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知賢不由自主細細地品這首歌,越發地感覺,這其實像極了哥哥的內心獨白。
前世的時候,也曾經特意去了解過一番哥哥在去世前的情況,記得在去世前的一年,他的抑鬱症倍加嚴重。
他渴望與人說話,他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他躲在暗處,絕望孤獨。
他的嗓子因為胃酸倒流而受損,唱片錄音受到了影響。
他唱不了歌了。
而歌詞中“樽蓋”是指瓶塞,暗示他如同一瓶酒,希望心結被解開。
嘴巴“養青苔”暗示發不了聲,他想唱歌。
他無法擺脫抑鬱,感覺無人能幫助到他,不如自己搞出這場“意外”。
到這裏是歌曲中“引”的部分,而接下來,由一句“突然地高歌”開始轉變為“獨白”。
蘇晨站在原地,臉上浮現一抹淡淡的笑,隻是那笑卻仿佛是在自嘲:
“像突然地高歌
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麵台
著最閃的衫扮十分感慨
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
普通人聽來,或許就像媒體的解讀那樣,這是一首小人物的不甘的呐喊,在任何地方,都像是表演的舞台,穿著最閃耀的衫,有人來拍照,就記住要插袋,這樣才能把自己最閃耀的一麵留給大眾!
可是聽在蘇晨的歌迷的耳朵裏,卻是又是另外一種感受。
每一次蘇晨在麵對歌迷,麵對媒體的時候,他總是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他總是那樣,不希望讓喜歡他的人失望!
但是聽在“別有用心”的陳知賢的耳朵裏,卻是細思極恐!
他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在高處的時候,那種茫然,無助,他覺得世界很安靜、安靜到窒息。
就像他的遺書裏所寫的那般,他不明白,很茫然,很無助!
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會讓我得這病?亦或者為什麽那些人要這麽對我?
那個時候,他應該很想唱歌吧?在哪裏都無所謂,在天台唱,就像是在開一場演唱會。
穿最漂亮的衣服,帶著今生今世的無數標簽、故事,縱身躍下。
不知道為什麽,陳知賢突然眼眶泛紅,心裏很是心疼,那個時候的哥哥,一定很痛苦吧?
音樂的旋律陡然變得高亢起來。
而蘇晨的聲音也變得高亢嘶啞起來。
“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隻因我很怕
似木頭似石頭的話得到注意嗎
其實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
很不安怎去優雅,世上還讚頌沉默嗎
不夠爆炸
怎麽有話題
讓我誇做大娛樂家”
同樣的,還是三種解讀,普通人的解讀是,這是小人物在為自己開脫的話,讀來讓人鼻酸。你當我是浮誇吧,這是因為我很害怕,沉默的在人群中待著也不過是像塊木石一樣不被注意,你又何必責怪我浮誇?你說我不夠優雅,隻是像個小醜一樣受人笑罵?哈哈,你看這世上有幾個人關注沉默的人呢?就當我是小醜吧,像我這樣能惹人笑罵的小醜也是“大娛樂家”,不信你想啊,在你怪我“不夠優雅”的時候,你不也在看著我嗎?
而蘇晨的歌迷聽起來,卻是認為這是蘇晨的諷刺。
你們就當我是浮誇吧,我每一場演唱會,認真的,去尋求創新,尋求突破,希望帶給歌迷最好的,但是在媒體的嘴裏,這一切卻全部成為了浮誇的代名詞,認為他這麽做,不過是為了吸引注意。
那就這樣吧,就當我是為了吸引注意力吧,就當我是誇張,浮誇吧,讓我做個大娛樂家吧。
而陳知賢這裏,又是另外一種解讀!
如果這歌是以哥哥的角度出發來寫的話,那麽哥哥會是怎麽想的?
你們就當我的死是一場誇張的表演來看可以嗎?
你們就認為我是怕被世界忘記,用這樣荒唐的一死來博眼球,可以嗎?
這個世界不夠爆炸、不夠殘酷、不夠震驚,又怎麽會有話題?又怎麽會有人議論。
娛樂新聞怎麽寫,你們隨意,報道挖我的瘡疤,請繼續。
你們知道“抑鬱症”有多痛苦嗎?
或許我死了以後,世界會更重視這個問題。
就把我的死當作最後一場show,反正我至死都是一個大娛樂家。
不知道為什麽,陳知賢眼角淚光閃爍,他不是哥哥的鐵杆粉絲,但是此時此刻,他卻感覺自己似乎能明了一些事情了!
