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陳勝造反 鐵網帝國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城千裏的大秦王朝,是被陳勝和吳廣推翻的。盡管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很快被章邯的政府軍鎮壓,他們的“張楚國”也隻存在了六個月,但,沒有前麵的陳勝、吳廣,就沒有後麵的項羽、劉邦,也就沒有大秦帝國的二世而亡。
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疑的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難道當真認為他的王朝是“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對於帝國可能麵臨的挑戰和危機,他難道事先一點警覺都沒有?
有的。
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相反,他對自己的革命成果能否鞏固,可謂費盡心機。
為此,秦始皇做了好幾件事情。
最重要的一件事,當然是廢封建,設郡縣。實際上當時的封建與郡縣之爭,雙方著眼的都是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分歧僅僅在於,王綰他們認為分封諸侯才能保家衛國,秦始皇和李斯則意見相反。
不過,秦始皇的認識,又比李斯更勝一籌。
李斯的看法,是封建並不保險。李斯說,周王分封的諸侯到處都是,何其之多。保衛了天子嗎?沒有。他們自己反倒視如寇仇,打得不可開交,周天子連和事佬都做不成。封建諸侯,是維穩呢,還是添亂?
秦始皇的看法則更深刻。他幹脆認為諸侯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安定因素”。秦始皇說,天下征戰不已,就因為有諸侯。有諸侯,天下就成了江湖。大家都爭當老大,還有不大打出手的?恢複封建製,豈非製造戰爭?[1]
結論是:實行郡縣製,帝國才能長治久安。
曆史證明,秦始皇是對的。
事實上,大秦帝國剛剛滅亡,封建製度就在項羽手中複辟。此公稱霸天下後,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結果怎麽樣呢?重開戰端的憂慮不幸被秦始皇言中。而且最後滅了項羽的,正是被他封在漢中的劉邦。
接下來,劉邦又差一點重蹈覆轍。
劉邦稱帝之後,同樣麵臨著“要封建還是要郡縣”的糾結。最後迫於壓力,不得不折中調和,搞“一朝兩製”,在天子直轄的畿輔設郡縣,畿輔之外封王侯。這就是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郡國製”。
顯然,這是討價還價和政治妥協的產物。其結果,不是異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亂。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漢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焦頭爛額,史稱“困平城”。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嗚唿,史稱“病流矢”。劉邦的皇帝生涯,竟是在平叛中度過的,而且按下葫蘆起來瓢。
此後的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三代不得安寧,前有諸呂封王,後有七國之亂。朝廷不得不殫精竭慮,軟硬兼施,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才算擺平(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
封建,豈非“戰爭的策源地”?
相反,郡縣製卻很快就體現出它的優越性。柳宗元曾這樣總結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人而無叛吏(有叛逆的民眾,沒有叛逆的官員)。漢初天下大亂,有叛國而無叛郡(有叛逆的封國,沒有叛逆的郡縣)。中唐天下大亂,有叛將而無叛州(有叛逆的將領,沒有叛逆的州府)。柳宗元認為,這就是郡縣製的好處。
由此他得出結論:封建製不可恢複,郡縣製不可廢除——“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2]
也許吧,也許。
事實上,封建與郡縣孰優孰劣,是一個可以展開討論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而且,立場不同,結論也不會相同。但可以肯定,秦的滅亡絕非因為實行了郡縣製。相反,這種製度是有利於秦帝國的。
那就來看看秦的郡縣製。
按照郡縣製,帝國不再分封諸侯,而是分為中央和地方。中央有國家元首,這就是皇帝;有政府首腦,這就是宰相。宰相包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號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相當於政府部長。
地方則分為郡和縣。縣隸屬於郡,郡隸屬於中央。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大縣叫縣令,小縣叫縣長。他們的副職,郡有郡丞、郡尉,縣有縣丞、縣尉。
縣以下,是鄉。鄉的負責人,是三老。鄉以下,是亭。亭的負責人,是亭長。亭以下,是裏。裏的負責人,是裏魁。裏以下,則十家為一什,五家為一伍。
顯然,秦的郡縣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垂直係統。中央政府管郡,郡管縣,縣管鄉,鄉管亭,亭管裏,裏下還有什和伍。至高無上的是皇帝,最底層的是小民。
秦帝國嚴密的垂直管理係統使統一國家進入前所未有的嚴密管控時代,在多級管理重壓之下的是處於帝國最底層的廣大小民。
這是一張鐵網,既不疏,更不漏。
它也是一架機器,一架像電腦一樣設定了程序,可以自動運轉的統治機器。這架機器是由皇帝操控的。皇帝隻要掌握了總開關,帝國就會像巨輪一樣駛向前方。
秦,就是這樣一艘“泰坦尼克號”。
現在已經無法確知這架機器的安裝和運行情況。但可以肯定,它的設計複雜而縝密。整個係統以縣為關鍵,為節點。縣及縣以上三級:中央、郡、縣,設官;縣以下也是三級:鄉、亭、裏,設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吏則“鄉紳”,由本地有產業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縣長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調任,就不怕他們變成一方諸侯;鄉亭小吏是本地人,則足以擺平江湖,搞掂子民。
這可真是煞費了苦心。
在這樣嚴密的控製下,被稱為“黔首”的民眾,包括代理皇權的官員,又哪有反叛的可能呢?
