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七,星期二。係統繼續薅著‘漁村’的羊毛。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蛇王芬’五蛇羹x100。”
‘你娘們是條長蟲。’想起這句話杜守義開心的笑了。
五六十年代京都有不少野生蛇,二哈剛來那會兒就抓過一條,還是條十分罕見的青蛇。
京都的青蛇很少見,大多是些黑眉錦蛇之類的。那為什麽民間還要把蛇叫做‘青大仙’呢?
在古代,‘青’可以當黑色講。比如‘青絲’,那是說頂著一頭綠毛?當然不可能,那就是指一頭黑發。
還有老子出關騎的是‘青牛’,那其實是‘黑牛’。所以青大仙,其實就是‘黑大仙’。
說起這個又要扯些題外話了。京都一直有‘四大仙’一說,說的是紅大仙‘狐狸’,黃大仙‘黃鼠狼’,白大仙‘刺蝟’和青大仙‘蛇’。這四樣也都是京都常見的野生動物。
五六十年代的京都與後世不同。二環以外很多是郊區農村,野生動物時常可見。坐二十六路這些跑‘郊縣’的公交車,路上偶爾還能看到狼。真事兒。
京郊五六十年代有狼?德勝門附近,晚上還能聽見狼嚎呢。
即使現在,密雲延慶這裏的北部山區裏還能見到野狼,種群數量在十幾二十隻左右,不算少了。
不但有狼,五六十年代的京郊,其他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不少。在中關村這些偏遠地界,帶把獵槍出門轉一圈,打幾隻兔子狐狸迴來都不是稀奇事。
後世的京都市裏,狐狸肯定見不著了。四大仙裏除了黃大仙,其他都很難遇見。倒是聽釣魚的說有蛇,是野生狀態還是飯館逃生的就不好說了。
四大仙因為神出鬼沒,而且背後還有些說不清的聊齋故事,所以民間一直對它們挺尊重的。小孩子抓了個小刺蝟什麽的,家裏大人一般都會要求放生,不會去傷害,但唯獨對蛇不一樣。
遇到長蟲時一般當場打死,大一點的就吞膽吃肉,所以京都對蛇一直沒忌口這一說,隻是不會刻意去找罷了。
和京都不一樣,粵閩這一帶吃蛇都翻出花了。就像今天簽到的‘蛇王芬’,以前在廣東南海就是做蛇羹買賣的。黃=花=崗起義那會兒,創始人逃到了漁村避難,繼續從事老本行。算算這都多少年了?不算南海這一段就一百多年了。
漁村百年老鋪很少很少,能傳承下來三四十年都算是有真本事的。蔡=瀾就曾說過:蛇王芬是漁村最好的飯店。不過他這話...,嗬嗬,據不完全統計,他說‘最好’已經不下一二十次了,漁村哪裏都有他的‘最好’。
蛇王芬更難能可貴的是,成名之後,在洶湧的資本浪潮裏她依然安守著本份。沒想著廣開連鎖分店,然後上市融資,打造餐飲大集團。這在浮躁的漁村非常非常難得,老板若是沒有一顆忠實於品質的心是絕對做不到的。
這一點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蛇羹’這種食物,要是搞中央廚房,開連鎖店是件多簡單的事?以她的名氣想投錢的大佬一大把。
放著大錢不賺隻安心做好一碗羹,真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用‘她’而不是‘它’。蛇王芬,她確實值得敬重。
簽到的蛇羹中午就上了四合院的餐桌。聾奶奶除了不吃辣其他的倒是百無禁忌。她吃了兩口問道:“這是長蟲吧?”
杜守義笑道:“是。您吃出來了?”
“年輕時候沒少吃,嗬嗬,不過還是今天的味道最好,一點腥味沒有。”
“那是,百年老店的大師傅掌勺,錯不了。這東西解濕熱祛痱子,現在這天喝這個正好,您要喜歡喝,以後我再弄。”杜守義笑嗬嗬地胡謅道。
老太太吃了一半忽然冒出一句:“棒梗昨天哭鼻子了,你知道了?”
