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修武宗實錄的時候,如下記載:</p>
正德三年七月,東南六府旱災。上知之。</p>
……</p>
時間慢慢來到七月,海龍王還是沒有下雨的意思,幹旱還在持續。</p>
照這個樣子繼續下去,農田裏的糧食旱不旱死,誰也不能說出個絕對來,可歉收的可能性,卻絕對會是個事實。</p>
旱災果然於徐秀所擔心的那樣席卷而來,從邸報上得來的消息,不光應天府,就連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規模龐大,持續時間久的大旱災。</p>
一場席卷東南的大旱災,已經可以預見。</p>
而江寧,連著兩年遭災,先是水災,後有旱災。</p>
農民的日子早就難以為繼。</p>
雖然在蔣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極力的擴大水利河渠的建設,卻還是難以挽迴所有的損失,此時他與徐秀站在農田旁邊,不發一言。</p>
徐秀蹲下身子,看著眼前的場景,很是心疼。</p>
莊稼輕輕一撮,就會碎成渣滓。</p>
蔣山卿低著頭道:“大人,江寧縣可能最好的結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p>
“隻有三成嗎?”徐秀繼續盯著已經開裂的農田,聽了這話,頭一次有了一種濃重的挫敗感,老天爺的力量,誰能夠對抗的了呢?</p>
迴頭見蔣山卿一臉糾結,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還以為要絕收了。這段時間辛苦你了。”</p>
這三成,全部是離水源地更近的地方。</p>
雖說江南地區地處長江附近,出現大範圍旱災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還是出現了。</p>
既然不可逆,那就隻好做好承受可怕後果的準備。</p>
徐秀道:“不必自責,子雲你做的很好了。”</p>
“謝大人。”</p>
連續兩年的災害,老百姓絕對無法承受,為了不出現逃難的情況,江寧縣便果斷保證,甚至請縣學生帶著江寧雜文下鄉宣傳,如果到時出現絕收的現象,江寧縣絕對不會不管,一定會盡最大努力,保證大家能夠度過難關。</p>
可又不敢說的太死,每家糧行收一半的糧食,瞬間就讓常平倉一舉突破百萬石的大關,義倉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麵行,但又緊跟著鄒望行動的商賈堆得滿滿的,當時誰都知道江寧縣要糧食,能用糧食換個平安,那就再好不過,徐秀也是刻意這麽引導。</p>
但當兩者相加,不過百二十萬,這很可能就是堅持到來年的數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氣,卻又不足了,話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謹慎。</p>
每一次送邸報來的時候,徐秀都會第一時間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為收稅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個減免,最起碼也得給一個延後交稅的說法,不然這日子就更難熬。</p>
巡按禦史已經將東南的情況上奏了朝廷,可隻有上知之三個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p>
徐秀遺憾的道:“看來一切就等著秋收的情況,朝廷才會給說法了。”</p>
轉過頭對老秀才道:“先生,恐怕華亭也難熬啊。”</p>
老秀才點頭道:“來信了。”</p>
雖說父母已經先去,可小貞村還有他諸多的親戚,特別是伯父,雖然不苟言笑,卻十足給了自己足夠的方便。讀書的錢,可都是徐輝父親的支持啊。</p>
搖頭,他無法再等待朝廷的消息,現在就算及時下雨,也沒有多大的可能挽迴農田的損失。</p>
田裏一撮就碎的莊稼看的他心疼。</p>
古代科技遠遠不如後世,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是聊甚於無。</p>
