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是罷廢了淮東節度使的官位,調我迴京城而已。官家也會怕我權重難製。但我畢竟是文臣出身,不是嶽王爺那樣的武將她何必這樣辛苦。大韓難道不是更招官家的忌”
樓雲歎了口氣,又開始心虛碼頭的事沒辦成,張學禮隻笑道:
“這是大人當年棄武從文的先見之明季娘子隻怕是想多攢些嫁妝罷了。”
季青辰梳洗打扮,換了一身顯福態的銀灰色出毛錦裙坐在後堂上。
也許是她頭上珠光寶器的釵環晃瞎了韓娘子的眼,她看著季青辰瘦成鬼的臉半點也沒有吃驚。
謹慎小心地請了安之後,她就恭敬站在一邊。
季青辰好奇地看著茶商府的另一位陳娘子上場表演點茶。
她在長案前挽了衣袖,取了沙壺。案邊銀紅炭火上烹著滾水。
她的動作精致好看,分、點、抹、定一處不錯,茶香四溢間,季青辰便也伸手接過了她奉上來的一盞香茶。
“不愧是茶中行首。”
不用韓娘子在一邊輕聲稟告,駿墨也有打聽來的消息暗中告訴了她。
這陳娘子的茶道手藝在韓府仍是一絕。
陳娘子不管家。
她隻需跟著家中老少夫人們在女眷中應酬。
江西茶商多,飲茶成風。
女眷們時不時就要辦一次茶社,來一次鬥茶。
她的鬥茶就從沒有輸過,如此讓韓府賺足了臉麵。
季青辰端詳著手上的茶。
這是一盞上品汝窯黑瓷所盛的白毛葉茶。
葉白盞黑,冷色透出碧紅色茶汁的濃豔,可謂是色香雙絕。
“這一盞,我們江西喚作是陌上香。”
韓娘子在季青辰麵前已經不敢側坐。恭立一邊,親手上前接了茶蓋。
“還請季娘子賞茶,不知與宮中相比如何”
季青辰笑了起來,道:
“皇後娘娘和各宮娘娘們不時也有鬥茶之會,想來你們也是聽說了。隻不過,我身為外命婦,又是外夷出身。在這樣的茶會裏隻能敬陪末座。討得一盞殘茶入口罷了。”
“文安縣夫人真是太謙了。”
韓娘子過來抱大腿的渴望很明顯,“官家如今獨寵皇後,誰不知道夫人是皇後殿上的常客。坤寧宮裏的謀主”
季青辰表示,不用把謝尚宮運籌帷幄的功勞算在她的頭上。
她和官家真的不熟,爭寵什麽的她隻能幹看著。
至於現在官家隻在皇後殿歇息,那不是因為謝宰相的朋黨樓雲在守著楚州嗎
樓雲說過。這就是官家用行動在向他表示:
我看好你,一定要守住
守不住也不許投降
勞四娘站在季青辰身後。忍不住就從鼻孔裏噴了一口氣。
季家的背景沒調查清楚就敢上門,還敢想出招攬興盛船幫的主意來向大娘子開口,韓家也不怕被笑掉了大牙。
江西韓家果然是沒見識的土財主。
拚不過季家這樣撞大運的暴發戶。
季青辰捧茶輕啜一縷,畢竟也吃了一驚。唇齒生芬倒也罷了。
這茶苦後生甘,餘味無窮也不算是出奇。。
但能在舌尖上品出前、中、後三層茶味,卻是真功夫了。
看在陳娘子的真功夫份上。她扯了扯唇,淡淡笑著。道:
“聽說,你們韓二老爺在紹興府買了一處宅子,送給了王大人的外室父母”
她嘴裏的王大人當然就是王世強,茶商在攀附大小韓居然找上了他這個門路,
“王大人的外室姓沈,所以那宅子就喚了沈園”
她的消息如此靈通,讓茶幾邊的陳娘子臉色微變。
韓娘子以為她不滿意韓二老爺四處押寶找靠山,連忙要開口,季青辰卻擺手笑了起來,道:
“你們倒是會押寶。”
這次總算是押對了。
天氣入冬,戰事果然如樓雲所料。
金軍匆忙撤軍,首先就牽動了山東青州的戰局。
季辰虎率十八連環寨的留守兵馬作為前鋒,李全一路收攏各州縣義軍、民團、漢人土豪的民勇為前軍,樓雲為中軍。王世強監軍的明州水師登岸為後軍。
一舉拿下山東沿海、運河沿線的五個州城。