杜守義看了看一旁的賈張氏,誠懇的說道:“知道,昨晚小偉和我說了。這件事是我做岔了。”
接著他把昨晚和小北商量的事,對老太太和賈張氏又說了一遍。
“....學術界有些不一樣,隻有老師學生,不興幹爹幹兒子這一套。所以我沒想著收棒梗做幹兒子,就讓他做我一個最純粹的學生,幹幹淨淨的不摻雜其他東西。
但是該教的,該給的我一樣都不會少,就和自己孩子一樣。您看這樣行嗎?”說著他看向一旁的賈張氏。
聾奶奶笑道:“我說什麽來著?守義都會考慮周全的。虧你一把年紀都做奶奶的人了,還上我這兒哭鼻子?”
賈張氏有些不好意思了,道:“瞧您說的...”
杜守義看著有些尷尬,他岔開話題道:“您先別忙著樂,和小當槐花比起來,棒梗要走的路全靠他自己努力,要累很多。
做學問,天份倒還在其次,毅力心性最重要,而且一開始很孤單很清苦。話本裏不都寫著嗎?中進士之前餓肚子的書生大把。
棒梗要是去學其他的,至多十六七就能賺錢養家了,但咱家缺他這點嚼裹?
咱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別心急,讓他盡量往高裏飛,看看他能把老賈家帶到哪兒。
我估摸著他要三十左右才能完全立起來。時間有點長,但這對他自己,對老賈家的子孫後代而言是最好的了。”
賈張氏頻頻點頭,“對,你說的太對了。”
“您也別聽外麵刮什麽風,就以為會下什麽雨,外麵就是刮龍卷風也總有雲開日出的時候。這個月下了六天六夜大雨,多可怕?現在水不還是退了?
以後您要是有什麽事堵心了,就多想想今年的這場雨。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是不是這個理?”....
三五年後風向會大變,但有些話不能多說,趁著屋裏隻有三個人,杜守義要提前打個預防針。
這句話日後還真起了作用,當棒梗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賈張氏反而拿出了今天的這番話,來開解起了他...
把棒梗的事想明白之後杜守義自己也心情大爽。‘情滿世界’的四合院早被他攪得麵目全非了,但誰在乎?
這天晚上他把《真心英雄》給抄了出來。
“...
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鍾
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
“這歌是給棒梗寫的?”婁小娥聽完了還是有些難以相信。把棒梗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看一遍,哪有半點象‘英雄’?
“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問歲數。”
杜守義隨口迴了一句,把一旁的小北逗得直樂。婁小娥不知道對棒梗的安排,可她明白。結合這首歌來看她覺得很合適。
日後,女王音樂發行了張名為《1》的甄選合集,沒有數碼版,隻以‘懷舊’的‘cd’形式發售。
它將每一首有指定人物背景的歌合在了一起。這些歌語種不同,首發年代不同,曲風不同,質量也參差不齊。
這張專輯一經推出在市場引發了一陣議論甚至嘲笑。甚至有這樣的論調出現了,那就是“女王音樂已經‘日暮西山,江郎才盡’了,胡亂拚湊了張專輯出來,靠販賣情懷騙錢。”
這些議論漸漸甚囂塵上。可過了些日子,社交媒體上忽然出現了一段段小視頻。把每首歌和它背後的人物小傳,一一對照起來。閆解娣、易小安、賈棒梗、婁小娥......
每一位當事人會出現在視頻最後,他們衝著鏡頭伸出一根食指,默認了這就是專為‘他’或‘她’個人創作的歌曲。易小安甚至還俏皮的伸出另一隻手,組成了六指模樣,‘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直到這時大家才如夢初醒,原來《1》並不是張簡單的唱片,而是一張個人bgm合集。那些各行各業中熠熠生輝的風雲人物竟然通過一張專輯匯合到了一起。
追根溯源後,一個更可怕的事實呈現到了芸芸眾生麵前,這些人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南鑼胡同的某處四合院...
這些視頻的始作俑者,坑完了親爺爺後就逃之夭夭了。他和同案犯們在外躲了三個月,直到杜守義氣消了才敢迴家。
至於專輯為什麽取名為“1”?女王音樂對外的解釋為:獨一無二,專屬個人。
而隻有真正的知情者才明白另一重含義:即使杜家坐擁萬貫家財,主導了一個時代,但杜守義也隻在其中占有萬分之一。婁小娥一直拿這件‘趣事’在和他逗悶子....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蛇王芬’五蛇羹x100。”
‘你娘們是條長蟲。’想起這句話杜守義開心的笑了。
五六十年代京都有不少野生蛇,二哈剛來那會兒就抓過一條,還是條十分罕見的青蛇。
京都的青蛇很少見,大多是些黑眉錦蛇之類的。那為什麽民間還要把蛇叫做‘青大仙’呢?