全靠著平時各村各裏的裏倉存儲應對,可江寧連續兩年招災,誰都知道,那裏空空如也。</p>
徐秀寫起了文書,南京城有的是糧食,他需要南京的支援,作為轄縣,他有這個資格去提這個要求。</p>
然而懇請南京糧儲支援江寧,目前隻能是徒勞,波及東南的大旱,目前沒有看到停止趨勢,任何一個有關負責的長官,都不敢輕易的就打開糧儲的大門。</p>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任何有點觀察能力的官員也看的明白,甚至各大商賈,各王公貴族,各地主土豪,也都明白,歉收一定,絕收不定,那麽現在,誰還敢輕易的放糧呢?</p>
不偷偷的購買糧食等著大發一筆,都不好意思說話。</p>
江寧縣的情況,也隻能是自理。</p>
徐秀收到迴文,到是溫和,言說東南大旱,朝廷賑災,最大的可能就是從南京城糧儲調撥,到時候支援整個東南,自然會有江寧縣的一份,稍安勿躁即可。</p>
如此,江寧縣也不好多說些什麽。</p>
似乎是想起了什麽,徐秀道:“梁縣丞。嚴格關注城內農田交易的情況。”</p>
自從先前發現江寧縣少了一萬多戶,也就是數萬人的人口,農田也少了幾萬畝,他就知道,這一定是土地兼並。</p>
多發生在災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p>
他卻是不知道,從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鬆弛對朝政的控製,一直到正德元年這不足兩年的時間裏,整個大明少田四百萬頃,少戶三百萬戶的可怕數字。</p>
四百萬頃,是個什麽概念?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萬頃多,弘治十七年,也在八百多萬左右,而兩年的時間,整個帝國的農田,少了一半,自然不是這些田不見,隻是在數字上,不見了。</p>
細思恐極。</p>
如果徐秀知道這些,他一定會渾身發冷。他一定會知道,自己要替大明打打方向盤,是個多麽艱難的事情。</p>
梁行也明白此間道理,他道:“田不會平白無故消失,人口也不會平白無故沒有,大人有何思考?”</p>
人肯定還在江寧,沒有那麽容易走脫的,可現在要找黑戶,難度卻又十分大,徐秀無奈道:“眼下旱災事急,我們隻有先控製住既有良田不要被侵占,農戶不要再逃離,至於那少掉的幾萬人,幾萬畝地,隻好事後再說了,但事情,不能一樣一樣幹,縣丞辛苦一些,多關注關注,多搜集搜集情報,多加加擔子。”</p>
梁行他用的很順手,這麽久接觸,也知道是個可以信任的人,自然願意給他多加擔子。</p>
梁行認真的道:“是,絕不辜負大人。”</p>
增加擔子,就意味著增加了權力,梁行自然知道其中的好處,故而也不會埋怨多幹活之類的。</p>
旱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或者說在這麽多日子不下雨過後,每過一天,造成的各種反應都是原先的倍數,難以做加法。成片成片的農田開裂,一個個池塘漸漸露了底,往日流水潺潺的小何,也變得無精打采,逐漸斷流。</p>
徐秀這些日子很少在縣衙待著,他在田壟地頭,他在河渠旁邊,他在打井旁指揮,可以說整個江寧,無處不存在他的身影,忙忙碌碌雖是一方麵,可他的內心卻十分惶恐,兩個月,就是去京城都能有三個來迴了,可他的一枝梅還是沒有迴來。</p>
因為,許進公的書信……已經到了,平安返鄉。</p>
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害怕,隻好沉醉在工作之中。</p>
一派公事公辦的態度,基本沒了往日的從容,有的隻是嚴謹。</p>
老百姓似乎都感受到了徐秀的悲天憫人的有心,甚至有了江寧縣寢食難安,憂心百姓的好評價。</p>
全身心投入工作,徐秀的腦子轉的非常快,如今農活繼續幹下去,也沒了多大意思,勞役,也用不了那麽多。</p>
放任農村閑散勞動力繼續就這麽閑著,是個無法接受的事情。</p>
無奈的徐秀隻好要求江寧商會的建設增加進度,增加南門建設的速度,多招收人,農村閑散勞力,雖然他很願意去用善良的心思去看待,但一旦農村裏青壯年勞力閑下來,精力充沛的他們肯定閑不住,而他們基本不識字,也不懂什麽大道理,治安也就會跟著下降。</p>
老秀才很不滿意他的這個論點,徐秀也知道農民最善良,可後世看到的經驗告訴他,農村有大量的閑散文盲勞動力,必然會引起社會治安的下降。</p>