宋軍向西直逼汴梁。
捷報傳到臨安城,舉朝轟動,金國遣使議和。
官家得意地向金國使者表示,從此以後他不打算叫完顏景為叔叔了。
身為平章軍國事的大韓居然暗中上奏,請官家忍一時之氣,免得金國國主整軍待戰,大韓覺得暫時麻痹金國,等北伐以竟全功後再把金國國主獻到太廟。
這豈不是更風光
聽到這個小道消息之後,受封為山陰郡夫人的季青辰都覺得:
大韓你是不是腦抽了。
你逼著官家認叔叔,你以為你會有好下場嗎
“他其實也是老成之言,金國實力還在,徹底翻臉還不是時候。但他想繼續北伐攬權自重的心思誰都明白。”
淮東節度使這個官職徹底被廢了。
樓雲迴到了京城,山陽城裏設了製置使,節製壽威、武寧兩軍。
但想要和節度使一樣軍政、民政一把抓當然是不可能了。
另外,朝廷還在議著要派一個文臣過去做監軍。
聽說王世強的唿聲很大。
樓雲很淡定地沒在意這些,他和季青辰各自在東城的湧金門下了船。
樓、季兩府的主人雖然訂了親卻都很講禮數,他們各自隔得遠遠的上馬坐車。
京城可不是山陽城。
樓雲身邊的家將、隨從、文書一行人也有近百位,季府是暴發戶那就更不用提。許淑卿生下一個女兒後,非要迴京城裏來養著。
反正季辰龍過幾日也要進京,季青辰也就答應了。
她正需要季媽媽幫她調養身體。
通向湧金門的官道隻有一條,樓府與季府並行時,兩府的人難免混在一起。
樓雲才能策馬過去和她說兩句話。
護車的姬墨當然不會趕他走。
樓雲悄聲說著,道:
“大韓府裏有人出了主意,馬上就要整軍固守濟州,我看他是想收複汴梁。到時候平章軍國事還是小事,韓家要謀一個生前郡王的封爵。我看著,官家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是封無可封了吧”
季青辰想著,“聽說吳太後已經病重了難怪大韓這樣著急。”q
樓雲歎了口氣,又開始心虛碼頭的事沒辦成,張學禮隻笑道:
“這是大人當年棄武從文的先見之明季娘子隻怕是想多攢些嫁妝罷了。”
季青辰梳洗打扮,換了一身顯福態的銀灰色出毛錦裙坐在後堂上。
也許是她頭上珠光寶器的釵環晃瞎了韓娘子的眼,她看著季青辰瘦成鬼的臉半點也沒有吃驚。
謹慎小心地請了安之後,她就恭敬站在一邊。
季青辰好奇地看著茶商府的另一位陳娘子上場表演點茶。
她在長案前挽了衣袖,取了沙壺。案邊銀紅炭火上烹著滾水。
她的動作精致好看,分、點、抹、定一處不錯,茶香四溢間,季青辰便也伸手接過了她奉上來的一盞香茶。
“不愧是茶中行首。”
不用韓娘子在一邊輕聲稟告,駿墨也有打聽來的消息暗中告訴了她。
這陳娘子的茶道手藝在韓府仍是一絕。
陳娘子不管家。
她隻需跟著家中老少夫人們在女眷中應酬。
江西茶商多,飲茶成風。
女眷們時不時就要辦一次茶社,來一次鬥茶。
她的鬥茶就從沒有輸過,如此讓韓府賺足了臉麵。
季青辰端詳著手上的茶。
這是一盞上品汝窯黑瓷所盛的白毛葉茶。
葉白盞黑,冷色透出碧紅色茶汁的濃豔,可謂是色香雙絕。
“這一盞,我們江西喚作是陌上香。”
韓娘子在季青辰麵前已經不敢側坐。恭立一邊,親手上前接了茶蓋。
“還請季娘子賞茶,不知與宮中相比如何”
季青辰笑了起來,道:
“皇後娘娘和各宮娘娘們不時也有鬥茶之會,想來你們也是聽說了。隻不過,我身為外命婦,又是外夷出身。在這樣的茶會裏隻能敬陪末座。討得一盞殘茶入口罷了。”
“文安縣夫人真是太謙了。”
韓娘子過來抱大腿的渴望很明顯,“官家如今獨寵皇後,誰不知道夫人是皇後殿上的常客。坤寧宮裏的謀主”