“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羅
那時候我含淚發誓各位必須看到我
在世間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屋村你住哪一座
情愛中工作中受過的忽視太多自尊已飽經跌墮
重視能治肚餓,未曾獲得過便知我為何
大動作很多犯下這些錯
搏人們看看我算病態麽?”
從字麵上來理解,這些歌詞,其實很簡單,很容易解讀,很容易明白。
這幾句是追憶語,追溯過去受過的“忽視”,不必多說。“重視能治肚餓”既是憤慨語,也是真心話,正是因為默默無聞受過這些“忽視”,才知道“重視”真的能“治肚餓”啊。“犯下這些錯”“我算病態麽”這兩句頗堪玩味,我不在乎被看成小醜、不在乎被嘲笑不優雅、不在乎被罵做“浮誇”,因為我不想再忍受“忽視”了,就算你怎麽罵我也好,我隻要贏得人們的目光。可是我心裏仍有一個聲音提醒我這是錯的、是病態的,“大動作很多犯下這些錯”“搏人們看看我算病態麽”兩句中多少帶著自暴自棄的味道,我聽到了這些聲音,但我不能不“浮誇”。
而站在蘇晨的歌迷的角度上來理解,卻反而是反過來的。
蘇晨那一次次的演唱會,歌迷們都知道他的用心,但是對於那些狗仔娛記來說,他們卻反而覺得,蘇晨那是小人得誌,到了已經成為大人物之後,卻依然還那麽浮誇,還用各種各樣的出奇的東西來博人眼球,那是病態。
而在陳知賢看來卻又是另外一種感受。
仿佛是填詞人在為哥哥呐喊,前麵以哥哥從小立誌出人頭地,做了明星,與後麵的普通人問題形成對比。
反過來突出明星也有“抑鬱症”。
在這件事上,明星和普通人一樣,生命都很脆弱。
我們都一樣,都在承受無形的壓力和抑鬱症的痛苦。
既然我是世界的焦點,既然我是話題的中心。
活著的時候,我坦然出櫃,讓全世界都“重視”同誌問題。
現在用我的死,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得了怎樣的病。重視“抑鬱症”問題。
哥哥是怎麽想的?是這麽想的嗎?或許不是,但是在填詞人在填詞的時候,他卻是以自己認知當中對哥哥的理解,來站在哥哥的角度來演繹這一曲生命的絕唱!
前世的時候,也曾經特意去了解過一番哥哥在去世前的情況,記得在去世前的一年,他的抑鬱症倍加嚴重。
他渴望與人說話,他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他躲在暗處,絕望孤獨。
他的嗓子因為胃酸倒流而受損,唱片錄音受到了影響。
他唱不了歌了。
而歌詞中“樽蓋”是指瓶塞,暗示他如同一瓶酒,希望心結被解開。
嘴巴“養青苔”暗示發不了聲,他想唱歌。
他無法擺脫抑鬱,感覺無人能幫助到他,不如自己搞出這場“意外”。
到這裏是歌曲中“引”的部分,而接下來,由一句“突然地高歌”開始轉變為“獨白”。
蘇晨站在原地,臉上浮現一抹淡淡的笑,隻是那笑卻仿佛是在自嘲:
“像突然地高歌
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麵台
著最閃的衫扮十分感慨
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
普通人聽來,或許就像媒體的解讀那樣,這是一首小人物的不甘的呐喊,在任何地方,都像是表演的舞台,穿著最閃耀的衫,有人來拍照,就記住要插袋,這樣才能把自己最閃耀的一麵留給大眾!
可是聽在蘇晨的歌迷的耳朵裏,卻是又是另外一種感受。
每一次蘇晨在麵對歌迷,麵對媒體的時候,他總是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他總是那樣,不希望讓喜歡他的人失望!
但是聽在“別有用心”的陳知賢的耳朵裏,卻是細思極恐!
他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在高處的時候,那種茫然,無助,他覺得世界很安靜、安靜到窒息。
就像他的遺書裏所寫的那般,他不明白,很茫然,很無助!
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會讓我得這病?亦或者為什麽那些人要這麽對我?
那個時候,他應該很想唱歌吧?在哪裏都無所謂,在天台唱,就像是在開一場演唱會。
穿最漂亮的衣服,帶著今生今世的無數標簽、故事,縱身躍下。
不知道為什麽,陳知賢突然眼眶泛紅,心裏很是心疼,那個時候的哥哥,一定很痛苦吧?