如今農村早就是一個情緒敏感的地方,辛苦勞作一年,眼看全部化為泡影,是個人都會心痛,是個人都會情緒不穩,如果在稍有差池,火藥桶瞬間就會爆炸,若是引發嚴重後果,就得不償失。</p>
江寧縣也隻能不得不以自己的惡心思以己度人了,暗道一聲罪孽。</p>
要求江寧商會讓他們上工,要求他們去擴建南門水道,離著城更近一點,反正現在枯水期,容易的多。要求他們去修路,銀子的花費反而是個不怎麽嚴重的事情了,江寧商會目前有掌櫃十五家,旗下四十多號商鋪,生意好做了不少。</p>
當量上去,錢也就到手了。</p>
更有江寧雜文各種宣傳,雖然商會的銀根一直很緊,但還是能負擔的起的。</p>
如此安排之下,鄉村的火藥桶算是降下了溫度,城中因為有了更多的勞動力,消費水平也就更多,徐秀看的明白,隻有消費出去,財富流動起來,這個市場才會繁榮。</p>
眼下,老百姓的情緒安撫的很好,社會安定,就是有些小偷小摸,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強勢彈壓,也恢複了往日的平和。</p>
能夠做到這個地步,驚呆了許多人的眼睛。</p>
誰都不能不承認,那就是江寧縣的確是個有能力的官員,在其他各縣都為旱災擾亂的焦頭爛額的時候,江寧縣,卻一枝獨秀那樣的平和,不去農田裏看,根本就不會認為這是個遭旱災的縣城。</p>
張璁佩服道:“東家將來能上地方誌的循吏傳。”</p>
循吏者,通俗講就是能幹活,不挑事,地方誌,那隻能是江寧縣一縣的地方曆史。</p>
徐秀顯然不這麽認為,他有更遠大的目標,道:“能幹活的官員其實很多,不挑事的官員也有很多,但為什麽顯得不多?那是因為各種掣肘太多,上有長官壓著,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戶擠著,理不清這些,又怎麽做事?能幹活,不挑事,又能搞鬥爭,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兒循吏才顯得少。可是,秉用你覺得我會是不挑事的人嗎?”</p>
顯而易見,那封《十取其三疏》早已經攪得朝廷到處在吐口水,對噴,若說不挑事,顯然不是。</p>
正德三年七月,東南六府旱災。上知之。</p>
……</p>
時間慢慢來到七月,海龍王還是沒有下雨的意思,幹旱還在持續。</p>
照這個樣子繼續下去,農田裏的糧食旱不旱死,誰也不能說出個絕對來,可歉收的可能性,卻絕對會是個事實。</p>
旱災果然於徐秀所擔心的那樣席卷而來,從邸報上得來的消息,不光應天府,就連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規模龐大,持續時間久的大旱災。</p>
一場席卷東南的大旱災,已經可以預見。</p>
而江寧,連著兩年遭災,先是水災,後有旱災。</p>
農民的日子早就難以為繼。</p>
雖然在蔣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極力的擴大水利河渠的建設,卻還是難以挽迴所有的損失,此時他與徐秀站在農田旁邊,不發一言。</p>
徐秀蹲下身子,看著眼前的場景,很是心疼。</p>
莊稼輕輕一撮,就會碎成渣滓。</p>
蔣山卿低著頭道:“大人,江寧縣可能最好的結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p>
“隻有三成嗎?”徐秀繼續盯著已經開裂的農田,聽了這話,頭一次有了一種濃重的挫敗感,老天爺的力量,誰能夠對抗的了呢?</p>
迴頭見蔣山卿一臉糾結,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還以為要絕收了。這段時間辛苦你了。”</p>
這三成,全部是離水源地更近的地方。</p>
雖說江南地區地處長江附近,出現大範圍旱災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還是出現了。</p>
既然不可逆,那就隻好做好承受可怕後果的準備。</p>
徐秀道:“不必自責,子雲你做的很好了。”</p>
“謝大人。”</p>
連續兩年的災害,老百姓絕對無法承受,為了不出現逃難的情況,江寧縣便果斷保證,甚至請縣學生帶著江寧雜文下鄉宣傳,如果到時出現絕收的現象,江寧縣絕對不會不管,一定會盡最大努力,保證大家能夠度過難關。</p>
