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鹽稅抵押


    (上迴章節應為第三百七十四章,請諸位書友諒解!)


    就在劉繼業與宋教仁說話的同時,距離上海市政廳不遠的公共租界一棟小洋樓內,一身精致西裝,頭發被發蠟梳理地油光燦爛的虞洽卿坐在談判桌前,正對著一名美國人微笑著用帶有上海口音的英語說話。


    “梅隆先生,我們合作了那麽長時間,基本的信任大家都是有的啦!今次的這個貸款,有我們三聯集團和中央政府聯合擔保,可以說是沒有風險的!”


    “您想必也知道,中國政府此刻急需要現錢維持,所以才會拿出很有誠意的抵押品。而中國政府曆來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信譽都是極高的!從未有過拖欠、壞賬的記錄,這種十拿九穩的買賣……”


    坐在虞洽卿對麵,一個年紀在三十許幾,高鼻梁、長得頗為英俊的美國男子有些不是很上心地聽著虞洽卿長篇大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其麵前桌上的一本小冊子。


    “先生……”一口美國上流社會的東海岸新英格蘭口音從這位梅隆家族一員嘴中說出,打斷了虞洽卿。


    “隴海鐵路……”中文的發音令這位美國人有些別扭:“在你們與中央政府籌借的三千五百萬英鎊中,其中有五百二十萬英鎊是以現有的中西部200英裏的鐵路、以及此後向西修建1300英裏鐵路的築路權為抵押的。而還有兩千三百萬英鎊,是由你們政府的鹽稅進行抵押。剩下的,幾百萬英鎊,分別由好幾條其他不同的鐵路進行抵押。而中央政府的這些行為,你們三聯集團願意承擔聯保責任。”


    虞洽卿點了點頭,而坐在虞洽卿旁邊,親自從天津趕到上海參加借款籌辦的財政總長周學熙,更是出言解釋道:“以現有鐵路以及未來築路權為抵押,我們中國政府還可以承諾不在該鐵路線周邊一百英裏範圍內修建其他主線鐵路,確保貴方的投資!”


    今次談判的規格實際上頗為隆重;中國這一方出動了三聯集團的執行董事虞洽卿、中央政府的財政總長周學熙,兩人各帶了隨員十餘人,坐滿了談判桌的一邊。


    另一邊,由美國梅隆財團派來的談判方也有十多人,以梅隆家族一個旁支,名叫約納斯·梅隆的年輕才幹領導。這位梅隆家族成員並不是很好說話,對不少條件都存在著意見。此刻,他耐著性子聽完了周學熙的解釋後說道:“那麽,我的問題是。你們為什麽會認為隴海鐵路和未來築路權值五百多萬英鎊?你們的鹽稅又值兩千多萬英鎊嗎?”


    “你們可以吹得繁花似錦,不過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料,分析報告,而不是一些空洞的承諾。”


    對方的語氣有些不客氣,中方這邊卻隻能耐著性子與其周旋。首先是虞洽卿微笑道:“就在上個月,我們已成功與比利時財團簽訂了以山西大同至潼關的獨家築路權為抵押的,三百六十萬英鎊的貸款,這還僅是純粹的築路權。可見我們的估價,是得到了金融界的認可的。”


    “這我知道。如果不是有比利時人的先例,我今天也不會坐在這裏。”約納斯·梅隆直起了脊梁,嚴肅地看向對麵的二人道:“實話與二位講,我們梅隆財團是很有興趣向你們借款的,而且金額絕不會小。不過在達成協議之前,還是有不少顧慮需要你們化解的,比如,鹽稅抵押的問題。”


    “周部長,你給我們的數據顯示,從1895年到1910年,平均舊的滿清帝國每年鹽稅收入在一千萬銀兩左右,也即是一百三十萬英鎊。而貴國政府希望通過抵押二十年的鹽稅收入來借貸出二千三百萬英鎊……請恕我直言,這裏麵的算數不匹配啊。”


    周學熙聽後顯得信心十足,他開口解惑道:“鹽稅收入方麵,請你們不用擔心!之所以滿清帝國鹽稅收入如此之低,是因為鹽稅製度混亂不堪,又低能無效,官僚化氣息嚴重!我們民國成立後,已經準備頒布全新的《鹽稅條例》,聘任英國人丁恩為鹽務顧問,將按照“就場征稅、自由貿易”的原則整頓改革鹽稅製度!單單是今年,就預計鹽稅收入能夠達到兩千萬銀幣,用以償還貸款是綽綽有餘的!”