音樂的旋律陡然變得高亢起來。
而蘇晨的聲音也變得高亢嘶啞起來。
“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隻因我很怕
似木頭似石頭的話得到注意嗎
其實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
很不安怎去優雅,世上還讚頌沉默嗎
不夠爆炸
怎麽有話題
讓我誇做大娛樂家”
同樣的,還是三種解讀,普通人的解讀是,這是小人物在為自己開脫的話,讀來讓人鼻酸。你當我是浮誇吧,這是因為我很害怕,沉默的在人群中待著也不過是像塊木石一樣不被注意,你又何必責怪我浮誇?你說我不夠優雅,隻是像個小醜一樣受人笑罵?哈哈,你看這世上有幾個人關注沉默的人呢?就當我是小醜吧,像我這樣能惹人笑罵的小醜也是“大娛樂家”,不信你想啊,在你怪我“不夠優雅”的時候,你不也在看著我嗎?
而蘇晨的歌迷聽起來,卻是認為這是蘇晨的諷刺。
你們就當我是浮誇吧,我每一場演唱會,認真的,去尋求創新,尋求突破,希望帶給歌迷最好的,但是在媒體的嘴裏,這一切卻全部成為了浮誇的代名詞,認為他這麽做,不過是為了吸引注意。
那就這樣吧,就當我是為了吸引注意力吧,就當我是誇張,浮誇吧,讓我做個大娛樂家吧。
而陳知賢這裏,又是另外一種解讀!
如果這歌是以哥哥的角度出發來寫的話,那麽哥哥會是怎麽想的?
你們就當我的死是一場誇張的表演來看可以嗎?
你們就認為我是怕被世界忘記,用這樣荒唐的一死來博眼球,可以嗎?
這個世界不夠爆炸、不夠殘酷、不夠震驚,又怎麽會有話題?又怎麽會有人議論。
娛樂新聞怎麽寫,你們隨意,報道挖我的瘡疤,請繼續。
你們知道“抑鬱症”有多痛苦嗎?
或許我死了以後,世界會更重視這個問題。
就把我的死當作最後一場show,反正我至死都是一個大娛樂家。
不知道為什麽,陳知賢眼角淚光閃爍,他不是哥哥的鐵杆粉絲,但是此時此刻,他卻感覺自己似乎能明了一些事情了!
“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羅
那時候我含淚發誓各位必須看到我
在世間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屋村你住哪一座
情愛中工作中受過的忽視太多自尊已飽經跌墮
重視能治肚餓,未曾獲得過便知我為何
大動作很多犯下這些錯
搏人們看看我算病態麽?”
從字麵上來理解,這些歌詞,其實很簡單,很容易解讀,很容易明白。
這幾句是追憶語,追溯過去受過的“忽視”,不必多說。“重視能治肚餓”既是憤慨語,也是真心話,正是因為默默無聞受過這些“忽視”,才知道“重視”真的能“治肚餓”啊。“犯下這些錯”“我算病態麽”這兩句頗堪玩味,我不在乎被看成小醜、不在乎被嘲笑不優雅、不在乎被罵做“浮誇”,因為我不想再忍受“忽視”了,就算你怎麽罵我也好,我隻要贏得人們的目光。可是我心裏仍有一個聲音提醒我這是錯的、是病態的,“大動作很多犯下這些錯”“搏人們看看我算病態麽”兩句中多少帶著自暴自棄的味道,我聽到了這些聲音,但我不能不“浮誇”。
而站在蘇晨的歌迷的角度上來理解,卻反而是反過來的。
蘇晨那一次次的演唱會,歌迷們都知道他的用心,但是對於那些狗仔娛記來說,他們卻反而覺得,蘇晨那是小人得誌,到了已經成為大人物之後,卻依然還那麽浮誇,還用各種各樣的出奇的東西來博人眼球,那是病態。
而在陳知賢看來卻又是另外一種感受。
仿佛是填詞人在為哥哥呐喊,前麵以哥哥從小立誌出人頭地,做了明星,與後麵的普通人問題形成對比。
反過來突出明星也有“抑鬱症”。
在這件事上,明星和普通人一樣,生命都很脆弱。
我們都一樣,都在承受無形的壓力和抑鬱症的痛苦。
既然我是世界的焦點,既然我是話題的中心。
活著的時候,我坦然出櫃,讓全世界都“重視”同誌問題。
現在用我的死,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得了怎樣的病。重視“抑鬱症”問題。
哥哥是怎麽想的?是這麽想的嗎?或許不是,但是在填詞人在填詞的時候,他卻是以自己認知當中對哥哥的理解,來站在哥哥的角度來演繹這一曲生命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