可又不敢說的太死,每家糧行收一半的糧食,瞬間就讓常平倉一舉突破百萬石的大關,義倉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麵行,但又緊跟著鄒望行動的商賈堆得滿滿的,當時誰都知道江寧縣要糧食,能用糧食換個平安,那就再好不過,徐秀也是刻意這麽引導。</p>
但當兩者相加,不過百二十萬,這很可能就是堅持到來年的數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氣,卻又不足了,話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謹慎。</p>
每一次送邸報來的時候,徐秀都會第一時間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為收稅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個減免,最起碼也得給一個延後交稅的說法,不然這日子就更難熬。</p>
巡按禦史已經將東南的情況上奏了朝廷,可隻有上知之三個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p>
徐秀遺憾的道:“看來一切就等著秋收的情況,朝廷才會給說法了。”</p>
轉過頭對老秀才道:“先生,恐怕華亭也難熬啊。”</p>
老秀才點頭道:“來信了。”</p>
雖說父母已經先去,可小貞村還有他諸多的親戚,特別是伯父,雖然不苟言笑,卻十足給了自己足夠的方便。讀書的錢,可都是徐輝父親的支持啊。</p>
搖頭,他無法再等待朝廷的消息,現在就算及時下雨,也沒有多大的可能挽迴農田的損失。</p>
田裏一撮就碎的莊稼看的他心疼。</p>
古代科技遠遠不如後世,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是聊甚於無。</p>
全靠著平時各村各裏的裏倉存儲應對,可江寧連續兩年招災,誰都知道,那裏空空如也。</p>
徐秀寫起了文書,南京城有的是糧食,他需要南京的支援,作為轄縣,他有這個資格去提這個要求。</p>
然而懇請南京糧儲支援江寧,目前隻能是徒勞,波及東南的大旱,目前沒有看到停止趨勢,任何一個有關負責的長官,都不敢輕易的就打開糧儲的大門。</p>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任何有點觀察能力的官員也看的明白,甚至各大商賈,各王公貴族,各地主土豪,也都明白,歉收一定,絕收不定,那麽現在,誰還敢輕易的放糧呢?</p>
不偷偷的購買糧食等著大發一筆,都不好意思說話。</p>
江寧縣的情況,也隻能是自理。</p>
徐秀收到迴文,到是溫和,言說東南大旱,朝廷賑災,最大的可能就是從南京城糧儲調撥,到時候支援整個東南,自然會有江寧縣的一份,稍安勿躁即可。</p>
如此,江寧縣也不好多說些什麽。</p>
似乎是想起了什麽,徐秀道:“梁縣丞。嚴格關注城內農田交易的情況。”</p>
自從先前發現江寧縣少了一萬多戶,也就是數萬人的人口,農田也少了幾萬畝,他就知道,這一定是土地兼並。</p>
多發生在災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p>
他卻是不知道,從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鬆弛對朝政的控製,一直到正德元年這不足兩年的時間裏,整個大明少田四百萬頃,少戶三百萬戶的可怕數字。</p>
四百萬頃,是個什麽概念?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萬頃多,弘治十七年,也在八百多萬左右,而兩年的時間,整個帝國的農田,少了一半,自然不是這些田不見,隻是在數字上,不見了。</p>
細思恐極。</p>
如果徐秀知道這些,他一定會渾身發冷。他一定會知道,自己要替大明打打方向盤,是個多麽艱難的事情。</p>
梁行也明白此間道理,他道:“田不會平白無故消失,人口也不會平白無故沒有,大人有何思考?”</p>
