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大明成化弘治兩朝舊事,張璁娓娓道來。</p>
江寧縣以南百裏路有一座山,名叫方山,方山名勝古跡甚多,花草樹木繁茂,文士如梭。</p>
東南山腳不遠處有一座鎮,名叫淳化鎮,比之方山之盛,淳化鎮便顯得冷清了許多,少有遊人駐足。</p>
鎮外有一村莊,名喚走馬村,自入國朝以來此地並無什麽耀眼與顯貴之處,自是平平。</p>
然成化十八年這裏有一戶郭姓人家之女嫁入了成國公府,坐上妾位。郭姓人家從此改換門庭一世顯赫一世貴,飛黃騰達亦是可以預見。</p>
平平的走馬村也就順理成章的入了有心人的眼。</p>
尋常女子能夠嫁入與國同休的成國公府,好比千年鐵樹一開花,好比枯藤枯木又逢春的奇景,令人嘖嘖稱奇,卻對皇家公主下嫁平民沒什麽意外感覺,想必是沒有利益之故。</p>
時有閑人羨豔的道:“好花出在深山內,美女生在小地名,我等無有這個福氣呐。”</p>
郭氏,容貌不需細表也能明了她必是楚楚動人貌美如花,入了成國公府成為一名偏房妾室,若無有貌怕是難以服人。</p>
其父郭奎也算是讀過幾本書,能寫得了幾筆字的農民,或許聖賢話說不出一二,但這人生閱曆也是有的,強出頭的櫞子先爛的道理自然懂得,雖然一朝攀上了富貴,也沒有忘了本,與相鄰和善,常有接濟之事。</p>
這郭氏不但人長的美,言行舉止也不似小民出身,舉手投足間落落大方,對事對人皆有章法,宛若貴人。</p>
育有一子名喚朱鳳,這朱鳳是成國公朱輔的長子,由於是庶出長子,在其生母教導之下,倒也沒那個心思去爭什麽國公世子的名頭,老老實實安分守己的過著尋常富貴人家的生活。</p>
這郭氏平常安分守己,知禮懂禮,謹守婦道,相夫教子自有一套。卻不想飛來橫禍一遭遇,自此天人永相別。</p>
那年盛夏南京城鬧起了瘟病,這郭氏身在深宅,鮮有拋頭露麵之舉,照常理來論也不太可能輕易得的了瘟病,然而事不可預知,命也不能輕定,郭氏還是去了。</p>
若言後世之人什麽看法,想必此處應有疑問。</p>
這古代講究的是八字一朝定,判官來消名,命理終歸是有定數。</p>
相夫教子一十七載的郭氏就被那個陰曹判官勾了名,入了輪迴,以郭氏之賢,想必來生能夠圓滿。</p>
郭氏去世,成國公朱輔倒也能夠稱得上一句有得擔當的男兒漢,為這位謹守婦道宛若貴人的偏房小妾風光厚葬。</p>
對那位庶出長子朱鳳也有傾心之舉。</p>
事物或是人,怕的不是論,而是一個比字。相比於朱麟的渾,朱鳳的清便顯得格外耀眼。國朝人倫綱常之嚴甚於洪水猛獸,成國公對朱鳳就是再有傾心,自身百年之後,國公位也是落不到他的頭上,也隻能無奈的教導嫡長子朱麟。</p>
成國公朱輔內心已有明斷,可又不明言。若說後事之果,想必此間也是有那個因。</p>
人心之事若能談古論今說將開來,怕是說上一整天也是說不完。</p>
這朱麟見其兄長頗得父親傾心,這心下的不耐之感強烈,三番五次與朱鳳不開心,自以為做的隱秘,又有家慈國公夫人的縱容,愈加過分。</p>
若言一屋之內的兄弟不和不為人知,那這個家裏住的豈不都是無心人。朱麟所作所為府內家院、成國公也都一清二楚。</p>
