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哭過了一場後,老禪師便已入殮。
法顯和法止奉著師尊法體到前殿去舉行一場往生頌經佛會。而後,才能送到寺後的塔場裏焚化。
院子裏火缸熊熊燃燒著,天空已經泛白了。
一夜過去。
“國使應該已經進寺了吧”
空明的遺物已經燒完,寺奴續著火,缸邊還堆放著二十幾份金、銀泊剪成的祭禮。她拿著那隻信箱子,來到了火缸前。
“大娘子,這裏麵的信”
姬墨輕聲問著,開箱時他已經看出信件有些不對勁了。
大娘子的信經常是他送上山的,所以他很清楚她的筆跡,更知道她用的是簡體字。
她是為了保密。
而除了唐坊人,隻有空明是認得她的簡體字的。
“是法止僧官取走了十幾封吧。我也不必去問他了”
她打開了信箱,細細看去,已經知道少了的十二封信件,都是和東海女真的往來生意。
在這些信裏麵,她可沒有罵過趙官家。
為了讓空明覺得她和女真人通信實在是無可奈何,她從來都是一邊罵著女真人賣馬場賣得太貴,一邊向趙官家表忠心的。
樓雲看到了對她是有利無害。
姬墨站在一邊,看著她仔細地翻著信。
她已經察覺,就算是餘下的信件,也可能並不是她的筆跡。
外人也許看不懂她的信件內容,但並不防礙拿走原件,然後照樣抄寫一份冒充代替。
她的眼睛一轉,落在了火缸邊的金、銀泊祭物上。
二十幾份祭物。是駐馬寺裏有品級的大僧都、大和尚們送來的。祭禮上麵貼著白紙哀幅。其上既有扶桑文寫就的哀語,也有宋文的哀詩。
“大娘子”
姬墨看到了那宋文的兩句哀詩,貼在了一盆碩大的佛座銀蓮花上,認得是:
“瀚海焉有死,青山豈有歿”
落款隻有一個草飛的“謝”字。
姬墨哪裏會不認得。不由得在她耳邊提醒了一句,道:
“大娘子,是謝十三公子。”
台州謝家的謝國運,也曾經到這佛齋裏來祭拜過。
“剛才小人問過法顯僧官,五天前,謝十三公子確實已經從平安京城匆趕迴駐馬寺。”
寺奴的腳步聲從院外傳來。姬墨站在她身邊,低聲迴稟。
季青辰點了點頭,法顯離開時和姬墨之間的話她早也聽到了:
“平安京城混亂不堪,謝十三公子如今還在中殿與各位僧座議事。坊主如果有意來與會,就讓阿池引路過去。敝寺上下同感盛情。”
扶桑內亂的消息傳來後,不僅是謝國運馬上啟程去了平安京城打聽消息。駐馬寺也邀請過唐坊與會,商議應對之策。
隻不過,被她婉拒了。
然而,謝國運這個時候迴來,卻不能不讓她突然起了疑心。
空明留給她的嫁妝箱子交給了法止保管,法顯不可能天天都盯著。如果法止僧官仿製出大箱的鑰匙,再給謝國運一些方便。這五天足夠他抄寫信件了。
就算是她派了寺奴,監視這佛齋內外,他們也是不會防備謝國運的。
論起來。謝國運和她季青辰的關係,其實比王世強更親近。
謝國運是空明大師的記名弟子。
他向大師學的並不是佛理,而是畫技。
空明大師的畫技來自山西五台山,是源自北宋宮廷畫院的北宗技法。
謝國運本身精擅的卻是南宗技法。
有了這一層的關係,此人當然能隨意出入圓止佛齋,而無人多問。
季青辰已經發現。箱中仿製信件的筆跡抄得和她極像,但水力吊裝機、火槍、弩機等圖紙卻明顯不夠精確。
因為沒有唐坊小米尺。尺寸仿得不準確。這也是偷信者必須拿走原件的原因。
“這些仿圖就算不準確,卻絕不是普通人能畫出來。”
分明是個用畫筆的老手。
謝國運。
“坊主。”
走進佛齋的寺奴走到了近前來。傳的是阿池的口訊,
“寮主說大師的舍利要今晚才能備好,本應該請坊主到秋獲院去歇息。但謝十三公子請坊主去鬆風居,有要事商議。”
