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樂國的國君鍾神秀對諸葛亮,正式發下了重金懸賞,這就更加進一步的,刺激到了龐統敏感的內心,“昔日”裏龐統在益州落鳳坡中了埋伏,被益州將領張任帶人射殺,英年早逝,以致於龐統一身所學,都尚未來得及施展幾分,就草草收場了事,徒留一聲歎息,這又怎麽能讓龐統甘心呢?</p>
尤其是看到“昔日”裏和自己其名的‘臥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贏得了那麽大的生前身後名,龐統的心理何嚐又沒有幾分豔羨呢?反觀龐統自己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麽符合龐統人生寫照的詩句,結果寫的也是人家諸葛亮。</p>
龐統心裏的個中滋味,又有誰能夠體會呢?所以說這是為什麽啊,你們樂國為什麽隻懸賞‘臥龍’諸葛亮的下落,卻不懸賞我‘鳳雛’龐統的下落呢?也是在看不起我龐統麽?</p>
鍾神秀的這一波操作,徹底的激發了龐統的好勝之心,於是龐統就開始說服陸績和陸遜與他一同去一趟樂國,看看這個樂國的國君鍾神秀,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君主,若果真是明主,他們便為鍾神秀效力,助他稱霸一方,創不世之基業,若是鍾神秀名不副實,那他們便自去就是。</p>
可惜陸績這個人,現在多少有點看破紅塵的意思,不願意再輕易出仕了,但是陸績並沒有阻攔龐統和陸遜,反而還勸他們確實應該出去看看,尋找屬於自己的明主,一展胸中的報負,方才不負平生所學。</p>
之後龐統和陸遜二人就告別陸績,結伴走上了去往樂國的道路,龐統和陸遜二人一邊在路上遊山玩水,一邊朝著樂國趕來,卻說有一日,龐統和陸遜二人在山間遊玩的時候,貪看這山中的美景,以至於在這山林裏麵迷了路。</p>
正好遇上了同樣在山中迷路,正追著老虎解悶的典韋,有龐統在場,雖然他的天賦技能‘知人之明’,並不能查看別人的身份和姓名信息,但是以龐統的智慧,光是看別人天賦技能,也足以猜出別人的姓名和“昔日”裏的身份了。</p>
自然是不愁認不出典韋的身份,可三個人都並沒有要隱瞞的意思,全都相互報了自己的真實姓名,隻有典韋這個憨憨,是想了好一會兒,才記起龐統和陸遜的身份來,不過典韋也正如龐統、陸遜所料的那樣,並沒有因此而顯露出什麽敵意來。</p>
在“昔日”裏,大家是各為其主,分屬不同的陣營,真要撞上了,廝殺一場也無妨。可是現在大家都是自由身,也都不曾出仕,而且在“昔日”裏,他們彼此之間也都沒有什麽仇怨,眼下更是一同迷路落難至此,同是天涯淪落人,又何苦還要自相殘殺呢。</p>
當然了,龐統和陸遜會報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是因為他們也知道,典韋這個人雖然是個粗野的武夫,卻也是個願意為友報仇,不為兇險,敢在鬧市殺人的義士,典韋的身上也是有幾分俠氣的,後來更是為舊主盡忠而死,本質上就絕不是什麽奸詐的小人,自然不會是一見麵就喊打喊殺。</p>
而典韋純粹就是藝高人膽大了,不怕龐統和陸遜害他,多少也確實是有點憨憨。三人並沒有因為“昔日”裏,大家身處陣營的不同,而產生什麽隔閡,反而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同一個時代的人,而多了幾分親近之感,既然大家都在山裏迷路了,索性那就一起結伴同行。</p>
龐統這個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很會說話聊天,這在他的天賦技能‘知人之明’裏,就有所顯現,效果為:有識人之能,可以查看他人的天賦技能,和脾氣秉性,贏得他人好感的概率超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說,隻要龐統願意,他很容易就能和別人拉近關係。</p>
典韋自然也是難逃龐統的“魔爪”,性情憨直的他,很快就和龐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同行聊天的過程中,龐統和陸遜也了解到,典韋現在其實也是無處可去,他本來打算投奔“舊主”曹操,可是又不知道曹操現在在什麽地方,隻能是在各國諸侯之間亂竄。</p>
曹操畢竟沒有鍾神秀玩得花,又是將各種名傳千古的絕色女子納入後宮,又是收服瑞獸鳳凰作為鎮國神獸,名號之響亮,在列國諸侯之間,都是首屈一指的,直追最頂流的那批曆史君主。</p>