朱輔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對此也無有說法,隻是想來到底嫡庶有別,此時受些委屈,明了將來之路,或許好趁早絕了朱鳳的他心,卻沒想到還有一個長幼有序之說?也沒想到郭氏之賢教導下來的兒子根本沒有那個心思。</p>
這朱麟聖賢之說學的不精,歪門心思舉手就來,既然這郭氏已去,那這郭家之人沒了富貴想必也會不習慣,此間種種或許也有那個計較可以算計一二。</p>
正巧這郭奎聽聞女兒身死也不由氣鬱在心,沒過幾個月也就跟著去。</p>
獨留孫兒郭竣。郭竣倒也生得一表人才,和其姑姑郭氏有那麽幾分相似。仗著姑姑的婆家勢力,這郭家近年很是攢下了銀錢,也在方山附近開辦了幾家客店,那時在軍中也有了一份吃食,若能好好持家,這一輩子不會有什麽辛勞苦短之虞。</p>
那朱麟尋著他道:“姨娘走了,我那個兄長平日也不怎麽同你們來往,長此下去,你這店開得?你這房住得?你這田佃得?若隨了我的意,他日成為國公,必有說法。”</p>
朱麟的意思很是簡單,沒了你那個姑姑給郭家當後台,你這個表兄弟也不怎麽同你們來往,你現在的這些金銀財富就和錦衣夜行一般,遭人下死手或許看在成國公的麵子上不會,但麻煩你不去找也會來的,難道一有事你就去找公爺嗎?</p>
郭竣看了看自家客店懸掛的江寧知縣傅海的拜帖,吞了吞口水。這拜帖花了他五十兩銀子求來的,不過是簡單的兩個字:海拜。有這麽一個拜帖,尋常地痞自然不敢在來騷擾,而有能力騷擾占便宜的,卻又顧忌著成國公。</p>
如此開在方山腳下熱鬧地方的客店穩如金湯,猶如一隻下金蛋的母雞。</p>
這南京城內第一號的酒樓金陵居掛著成國公的一張名帖,價值萬兩,若按後世比價簡單的算也有三百萬人民幣,若按實際購買力,翻一番都是有可能的。如此的天價隻為了一個字,穩。</p>
不過是成國公府內的下人拿著這麽幾個字的拜帖去店中投上一投,就能收萬兩白銀,而出這筆錢的商家所求的,就是免外侮之患的能力,若按更為準確的話語來說,即是通過遞交給有能力的人“程儀”得到一張嚇退豺狼猛獸的虎皮。</p>
說到程儀也是奇妙,明代親朋好友之間有送路費的習俗,打著這麽一個旗號行賄,別人也沒什麽好說,屬於潛規則。說到此處也不由插上一句題外之話,後來那位手握權柄的嚴嵩嚴閣老的拜帖,已經是極其昂貴的三千兩白銀,這成國公不愧是與國同休,再這基礎之上,還能翻上幾倍。</p>
既然這中間有如此道道,那麽能夠攀上未來的國公,郭竣也是心花怒放,對其言聽計從,甚至鞍前馬後,兩人年歲相差不大,心中的邪戾之氣也是相合,在郭竣有心攀附之下,朱麟也對他很是滿意。</p>
這一來二去的,愈發張揚輕狂也就可以理解。在朱麟有心的操作之下,郭竣時常有機會見到成國公,適時行詆毀之能,朱輔見他相貌堂堂,又是郭家人唯一的後人,說的話自然要聽聽。</p>
可憐朱鳳毫不知情便遭了算計。</p>
……</p>
走馬村內有一戶劉姓人家,祖輩就是縣衙的解戶,所謂解戶,就是押送錢糧進京的差役,時人常道:民所患苦,莫如差役。說的就是這類人。</p>
到了這一代的解戶劉節在江寧縣當差,當時還是主簿的吳鴻命他去往應天府解銀,再到北京,一行數十人人吃馬嚼之下這錢都需要先行墊付。</p>
劉節缺少盤纏便同郭家好人郭奎借了這個私債,足借本銀百兩,來年報銷過後足額歸還,若有拖延,日複一息。</p>