他果然是迴來了。
謝國運在駐馬寺的十七府客居裏,還獨占著一座鬆風居。
雖然他也曾在這圓止佛齋裏住過半年。那時她早已經下山建起唐坊,卻時常迴來。
她的那副畫像,他給她畫畫的地點也不是季家小院,而是這佛齋的廊下。
那時,因為當著空明大師的麵,他又正在向空明請教光線折射時的畫技,她不好一臉厭煩地對著他。
畢竟,她和法止、法顯算得上舊識,但隻有謝國運來拜師學畫時,空明才刻意召她迴寺。
她心知肚明,空明是聽說了她和王世強交往漸多,有嫁娶之意,才有意讓她結一段方外之緣。
這位老宋僧,是想讓她與台州世家謝氏子弟多一些交情,將來遠嫁到大宋也不至於孤立無援的。
所以她才忍耐著,有了那副畫像。
盡管每次見著謝十三,聽著他追在她後麵,叫著她“小師妹,小師妹”,她就全身發冷。
恨不得照麵給他一腳。
就連她那畫像上的題記小品,她也是事先要求他另紙寫出來,親自檢查過的。
絕不許出現師兄、師妹之類的字眼。
醜鳧之類的奇怪外號,她都忍了。
聽了寺奴的傳訊,姬墨不由得皺眉,勸道:
“大娘子,他請大娘子過去鬆風居。未必就是好意。”
“雖然不是好意。但也是有事”
她沉吟著,想起了那件一直懷疑的事情,道:
“台州謝家把箭樓讓給我是沒錯,但偏巧就被樓雲燒了。隻怕這件事謝家是提前和樓雲商量過的”
她可沒忘記,謝家的背景和四明王家不一樣。
台州謝家在東海的生意雖然不及四明王家。但他們家有一位近支叔祖,曾經做過半年的參知政事。
隻是他運氣不好,正遇上了韓參政在四年前保著新官家登基。
這位謝氏叔祖隻能急流湧退,在家閑居。
但有了這位叔祖多年來經營的人脈,他在族中的威望,最近這兩代的謝家子弟頗為出色。
他們參加科舉有了舉子功名的。或是考進了國子監的人,算起來比王家多。
法顯和法止奉著師尊法體到前殿去舉行一場往生頌經佛會。而後,才能送到寺後的塔場裏焚化。
院子裏火缸熊熊燃燒著,天空已經泛白了。
一夜過去。
“國使應該已經進寺了吧”
空明的遺物已經燒完,寺奴續著火,缸邊還堆放著二十幾份金、銀泊剪成的祭禮。她拿著那隻信箱子,來到了火缸前。
“大娘子,這裏麵的信”
姬墨輕聲問著,開箱時他已經看出信件有些不對勁了。
大娘子的信經常是他送上山的,所以他很清楚她的筆跡,更知道她用的是簡體字。
她是為了保密。
而除了唐坊人,隻有空明是認得她的簡體字的。
“是法止僧官取走了十幾封吧。我也不必去問他了”
她打開了信箱,細細看去,已經知道少了的十二封信件,都是和東海女真的往來生意。
在這些信裏麵,她可沒有罵過趙官家。
為了讓空明覺得她和女真人通信實在是無可奈何,她從來都是一邊罵著女真人賣馬場賣得太貴,一邊向趙官家表忠心的。
樓雲看到了對她是有利無害。
姬墨站在一邊,看著她仔細地翻著信。
她已經察覺,就算是餘下的信件,也可能並不是她的筆跡。
外人也許看不懂她的信件內容,但並不防礙拿走原件,然後照樣抄寫一份冒充代替。
她的眼睛一轉,落在了火缸邊的金、銀泊祭物上。
二十幾份祭物。是駐馬寺裏有品級的大僧都、大和尚們送來的。祭禮上麵貼著白紙哀幅。其上既有扶桑文寫就的哀語,也有宋文的哀詩。
“大娘子”
姬墨看到了那宋文的兩句哀詩,貼在了一盆碩大的佛座銀蓮花上,認得是:
“瀚海焉有死,青山豈有歿”
落款隻有一個草飛的“謝”字。
姬墨哪裏會不認得。不由得在她耳邊提醒了一句,道:
“大娘子,是謝十三公子。”
台州謝家的謝國運,也曾經到這佛齋裏來祭拜過。
“剛才小人問過法顯僧官,五天前,謝十三公子確實已經從平安京城匆趕迴駐馬寺。”