    翻譯將這番話從中文翻譯成英文,對麵的約納斯思考了一會兒,然後開口道:“在下決定之前,我希望能夠見見這位丁恩先生,親自與他了解情況。”


    “可以,我可以安排丁恩先生來上海……其實正好,他此刻就在蘇北地帶,過來很方便。”周學熙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或許是周學熙的態度和信息說服了約納斯,接下來此人顯得平和了一些,談判最後還露出了微笑道:“這樣吧,我先去見見這位丁恩先生,如果他的分析確實翔實、你們的鹽稅收入確實能夠達到一年兩千萬銀幣的規模,那麽我們梅隆財團在原則上願意接受以二十年鹽稅收入為抵押,向我們借款兩千三百萬英鎊。”


    “當然,具體的利率問題、等到前期確定了再開啟吧。”


    在場眾人都站了起來,而虞洽卿更是主動與約納斯握手,用英文笑道:“周部長將在一個星期內安排丁恩先生來上海與你見麵,這樣算來的話,我們下次的談判可以考慮放在兩個星期之後?”


    “可以。”


    待約納斯離開後,虞洽卿與周學熙這兩位中方談判代表則重新開始準備材料,準備下一場與德國一家財團的談判。


    “洽卿,如果能夠以比國的條件與梅隆財團談成二千三百萬英鎊的大借款,你我都將功德無量啊!!”


    一個月前通過抵押隴海鐵路向比利時的一家財團貸款成功,其貸款利率非常低;哪怕算上給予三聯集團百分之零點五的迴扣後,依然要比四國銀行團報出的條件要便宜上三分之一來。


    九八折、三理八分利息,這樣的貸款條件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貸到的最便宜的貸款了。相比之下,四國銀行團要求的是九四折、四理半的利息,而庚子賠款時的貸款更是達到了八八折、五理。


    “果然是應該貨比三家,那比國財團本來要價還很高,後來得知梅隆財團、德國、奧國、法國、英國都有財團看上了隴海鐵路後,反而主動地降價了。”


    麵對眉開眼笑的周學熙,虞洽卿的興致也是很高漲。最近一段時間他忙裏忙外的,眼見自己的努力確實產生了效果,而且在可見的將來將獲得極為豐厚的迴報,自然也是麵露喜色。


    “實話與洽卿你講,在比國貸款下來之前,中央政府實在是內外交困呐!”


    民國政府從建立的一開始,就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當中。一方麵,由於戰爭破壞,經濟蕭條,稅收減免,體製紊亂而使收入銳減;另一方麵由於軍隊膨脹而使支出劇增。再加上各地方省份都私自截留稅款,造成中央財政幾乎沒有收入。


    因此袁世凱的初期收入來源,隻能靠借貸外債。首先是通過與四國銀行先期借款三百萬兩白銀解燃眉之急,然後又與三聯集團簽訂了協議,從三聯銀行墊款借了四百萬銀元,再加上從英國克裏斯浦財團籌借到了三百萬英鎊,如此才勉強撐住了政府的門麵。然而這些錢款數目雖然多,但是中央政府手頭依然拘謹。


    直到上個月比利時的三百六十萬英鎊入賬,在部分作為償還三聯集團墊款兩百萬元後,還有大約價值三千四百萬的銀元入賬。


    這筆錢頓時使得原本焦頭爛額的中央財政得以緩解,而成功地運用三聯集團的關係,用極低的代價獲得優質貸款,也令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上下對整頓財政充滿了信心。


    舉借外債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在周學熙於半年前出任財政總長後,他便一直努力試圖整改中央稅製、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他首先按照國務院官製,在財政部中設立五司,即:賦稅司、會計司、泉幣司、公債司、庫藏司。


    其次周學熙於1912年1月間成立了調查委員會,以王璟芳為會長,並向各省派出財政視察員,考察各省財政狀況,與各省都督協商財政事項。當時,財政部要和各省都督商量的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要求各省都督支持財政部向四國銀行團借款(後期更改為支持財政部授權三聯集團代理與國際金融財團籌借款項);第二是要求各省讚成成立國稅廳籌備處,以期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改變當前的稅收情況。


    對此,包括劉繼業在內的各省都督陸續表示同意。1912年月2日18日,袁世凱利用參議院活動停滯的機會,未待參議院通過,即擅自批準了財政部擬定的成立國稅廳籌備處章程,由國稅廳籌備處“掌監督及執行關於國稅事務”,並陸續任命了各省的國稅廳籌備處處長。財政部調查委員會也改為國稅廳總籌備處。


    原本按照前清的財政體係,雖然財權名義上屬於中央,但事實上由各地督撫負責征收,然後按一定的數額解送中央,地方擁有財政實權。而民國成立之後,財權完全掌握在地方手裏。周學熙設立國稅廳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就是要由中央直接經管原由地方征收的國家稅,把財權收歸中央。在稅目的劃分上,將十七種重要稅目(一、田賦,二、鹽課,三、關稅,四、常關,五、統捐,六、厘金,七、礦稅,八、契稅,九、牙稅,十、當稅,十一、牙捐,十二、當捐,十三、煙稅,十四、酒稅,十五、茶稅,十六、糖稅,十七、漁業稅)列為國家稅。僅將田賦附加稅、商稅等十九種不重要的稅目,列為地方稅。


    隨著外債的湧入,以及國稅改革的進行,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在逐步好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時代190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刀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刀法並收藏大時代1902最新章節