幾乎沒有。
那麽,秦始皇放心了嗎?
也沒有。
[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2]請參看柳宗元《封建論》。
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疑的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難道當真認為他的王朝是“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對於帝國可能麵臨的挑戰和危機,他難道事先一點警覺都沒有?
有的。
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相反,他對自己的革命成果能否鞏固,可謂費盡心機。
為此,秦始皇做了好幾件事情。
最重要的一件事,當然是廢封建,設郡縣。實際上當時的封建與郡縣之爭,雙方著眼的都是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分歧僅僅在於,王綰他們認為分封諸侯才能保家衛國,秦始皇和李斯則意見相反。
不過,秦始皇的認識,又比李斯更勝一籌。
李斯的看法,是封建並不保險。李斯說,周王分封的諸侯到處都是,何其之多。保衛了天子嗎?沒有。他們自己反倒視如寇仇,打得不可開交,周天子連和事佬都做不成。封建諸侯,是維穩呢,還是添亂?
秦始皇的看法則更深刻。他幹脆認為諸侯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安定因素”。秦始皇說,天下征戰不已,就因為有諸侯。有諸侯,天下就成了江湖。大家都爭當老大,還有不大打出手的?恢複封建製,豈非製造戰爭?[1]
結論是:實行郡縣製,帝國才能長治久安。
曆史證明,秦始皇是對的。
事實上,大秦帝國剛剛滅亡,封建製度就在項羽手中複辟。此公稱霸天下後,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結果怎麽樣呢?重開戰端的憂慮不幸被秦始皇言中。而且最後滅了項羽的,正是被他封在漢中的劉邦。
接下來,劉邦又差一點重蹈覆轍。
劉邦稱帝之後,同樣麵臨著“要封建還是要郡縣”的糾結。最後迫於壓力,不得不折中調和,搞“一朝兩製”,在天子直轄的畿輔設郡縣,畿輔之外封王侯。這就是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郡國製”。
顯然,這是討價還價和政治妥協的產物。其結果,不是異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亂。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漢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焦頭爛額,史稱“困平城”。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嗚唿,史稱“病流矢”。劉邦的皇帝生涯,竟是在平叛中度過的,而且按下葫蘆起來瓢。
此後的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三代不得安寧,前有諸呂封王,後有七國之亂。朝廷不得不殫精竭慮,軟硬兼施,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才算擺平(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
封建,豈非“戰爭的策源地”?
相反,郡縣製卻很快就體現出它的優越性。柳宗元曾這樣總結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人而無叛吏(有叛逆的民眾,沒有叛逆的官員)。漢初天下大亂,有叛國而無叛郡(有叛逆的封國,沒有叛逆的郡縣)。中唐天下大亂,有叛將而無叛州(有叛逆的將領,沒有叛逆的州府)。柳宗元認為,這就是郡縣製的好處。
由此他得出結論:封建製不可恢複,郡縣製不可廢除——“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2]
也許吧,也許。
事實上,封建與郡縣孰優孰劣,是一個可以展開討論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而且,立場不同,結論也不會相同。但可以肯定,秦的滅亡絕非因為實行了郡縣製。相反,這種製度是有利於秦帝國的。
那就來看看秦的郡縣製。
按照郡縣製,帝國不再分封諸侯,而是分為中央和地方。中央有國家元首,這就是皇帝;有政府首腦,這就是宰相。宰相包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號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相當於政府部長。
地方則分為郡和縣。縣隸屬於郡,郡隸屬於中央。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大縣叫縣令,小縣叫縣長。他們的副職,郡有郡丞、郡尉,縣有縣丞、縣尉。
縣以下,是鄉。鄉的負責人,是三老。鄉以下,是亭。亭的負責人,是亭長。亭以下,是裏。裏的負責人,是裏魁。裏以下,則十家為一什,五家為一伍。
顯然,秦的郡縣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垂直係統。中央政府管郡,郡管縣,縣管鄉,鄉管亭,亭管裏,裏下還有什和伍。至高無上的是皇帝,最底層的是小民。
秦帝國嚴密的垂直管理係統使統一國家進入前所未有的嚴密管控時代,在多級管理重壓之下的是處於帝國最底層的廣大小民。
這是一張鐵網,既不疏,更不漏。
它也是一架機器,一架像電腦一樣設定了程序,可以自動運轉的統治機器。這架機器是由皇帝操控的。皇帝隻要掌握了總開關,帝國就會像巨輪一樣駛向前方。
秦,就是這樣一艘“泰坦尼克號”。
現在已經無法確知這架機器的安裝和運行情況。但可以肯定,它的設計複雜而縝密。整個係統以縣為關鍵,為節點。縣及縣以上三級:中央、郡、縣,設官;縣以下也是三級:鄉、亭、裏,設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吏則“鄉紳”,由本地有產業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縣長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調任,就不怕他們變成一方諸侯;鄉亭小吏是本地人,則足以擺平江湖,搞掂子民。
這可真是煞費了苦心。
在這樣嚴密的控製下,被稱為“黔首”的民眾,包括代理皇權的官員,又哪有反叛的可能呢?
幾乎沒有。
那麽,秦始皇放心了嗎?
也沒有。
[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2]請參看柳宗元《封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