在古代,‘青’可以當黑色講。比如‘青絲’,那是說頂著一頭綠毛?當然不可能,那就是指一頭黑發。
還有老子出關騎的是‘青牛’,那其實是‘黑牛’。所以青大仙,其實就是‘黑大仙’。
說起這個又要扯些題外話了。京都一直有‘四大仙’一說,說的是紅大仙‘狐狸’,黃大仙‘黃鼠狼’,白大仙‘刺蝟’和青大仙‘蛇’。這四樣也都是京都常見的野生動物。
五六十年代的京都與後世不同。二環以外很多是郊區農村,野生動物時常可見。坐二十六路這些跑‘郊縣’的公交車,路上偶爾還能看到狼。真事兒。
京郊五六十年代有狼?德勝門附近,晚上還能聽見狼嚎呢。
即使現在,密雲延慶這裏的北部山區裏還能見到野狼,種群數量在十幾二十隻左右,不算少了。
不但有狼,五六十年代的京郊,其他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不少。在中關村這些偏遠地界,帶把獵槍出門轉一圈,打幾隻兔子狐狸迴來都不是稀奇事。
後世的京都市裏,狐狸肯定見不著了。四大仙裏除了黃大仙,其他都很難遇見。倒是聽釣魚的說有蛇,是野生狀態還是飯館逃生的就不好說了。
四大仙因為神出鬼沒,而且背後還有些說不清的聊齋故事,所以民間一直對它們挺尊重的。小孩子抓了個小刺蝟什麽的,家裏大人一般都會要求放生,不會去傷害,但唯獨對蛇不一樣。
遇到長蟲時一般當場打死,大一點的就吞膽吃肉,所以京都對蛇一直沒忌口這一說,隻是不會刻意去找罷了。
和京都不一樣,粵閩這一帶吃蛇都翻出花了。就像今天簽到的‘蛇王芬’,以前在廣東南海就是做蛇羹買賣的。黃=花=崗起義那會兒,創始人逃到了漁村避難,繼續從事老本行。算算這都多少年了?不算南海這一段就一百多年了。
漁村百年老鋪很少很少,能傳承下來三四十年都算是有真本事的。蔡=瀾就曾說過:蛇王芬是漁村最好的飯店。不過他這話...,嗬嗬,據不完全統計,他說‘最好’已經不下一二十次了,漁村哪裏都有他的‘最好’。
蛇王芬更難能可貴的是,成名之後,在洶湧的資本浪潮裏她依然安守著本份。沒想著廣開連鎖分店,然後上市融資,打造餐飲大集團。這在浮躁的漁村非常非常難得,老板若是沒有一顆忠實於品質的心是絕對做不到的。
這一點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蛇羹’這種食物,要是搞中央廚房,開連鎖店是件多簡單的事?以她的名氣想投錢的大佬一大把。
放著大錢不賺隻安心做好一碗羹,真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用‘她’而不是‘它’。蛇王芬,她確實值得敬重。
簽到的蛇羹中午就上了四合院的餐桌。聾奶奶除了不吃辣其他的倒是百無禁忌。她吃了兩口問道:“這是長蟲吧?”
杜守義笑道:“是。您吃出來了?”
“年輕時候沒少吃,嗬嗬,不過還是今天的味道最好,一點腥味沒有。”
“那是,百年老店的大師傅掌勺,錯不了。這東西解濕熱祛痱子,現在這天喝這個正好,您要喜歡喝,以後我再弄。”杜守義笑嗬嗬地胡謅道。
老太太吃了一半忽然冒出一句:“棒梗昨天哭鼻子了,你知道了?”