一走就是耽擱一年,還好平安無事的歸來。吳鴻與他兌的路費並不足額隻有九十餘兩,劉節心下一寒,縣衙主簿主管錢糧,這事兒若要深究,必然也討不迴公道。</p>
還好恰逢風調雨順落了一個豐年大熟,糧食打下來,糶(tiao賣糧)銀十幾兩,合著吳鴻的兌銀到還能餘下些銀錢度日,遂足額還給了郭奎。</p>
郭奎見他如此,特地留下招待飯食,不巧劉節家中有事,喊他迴去。郭奎也被官府主簿叫去完糧,兩個人在急忙之中,一個忘記寫收據,一個忘記取收條,就此拜別。</p>
不想過了五年,郭氏郭奎父女倆相繼去世,郭竣當家,他查看賬簿之下發現了這麽一個親筆的借條,陡然起了昧心,便叫人去劉節家中討要積欠五年的銀兩。</p>
劉節為人很是認真,聽他下人來講,一開始也並沒有什麽急躁和否認的心思,畢竟有了些年數,淡忘很正常。</p>
在他思忖了許久後才迴道:“五年前盡數歸還,債豈有討要第二次的道理?隻因郭老先生有急事,我又歸家急才沒有寫下這個收據,這是天理人心,你且迴家告知,昧心事是作不得的,舉頭三尺有神明。”</p>
下人隻好迴去告知郭竣,郭竣也並不心死,幾次三番之下差人上門,這劉節畢竟快人快語,見他這般也隻有閉門不見。</p>
道:“你家傷了天理,就是父母官上門,我也不該還你這第二次。”</p>
郭竣聽他這麽一說,冷笑道:“他一開始記憶不清,那麽就弄假成真罷了。”</p>
告狀人郭竣,年二十在籍良民,告解戶劉節蒙騙之事。我家苦治農田積攢下這足銀百兩,誰料劉節解銀送京,稱缺少路費,蜜言哄騙家祖,盡行借去。約至本年歸還,不料禽獸之心無厭,自京歸鄉公然延期已有五年,今日揚言已還。銀有百兩,身家所係,文契在身,鐵證如山。懇祈大人,追討欠銀活我全家。</p>
一紙文書便告上了江寧縣。</p>
所謂一字入官衙,無賴不成詞,這個狀紙便是最好的明證。誰都知曉郭家近年發家,怎會全家活路都落在一百兩銀子身上呢?</p>
知縣大人傅海早就知其與朱麟有交,受理此案過後便差人拘押劉節,前來應訴。</p>
劉節隻能憤道:“這種平空欺天之事大人怎能輕信。郭老爺與我隻因都有忙碌,沒有立下字據,五年來從不追討,隻因郭老爺去世,這郭竣便起了黑心,望大人明察啊。”</p>
傅海的心思不在於此,沒有那個所謂,道:“既然借過郭鄉紳的錢,那麽就是事實。怎麽會有還了銀錢不立字據,也不找一個證人的?休得抵賴,延你半月連本帶利歸還郭家一百五十兩白銀。當堂具結。”</p>
可憐劉節一家老小妻子兒女被這昏庸知縣,被這無良郭竣逼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破家的知縣,明證。</p>
冤枉的劉家良田被郭竣所占,絕望的劉節氣絕之下一命嗚唿。隻留老父妻子,與那個十幾歲的女兒。</p>
若說此事到此而完,那麽這案子粗看涉及郭竣朱麟,細瞧之下,那吳鴻似乎也有身影,雖說前任知縣傅海已經調往他處,也是無妨。</p>
徐秀想到:這事兒並不是很難處理。</p>
同張璁道:“如果隻是這個案子,為何狀紙隻中那麽危言聳聽?”</p>
劉達哇的一聲哭喊出來,伏在地上顫抖不語。</p>
張璁歎了口氣道:“大人啊,這是第一冤。”</p>