季青辰表示,不用把謝尚宮運籌帷幄的功勞算在她的頭上。
她和官家真的不熟,爭寵什麽的她隻能幹看著。
至於現在官家隻在皇後殿歇息,那不是因為謝宰相的朋黨樓雲在守著楚州嗎
樓雲說過。這就是官家用行動在向他表示:
我看好你,一定要守住
守不住也不許投降
勞四娘站在季青辰身後。忍不住就從鼻孔裏噴了一口氣。
季家的背景沒調查清楚就敢上門,還敢想出招攬興盛船幫的主意來向大娘子開口,韓家也不怕被笑掉了大牙。
江西韓家果然是沒見識的土財主。
拚不過季家這樣撞大運的暴發戶。
季青辰捧茶輕啜一縷,畢竟也吃了一驚。唇齒生芬倒也罷了。
這茶苦後生甘,餘味無窮也不算是出奇。。
但能在舌尖上品出前、中、後三層茶味,卻是真功夫了。
看在陳娘子的真功夫份上。她扯了扯唇,淡淡笑著。道:
“聽說,你們韓二老爺在紹興府買了一處宅子,送給了王大人的外室父母”
她嘴裏的王大人當然就是王世強,茶商在攀附大小韓居然找上了他這個門路,
“王大人的外室姓沈,所以那宅子就喚了沈園”
她的消息如此靈通,讓茶幾邊的陳娘子臉色微變。
韓娘子以為她不滿意韓二老爺四處押寶找靠山,連忙要開口,季青辰卻擺手笑了起來,道:
“你們倒是會押寶。”
這次總算是押對了。
天氣入冬,戰事果然如樓雲所料。
金軍匆忙撤軍,首先就牽動了山東青州的戰局。
季辰虎率十八連環寨的留守兵馬作為前鋒,李全一路收攏各州縣義軍、民團、漢人土豪的民勇為前軍,樓雲為中軍。王世強監軍的明州水師登岸為後軍。
一舉拿下山東沿海、運河沿線的五個州城。
宋軍向西直逼汴梁。
捷報傳到臨安城,舉朝轟動,金國遣使議和。
官家得意地向金國使者表示,從此以後他不打算叫完顏景為叔叔了。
身為平章軍國事的大韓居然暗中上奏,請官家忍一時之氣,免得金國國主整軍待戰,大韓覺得暫時麻痹金國,等北伐以竟全功後再把金國國主獻到太廟。
這豈不是更風光
聽到這個小道消息之後,受封為山陰郡夫人的季青辰都覺得:
大韓你是不是腦抽了。
你逼著官家認叔叔,你以為你會有好下場嗎
“他其實也是老成之言,金國實力還在,徹底翻臉還不是時候。但他想繼續北伐攬權自重的心思誰都明白。”
淮東節度使這個官職徹底被廢了。
樓雲迴到了京城,山陽城裏設了製置使,節製壽威、武寧兩軍。
但想要和節度使一樣軍政、民政一把抓當然是不可能了。
另外,朝廷還在議著要派一個文臣過去做監軍。
聽說王世強的唿聲很大。
樓雲很淡定地沒在意這些,他和季青辰各自在東城的湧金門下了船。
樓、季兩府的主人雖然訂了親卻都很講禮數,他們各自隔得遠遠的上馬坐車。
京城可不是山陽城。
樓雲身邊的家將、隨從、文書一行人也有近百位,季府是暴發戶那就更不用提。許淑卿生下一個女兒後,非要迴京城裏來養著。
反正季辰龍過幾日也要進京,季青辰也就答應了。
她正需要季媽媽幫她調養身體。
通向湧金門的官道隻有一條,樓府與季府並行時,兩府的人難免混在一起。
樓雲才能策馬過去和她說兩句話。
護車的姬墨當然不會趕他走。
樓雲悄聲說著,道:
“大韓府裏有人出了主意,馬上就要整軍固守濟州,我看他是想收複汴梁。到時候平章軍國事還是小事,韓家要謀一個生前郡王的封爵。我看著,官家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是封無可封了吧”
季青辰想著,“聽說吳太後已經病重了難怪大韓這樣著急。”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