反觀曹操則不然,他雖然自己就是名傳千古的魏武帝曹操,他的鼎鼎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可惜在《諸侯爭霸》的這個時代裏,曹操的那點名氣,已經完全不夠用了。</p>
因為在《諸侯爭霸》的世界裏,和曹操一樣牛,甚至是比他還要牛的曆史人物大有人在,隨便哪個州、哪個郡,沒有幾個皇帝啊?沒有幾個威名赫赫的諸侯啊?還是沒有幾個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的名人啊?</p>
跟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沒有廟號的女皇帝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些真正的頂流君主相比,曹操也就是個弟弟,就這還沒有算,那些同樣名聲顯赫的昏君呢,比如說隋煬帝楊廣。</p>
哪怕是在同在冀州的曆史君主當中,也有劉大耳和孫十萬,能與曹操相比擬,還有著袁紹這位宿敵,曹操的名人光環,在冀州這裏也就沒有那麽耀眼了,他的名聲也就僅僅隻能輻射到,周圍這很小的一片區域之內。</p>
更何況,冀州還有樂國的國君鍾神秀,這個擅長各種搞事的奇葩在,有鍾神秀這個冀州頂流在,曹操、孫權、劉備等人與之相比,也難免會有些黯然失色,自身聲名的傳播範圍,被鍾神秀帶著樂國給進一步的擠壓了下去。</p>
所以無論是孤身一人的典韋也好,還是有著情報機構輔助的鍾神秀也罷,之前才會都沒有聽過什麽關於曹操的信息,一、是當時曹操的勢力還沒有冒頭,二、就是在冀州這裏,鍾神秀現在才是最有名的那一個。</p>
龐統一聽典韋現在還沒有去處,立刻就動了心思,出言邀請典韋,和他們一起去樂國看看。典韋這個人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並不難相處,再加上龐統又能說會道,特別的會忽悠人,很快龐統就說服了典韋,與他們一同前往樂國。</p>
就在龐統三人趕路的過程中,樂國已經接連掃平了群玉郡的不臣,並且從南部的逢月郡,不費吹灰之力的連下九縣之地,龐統和陸遜在知道了樂國,是如何的在逢月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後,更是連連的讚歎不已。</p>
就憑此一事,他們就知道樂國之內,定然是有不在他們二人之下的智謀之士輔佐,否則斷然用不出如此老辣的計策,借勢壓人,火中取栗,環環相扣。和“昔日”裏袁本初奪取韓馥冀州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p>
而且樂國的此計還要更勝三分,化被動為主動,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取城拿地不說,還讓本來想借勢的孫權,變成了那個被借了勢的“公孫瓚”,最最厲害的是,這個“公孫瓚”還不會因此而和樂國反目成仇,謀劃此計策的人,對人性心理的把握,可謂是妙到毫顛。</p>
之後樂國又介入到了雲海郡的二袁之爭裏,並且在最後不出龐統和陸遜所料的,樂國的國君鍾神秀,成為了雲海郡笑到最後的那個勝利者,鍾神秀也正式遷都雲海郡城,他離他的目標又近了一步。</p>
可是這麽一來,反倒是苦了龐統、陸遜、典韋三個人了,他們從群玉郡一路追著鍾神秀來到了雲海郡,不過他們這一路倒也不算是白跑,他們用自己的雙眼,親眼見證了樂國百姓的生存環境,以及樂國官吏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p>
坦白的來說,樂國的實際情況,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這裏既不像讚頌者們說的那麽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們安康富足,宛若天上聖國。也不像詆毀者們說的那麽壞,貪官汙吏橫行,百姓們每天水深火熱,恨不得馬上揭竿而起,推翻鍾神秀的無道統治。</p>
樂國的執政之策很是老舊保守,完全不像是一個諸侯強國所該有的國家政策,從樂國先代國君執政的時候開始,到當代國君鍾神秀執政,一直都沒有什麽大的變動,典型的蕭規曹隨了。</p>