徐秀把著茶盞輕輕吹了吹,平淡的道:“繼續講來。”</p>
江寧縣以南百裏路有一座山,名叫方山,方山名勝古跡甚多,花草樹木繁茂,文士如梭。</p>
東南山腳不遠處有一座鎮,名叫淳化鎮,比之方山之盛,淳化鎮便顯得冷清了許多,少有遊人駐足。</p>
鎮外有一村莊,名喚走馬村,自入國朝以來此地並無什麽耀眼與顯貴之處,自是平平。</p>
然成化十八年這裏有一戶郭姓人家之女嫁入了成國公府,坐上妾位。郭姓人家從此改換門庭一世顯赫一世貴,飛黃騰達亦是可以預見。</p>
平平的走馬村也就順理成章的入了有心人的眼。</p>
尋常女子能夠嫁入與國同休的成國公府,好比千年鐵樹一開花,好比枯藤枯木又逢春的奇景,令人嘖嘖稱奇,卻對皇家公主下嫁平民沒什麽意外感覺,想必是沒有利益之故。</p>
時有閑人羨豔的道:“好花出在深山內,美女生在小地名,我等無有這個福氣呐。”</p>
郭氏,容貌不需細表也能明了她必是楚楚動人貌美如花,入了成國公府成為一名偏房妾室,若無有貌怕是難以服人。</p>
其父郭奎也算是讀過幾本書,能寫得了幾筆字的農民,或許聖賢話說不出一二,但這人生閱曆也是有的,強出頭的櫞子先爛的道理自然懂得,雖然一朝攀上了富貴,也沒有忘了本,與相鄰和善,常有接濟之事。</p>
這郭氏不但人長的美,言行舉止也不似小民出身,舉手投足間落落大方,對事對人皆有章法,宛若貴人。</p>
育有一子名喚朱鳳,這朱鳳是成國公朱輔的長子,由於是庶出長子,在其生母教導之下,倒也沒那個心思去爭什麽國公世子的名頭,老老實實安分守己的過著尋常富貴人家的生活。</p>
這郭氏平常安分守己,知禮懂禮,謹守婦道,相夫教子自有一套。卻不想飛來橫禍一遭遇,自此天人永相別。</p>
那年盛夏南京城鬧起了瘟病,這郭氏身在深宅,鮮有拋頭露麵之舉,照常理來論也不太可能輕易得的了瘟病,然而事不可預知,命也不能輕定,郭氏還是去了。</p>
若言後世之人什麽看法,想必此處應有疑問。</p>
這古代講究的是八字一朝定,判官來消名,命理終歸是有定數。</p>
相夫教子一十七載的郭氏就被那個陰曹判官勾了名,入了輪迴,以郭氏之賢,想必來生能夠圓滿。</p>
郭氏去世,成國公朱輔倒也能夠稱得上一句有得擔當的男兒漢,為這位謹守婦道宛若貴人的偏房小妾風光厚葬。</p>
對那位庶出長子朱鳳也有傾心之舉。</p>
事物或是人,怕的不是論,而是一個比字。相比於朱麟的渾,朱鳳的清便顯得格外耀眼。國朝人倫綱常之嚴甚於洪水猛獸,成國公對朱鳳就是再有傾心,自身百年之後,國公位也是落不到他的頭上,也隻能無奈的教導嫡長子朱麟。</p>
成國公朱輔內心已有明斷,可又不明言。若說後事之果,想必此間也是有那個因。</p>
人心之事若能談古論今說將開來,怕是說上一整天也是說不完。</p>
這朱麟見其兄長頗得父親傾心,這心下的不耐之感強烈,三番五次與朱鳳不開心,自以為做的隱秘,又有家慈國公夫人的縱容,愈加過分。</p>
若言一屋之內的兄弟不和不為人知,那這個家裏住的豈不都是無心人。朱麟所作所為府內家院、成國公也都一清二楚。</p>
朱輔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對此也無有說法,隻是想來到底嫡庶有別,此時受些委屈,明了將來之路,或許好趁早絕了朱鳳的他心,卻沒想到還有一個長幼有序之說?也沒想到郭氏之賢教導下來的兒子根本沒有那個心思。</p>
