩屬屏障的不智之舉啊。”
“而且還增強了齊國和楚國,他們這兩個秦國的敵國,那麽這對於大王您來說,又能夠有什麽好處呢”
於是秦昭王就被唐雎的這一番話,給成功的說服了,然後馬上就發兵援救魏國,魏國這才重新的恢複了安定的事件。
但即使是在《史記》這個正史上麵,所記載的有關於唐雎這個人的曆史事件,也有很多的存疑之處。
因為像是這種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大型戰爭。
肯定是要從多個角度分別記錄的,而且不光是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要紀錄。
戰國七雄剩餘的燕國、趙國、韓國,他們這三個諸侯國家,同樣也應該會有相應的紀錄才對。
甚至是一些牽扯到此事之中的重要曆史人物們,在他們的個人傳記之中,同樣也要有關於此事的紀錄。
但是這個事情,偏偏怪也就怪在這裏了,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除了魏世家中,有關於唐雎的這個說服秦昭襄王的小故事。
提到過這一場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戰爭以外。
司馬遷的《史記》裏麵,就再也沒有關於這場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這場大型戰爭的任何記錄了。
而且也沒有任何其他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發生時間記錄,是一個典型的孤證,而眾所周知的就是孤證不立。
這一波就屬於是最典型的,司馬遷在《史記》裏麵,左手打右手,自己打自己,主打的就是一個左右互搏。
不過《史記》上麵的錯漏之處和春秋筆法,本來就也不少,考慮到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之時的難度。
有些錯漏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情有可原的事情,再多出來他唐雎一個錯漏之處,也就隻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那就估且相信是真的確有其事吧,但是恰恰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裏麵,有關於唐雎的記載之中。
著重的提到了一句,‘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然後就是這位九十多歲的老同誌唐雎,成功地說服了秦昭襄王,拯救了魏國。
可是同樣也是這位唐雎,又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中,代表了魏國的附庸安陵國,去出使秦國,說服了秦始皇嬴政,拯救了安陵國。
那麽這位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又是一個什麽樣的關係呢?簡單的來說,就是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秦昭襄王嬴稷傳位於兒子秦孝文王嬴柱,秦孝文王嬴柱傳位於兒子秦莊襄王嬴楚,秦莊襄王嬴楚再傳位於兒子秦始皇嬴政。
不過別看這段時間,秦國國君傳承的代數挺多,但是真正的時間大頭,其實都在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們這兩個人身上呢。
至於中間的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父子二人,那純粹就是來打醬油和過渡的秦國國君罷了。
這父子二人,一個秦孝文王嬴柱在位時長僅三天,另一個秦莊襄王嬴楚也隻是在位三年時間而已,要麽就是繼位的時候,就已經歲數不小了,比如說秦孝文王嬴柱。
畢竟秦孝文王嬴柱的父親,秦昭襄王嬴稷可是一個能夠超長待機的秦國國君,足足活到了七十五歲,在位時間五十六年。
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嬴柱,都差一點沒有熬過他爹秦昭襄王嬴稷,好懸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
要麽就是身體不好,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了,比如說秦莊襄王嬴楚,總之就是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這父子二人,都沒有在秦國國君的位置上多幹幾年。
“倘若一個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到了一個忍無可忍的程度,一定要不得不發怒的時候。”
“那麽他就隻能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都淌滿了鮮血,但是天下的平民百姓們,卻都要為他們兩個穿喪服。”
“而現在就是這個時候了。”說完,唐雎就立刻站起身來,拔劍出鞘,看起來,似乎是要像唐雎自己所說的那樣。
既然你秦王嬴政,都已經不打算要給我們安陵國活路了,還想要讓我們安陵國的人,見識一下你秦王嬴政的天子之怒。
那麽我唐雎,在忍無可忍之下,也就無須再忍了,正好現在就讓你秦王嬴政,也好好的見識一下,什麽叫做布衣之怒。
我們布衣之怒,雖然無法像你秦王嬴政的天子之怒那樣,讓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在你秦王嬴政的怒火之中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但是我唐雎,也可以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他們這三位前輩,給秦王嬴政你展示一下,什麽叫做真正的布衣之怒。
到時候這裏也不過是隻會死上兩個人,流淌出來的血液,也超不過五步的距離,但是整個天下的百姓,卻都要為這兩個人披麻戴孝。
秦王嬴政聽完之後,立刻就臉色大變,對著唐雎直身而跪,衝著唐雎鄭重其事地道歉說道:“先生快快請坐!”
“安陵國不願意和寡人交換土地,那就不交換好了,怎麽會鬧到這種地步呢?何至如此啊?”
“現在寡人總算是明白了,強大如韓國和魏國那樣的諸侯國,都已經被滅亡了。”
“但是安陵國,卻能夠隻憑借這區區方圓五十裏的國土幸存下來,就是因為安陵國,有唐雎先生您在啊!”