隻是樂國先代國君的政策就明顯不怎麽高明,隻能說是勉強湊合著用,用蕭規曹隨來形容,很顯然是一下子侮辱了蕭何和曹參兩個人,但凡是個明眼人,應該都能看的出來,樂國的現任統治者鍾神秀,其實對文治這一方麵,明顯是並不怎麽上心的,敷衍了事的態度溢於言表。</p>
尤其是看到“昔日”裏和自己其名的‘臥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贏得了那麽大的生前身後名,龐統的心理何嚐又沒有幾分豔羨呢?反觀龐統自己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麽符合龐統人生寫照的詩句,結果寫的也是人家諸葛亮。</p>
龐統心裏的個中滋味,又有誰能夠體會呢?所以說這是為什麽啊,你們樂國為什麽隻懸賞‘臥龍’諸葛亮的下落,卻不懸賞我‘鳳雛’龐統的下落呢?也是在看不起我龐統麽?</p>
鍾神秀的這一波操作,徹底的激發了龐統的好勝之心,於是龐統就開始說服陸績和陸遜與他一同去一趟樂國,看看這個樂國的國君鍾神秀,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君主,若果真是明主,他們便為鍾神秀效力,助他稱霸一方,創不世之基業,若是鍾神秀名不副實,那他們便自去就是。</p>
可惜陸績這個人,現在多少有點看破紅塵的意思,不願意再輕易出仕了,但是陸績並沒有阻攔龐統和陸遜,反而還勸他們確實應該出去看看,尋找屬於自己的明主,一展胸中的報負,方才不負平生所學。</p>
之後龐統和陸遜二人就告別陸績,結伴走上了去往樂國的道路,龐統和陸遜二人一邊在路上遊山玩水,一邊朝著樂國趕來,卻說有一日,龐統和陸遜二人在山間遊玩的時候,貪看這山中的美景,以至於在這山林裏麵迷了路。</p>
正好遇上了同樣在山中迷路,正追著老虎解悶的典韋,有龐統在場,雖然他的天賦技能‘知人之明’,並不能查看別人的身份和姓名信息,但是以龐統的智慧,光是看別人天賦技能,也足以猜出別人的姓名和“昔日”裏的身份了。</p>
自然是不愁認不出典韋的身份,可三個人都並沒有要隱瞞的意思,全都相互報了自己的真實姓名,隻有典韋這個憨憨,是想了好一會兒,才記起龐統和陸遜的身份來,不過典韋也正如龐統、陸遜所料的那樣,並沒有因此而顯露出什麽敵意來。</p>
在“昔日”裏,大家是各為其主,分屬不同的陣營,真要撞上了,廝殺一場也無妨。可是現在大家都是自由身,也都不曾出仕,而且在“昔日”裏,他們彼此之間也都沒有什麽仇怨,眼下更是一同迷路落難至此,同是天涯淪落人,又何苦還要自相殘殺呢。</p>
當然了,龐統和陸遜會報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是因為他們也知道,典韋這個人雖然是個粗野的武夫,卻也是個願意為友報仇,不為兇險,敢在鬧市殺人的義士,典韋的身上也是有幾分俠氣的,後來更是為舊主盡忠而死,本質上就絕不是什麽奸詐的小人,自然不會是一見麵就喊打喊殺。</p>
而典韋純粹就是藝高人膽大了,不怕龐統和陸遜害他,多少也確實是有點憨憨。三人並沒有因為“昔日”裏,大家身處陣營的不同,而產生什麽隔閡,反而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同一個時代的人,而多了幾分親近之感,既然大家都在山裏迷路了,索性那就一起結伴同行。</p>
龐統這個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很會說話聊天,這在他的天賦技能‘知人之明’裏,就有所顯現,效果為:有識人之能,可以查看他人的天賦技能,和脾氣秉性,贏得他人好感的概率超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說,隻要龐統願意,他很容易就能和別人拉近關係。</p>
典韋自然也是難逃龐統的“魔爪”,性情憨直的他,很快就和龐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同行聊天的過程中,龐統和陸遜也了解到,典韋現在其實也是無處可去,他本來打算投奔“舊主”曹操,可是又不知道曹操現在在什麽地方,隻能是在各國諸侯之間亂竄。</p>
曹操畢竟沒有鍾神秀玩得花,又是將各種名傳千古的絕色女子納入後宮,又是收服瑞獸鳳凰作為鎮國神獸,名號之響亮,在列國諸侯之間,都是首屈一指的,直追最頂流的那批曆史君主。</p>
反觀曹操則不然,他雖然自己就是名傳千古的魏武帝曹操,他的鼎鼎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可惜在《諸侯爭霸》的這個時代裏,曹操的那點名氣,已經完全不夠用了。</p>