這朱麟聖賢之說學的不精,歪門心思舉手就來,既然這郭氏已去,那這郭家之人沒了富貴想必也會不習慣,此間種種或許也有那個計較可以算計一二。</p>
正巧這郭奎聽聞女兒身死也不由氣鬱在心,沒過幾個月也就跟著去。</p>
獨留孫兒郭竣。郭竣倒也生得一表人才,和其姑姑郭氏有那麽幾分相似。仗著姑姑的婆家勢力,這郭家近年很是攢下了銀錢,也在方山附近開辦了幾家客店,那時在軍中也有了一份吃食,若能好好持家,這一輩子不會有什麽辛勞苦短之虞。</p>
那朱麟尋著他道:“姨娘走了,我那個兄長平日也不怎麽同你們來往,長此下去,你這店開得?你這房住得?你這田佃得?若隨了我的意,他日成為國公,必有說法。”</p>
朱麟的意思很是簡單,沒了你那個姑姑給郭家當後台,你這個表兄弟也不怎麽同你們來往,你現在的這些金銀財富就和錦衣夜行一般,遭人下死手或許看在成國公的麵子上不會,但麻煩你不去找也會來的,難道一有事你就去找公爺嗎?</p>
郭竣看了看自家客店懸掛的江寧知縣傅海的拜帖,吞了吞口水。這拜帖花了他五十兩銀子求來的,不過是簡單的兩個字:海拜。有這麽一個拜帖,尋常地痞自然不敢在來騷擾,而有能力騷擾占便宜的,卻又顧忌著成國公。</p>
如此開在方山腳下熱鬧地方的客店穩如金湯,猶如一隻下金蛋的母雞。</p>
這南京城內第一號的酒樓金陵居掛著成國公的一張名帖,價值萬兩,若按後世比價簡單的算也有三百萬人民幣,若按實際購買力,翻一番都是有可能的。如此的天價隻為了一個字,穩。</p>
不過是成國公府內的下人拿著這麽幾個字的拜帖去店中投上一投,就能收萬兩白銀,而出這筆錢的商家所求的,就是免外侮之患的能力,若按更為準確的話語來說,即是通過遞交給有能力的人“程儀”得到一張嚇退豺狼猛獸的虎皮。</p>
說到程儀也是奇妙,明代親朋好友之間有送路費的習俗,打著這麽一個旗號行賄,別人也沒什麽好說,屬於潛規則。說到此處也不由插上一句題外之話,後來那位手握權柄的嚴嵩嚴閣老的拜帖,已經是極其昂貴的三千兩白銀,這成國公不愧是與國同休,再這基礎之上,還能翻上幾倍。</p>
既然這中間有如此道道,那麽能夠攀上未來的國公,郭竣也是心花怒放,對其言聽計從,甚至鞍前馬後,兩人年歲相差不大,心中的邪戾之氣也是相合,在郭竣有心攀附之下,朱麟也對他很是滿意。</p>
這一來二去的,愈發張揚輕狂也就可以理解。在朱麟有心的操作之下,郭竣時常有機會見到成國公,適時行詆毀之能,朱輔見他相貌堂堂,又是郭家人唯一的後人,說的話自然要聽聽。</p>
可憐朱鳳毫不知情便遭了算計。</p>
……</p>
走馬村內有一戶劉姓人家,祖輩就是縣衙的解戶,所謂解戶,就是押送錢糧進京的差役,時人常道:民所患苦,莫如差役。說的就是這類人。</p>
到了這一代的解戶劉節在江寧縣當差,當時還是主簿的吳鴻命他去往應天府解銀,再到北京,一行數十人人吃馬嚼之下這錢都需要先行墊付。</p>
劉節缺少盤纏便同郭家好人郭奎借了這個私債,足借本銀百兩,來年報銷過後足額歸還,若有拖延,日複一息。</p>
一走就是耽擱一年,還好平安無事的歸來。吳鴻與他兌的路費並不足額隻有九十餘兩,劉節心下一寒,縣衙主簿主管錢糧,這事兒若要深究,必然也討不迴公道。</p>