杜守義看了看一旁的賈張氏,誠懇的說道:“知道,昨晚小偉和我說了。這件事是我做岔了。”
接著他把昨晚和小北商量的事,對老太太和賈張氏又說了一遍。
“....學術界有些不一樣,隻有老師學生,不興幹爹幹兒子這一套。所以我沒想著收棒梗做幹兒子,就讓他做我一個最純粹的學生,幹幹淨淨的不摻雜其他東西。
但是該教的,該給的我一樣都不會少,就和自己孩子一樣。您看這樣行嗎?”說著他看向一旁的賈張氏。
聾奶奶笑道:“我說什麽來著?守義都會考慮周全的。虧你一把年紀都做奶奶的人了,還上我這兒哭鼻子?”
賈張氏有些不好意思了,道:“瞧您說的...”
杜守義看著有些尷尬,他岔開話題道:“您先別忙著樂,和小當槐花比起來,棒梗要走的路全靠他自己努力,要累很多。
做學問,天份倒還在其次,毅力心性最重要,而且一開始很孤單很清苦。話本裏不都寫著嗎?中進士之前餓肚子的書生大把。
棒梗要是去學其他的,至多十六七就能賺錢養家了,但咱家缺他這點嚼裹?
咱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別心急,讓他盡量往高裏飛,看看他能把老賈家帶到哪兒。
我估摸著他要三十左右才能完全立起來。時間有點長,但這對他自己,對老賈家的子孫後代而言是最好的了。”
賈張氏頻頻點頭,“對,你說的太對了。”
“您也別聽外麵刮什麽風,就以為會下什麽雨,外麵就是刮龍卷風也總有雲開日出的時候。這個月下了六天六夜大雨,多可怕?現在水不還是退了?
以後您要是有什麽事堵心了,就多想想今年的這場雨。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是不是這個理?”....
三五年後風向會大變,但有些話不能多說,趁著屋裏隻有三個人,杜守義要提前打個預防針。
這句話日後還真起了作用,當棒梗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賈張氏反而拿出了今天的這番話,來開解起了他...
把棒梗的事想明白之後杜守義自己也心情大爽。‘情滿世界’的四合院早被他攪得麵目全非了,但誰在乎?
這天晚上他把《真心英雄》給抄了出來。
“...
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鍾
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不經曆風雨,怎麽見彩虹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
“這歌是給棒梗寫的?”婁小娥聽完了還是有些難以相信。把棒梗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看一遍,哪有半點象‘英雄’?
“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問歲數。”
杜守義隨口迴了一句,把一旁的小北逗得直樂。婁小娥不知道對棒梗的安排,可她明白。結合這首歌來看她覺得很合適。
日後,女王音樂發行了張名為《1》的甄選合集,沒有數碼版,隻以‘懷舊’的‘cd’形式發售。
它將每一首有指定人物背景的歌合在了一起。這些歌語種不同,首發年代不同,曲風不同,質量也參差不齊。
這張專輯一經推出在市場引發了一陣議論甚至嘲笑。甚至有這樣的論調出現了,那就是“女王音樂已經‘日暮西山,江郎才盡’了,胡亂拚湊了張專輯出來,靠販賣情懷騙錢。”
這些議論漸漸甚囂塵上。可過了些日子,社交媒體上忽然出現了一段段小視頻。把每首歌和它背後的人物小傳,一一對照起來。閆解娣、易小安、賈棒梗、婁小娥......
每一位當事人會出現在視頻最後,他們衝著鏡頭伸出一根食指,默認了這就是專為‘他’或‘她’個人創作的歌曲。易小安甚至還俏皮的伸出另一隻手,組成了六指模樣,‘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直到這時大家才如夢初醒,原來《1》並不是張簡單的唱片,而是一張個人bgm合集。那些各行各業中熠熠生輝的風雲人物竟然通過一張專輯匯合到了一起。
追根溯源後,一個更可怕的事實呈現到了芸芸眾生麵前,這些人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南鑼胡同的某處四合院...
這些視頻的始作俑者,坑完了親爺爺後就逃之夭夭了。他和同案犯們在外躲了三個月,直到杜守義氣消了才敢迴家。
至於專輯為什麽取名為“1”?女王音樂對外的解釋為:獨一無二,專屬個人。
而隻有真正的知情者才明白另一重含義:即使杜家坐擁萬貫家財,主導了一個時代,但杜守義也隻在其中占有萬分之一。婁小娥一直拿這件‘趣事’在和他逗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