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已經發現喀什有非常像樣的商貿市場。後來,出任漢朝“西域都護”的班超,又曾把這裏當做安定西域的大本營,他自己一住就是十幾年。
班超在這裏的時候,當地民眾在精神文化上還停留於薩滿巫術的原始自然宗教。但是,就在班超走後不久,一件重大的文化事件把這裏裹卷進去了:印度的佛教開始向中國大規模傳播,這裏成了一條最主要的走廊。
對於佛教東傳這件事,我一直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特大事件。原因是,作為被傳入一方的中國大地,自從諸子百家之後已經實現了超濃度的精神自足,似乎一切思維縫隙都已填滿,怎麽可能如此虔誠地接受萬裏關山之外一種全然陌生的文明呢?但是,由於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雙向高貴,又痛又癢的防範心理居然被一步步克服。首感痛癢的地方,應該就在喀什。首度克服的地方,應該也在喀什。
磨合了兩百年,到了公元四世紀,這兒已經成了一個佛教繁盛之地,留下的古跡和事跡都很多。例如,那位在中國佛教史上貢獻堪比玄奘的鳩摩羅什,就曾在十二歲時到這裏學習小乘佛教長達兩年,後來也在這裏,遇到了精通大乘佛教的來自莎車的王子參軍兄弟二人,開始轉向大乘佛教,並終生傳習。而莎車,現在也屬喀什地區。盡管喀什的佛教主流一直是小乘,鳩摩羅什不得不離開,但這兒是他的精神轉型地。
在鳩摩羅什之後不久,法顯西行取經也經過這裏,驚歎這裏的法會隆重。後來玄奘取經迴來時經卷落水破損,也曾在這裏停留一段時間補抄。
在公元九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喀什表現了很高的文化創造能力,向世界貢獻了第一部用純粹迴鶻文寫成的長篇敘事詩《福樂智慧》和精心巨著《突厥語大詞典》。這是兩部極重要的維吾爾文化經典,跟著它們,還有不少優秀的著作產生。喀什,因創建經典而閃現出神聖的光彩。
其實,伊斯蘭教在公元十世紀傳入中國時,也以喀什為前沿。在這裏落地生根幾百年後,才向北疆傳播。喀什地區的伊斯蘭教文物不勝枚舉,因為直到今天這兒的主要信仰還是這個宗教。千餘年來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即便是遺跡也成了生活,因此看上去都神采奕奕。
據到過這裏的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記述,基督教的一個教派聶斯托利派即中國所稱“景教”,在這裏也不乏信奉者,而且禮拜完滿,盡管這個教派早在公元五世紀已在羅馬被取締。對此,作為意大利人的馬可·波羅就很敏感。同樣,在古代波斯早被取締的祅教(即拜火教),在這一帶的民間也曾風行,致使《南唐書》說疏勒地區“俗奉祅神”。
總之,幾千年來,喀什不僅是商品貿易的集散地,而且也是精神文化的集散地。集散範圍很大,近至中亞、南亞,遠至西亞、歐洲。如果說,西域是幾大文明的交匯中心,那麽,喀什則是中心的中心。
這個地位,自古以來一直具有,卻隻是默默地存在於各國商人心中。到了十九世紀,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獲得新的自覺,喀什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廣泛矚目。當時很多全球頂級的學者都堅信,這一帶必定留下了諸多文明的重大腳印,因此都不遠萬裏紛紛趕來。正如日本探險家橘瑞超所說的那樣:“這是中亞地區政治、商業的中心,自古以來就為世人所知,至今到中亞旅行的人,沒有不介紹喀什的。”
翻閱那時的世界考古學著作就可以發現,喀什,在東方史研究中,已經成了一個怎麽也避不開的常用名詞。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水深火熱,差一點被列強徹底瓜分了。但是,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以亞洲腹地為目標的考古學家如果沒有來過喀什,還是會像一個畢業生的文憑上沒有蓋過校長的簽名印章。
曆史,很容易被遺忘卻又很難被徹底遺忘。在那些迷亂的夜晚,正當一批批外來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歡喧囂的時候,他們腳下,沙丘寂寞一歎,冷然露出某個曆史大器的殘角,似乎在提醒他們,這是什麽地方。