還好恰逢風調雨順落了一個豐年大熟,糧食打下來,糶(tiao賣糧)銀十幾兩,合著吳鴻的兌銀到還能餘下些銀錢度日,遂足額還給了郭奎。</p>
郭奎見他如此,特地留下招待飯食,不巧劉節家中有事,喊他迴去。郭奎也被官府主簿叫去完糧,兩個人在急忙之中,一個忘記寫收據,一個忘記取收條,就此拜別。</p>
不想過了五年,郭氏郭奎父女倆相繼去世,郭竣當家,他查看賬簿之下發現了這麽一個親筆的借條,陡然起了昧心,便叫人去劉節家中討要積欠五年的銀兩。</p>
劉節為人很是認真,聽他下人來講,一開始也並沒有什麽急躁和否認的心思,畢竟有了些年數,淡忘很正常。</p>
在他思忖了許久後才迴道:“五年前盡數歸還,債豈有討要第二次的道理?隻因郭老先生有急事,我又歸家急才沒有寫下這個收據,這是天理人心,你且迴家告知,昧心事是作不得的,舉頭三尺有神明。”</p>
下人隻好迴去告知郭竣,郭竣也並不心死,幾次三番之下差人上門,這劉節畢竟快人快語,見他這般也隻有閉門不見。</p>
道:“你家傷了天理,就是父母官上門,我也不該還你這第二次。”</p>
郭竣聽他這麽一說,冷笑道:“他一開始記憶不清,那麽就弄假成真罷了。”</p>
告狀人郭竣,年二十在籍良民,告解戶劉節蒙騙之事。我家苦治農田積攢下這足銀百兩,誰料劉節解銀送京,稱缺少路費,蜜言哄騙家祖,盡行借去。約至本年歸還,不料禽獸之心無厭,自京歸鄉公然延期已有五年,今日揚言已還。銀有百兩,身家所係,文契在身,鐵證如山。懇祈大人,追討欠銀活我全家。</p>
一紙文書便告上了江寧縣。</p>
所謂一字入官衙,無賴不成詞,這個狀紙便是最好的明證。誰都知曉郭家近年發家,怎會全家活路都落在一百兩銀子身上呢?</p>
知縣大人傅海早就知其與朱麟有交,受理此案過後便差人拘押劉節,前來應訴。</p>
劉節隻能憤道:“這種平空欺天之事大人怎能輕信。郭老爺與我隻因都有忙碌,沒有立下字據,五年來從不追討,隻因郭老爺去世,這郭竣便起了黑心,望大人明察啊。”</p>
傅海的心思不在於此,沒有那個所謂,道:“既然借過郭鄉紳的錢,那麽就是事實。怎麽會有還了銀錢不立字據,也不找一個證人的?休得抵賴,延你半月連本帶利歸還郭家一百五十兩白銀。當堂具結。”</p>
可憐劉節一家老小妻子兒女被這昏庸知縣,被這無良郭竣逼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破家的知縣,明證。</p>
冤枉的劉家良田被郭竣所占,絕望的劉節氣絕之下一命嗚唿。隻留老父妻子,與那個十幾歲的女兒。</p>
若說此事到此而完,那麽這案子粗看涉及郭竣朱麟,細瞧之下,那吳鴻似乎也有身影,雖說前任知縣傅海已經調往他處,也是無妨。</p>
徐秀想到:這事兒並不是很難處理。</p>
同張璁道:“如果隻是這個案子,為何狀紙隻中那麽危言聳聽?”</p>
劉達哇的一聲哭喊出來,伏在地上顫抖不語。</p>
張璁歎了口氣道:“大人啊,這是第一冤。”</p>
徐秀把著茶盞輕輕吹了吹,平淡的道:“繼續講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