這就是《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了,而《唐雎不辱使命》這則故事,也正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戰國策》一書。
隻可惜《戰國策》的名氣雖然確實是不小,但是《戰國策》本身,卻也並不是一本正兒八經的史書。
它也隻是一部帶有很多文學藝術加工的散文罷了,其中的很多故事,都純屬是子虛烏有,被虛構杜撰出來的。
雖然可能《戰國策》的藝術成分很高,最起碼也有個三、四層樓那麽高了,可是《戰國策》卻也絕對不是什麽信史。
就比如說這個《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就有極多的不實之處,甚至很有可能《唐雎不辱使命》這一整個故事。
都是被人們所臆想虛構編造出來的,首先就是唐雎這個人,唐雎這個人應該是一個,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
因為除了在《戰國策》中,有關於唐雎這個人的事跡記載以外,在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中,同樣也有一段關於唐雎的事跡記載。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
‘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
‘唐雎到,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
‘唐雎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
‘“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麵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秦之彊足以為與也。”’
‘“今齊、楚之兵已合於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
‘“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彊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遽(ju)為發兵救魏。魏氏複定。’
說的是戰國七雄之中的魏國,遭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齊國和楚國,他們這兩個諸侯國家的聯合進攻,魏國雙拳難敵四手。
於是魏國這邊就派遣了很多的使臣,到秦國去找秦昭襄王求救,從魏國派去秦國的使臣絡繹不絕,可是秦國的救兵,卻始終都沒有來。
當時的魏國有一個名字叫做唐睢的人,已經有九十多歲的高齡了,他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這不是辦法。
就對魏王說:“老臣請求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一定要讓秦國來救援我魏國的兵馬,在我離開秦國之前出發。”
魏王聽了之後很感動,很鄭重的拜謝了唐雎,然後就準備好了一應的車輛。
派遣唐雎作為他們魏國的使者,去出使秦國求援,等唐睢到了秦國之後,就入宮去拜見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說:“老人家疲憊不堪的遠路來到秦國,實在是太辛苦了!魏國來求救好多次了,寡人也已經知道魏國的危急了。”
唐睢則迴答說:“大王既然已經知道了我們魏國現在的危急情況,卻還是遲遲不肯發救兵救援我們魏國。”
“我私下以為,這應該是秦國出謀劃策之臣的無能,我們魏國是一個有著萬輛戰車的強大國家。”
“而之所以願意向西侍奉秦國,稱為秦國的東方藩屬,接受秦國賜給的衣冠。”
“甚至在春秋兩季,還願意向秦國送祭品,正是由於秦國的強大,足以成為我們魏國的盟國。”
“如今齊國和楚國的軍隊,都已經在魏國都城的郊外會合了,可是秦國卻還是遲遲不肯發兵救援我們魏國。”
“大概也就是依仗著我們魏國現在的情況,還不是太過於危急吧,想要在繼續得等上一等。”
“但是假如我們魏國,現在真的是已經到了一個特別危急的時候,又沒有盟友願意來救我們魏國。”
“那我們魏國就要割地,加入到合縱集團當中,去一起對付秦國去了,那麽到時候大王您還去救誰呢”
“難道一定要等到我們魏國,真的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秦國才肯去解救我們魏國的困境嗎?”
“這是要讓秦國,徹底地失去秦國東邊,一個可以作為秦國藩屬屏障的不智之舉啊。”
“而且還增強了齊國和楚國,他們這兩個秦國的敵國,那麽這對於大王您來說,又能夠有什麽好處呢”
於是秦昭王就被唐雎的這一番話,給成功的說服了,然後馬上就發兵援救魏國,魏國這才重新的恢複了安定的事件。
但即使是在《史記》這個正史上麵,所記載的有關於唐雎這個人的曆史事件,也有很多的存疑之處。
因為像是這種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大型戰爭。
肯定是要從多個角度分別記錄的,而且不光是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要紀錄。
戰國七雄剩餘的燕國、趙國、韓國,他們這三個諸侯國家,同樣也應該會有相應的紀錄才對。
甚至是一些牽扯到此事之中的重要曆史人物們,在他們的個人傳記之中,同樣也要有關於此事的紀錄。
但是這個事情,偏偏怪也就怪在這裏了,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除了魏世家中,有關於唐雎的這個說服秦昭襄王的小故事。
提到過這一場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戰爭以外。
司馬遷的《史記》裏麵,就再也沒有關於這場涉及到了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楚國、齊國、魏國,他們這四個諸侯國家的這場大型戰爭的任何記錄了。
而且也沒有任何其他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發生時間記錄,是一個典型的孤證,而眾所周知的就是孤證不立。
這一波就屬於是最典型的,司馬遷在《史記》裏麵,左手打右手,自己打自己,主打的就是一個左右互搏。
不過《史記》上麵的錯漏之處和春秋筆法,本來就也不少,考慮到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之時的難度。
有些錯漏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情有可原的事情,再多出來他唐雎一個錯漏之處,也就隻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那就估且相信是真的確有其事吧,但是恰恰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裏麵,有關於唐雎的記載之中。
著重的提到了一句,‘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然後就是這位九十多歲的老同誌唐雎,成功地說服了秦昭襄王,拯救了魏國。
可是同樣也是這位唐雎,又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中,代表了魏國的附庸安陵國,去出使秦國,說服了秦始皇嬴政,拯救了安陵國。
那麽這位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又是一個什麽樣的關係呢?簡單的來說,就是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秦昭襄王嬴稷傳位於兒子秦孝文王嬴柱,秦孝文王嬴柱傳位於兒子秦莊襄王嬴楚,秦莊襄王嬴楚再傳位於兒子秦始皇嬴政。
不過別看這段時間,秦國國君傳承的代數挺多,但是真正的時間大頭,其實都在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們這兩個人身上呢。
至於中間的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父子二人,那純粹就是來打醬油和過渡的秦國國君罷了。
這父子二人,一個秦孝文王嬴柱在位時長僅三天,另一個秦莊襄王嬴楚也隻是在位三年時間而已,要麽就是繼位的時候,就已經歲數不小了,比如說秦孝文王嬴柱。
畢竟秦孝文王嬴柱的父親,秦昭襄王嬴稷可是一個能夠超長待機的秦國國君,足足活到了七十五歲,在位時間五十六年。
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嬴柱,都差一點沒有熬過他爹秦昭襄王嬴稷,好懸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
要麽就是身體不好,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了,比如說秦莊襄王嬴楚,總之就是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這父子二人,都沒有在秦國國君的位置上多幹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