班超在這裏的時候,當地民眾在精神文化上還停留於薩滿巫術的原始自然宗教。但是,就在班超走後不久,一件重大的文化事件把這裏裹卷進去了:印度的佛教開始向中國大規模傳播,這裏成了一條最主要的走廊。
對於佛教東傳這件事,我一直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特大事件。原因是,作為被傳入一方的中國大地,自從諸子百家之後已經實現了超濃度的精神自足,似乎一切思維縫隙都已填滿,怎麽可能如此虔誠地接受萬裏關山之外一種全然陌生的文明呢?但是,由於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雙向高貴,又痛又癢的防範心理居然被一步步克服。首感痛癢的地方,應該就在喀什。首度克服的地方,應該也在喀什。
磨合了兩百年,到了公元四世紀,這兒已經成了一個佛教繁盛之地,留下的古跡和事跡都很多。例如,那位在中國佛教史上貢獻堪比玄奘的鳩摩羅什,就曾在十二歲時到這裏學習小乘佛教長達兩年,後來也在這裏,遇到了精通大乘佛教的來自莎車的王子參軍兄弟二人,開始轉向大乘佛教,並終生傳習。而莎車,現在也屬喀什地區。盡管喀什的佛教主流一直是小乘,鳩摩羅什不得不離開,但這兒是他的精神轉型地。
在鳩摩羅什之後不久,法顯西行取經也經過這裏,驚歎這裏的法會隆重。後來玄奘取經迴來時經卷落水破損,也曾在這裏停留一段時間補抄。
在公元九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喀什表現了很高的文化創造能力,向世界貢獻了第一部用純粹迴鶻文寫成的長篇敘事詩《福樂智慧》和精心巨著《突厥語大詞典》。這是兩部極重要的維吾爾文化經典,跟著它們,還有不少優秀的著作產生。喀什,因創建經典而閃現出神聖的光彩。
其實,伊斯蘭教在公元十世紀傳入中國時,也以喀什為前沿。在這裏落地生根幾百年後,才向北疆傳播。喀什地區的伊斯蘭教文物不勝枚舉,因為直到今天這兒的主要信仰還是這個宗教。千餘年來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即便是遺跡也成了生活,因此看上去都神采奕奕。
據到過這裏的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記述,基督教的一個教派聶斯托利派即中國所稱“景教”,在這裏也不乏信奉者,而且禮拜完滿,盡管這個教派早在公元五世紀已在羅馬被取締。對此,作為意大利人的馬可·波羅就很敏感。同樣,在古代波斯早被取締的祅教(即拜火教),在這一帶的民間也曾風行,致使《南唐書》說疏勒地區“俗奉祅神”。
總之,幾千年來,喀什不僅是商品貿易的集散地,而且也是精神文化的集散地。集散範圍很大,近至中亞、南亞,遠至西亞、歐洲。如果說,西域是幾大文明的交匯中心,那麽,喀什則是中心的中心。
這個地位,自古以來一直具有,卻隻是默默地存在於各國商人心中。到了十九世紀,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獲得新的自覺,喀什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廣泛矚目。當時很多全球頂級的學者都堅信,這一帶必定留下了諸多文明的重大腳印,因此都不遠萬裏紛紛趕來。正如日本探險家橘瑞超所說的那樣:“這是中亞地區政治、商業的中心,自古以來就為世人所知,至今到中亞旅行的人,沒有不介紹喀什的。”
翻閱那時的世界考古學著作就可以發現,喀什,在東方史研究中,已經成了一個怎麽也避不開的常用名詞。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水深火熱,差一點被列強徹底瓜分了。但是,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以亞洲腹地為目標的考古學家如果沒有來過喀什,還是會像一個畢業生的文憑上沒有蓋過校長的簽名印章。
曆史,很容易被遺忘卻又很難被徹底遺忘。在那些迷亂的夜晚,正當一批批外來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歡喧囂的時候,他們腳下,沙丘寂寞一歎,冷然露出某個曆史大器的殘角,似乎在提醒他們,這是什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