寺奴的腳步聲從院外傳來。姬墨站在她身邊,低聲迴稟。
季青辰點了點頭,法顯離開時和姬墨之間的話她早也聽到了:
“平安京城混亂不堪,謝十三公子如今還在中殿與各位僧座議事。坊主如果有意來與會,就讓阿池引路過去。敝寺上下同感盛情。”
扶桑內亂的消息傳來後,不僅是謝國運馬上啟程去了平安京城打聽消息。駐馬寺也邀請過唐坊與會,商議應對之策。
隻不過,被她婉拒了。
然而,謝國運這個時候迴來,卻不能不讓她突然起了疑心。
空明留給她的嫁妝箱子交給了法止保管,法顯不可能天天都盯著。如果法止僧官仿製出大箱的鑰匙,再給謝國運一些方便。這五天足夠他抄寫信件了。
就算是她派了寺奴,監視這佛齋內外,他們也是不會防備謝國運的。
論起來。謝國運和她季青辰的關係,其實比王世強更親近。
謝國運是空明大師的記名弟子。
他向大師學的並不是佛理,而是畫技。
空明大師的畫技來自山西五台山,是源自北宋宮廷畫院的北宗技法。
謝國運本身精擅的卻是南宗技法。
有了這一層的關係,此人當然能隨意出入圓止佛齋,而無人多問。
季青辰已經發現。箱中仿製信件的筆跡抄得和她極像,但水力吊裝機、火槍、弩機等圖紙卻明顯不夠精確。
因為沒有唐坊小米尺。尺寸仿得不準確。這也是偷信者必須拿走原件的原因。
“這些仿圖就算不準確,卻絕不是普通人能畫出來。”
分明是個用畫筆的老手。
謝國運。
“坊主。”
走進佛齋的寺奴走到了近前來。傳的是阿池的口訊,
“寮主說大師的舍利要今晚才能備好,本應該請坊主到秋獲院去歇息。但謝十三公子請坊主去鬆風居,有要事商議。”
他果然是迴來了。
謝國運在駐馬寺的十七府客居裏,還獨占著一座鬆風居。
雖然他也曾在這圓止佛齋裏住過半年。那時她早已經下山建起唐坊,卻時常迴來。
她的那副畫像,他給她畫畫的地點也不是季家小院,而是這佛齋的廊下。
那時,因為當著空明大師的麵,他又正在向空明請教光線折射時的畫技,她不好一臉厭煩地對著他。
畢竟,她和法止、法顯算得上舊識,但隻有謝國運來拜師學畫時,空明才刻意召她迴寺。
她心知肚明,空明是聽說了她和王世強交往漸多,有嫁娶之意,才有意讓她結一段方外之緣。
這位老宋僧,是想讓她與台州世家謝氏子弟多一些交情,將來遠嫁到大宋也不至於孤立無援的。
所以她才忍耐著,有了那副畫像。
盡管每次見著謝十三,聽著他追在她後麵,叫著她“小師妹,小師妹”,她就全身發冷。
恨不得照麵給他一腳。
就連她那畫像上的題記小品,她也是事先要求他另紙寫出來,親自檢查過的。
絕不許出現師兄、師妹之類的字眼。
醜鳧之類的奇怪外號,她都忍了。
聽了寺奴的傳訊,姬墨不由得皺眉,勸道:
“大娘子,他請大娘子過去鬆風居。未必就是好意。”
“雖然不是好意。但也是有事”
她沉吟著,想起了那件一直懷疑的事情,道:
“台州謝家把箭樓讓給我是沒錯,但偏巧就被樓雲燒了。隻怕這件事謝家是提前和樓雲商量過的”
她可沒忘記,謝家的背景和四明王家不一樣。
台州謝家在東海的生意雖然不及四明王家。但他們家有一位近支叔祖,曾經做過半年的參知政事。
隻是他運氣不好,正遇上了韓參政在四年前保著新官家登基。
這位謝氏叔祖隻能急流湧退,在家閑居。
但有了這位叔祖多年來經營的人脈,他在族中的威望,最近這兩代的謝家子弟頗為出色。
他們參加科舉有了舉子功名的。或是考進了國子監的人,算起來比王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