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帝長子李成器固讓再三,睿宗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婉兒的死,我是在李成器歸來才得知。


    那日李隆基入宮誅殺韋後,婉兒率眾宮女出迎,甚至拿出先帝‘遺詔’來擁立李隆基,隻可惜,那日入宮的是隆基……有風吹過,卷起土墳上的灰燼,漸露出了半角紙,惟剩潦草的‘夢佳期’三字。


    張九齡還是來了。


    我蹲下身子,撿起那僅剩的三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冷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的這首詩一經流傳出,輕易斬獲長安城中無數貴女的芳心,隻可惜無人知道他是為誰所作,這一段不為人知的相知相惜,終會掩埋在日日月月中,再無人記得。


    我迴頭看李成器:“百年後這首詩還在,可又有誰能猜到他是為誰所作?”李成器但笑不語,隻是那麽看著我。


    自那日他歸返便是如此,不悲不喜,隻是把我整個抱起來,靜看著我不說話。


    我被他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迴過頭看著婉兒的土墳,輕聲道:“當年我與隆基爭吵時,曾說過倘若有一日在家人性命和婉兒之間選,我一定會舍掉婉兒。沒想到不過是一句話,她真就是因我而喪命。”


    若是太平先誅韋後,必不會傷及婉兒性命。


    可就是我和李成器,成全李隆基的同時,卻也將婉兒推到了李隆基劍下。


    “永安,”他將我攬入懷中,柔聲道,“你忘了沈秋說的,勿喜勿悲了?”我嗯了聲,無奈道:“他還說過,我等不到你迴來就會……”李成器的手忽然一緊,攥得我生疼,我隻好告饒:“疼……”他立刻鬆了手,卻未再說一句話。


    過了很久,我才敢仰頭去看他:“成器,我若離世,我的父王、武家,還有我們的兒女,都要托付給你了。唯有你在,玄武門才不會再有李家鮮血。”


    沈秋竭盡全力,一日日為我續命,可劇毒難去,終歸會有油盡燈枯之時。


    如今李隆基已是太子,若不出所料,三年內必會登基為帝。太平如今已是案上魚肉,這天下間唯一能牽製李隆基的,隻剩他了。


    成器雄兵在握,又有富可敵國的王元寶相助,即便是李隆基稱帝,也隻能退讓三分。


    天下江山,他雖無意再爭,卻可在有生之年製衡皇權,換得李家子孫真正的太平。


    那雙眼蒙了層很淡的水光,微微泛著紅,我伸手碰了下他的眼角,竟微微有些濕意:“十幾歲就已名揚天下的永平郡王,二十幾歲就已領兵大破突厥的壽春郡王,數月前方才讓出太子位的皇長子,我的夫君李成器,怎能如此不堪一擊?”


    話音未落,他卻忽然低下頭,深吻住我。


    我閉上眼,努力迎上他,不去留意十步外的數百親兵。


    過了許久,他才在我耳邊輕歎了一聲,很輕地說了句話:“若稱帝,江山與共,若落敗,生死不棄。永安你還記得這句話嗎?”我嗯了聲,睜開眼看他:“你總喜歡拿這種話誆我,我又怎會不記得?”李成器嘴邊仍有著笑意:“所以,你一定要好好活著。”


    我不敢置信地看著他:“你敢,你若敢做什麽‘生死不棄’的事,我來生一定改嫁。”他訝然一笑:“若依本王看,來生你仍會早早傾心於我,如同此生。”


    我啞然看他,隻覺得指尖都有些發燙了,卻還是說出了心中所願:“此生我是武家貴女,雖享盡富貴榮華,卻也曆經生死劫難,倘若真有來生,倒寧願生在和樂熱鬧的百姓之家。”他笑著頷首:“那本王就挑擔販菜。”我一時啼笑皆非:“罷了,你還是風流天下的好,如此才是李成器。”他揚眉:“好。”我越發笑得自得:“獨寵?”他不置可否:“獨寵。”


    細碎的低語,在這山間古木中飄散。


    太長久的等待,我們都等待了太久。


    從他尚是個廢太子時,我就已決心要保他助他。那時的我僅是個有名無權的武家貴女,眼見他喪母、下獄,卻隻能偷偷哭不敢、不能做出任何事,唯恐牽連父王;就連與他之間的承諾也不敢堅守,唯恐被皇姑祖母發現引來殺身大禍,隻能親自叩請與他的親弟成婚……多少次遙遙相望,以為此生無緣,卻終是走到他身邊。


    可我想做的不止是相守。


    隻可惜我與他,都不是能狠下心的人。


    到最後我才伸手摟住他,輕聲道:“當年在禦花園中,你對我念出那句‘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我就已明白了你心中的不甘不願。我從未料到竟會親自替你請辭太子位,成器,抱歉,你的盛世永安,我難以成全。”


    他笑著,望著豔陽下的長安城:“你已經做到了,我一直想要的。”


    我不解看他。那雙眼睛在日光下,漸退散了所有殺戮決伐,竟恍如當年初見般清澈如水,隻是如此靜看著我,許久後才柔聲道:


    “盛世,永安。”


    盛世永安。


    盛世,永安。


    ——————————————————————————


    延和元年,李隆基即皇帝位,次年改元開元。


    開元元年,太平公主謀反,被誅。自此,開啟了大唐的“開元盛世”。


    開元四年,因避玄宗生母昭成竇皇後之諱,李成器改名為憲,晉封為寧王。


    至開元二十九年,寧王李憲薨,玄宗哀痛,“號叫失聲,左右皆掩涕”,次日下詔諡曰“讓皇帝”。


    同年,玄宗李隆基任用安祿山,結束了長達二十九年的“開元盛世”。


    ……


    —— 全文完 ——


    “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


    ——《遊惠陵》


    ※※※※※※※※※※※※※※※※※※※※


    終於告別了這個故事和永安成器。


    一些題外話:


    開這文源自很久前,有人問我,如果要你寫個唐朝劇本,你會寫誰?李世民、武則天、上官婉兒,還是太平或是李隆基?==這些有啥好寫的,還是成器的好,千般好,最好的是他讓了皇位。帝王將相,我最不喜‘帝王’,這是惡趣味之一。然後,我還有一點點前世今生的惡趣味,已經很多年了,終於在結尾爆發了。。不知道你們看沒看得出這個小伏筆,才是我寫放火的靈感,哈哈。


    希望這個故事,可以在以後以另外形式,讓你們再次看到(話說我不是預言帝咩……)。


    最後,多謝你們一路相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安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寶非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寶非寶並收藏永安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