人肯定還在江寧,沒有那麽容易走脫的,可現在要找黑戶,難度卻又十分大,徐秀無奈道:“眼下旱災事急,我們隻有先控製住既有良田不要被侵占,農戶不要再逃離,至於那少掉的幾萬人,幾萬畝地,隻好事後再說了,但事情,不能一樣一樣幹,縣丞辛苦一些,多關注關注,多搜集搜集情報,多加加擔子。”</p>
梁行他用的很順手,這麽久接觸,也知道是個可以信任的人,自然願意給他多加擔子。</p>
梁行認真的道:“是,絕不辜負大人。”</p>
增加擔子,就意味著增加了權力,梁行自然知道其中的好處,故而也不會埋怨多幹活之類的。</p>
旱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或者說在這麽多日子不下雨過後,每過一天,造成的各種反應都是原先的倍數,難以做加法。成片成片的農田開裂,一個個池塘漸漸露了底,往日流水潺潺的小何,也變得無精打采,逐漸斷流。</p>
徐秀這些日子很少在縣衙待著,他在田壟地頭,他在河渠旁邊,他在打井旁指揮,可以說整個江寧,無處不存在他的身影,忙忙碌碌雖是一方麵,可他的內心卻十分惶恐,兩個月,就是去京城都能有三個來迴了,可他的一枝梅還是沒有迴來。</p>
因為,許進公的書信……已經到了,平安返鄉。</p>
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害怕,隻好沉醉在工作之中。</p>
一派公事公辦的態度,基本沒了往日的從容,有的隻是嚴謹。</p>
老百姓似乎都感受到了徐秀的悲天憫人的有心,甚至有了江寧縣寢食難安,憂心百姓的好評價。</p>
全身心投入工作,徐秀的腦子轉的非常快,如今農活繼續幹下去,也沒了多大意思,勞役,也用不了那麽多。</p>
放任農村閑散勞動力繼續就這麽閑著,是個無法接受的事情。</p>
無奈的徐秀隻好要求江寧商會的建設增加進度,增加南門建設的速度,多招收人,農村閑散勞力,雖然他很願意去用善良的心思去看待,但一旦農村裏青壯年勞力閑下來,精力充沛的他們肯定閑不住,而他們基本不識字,也不懂什麽大道理,治安也就會跟著下降。</p>
老秀才很不滿意他的這個論點,徐秀也知道農民最善良,可後世看到的經驗告訴他,農村有大量的閑散文盲勞動力,必然會引起社會治安的下降。</p>
如今農村早就是一個情緒敏感的地方,辛苦勞作一年,眼看全部化為泡影,是個人都會心痛,是個人都會情緒不穩,如果在稍有差池,火藥桶瞬間就會爆炸,若是引發嚴重後果,就得不償失。</p>
江寧縣也隻能不得不以自己的惡心思以己度人了,暗道一聲罪孽。</p>
要求江寧商會讓他們上工,要求他們去擴建南門水道,離著城更近一點,反正現在枯水期,容易的多。要求他們去修路,銀子的花費反而是個不怎麽嚴重的事情了,江寧商會目前有掌櫃十五家,旗下四十多號商鋪,生意好做了不少。</p>
當量上去,錢也就到手了。</p>
更有江寧雜文各種宣傳,雖然商會的銀根一直很緊,但還是能負擔的起的。</p>
如此安排之下,鄉村的火藥桶算是降下了溫度,城中因為有了更多的勞動力,消費水平也就更多,徐秀看的明白,隻有消費出去,財富流動起來,這個市場才會繁榮。</p>
眼下,老百姓的情緒安撫的很好,社會安定,就是有些小偷小摸,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強勢彈壓,也恢複了往日的平和。</p>
能夠做到這個地步,驚呆了許多人的眼睛。</p>
誰都不能不承認,那就是江寧縣的確是個有能力的官員,在其他各縣都為旱災擾亂的焦頭爛額的時候,江寧縣,卻一枝獨秀那樣的平和,不去農田裏看,根本就不會認為這是個遭旱災的縣城。</p>
張璁佩服道:“東家將來能上地方誌的循吏傳。”</p>
循吏者,通俗講就是能幹活,不挑事,地方誌,那隻能是江寧縣一縣的地方曆史。</p>
徐秀顯然不這麽認為,他有更遠大的目標,道:“能幹活的官員其實很多,不挑事的官員也有很多,但為什麽顯得不多?那是因為各種掣肘太多,上有長官壓著,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戶擠著,理不清這些,又怎麽做事?能幹活,不挑事,又能搞鬥爭,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兒循吏才顯得少。可是,秉用你覺得我會是不挑事的人嗎?”</p>
顯而易見,那封《十取其三疏》早已經攪得朝廷到處在吐口水,對噴,若說不挑事,顯然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