因為在《諸侯爭霸》的世界裏,和曹操一樣牛,甚至是比他還要牛的曆史人物大有人在,隨便哪個州、哪個郡,沒有幾個皇帝啊?沒有幾個威名赫赫的諸侯啊?還是沒有幾個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的名人啊?</p>
跟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沒有廟號的女皇帝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些真正的頂流君主相比,曹操也就是個弟弟,就這還沒有算,那些同樣名聲顯赫的昏君呢,比如說隋煬帝楊廣。</p>
哪怕是在同在冀州的曆史君主當中,也有劉大耳和孫十萬,能與曹操相比擬,還有著袁紹這位宿敵,曹操的名人光環,在冀州這裏也就沒有那麽耀眼了,他的名聲也就僅僅隻能輻射到,周圍這很小的一片區域之內。</p>
更何況,冀州還有樂國的國君鍾神秀,這個擅長各種搞事的奇葩在,有鍾神秀這個冀州頂流在,曹操、孫權、劉備等人與之相比,也難免會有些黯然失色,自身聲名的傳播範圍,被鍾神秀帶著樂國給進一步的擠壓了下去。</p>
所以無論是孤身一人的典韋也好,還是有著情報機構輔助的鍾神秀也罷,之前才會都沒有聽過什麽關於曹操的信息,一、是當時曹操的勢力還沒有冒頭,二、就是在冀州這裏,鍾神秀現在才是最有名的那一個。</p>
龐統一聽典韋現在還沒有去處,立刻就動了心思,出言邀請典韋,和他們一起去樂國看看。典韋這個人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並不難相處,再加上龐統又能說會道,特別的會忽悠人,很快龐統就說服了典韋,與他們一同前往樂國。</p>
就在龐統三人趕路的過程中,樂國已經接連掃平了群玉郡的不臣,並且從南部的逢月郡,不費吹灰之力的連下九縣之地,龐統和陸遜在知道了樂國,是如何的在逢月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後,更是連連的讚歎不已。</p>
就憑此一事,他們就知道樂國之內,定然是有不在他們二人之下的智謀之士輔佐,否則斷然用不出如此老辣的計策,借勢壓人,火中取栗,環環相扣。和“昔日”裏袁本初奪取韓馥冀州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p>
而且樂國的此計還要更勝三分,化被動為主動,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取城拿地不說,還讓本來想借勢的孫權,變成了那個被借了勢的“公孫瓚”,最最厲害的是,這個“公孫瓚”還不會因此而和樂國反目成仇,謀劃此計策的人,對人性心理的把握,可謂是妙到毫顛。</p>
之後樂國又介入到了雲海郡的二袁之爭裏,並且在最後不出龐統和陸遜所料的,樂國的國君鍾神秀,成為了雲海郡笑到最後的那個勝利者,鍾神秀也正式遷都雲海郡城,他離他的目標又近了一步。</p>
可是這麽一來,反倒是苦了龐統、陸遜、典韋三個人了,他們從群玉郡一路追著鍾神秀來到了雲海郡,不過他們這一路倒也不算是白跑,他們用自己的雙眼,親眼見證了樂國百姓的生存環境,以及樂國官吏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p>
坦白的來說,樂國的實際情況,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這裏既不像讚頌者們說的那麽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們安康富足,宛若天上聖國。也不像詆毀者們說的那麽壞,貪官汙吏橫行,百姓們每天水深火熱,恨不得馬上揭竿而起,推翻鍾神秀的無道統治。</p>
樂國的執政之策很是老舊保守,完全不像是一個諸侯強國所該有的國家政策,從樂國先代國君執政的時候開始,到當代國君鍾神秀執政,一直都沒有什麽大的變動,典型的蕭規曹隨了。</p>
隻是樂國先代國君的政策就明顯不怎麽高明,隻能說是勉強湊合著用,用蕭規曹隨來形容,很顯然是一下子侮辱了蕭何和曹參兩個人,但凡是個明眼人,應該都能看的出來,樂國的現任統治者鍾神秀,其實對文治這一方麵,明顯是並不怎麽上心的,敷衍了事的態度溢於言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